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7)

1. 癬疥

治痂疥(資生經)。穴陽維

療皮膚痂疥。穴合谷,曲池

王氏云。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則為瘡。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錢。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薑礬同研細裹。以生布過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後數年。再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為也。

治白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永瘥報之。

治白癜駁。重午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文頭。隨年壯。一時下灸。不得動。

治白癜白駁浸淫。癧瘍著頭頸胸前。灸兩乳間隨年壯。立瘥。

白話文:

治痂疥(資生經)

穴陽維

治療皮膚上的痂疥。

穴合谷、曲池

王氏說:我曾患疥瘡長達十五年,每到冬天就會變成瘡瘍。有人教我用羊蹄菜根和蛇床子根,切成錢幣大小,浸泡在米泔水中三到兩宿,撈出後加入生薑和礬石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生布包裹後浸泡在水中,反覆擦洗很久,再用水洗三四次。如此一來,疥瘡就會根除。之後過了幾年,我又再次患上疥瘡,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效果仍然神奇。既然如此有效,何必還要用灸法呢?

治白癜風

灸左右手中指關節,去除延外、宛中穴各三壯。病症會永久痊癒,記得回來報平安。

治白癜駁

在重午日午時,灸膝蓋外側屈曲處,也就是文頭穴,依照年齡灸的壯數。一次灸完,不能移動。

治白癜白駁浸淫,癧瘍著頭頸胸前

灸兩乳之間,依照年齡灸的壯數。病症會立刻痊癒。

治癬(出危氏方)。日中時灸病處影上三壯。咒曰。癬痛(蟲。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

又治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將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節宛宛中。灸兩大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

治痂疥。穴大陵,支溝,陽谷,後谿

治乾癬。諸治大不瘥者。但看癬頭有痱癗子處。即以小艾炷之。

白話文:

治療癬病,可以參考危氏方。在中午時分,將艾灸施於患處影子上方三次。咒語是:「癬痛(蟲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在八月初八日太陽升起時,讓病人面向東方,雙手平舉,在門框兩側肩頭下方,找到骨節微微突出的位置,施灸三次或七次,左右兩邊各施灸。十天內即可痊癒。

治療痂疥,可以灸刺大陵、支溝、陽谷、後谿穴。

對於頑固難治的乾癬,可以觀察癬頭上是否有痱子,如果有,就用小艾炷灸治。

2. 發背癰疽

治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資生經)。穴風門頻刺之。

治發背。或不見瘡頭。以濕紙敷先干。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錢子大。先安一蒜錢在上。次艾灸三壯。換蒜復三灸。如此易無數。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減九分。三日減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住灸。已後時灸訖。石上生則龍鮮茄荔。洗研取汁。湯溫呷即瀉出惡物去根。凡疔瘡頭瘡廉瘡等瘡。一切無名者。悉治即效。

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癰。治炷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

凡發背。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其偎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不過十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以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者有異。即用此法。

白話文:

治療陽氣外泄導致的背部發熱,背部永遠不會長癰疽。針刺風門穴,頻頻施針。

治療背部發膿,或者看不見膿頭,用濕紙敷在患處,等到紙張乾燥,再取大蒜去皮,切成錢幣大小,先放一瓣蒜在患處,接着用艾灸灸三壯,換一瓣蒜再灸三壯,如此反覆多次,灸到不痛为止,或者灸到痛为止。如果第一天病情嚴重,就減少九分灸的次数,第三天減少八分,第七天可以繼續灸,之後就保持每次灸的次数,不再增加。灸完之後,取石上生、龍葵、鮮茄、荔枝等草藥,洗淨研磨取汁,用溫水送服,即可瀉出毒物,徹底根除病根。凡是疔瘡、頭瘡、廉瘡等等各種無名瘡,都可以用此方法治療,效果顯著。

