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6)
卷四百二十三 (6)
1. 大便不禁
治大小便利(資生經)。穴大腸俞,次髎(一作八髎)
治大便不解。腸鳴泄注。小便赤黃。穴陽綱
治尻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穴承扶
治大便泄數。小便不利。穴曲骨端,天樞灸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穴丹田
治泄利虛脹。小便難。穴關元
治大便不節。穴魂門
治老人小兒大便禁。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岐間三壯。
治霍亂遺失。
大便不禁病亦惙矣。神闕。石門。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處。宜速灸。王氏云。頃患脾泄。醫謂有積。以冷藥利之。大便不禁。服鎮靈丹十餘丸。午夜各數丸而愈。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則不服。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可乎哉。
白話文:
【治療大、小便失禁】(出自《資生經》)。主要針灸穴位為大腸俞和次髎(另一版本作八髎)。
【治療大便不通】。腸胃鳴叫,嚴重腹瀉,小便顏色偏紅黃。主要針灸穴位為陽綱。
【治療臀部腫脹】。大便失控,生殖器有寒冷感,小便困難。主要針灸穴位為承扶。
【治療頻繁腹瀉,小便困難】。主要針灸穴位為曲骨端和天樞,並進行灸法。
【治療腹瀉無法控制,小腹劇烈疼痛】。主要針灸穴位為丹田。
【治療腹瀉伴隨腹部虛脹,小便困難】。主要針灸穴位為關元。
【治療大便失控】。主要針灸穴位為魂門。
【治療老年人和小孩的大便失禁】。灸雙腳大拇指,距離指甲約一寸處,灸三次。再灸大拇指之間,灸三次。
【治療霍亂和遺尿】。
如果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病情已很嚴重。神闕、石門、丹田、屈骨端等穴位都是可以治療的部位,應迅速進行灸法。王氏說,他之前患了脾臟引發的腹瀉,醫生認為是食物積滯,開了寒涼的藥物,結果導致大便完全失控。後服用鎮靈丹十多顆,午夜再服用幾顆,才得以康復。現在的人,服用三五顆鎮靈丹就期待見效,就像用一勺水去撲滅車載的柴火,這可能嗎?
2. 轉胞
治胞轉(資生經)。穴湧泉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轉。穴中極。灸七壯。又灸十五椎。或臍下一寸。或四寸。隨年壯。
治飽食訖。忍小便。或走馬。或忍小便入房。或大走。皆致胞臍下急滿不通。又尿不在胞囊中。為胞屈澼。津液不通。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胞脹津必愈。
治轉胞。不得小便。穴關元灸一七壯。
治脬轉。小便不通。刺任脈關元一穴。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也。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用長針針入八分。患人覺如淋瀝。三五次為度。次針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針入三分。凡小便不通。勿便攻。先針關元一穴訖時。別使人揉少腹。刺三陰交二穴。即透矣。
白話文:
[轉胞治療法]
依照《資生經》的記載,當膀胱功能失調時,可以施針於湧泉穴進行治療。
針對腰痛、小便不順暢及膀胱功能失調的問題,應針灸於中極穴,每次灸七壯。另可灸於第十五椎或肚臍下方一寸或四寸處,灸壯數應與年齡相等。
