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34)

1. 三焦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下斜肘分下行;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動脈;手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頭重頷痛,引耳中噥噥嘈嘈)。

聽會(在耳門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喘喝,目不能視,目眩頭痛,瘛瘲,耳中鳴若飈者,風齒齲齒痛)。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灸三壯;主耳聾填塞如無所聞,噥噥嘈嘈,若蟬鳴鴿鳴羊鳴,驚狂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沫出)。

角孫(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是也;灸三壯;主齒牙不可以嚼物,齲齒腫痛)。

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絡;主小兒癇瘈,吐泄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眵瞢)。

翳風(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治聾僻,目不正,失欠,口不開,喑不能言)。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肩痛寒熱,氣歷適頸,大氣暴聾,氣啄瞀耳目不用,頭頷痛淚出,洞鼻不知香臭,風眩喉痹;三焦病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痎瘧)。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疝積氣,胸痛不得息,窮骨中痛,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脹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咽噎不得息,咳逆上氣,唾沫,肩痛不可舉,頸項癰腫不能言,耳聾嘈嘈無所聞,喉痹,癭)。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肩背中痛,引頂寒熱,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熱痛)。

肩貞(在肩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項癧適頸,耳鳴無所聞,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厥,目不明,咳逆上氣唾血之證候)。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痛應手;灸十壯;主治肩痛,周痹氣)。

缺盆(一名天蓋;肩上橫骨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歷適頸,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腫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臂不舉,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

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主口僻齒痛,面赤,目赤目黃,口不能嚼,䪼腫唇癰)。

白話文:

三焦

消濼(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下斜向肘部下方,灸三壯。主治寒熱痺痛,頭痛,項背僵硬)。

和髎(位於耳前,顴骨下方動脈處,手足少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頭重、頷痛,耳內嗡嗡嘈雜)。

聽會(位於耳門前凹陷處,張嘴時可觸摸到,動脈搏動明顯,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寒熱,喘息,呼吸困難,視力模糊,目眩,頭痛,痙攣,耳鳴如風聲,風邪引起的牙痛)。

聽宮(位於耳珠內側,大小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耳聾,耳內塞滿感,嗡嗡嘈雜,如蟬鳴、鴿鳴、羊鳴,驚恐,痙攣,眩暈,癲癇,失語,流涎)。

角孫(位於耳輪中點上方,開口處,灸三壯。主治牙齒無法咀嚼食物,齲齒腫痛)。

瘈脈(又名資脈,位於耳根部雞足狀青筋處。主治小兒驚厥,嘔吐腹瀉,驚恐,遺精,視力模糊,眼屎多)。

翳風(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內疼痛,手足少陽、太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耳聾,斜視,面癱,口不能開,失語)。

天牖(位於頸部大筋外側、鎖骨上窩上方、天容穴後、天柱穴前、完骨穴下方髮際上方,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肩痛,寒熱,氣逆犯頸,暴聾,耳目失靈,頭頷痛,流淚,嗅覺喪失,眩暈,喉痺,三焦病證(腹部脹滿,尤其小腹堅硬,小便不利,窘迫,小便過多則成水腫,小便不通則腹脹),瘧疾)。

天容(位於耳下、頰部後方曲線處,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寒熱,疝氣,胸痛氣喘,胸脅部疼痛,陽氣逆亂,胸部滿悶,肩部脹痛,呼吸困難,喘息,坐臥不安,咽喉梗阻,咳嗽,氣逆,流涎,肩痛抬不起,頸項腫痛,失語,耳內嘈雜,喉痺,甲狀腺腫大)。

肩井(位於肩部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前方,手足少陽、陽維經交會穴。灸五壯。主治肩背部痺痛,手臂抬不起來,寒熱交替)。

天髎(位於肩部鎖骨上方、肩胛骨之間凹陷處,足少陽、陽維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肩背部疼痛,牽引至頭頂,寒熱,鎖骨疼痛,不出汗,胸部熱痛)。

肩貞(位於肩部彎曲下方兩骨之間凹陷處,肩髃穴後方。灸三壯。主治寒熱,頸項強直,耳鳴,鎖骨、肩部熱痛,手臂抬不起來)。

肩外俞(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肩胛骨疼痛,熱感傳至肘部)。

肩中俞(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厥逆,視力模糊,咳嗽,氣逆,吐血)。

曲垣(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疼痛明顯。灸十壯。主治肩痛,周身痺痛)。

缺盆(又名天蓋,位於肩部橫骨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氣逆犯頸,胸悶,氣喘,鎖骨窩脹滿,腫脹則危殆,外破則不死,肩頸手臂抬不起來,鎖骨疼痛,出汗,喉痺,咳嗽)。

顴髎(又名兌骨,位於面部顴骨下方凹陷處,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主治口角歪斜,牙痛,面紅目赤,黃疸,口不能咀嚼,腮腺腫脹,唇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