凡是發腫並且堅硬有根的瘡,叫做癰。治療時,應該將艾炷放置在癰的上面,灸百壯,石子就會碎裂出來。如果石子沒有碎裂出來,就應該繼續灸,直到碎裂出來為止。

凡是背部發膿,都是因為服用了五百寒食更生散所導致,也有服用鍾乳而發病的,還有一些人從未服用任何藥物,也會自然發病。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背部兩肩胛骨之間,初期如粟米大小,或者疼痛或者瘙癢,並且呈現紅色,很多人一開始都不以為意,但隨著時間推移,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十天左右就會導致死亡。臨死前,背部會長出一個長三寸,高一寸的瘡,瘡上有數十個孔,用手按壓這些孔,就會流出膿液,並且很快會失去聲音。所以,養生的人如果發現背部有瘙癢疼痛的異常症狀,就要及時用這個方法治療。

火急取淨土。水合為泥。作餅子。厚三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數。乃服五香蓮翹湯。及鐵諸藥攻之。乃愈。

凡腫起背。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入內即殺人。當瘡上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於瘡上灸之。多至二三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

則作效矣。蓋不得此法也。然亦不得泥此。近有醫。以治外科得名。有人發背。瘡大如碗。有數孔。亦無藥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瘡上。灸之灸之而方疼。則以瘡上皆死肉。故初不覺疼也。旋以藥調治之。愈。蓋出於意表也。昔王蘧疽發於背。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

白話文:

火燒得快的話,就取乾淨的土,加水揉成泥,做成餅,厚三分,寬一寸半。用粗艾做成艾炷,在泥餅上灸,緊貼著瘡口灸。灸完一個艾炷就換一個泥餅,如果瘡口像小米粒那麼大,灸七個泥餅就能痊癒;如果像榆莢那麼大,灸七七個艾炷就能痊癒;如果像銅錢那麼大,就可以晝夜不停地灸,不限艾炷數量。然後再服用五香蓮翹湯,以及鐵等藥物攻治,就能痊癒。

凡是背上長出腫塊,中心發白,像小米粒一樣,周圍連在一起又紅又黑,讓人昏昏沉沉,這就是發背。要禁房事,不能吃酒肉、蒜、麵。如果不灸治,毒氣入內就會致命。應該在瘡口上灸七百到八百壯。有些人不懂,把發背當成一般的腫塊治療,結果都死了。善於治療發背和癰疽的人,都會在瘡口上灸,很多時候要灸二三百壯,沒有不治好的。但是艾炷要小一點,艾炷小,病人就不會害怕灸,灸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會有效。這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不過也不能墨守成規。最近有個醫生,因為善於治療外科疾病而聞名。有人得了發背,瘡口像碗那麼大,還有幾個孔,沒有藥物能治。他就把艾絨鋪滿整個瘡口,不停地灸,灸到病人覺得痛才停。這是因為瘡口上的都是死肉,所以一開始不覺得痛。然後再用藥調理,就治好了。這真是出乎意料。以前王蘧得了疽,長在背上,張生用艾火灸在瘡口上,從早上到晚上,一共灸了一百五十壯。

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背紅。亦不復痛。如別以藥附之。旦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秋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

治營疽。穴商丘

治膝臏癰。穴犢鼻

治營疽(一作骨疽)。疽發厲。項痛引頭目痛。及治癰疽頭痛心煩。穴竅陰

治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灸踝骨尖數十壯。或至百壯。

治附骨疽。穴間使後一寸。灸隨年壯。立瘥。

療肺癰唾膿血。氣雍不通。穴天突

治肺癰。咳嗽上氣。唾血。不下食。胸中氣滿如塞。穴亶中

白話文:

知道疼痛就已經好了。隔天用鑷子去除黑色痂皮,膿血全部流出,傷口表面光滑,呈現紅色,也不再疼痛。如果再用藥物敷在上面,第二天就要更換。更換的時候,要順便剪去黑色腐爛的壞肉。一個月左右傷口就會平復。這一年秋天,京師的士大夫得了疽病的就有七個人,只有我活下來了。雖然這是命運使然,但還是需要妥善處理。不知道治療方法,就可能導致不幸。