飽餐後強忍小便,或是騎馬,亦或是在小便未解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為,以及劇烈運動,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膀胱區緊繃且有壓迫感,並造成小便無法正常排出。此症狀稱為膀胱屈澼,代表身體津液循環受阻。治療方式為取蔥葉,去除尖端部分,將其插入男性尿道深約三寸處,再以口輕輕吹氣,使膀胱膨脹,通常可以緩解症狀。
當膀胱功能失調,導致小便無法排出時,應針灸於關元穴,灸壯數為七壯。
若膀胱功能失調,造成小便無法排泄,可針灸於任脈上的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是小腸的募穴,也是足太陰、少陰和厥陰經脈的交會點。使用長針,針刺深度約八分,患者會感到有如尿意般感覺,重複此步驟三到五次。接著針灸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位於腳踝內側上方三寸的凹陷處,是足太陰、少陰和厥陰經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約三分。若遇到小便無法排出的情況,切勿立即採取強制排尿的手段,首先針灸關元穴,同時請他人協助按摩下腹部,再針灸三陰交穴,即可解決問題。
3. 陰痿縮
治精溢陰上縮(資生經)。穴然谷,大赫
治兩丸騫縮。腹堅不得臥。及臍環痛。穴大沖
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石門
治腹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陰交
治陰痿(資生經)。灸中封
治痿厥。穴大赫,中封
治不尿陰痿。穴曲泉
治陰萎莖痛。兩丸騫痛。不可忍。穴氣衝
治卵縮。穴五樞,歸來
治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穴中封。灸五十壯。或不滿五十壯。老少加減。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主之。
治陰痿。小腹急。引陰內廉痛。穴陰谷
白話文:
[陰痿縮]
治療精液過多導致陰部收縮的問題(依據資生經)。取穴然谷、大赫。
治療睪丸收縮。腹部堅硬無法平躺。以及肚臍周圍疼痛。取穴大沖。
治療小腹堅硬疼痛,影響到陰部,無法小便,睪丸收縮。取穴石門。
治療腹部緊繃疼痛,影響到陰部無法小便,睪丸收縮。取穴陰交。
治療陰部無力(依據資生經)。艾灸中封穴。
治療四肢無力。取穴大赫、中封。
治療無法排尿,陰部無力。取穴曲泉。
治療陰部萎縮且疼痛,睪丸收縮疼痛難忍。取穴氣衝。
治療睪丸收縮。取穴五樞、歸來。
治療肌肉痙攣,陰部收縮進入腹部,相互牽引疼痛。取穴中封,艾灸五十壯,或者不足五十壯,年紀大小可調整灸壯數量。另有一說,這兩個穴位還能治療咽喉腫痛,逆氣,五臟病痛,水腫等問題。
治療陰部無力,小腹緊急,牽引陰部內側疼痛。取穴陰谷。
4. 陰莖痛
治癊閉莖中痛(資生經)。穴曲泉,行間
治陰痿莖痛。穴氣衝
治陰痛。穴列缺,陰陵泉,少府
治陰器縱伸痛。穴橫骨
治小腹脹滿。引陰痛。穴水道
治莖痛癃閉。穴氣衝
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陰端寒衝心。穴會陰
治陰頭痛。穴大敦
治陰痛。穴腎俞,志室,陰谷,太衝
資生經云。七傷為病。小便赤熱。乍數。時難。或時傷多。或如針刺。陰下常濕。陰痿消小。精清而少。漣漣獨泄。陰端寒冷。莖中疼痛。當早服藥著艾。
治莖中痛。穴行間。灸三十壯。
白話文:
處理尿道阻塞導致的陰莖疼痛(根據資生經)。取穴位置為曲泉,行間。
治療陰部萎縮及陰莖疼痛。取穴位置為氣衝。
處理陰部疼痛。取穴位置為列缺,陰陵泉,少府。
