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32)
卷四百十三 (32)
1. 膀胱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腫痛。少氣難言)。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不可灸之。主腹滿不能食。腰脊強不得俯仰。黃癉)。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腹中積氣上下行)。
命門(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癲疾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俯仰。一日死生數髮針。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寒熱。女子閉溺。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乳子下赤白)。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灸三壯。主腰脊痛。實則脊急強。癲疾發如狂者。麵皮敦敦厚者不療。虛則頭重洞泄。癃痔。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寒熱痓反折。心痛。形氣短。尻䐜澀。小便黃閉。小兒癇瘛瘲。脊強互相引)。
膏肓俞(主無所不療。諸羸弱瘦損。虛勞。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取穴之法。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去胛骨側容指許。摩骨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壯。至六百壯。多至七百壯。覺下礱礱然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停痰宿疾。則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不爾。甲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以衣襥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兩甲前卻。失其穴。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以自補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權相准望取之。論曰。昔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治。若能用心此方。便得應灸之穴。自無疾不愈矣)。
白話文:
膀胱
至陽: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督脈之氣所發,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寒熱交加、下肢水腫酸痛、四肢腫痛、氣短難言。
筋縮: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督脈之氣所發,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小兒驚癇、瘛瘲、狂躁癲癇、脊柱僵硬、眼球上翻。
脊中: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督脈之氣所發,不可灸。主治腹部脹滿不能進食、腰脊僵硬不能俯仰、黃疸。
懸樞: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督脈之氣所發,灸三壯。主治腹部積氣上下竄動。
命門:又名屬累,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督脈之氣所發,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頭痛如裂、身熱如火、汗不出、癲癇、瘛瘲、裡急後重、腰腹部牽引疼痛。
腰俞:又名背解、髓孔、腰注、腰戶,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灸三壯。主治腰痛牽引至小腹,不能俯仰,一日內病情變化劇烈,針灸治療時,左側取穴治右側,右側取穴治左側即可見效。腰部以下至足部感覺麻木不仁,不能坐立,臀部無力,寒熱交替,女子尿閉,脊柱僵硬牽引反折,汗不出,乳房及下體紅腫。
長強:又名氣之陰郄,督脈與其他經脈交會處,位於骶骨端,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交會之處,灸三壯。主治腰脊疼痛,實證則脊柱僵硬,癲癇發作如狂,面部浮腫者不宜治療。虛證則頭重、大便溏瀉、排尿困難、腰臀沉重、行動不便、寒熱交替、身體反折、心痛、氣短、臀部麻木、小便黃赤閉塞、小兒癇證、瘛瘲、脊柱僵硬互相牽引。
膏肓俞:主治各種疾病,凡是體弱消瘦、虛勞、夢遺、上氣咳嗽、狂躁妄言等症均可治療。取穴方法:先讓病人正坐,彎腰伸直雙手,雙臂肘部抵住膝蓋,保持身體正直,大拇指與膝蓋齊平,用物體支撐肘部,防止手臂移動。從肩胛骨上角摸索到肩胛骨下角,其間應有四根肋骨及三個肋間隙,在中間部位灸,靠近肩胛骨內側,距離肩胛骨約一指寬,在骨骼外側肋間空處,按壓時會感覺牽引到肩部。在左右肩胛骨中間各灸一壯,灸至六百壯,甚至七百壯,感覺有水流般湧出,宿疾痰濁等也都會排出。如果病人太虛弱,不能正坐,可以讓其側臥,拉起上臂,從前面取穴灸治。尋找穴位大致方法是用右手從左肩上方摸索到手指觸摸不到的地方,左手亦然,以前方法不行,因為肩胛骨遮蓋穴位,所以衣服要穿得大小合適,否則肩胛骨前移,就找不到穴位了。此穴灸完後,陽氣旺盛,應注意調養身體,使其恢復平衡。此穴靠近第五節椎骨,可根據此相對位置尋找。論曰:古代名醫扁鵲用其他方法不能治癒晉侯的疾病,就是因為疾病在膏肓穴,針藥難以到達,就是指這個穴位。人們難以找到此穴位,所以宿疾難治,如果用心掌握此方法,就能找到此穴位灸治,沒有治不好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