治療營疽,扎商丘穴。

治療膝蓋臏骨的癰,扎犢鼻穴。

治療營疽(也有人寫作骨疽)。疽病發作很厲害,脖子疼痛,連帶著頭和眼睛也疼痛。以及治療癰疽引起的頭痛、心煩,扎竅陰穴。

治療疽病突然長在五根手指上,筋腱緊繃,不能彎曲伸展的,灸腳踝骨尖端數十壯,或者灸到一百壯。

治療附骨疽,扎間使穴後一寸的地方,灸灸的壯數要根據年齡來決定,馬上就會痊癒。

治療肺癰,咳出膿血,氣息阻塞不通暢的,扎天突穴。

治療肺癰,咳嗽,呼吸急促,吐血,吃不下飯,胸中氣悶得像塞住了一樣,扎亶中穴。

治石癰。凡發腫至堅有根者。是也。歌云(資生經)。惡患是石癰。不針可藥取。當上灸百壯。石子出如雨。

治瘍腫振寒。穴小海

治頻腫唇癰。穴顴髎

王氏云。余嘗為劉和叔序。灸癰疽方云。必以毒藥攻於內。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盡於此矣。癰疽始作灼艾。服大黃等藥。無不愈者(大黃宜隨人虛實服)。王子病臂疽。京師外醫。以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棗大。近千壯。又魯直數患背瘡。亦灼艾而愈。灸為第一法也。

治背疽(外科精要)。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腫上。先干便是癰頂。可用大蒜十頭。淡豆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闊二分許。隨大小頓在瘡頭上。將所研藥填平鋪上。艾灸之。若痛處灸至癢為度。若癢處灸至痛處為度。以百壯為卒。如頭上見疽。及項以上見疽。千萬不可用此法。灸之。則反增其疾。

白話文:

治療石瘤:凡是出現腫脅且硬度較高的病症,就是這種情況。歌謠說:“對於這樣的石瘤,如果不用針刺,可以用藥物來解決。應該從上面開始使用艾灸一百次左右,石粒會像下雨一樣排出。” 治療潰瘍腫脹、震動寒冷:穴位在“小海”。 治療屢次出現腫脳、口角炎:穴位在“顴髎”。 王某曾為劉和叔回顧介紹過艾灸治療膿包的方法,他認為必須要用有毒的藥物攻擊內部,拔除病因;同時也要用艾草燒烤外部,消除毒素。方法就到這裏了。膿包剛開始時可以使用艾灸並服用大黃等藥物,沒有不能治癒的情況。(大黃應根據人的身體狀況決定是否食用)王子曾經患有手臂膿包,在京城以外的地方看醫生,他們都認為無法治好。後來得到一位姓徐的人指導,讓他把艾草燒烤成像棗那麼大的形狀,然後進行近一千次的艾灸。另外,魯直多次患上背部膿包,也是通過艾灸才得以痊癒。艾灸是最優秀的一種治療方法。 治療背部膿包(外科精要):一旦發現背部出現腫脷、硬化以及疼痛症狀,就可以使用溼紙覆蓋在腫脣上方,首先乾燥的位置就是膿包的頂部。需要用大蒜十個、淡豆半杯、乳香一小塊,約莫像龍眼那樣大,磨碎後,按照膿包頭部的尺寸,用竹片做成一個圈套,竹片寬度約莫兩毫米左右,放在膿包頭上。再將研製好的藥物均勻地填充上去,最後用艾灸的方式加熱它。如果是疼痛部位,直到感到瘙癢為止;如果是瘙癢部位,直到感到疼痛為止。每次艾灸的次數以一百次為限。如果是在腦袋以上的部分出現膿包,千萬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

治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𥫗困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

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爇腫。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熱氣衝上。欲作瘡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以痛為度。治腳疽及曲脈中癢搔。則黃汁出。是名風疽。灸足大指岐間二七壯。又灸大指頭亦佳。

治肺癰正作。吐膿血不止。灸肺俞二七壯。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及灸譩譆二次七壯。其穴在第六椎兩旁各三寸。抱肘取之。