處理生殖器官拉扯性疼痛。取穴位置為橫骨。
處理小腹部脹滿引起陰部疼痛。取穴位置為水道。
處理陰莖疼痛和排尿困難。取穴位置為氣衝。
處理各種陰部疾病,包括前後相互牽引的疼痛,無法正常排泄,以及陰部末端寒冷感衝擊心臟。取穴位置為會陰。
處理陰莖頭疼痛。取穴位置為大敦。
處理陰部疼痛。取穴位置為腎俞,志室,陰谷,太衝。
根據資生經記載,因七種傷害導致的疾病,會出現小便色紅且熱,頻繁或排尿困難的情況,有時尿量過多,有時尿道如針刺般疼痛,陰部常處於濕潤狀態,陰莖萎縮且變小,精液清澈且量少,不自主地持續洩漏,陰莖末端感覺寒冷,陰莖內部疼痛,應盡早服用藥物並使用艾灸治療。
處理陰莖內部疼痛。取穴位置為行間。艾灸三十次。
5. 陰汗
治陽氣虛乏。陰汗濕(資生經)。穴會陽
治陰汗陰濕。腹中余疾。穴魚際
治陰癢。穴中極,陰蹺,腰尼交,陰交,曲泉
治陰頭寒。穴會陰
治陰癢。穴少府
資生經云。仲景論七傷曰。一陰汗。二陰精。三陰清。四精少。五囊下濕癢。六小便數。七夜陰人。然則陰汗。陰濕癢者。蓋七傷之數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字則氣濕。亦心氣使然。心腎相為表裡故也。千金翼敘虛損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勞。即生五極(詳見寒熱)。
復生七傷。一陰寒。二陰痿。三里急。四精漣漣不絕。五精少囊濕。六精清。七小便數。其病。小便赤熱。或如針刺。陰痿小。陰下常濕。精清而少。論與仲景少異。故載之於此。
白話文:
【治療陰汗】
這是用來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陰汗過多(出自資生經)。取穴會陽。
用來治療陰部出汗及濕潤。以及腹部殘留的疾病,取穴魚際。
用來治療陰部瘙癢,取穴中極、陰蹺、腰俞交、陰交、曲泉。
用來治療陰部感覺寒冷,取穴會陰。
用來治療陰部瘙癢,取穴少府。
資生經提到,張仲景在討論七傷時說到:第一是陰汗,第二是陰精,第三是陰部清冷,第四是精液減少,第五是睪丸下濕且癢,第六是頻繁的小便,第七是夜晚勃起的問題。由此可見,陰汗、陰部濕潤和瘙癢,都屬於七傷的一環。若不及早治療,後果堪慮。有人在寫字時感到下體濕氣,這也是心氣所導致的,因為心與腎互為表裡的緣故。《千金翼》中對於虛損的描述說,疾病通常起源自五勞,然後衍生成五極(詳細可參考寒熱篇)。
再進一步發展出七傷:第一是陰部寒冷,第二是性功能障礙,第三是腹部緊繃,第四是精液不斷流失,第五是精液量少且睪丸濕潤,第六是精液稀薄,第七是頻繁小便。這種情況下,小便可能呈現紅色且熱,或者有如針刺的感覺,性器縮小,下體常感濕潤,精液量少且清。張仲景的理論與此稍有不同,因此在此記錄下來。
6. 陰腫
治陰腫(資生經)。穴泉曲,陰蹺,大敦,氣衝
治陰痛下腫。穴志室,胞肓
治氣腫。穴崑崙
治陰腫䯒痛。穴曲泉
治陰腫。穴氣衝
治陰生瘡。穴膀胱俞
資生經云。有人陰腫。醫以赤土塗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兒陰腫。醫以赤土塗愈(今人用寫字油柱米用)。若病久而陰腫。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能分水穀。水穀不分。故陰腫。不特陰腫。他處亦腫也。尤宜急服禹餘糧丸云。
白話文:
【治療陰部腫脹】(根據《資生經》)
- 治療陰部腫脹,可針灸泉曲、陰蹺、大敦、氣衝等穴位。
- 若是陰部疼痛並伴有腫脹,則可針灸志室和胞肓穴。
- 對於氣腫的問題,可針灸崑崙穴。
- 若是陰部腫脹且疼痛,可針灸曲泉穴。
- 治療陰部腫脹,也可針灸氣衝穴。
- 若是陰部長瘡,則可針灸膀胱俞穴。
