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1)

1. 卷四百十四

2. 針灸門

3. 腧穴

4. 頭部中行十穴

(外神聰四穴。明堂一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羊魚肉酒面動風等物。明堂經云。舉火之時。忌熱食。不宜熱衣。亦云灸三壯。銅人經云。在髮際直鼻上。督脈。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百壯。治腫氣。風癇癲風。戴目上不識人。羊鳴吐舌。角弓反張。棄衣而走。披髮而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頭痛。喘渴。目不可視。目淚出。鼻清涕不止。又云。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主頭風目眩。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明堂經云容豆是)。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甲乙經、熱穴論注。並刺三分。銅人經云。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赤腫。皮虛腫。鼻塞不聞香臭。頭痛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又云。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以宣熱氣。忌酒面蕎麥。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明堂經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亦云。灸五十壯。痛即罷灸。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若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忌熱面豬魚蕎麥等物。明堂經云。主頭皮腫面赤。資生經。王氏云。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疼如破。後因灸此穴。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凡腦疼冷者。宜灸此。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亦云。在囟會上。甄權云一寸。今依素問寸半為定。針一分。灸三壯。至七七壯止。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所發。療頭風熱痛。目眩。頭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癲癡。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又云。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疼腫立瘥。復以鹽末生麻油揩髮際下。灸亦得。忌如前法。明堂經云。在囟會後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治頭皮腫。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交會於顛。上治大人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羊鳴。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發時即死。盛即吐沫。心煩驚悸健忘。心神恍惚。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又云。療頭風頭疼。目眩多睡。無心力。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如灸數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不得令向火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魚蕎麥蒜齏等。資生經云。唐。秦鳴鶴針高宗頭風。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己而刺之。微出血。頭痛立止。後亟取金帛賜之。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明堂治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於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王氏云。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氣愈。後閱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身無力。自是間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一名天蒲)。

白話文:

頭部中間的十個穴道

  • (外神聰四穴。明堂一穴)
  • 神庭穴:位於鼻子上方的髮際線五分處。艾灸二七壯(十四壯),最多至七七壯(四十九壯)即可。岐伯說,凡是治療風邪的,不應過度艾灸,因為風邪的特性是輕浮,艾灸過多反而會造成傷害。所以最好艾灸七壯,最多到三七壯(二十一壯)就好。這個穴位禁止針刺,針刺會導致發狂。禁忌生冷食物、雞肉、豬肉、羊肉、魚肉、酒、麵食等容易引動風邪的食物。明堂經說,在艾灸時,忌吃熱食,不宜穿著過於保暖的衣物。也有說艾灸三壯即可。銅人經說,這個穴位在髮際線,與鼻子垂直向上,是督脈上的穴位,進入髮際五分。艾灸二七壯(十四壯)至一百壯,可以治療腫脹、風癇、癲癇、眼睛向上看人不認識、像羊一樣叫、吐舌頭、身體弓形反張、脫掉衣服亂跑、披頭散髮、時而唱歌時而哭泣、模仿別人說話、驚悸不安無法入睡、頭痛、喘氣口渴、視力模糊、流淚不止、鼻涕流不停。也有說,這裡是足太陽、陽明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主治頭風頭暈。
  • 上星穴:位於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的凹陷處(明堂經說像豆子大小)。用細三稜針刺之,可以宣洩身體的陽熱之氣,避免熱氣上衝頭部和眼睛。可以艾灸七壯,不宜過多。如果頻繁艾灸,會導致氣上浮,使眼睛看不清楚。禁忌和前面一樣。甲乙經、熱穴論註都說,這個穴位應刺三分。銅人經說,此穴位於額頭上,與鼻子中央垂直向上,進入髮際線一寸,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頭風、臉色發紅腫脹、皮膚虛腫、鼻塞聞不到氣味、頭痛頭暈、痰瘧、發冷、發熱不出汗、眼睛疼痛不能遠視。也有說,針刺二分,留針十個呼吸,洩氣五個呼吸,等針下氣散盡,再停針引出。得氣就瀉。艾灸也可以,但是效果不如針刺。每日艾灸三壯至一百五壯就停止,需要間隔十幾天再繼續艾灸。所以不用連續加灸到五十壯。可用細三稜針刺頭部,以宣洩熱氣。禁忌酒、麵食、蕎麥。
  •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明堂經說,在上星穴的上方)。可以艾灸二七壯(十四壯),最多到七七壯(四十九壯)。剛開始艾灸不痛,病好了就會感覺疼痛。也有說,艾灸五十壯,痛就停止艾灸。針刺二分,留針三個呼吸,得氣就瀉。如果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能針刺,因為囟門尚未閉合,刺之可能會導致夭折。《素問》註解說,刺四分。銅人經說,此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可以容納豆子,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頭暈、臉部腫脹、鼻塞聞不到氣味、驚癇、眼睛向上看人不認識。如果是鼻塞,艾灸四天後會逐漸減輕,七天後會完全康復。對於頭風、頭皮屑多、嗜睡,針刺的效果更好。針刺完後,用鹽末和生麻油混合,塗抹在髮根下,頭風就會永遠消除。禁忌熱麵食、豬肉、魚肉、蕎麥等。明堂經說,此穴主治頭皮腫脹、臉色發紅。《資生經》中,王氏說,自己年輕時刻苦讀書,年紀大了後腦部發冷。有時飲酒過多,腦部會疼痛像要裂開一樣。後來因為艾灸這個穴位,不僅腦部不再發冷,即使喝醉,腦部也不會疼痛了。凡是腦部發冷疼痛的人,都適合艾灸此穴。
  •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半的骨骼凹陷處。也有說,在囟會穴的上方。甄權認為是一寸,現在依照《素問》的說法,定為一寸半。針刺一分,艾灸三壯,最多到七七壯(四十九壯)。《素問》註解說,刺四分。銅人經說,此穴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頭風發熱疼痛、頭暈、頭面紅腫、小兒驚癇、風癇、癲狂、發作沒有規律、鼻涕多、頭頂腫痛。也有說,針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洩氣五個呼吸。腫脹得厲害,可以用三稜針刺其周圍一寸範圍,頭痛腫脹立刻就會消退。再用鹽末和生麻油塗抹在髮際下。艾灸也可以,禁忌和之前的方法一樣。明堂經說,此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鼻子中央的凹陷處,可以治療頭皮腫脹。
  •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一寸半,頭頂中央的髮旋處,可以容納豆子。艾灸七壯,最多到七七壯(四十九壯)。凡是艾灸頭頂,不得超過七壯,因為頭頂皮膚薄,艾灸不宜過多。針刺二分,得氣就洩。《素問》註解說,刺四分。銅人經說,督脈和足太陽經在頭頂交會,此穴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脫肛久治不癒、風癇、中風、身體反張像弓、像羊一樣叫、哭鬧不止、言語錯亂、發作沒有規律、發作時會死亡、嚴重時會吐白沫、心煩驚悸健忘、精神恍惚、瘧疾、耳鳴耳聾、鼻塞聞不到氣味。也有說,可以治療頭風頭痛、頭暈嗜睡、精神不振、食慾不佳、頭部沉重、飲酒後臉紅。如果艾灸到一百五十壯就停止,休息三五天後,用三稜針刺其周圍,使之出血,再用井水清洗,使氣流通。不能對著火艾灸,恐怕氣上浮,導致眼睛昏暗。禁忌酒、麵食、豬肉、魚肉、蕎麥、蒜、醬等。《資生經》說,唐朝時,秦鳴鶴給高宗針刺治療頭風,武后說:「哪有在皇帝頭上出血的道理?」後來還是針刺了,稍微出了一點血,頭痛立刻停止,武后就賞賜了他很多金銀財寶。由此可知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頭風。明堂經說,此穴可治中風導致的言語不清、半身不遂。凡是艾灸七個地方,也要先從百會穴開始。北方人在孩子出生後,就會艾灸這個穴位,以預防將來發生驚風。王氏說,自己以前患有心氣病,偶然看到陰陽書上說,人身上有四個穴位最為重要,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百會穴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艾灸這個穴位,心氣病就痊癒了。後來閱讀艾灸經典,發現這個穴位確實主治心煩、驚悸、健忘、身體乏力,自此經常艾灸,百病皆可治療,不僅僅是上述幾種疾病而已(又名天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