治發背。癰疽。疔腫諸毒。瘡初發出。小包如魚眼。或陷頂。或紫黑色無頭。痛疼作渴噁心者。皆惡毒也。此法治腫令消。

白話文:

治療發背。如果剛開始感覺到紅腫,腫塊上長出小瘡,疼痛難以靠近,趕緊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布包著不斷地向腫塊上澆水,日夜不停,疼痛減輕後腫塊就會消退。

治療發背。頭部還沒有化膿,以及各種燒腫,用濕紙貼在上面,先乾的地方就是熱氣向上衝,想要化膿。趕緊用艾灸,如果之前疼痛,灸了就不痛了,以此疼痛為標準。治療腳疽以及血管中癢癢的,然後流出黃色的汁液,這就是風疽,灸足大拇指分叉處二七壯。再灸大拇指頭部也很有效。

治療肺癰剛開始發作,吐膿血不止,灸肺俞二七壯,在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以及灸譩譆穴二次七壯,這個穴位在第六節椎骨兩側各三寸,抱著胳膊就能找到。

治療發背、癰疽、疔腫等各種毒瘡。瘡剛剛長出來,小包像魚眼一樣,或者頂端凹陷,或者紫黑色沒有頭,疼痛難忍,口渴噁心,都是惡毒的症狀。這個方法可以治療腫塊使其消退。

速以獨蒜切作片。蓋其患處。大艾炷多灸。令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癢者不癢。不癢者癢。毒隨火出即愈。如腫而無頭。即以濕紙一張。蓋合先干處。即頭也。如前以蒜片炷灸之腫大者。五花灸。壯數多為妙。此外科精要方內第一法也。五花灸者。如樣下灸炷。

又云。灸多為善。勿令大熱。但痛即去。蒜焦換用。勿損皮肉。體幹不須灸。嘗用此大效。治懸癰。擇人神不在日。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昔有人患連年。一灸效驗。

白話文:

快速將單顆大蒜切成薄片,覆蓋在患處,用大量的艾灸,讓原本不痛的地方感到疼痛,疼痛的地方不再疼痛,癢的地方不再癢,不癢的地方感到癢。毒素隨著熱氣排出就會痊癒。如果腫瘤沒有頭,就用濕紙蓋住腫瘤乾燥的地方,那就是頭部。接著用蒜片和艾炷在腫大的地方進行灸療,用五花灸法,灸的次數越多越好。這是外科精要方中的第一個方法。五花灸法就是像圖示那樣,用艾炷進行灸療。

此外,有人說,灸療次數越多越好,但不要太熱,只要感到疼痛就停止,換用新鮮的大蒜。不要損傷皮膚和肌肉。身體乾燥的地方不需要灸療。有人用這個方法治療懸癰,效果很好。選擇病人神志不清的時候,早上空腹用井水調製百藥煎末,服用一碗。如果稍微腹瀉,就需要服用秋葫蘆,也叫苦不老,長在架子上,味道很苦的。切成薄片,放在瘡口上,灸二十七壯。過去有人患病多年,灸療一次就見效。

騎竹馬灸法。治癰疽發背。不問男女。無不效驗。

其法。先令病人。以肘憑几間。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文。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扛一條。令病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令人扛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一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前所量臂腕篾。從竹扛坐處。尾骶骨盡處。

直向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點定。此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篾作則子。量病人中指節相橫文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處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一云。可看癰發於左則灸右。

白話文:

騎竹馬灸法 治癰疽發背

治療癰疽發背,不論男女,皆可見效。

方法如下:

首先,讓病人以肘部依靠在几案上,手臂和手腕保持直線。取一根竹篾,從病人手腕內側橫紋處(男性左側、女性右側)開始,沿著手臂貼著皮膚量起,一直到中指尖端(不包括指甲)處截斷,作為標準。

然後,取一根竹竿,讓病人脫去衣服,騎坐在竹竿上,身體保持前後直立。找人將竹竿抬起,讓病人的雙腳不接觸地面,並且有人扶住病人,避免跌倒。

接著,將先前量好的竹篾,從病人坐在竹竿處的尾骶骨最末端,直向上貼著脊背量起,直到竹篾盡頭處,用墨汁點定。此點只是取中間位置,并非真正的灸穴。

再取一根竹篾,量病人中指第二節橫紋的寬度,作為標準(男性左側、女性右側),截斷成一段。然後,以先前點定的中間位置為中心,在左右兩邊各量出一個標準长度,兩端的终点就是灸穴。

在兩個灸穴上,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過多。無論癰疽長在身體何處,皆可用此方法灸之,無不痊愈。

另有說法: 可以觀察癰疽長在左側就灸右側,反之亦然。

發於右者灸左。甚者左右皆灸。經云。諸痛瘡癢。皆屬於心。此二穴。皆心脈所過處。灸之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愈於服藥。又灸足三里穴。並氣海穴。引熱毒氣歸下。其理甚長。皆良法也。

治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仍隨病左右。

治癰疽。凡癰疽始發。或小或大。或如米粒。皆須微候。急須攻之。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壯。一云。七八百壯。其大量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壯。亦宜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

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

治發背癰腫。亦潰未潰(出聖惠方)。用香豉三升。以水和搗作餅子。厚三分。有孔勿覆之。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取溫熱勿令破。內如熱痛。急湯之。一日兩度。灸如有瘡。以瘡中汁出為度。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陰脈各二。

白話文:

如果病症發作在右側,就灸左側。如果症狀嚴重,左右兩側都要灸。古書記載,所有疼痛、瘡瘍和搔癢都屬於心臟的範疇。這兩個穴位都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灸之可以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效果比吃藥還好。另外,灸足三里穴和氣海穴,可以引導熱毒氣向下,原理很深奧,都是好方法。

治療成人和小兒的癰腫,可以用艾灸兩腳大拇指的奇穴,並根據病症的左右位置進行灸治。

治療癰疽,無論癰疽剛開始發作時,大小如何,或是像米粒一樣小,都要及時察看情況,立即用艾灸攻治。如果沒有藥物,就用艾灸當頭穴,灸一百壯,也有說要灸七八百壯。如果癰疽比較大,就灸四面和中央,灸二三百壯。也可以用大針針入四分,刺入當頭穴。

治療癰腫,要刺入癰腫部位,根據癰腫的大小和深淺,刺入的深度和次數也要不同,必須將針尖刺入。

治療發背癰腫,無論是否潰爛,都可用香豉三升,用水和在一起搗成餅,厚度三分,中間留孔不要蓋住。將香豉餅放在患處,用艾灸放在上面灸治,保持溫熱,不要灸破。如果內部感到熱痛,就用熱水敷一下。一天灸兩次,直到瘡口流出膿液為止。如果腋窩癰腫,熱度很高,就刺足少陽五穴;如果熱度不退,就刺手心主三穴。如果刺了癰疽卻不能立即見效,或是癰腫不知道在哪裡,按壓時沒有感覺,時有時無,就刺手太陰傍三痏穴,和陰脈各二穴。

治面腫。目癰腫。刺陷骨出血立已。

治頭大侵潭(一作浸淫)。穴間使治腸癰及諸癰腫。灸兩手後肘尖上。各一七壯。左右同。又灸兩足大指岐間。各三壯。兼治諸癰腫病。又出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下膿血即瘥。

癰疽。瘤。石癰。結核。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則鮮有不及禍。

白話文:

治療面部腫脹、眼睛腫痛,可以用針刺穴位,使血液流出,就能立即見效。

治療頭部腫大,浸潤到脖子,可以用針刺穴位,治療腸癰和其他各種腫痛。在雙手肘尖上各灸灼十七壯,左右手都要灸。也可以在雙腳大拇指分叉處各灸灼三壯,也能治療各種腫痛。另外,在雙肘正中間的肘頭銳骨處各灸灼一百壯,膿血流出就會痊癒。

癰疽、瘤、石癰、結核、瘰癧這些病症,都不可以用針刺。用針刺容易造成不好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