《資生經》記載:有人陰部腫脹,醫生用紅土塗抹,並讓其服用八味丸,病情得以康復。有一個小孩同樣出現陰部腫脹,醫生同樣使用紅土塗抹治療,孩子痊癒(現今有人使用寫字油或稻米油)。如果病程較長,且出現陰部腫脹,表示病情已難以救治,應迅速灸水分穴,此穴能幫助水分與穀物分離。若水分與穀物無法分離,就會導致陰部腫脹,不僅限於陰部,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腫脹。在此情況下,應立即服用禹餘糧丸。
7. 諸瘡腫
治疔瘡。及治便毒皆驗。用細草一莖。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掌盡處橫文量起。通三節至指處盡為則。不量指甲。絕斷。卻將於手腕橫文量起。引草向背當中草盡處即是穴。用細好艾炷如麥粒大。灸三壯即安。
治疔腫(出危氏方)。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惟此法甚驗。出於意表。又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腫上。二七壯即消。
治瘍瘡振寒。穴小海
治馬刀瘍瘻。穴太衝,臨泣
治一切瘑瘡(資生經)。足大指岐指間。灸二七壯。灸大指頭亦佳。
治瘡毒久不合。穴合谷。灸七壯。至七七壯。極驗。仍服內托散。
治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文前。取病人三指外於臂上處中灸之兩筋之間從下痛腫。在右者從右灸下。過三日即瘥。
治瘑瘡。灸瘑上周匝最良。
治睡後忽一點疼起。遂至偏身赤痛。諸藥不效。用艾炷如小指頭大。以水透濕紙。約五穴重纏裹其手痛處。又用斷木匙頭安於濕紙上。對抵痛處。卻將艾炷於木匙上灸須臾。諸痛悉除。所灸處。有濃水出。生茄瘢而後愈。
治馬刀痿。淵腋腫(資生經)。穴章門,少海
治馬刀腋下腫。肩腫吻傷。灸太衝。
治馬刀痿腋腫。穴絕骨
治腋下腫。馬刀痿。穴俠谿,陽輔,太衝
白話文:
[治療各種膿腫]
對於治療疔瘡,以及各種便毒,此方法已被證實有效。使用一株細長的草,根據患者的手左右來決定,測量中指的長度,從手掌底部的橫紋開始量起,經過三個關節直到指尖,但不包括指甲部分,然後截斷這段草。再將這段草放在手腕的橫紋開始量,將草沿著手背中間拉直,草的末端就是穴位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使用如麥粒大小的精細艾炷,進行三次灸療,療程結束後,病情應會得到改善。
治療疔腫(來自危氏的方子),在手掌後的橫紋後五指的位置進行灸療,男性選擇左手,女性選擇右手,進行七次灸療就能痊癒。此療法已經被證明有效。雖然治療疔腫的方法眾多,但這種方法特別有效,甚至超出預期。另外,可以從竹箭上刮下一些東西,做成艾炷,在疔腫的地方進行灸療,七次或十四次後,腫瘤就會消失。
對於治療因瘍瘡引起的寒顫,可灸療「小海」穴。
對於治療馬刀瘍瘻,可灸療「太衝」和「臨泣」穴。
對於所有類型的瘑瘡(出自《資生經》),在腳的大拇指和食指間進行灸療,每次灸療十四次,或者在大拇指的頂部進行灸療,效果更佳。
對於治療長期無法痊癒的瘡毒,可灸療「合谷」穴,每次灸療七次,最多可灸療四十九次,非常有效。同時應服用「內託散」。
對於治療疔腫,如果在左側,就在左臂彎曲肘部前方,找到病人手臂上中間的兩根筋,用病人的三指寬度定位,進行灸療,疼痛和腫脹將從下部開始消退。如果是右側,就從右側開始灸療。三天後,病情應該會好轉。
對於治療瘑瘡,圍繞瘑瘡周邊進行灸療,效果最好。
對於睡覺後突然出現的一點疼痛,然後擴散到半邊身體,皮膚變紅且疼痛,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可以使用像小指頭一樣大的艾炷,用水浸濕紙張,包住疼痛的手五層,並在濕紙上放置一個斷開的木勺頭,對準疼痛的地方,再將艾炷放在木勺上進行灸療,片刻之後,所有的疼痛都會消失。灸療的地方會有濃稠的液體流出,形成茄子疤痕,然後慢慢痊癒。
對於治療馬刀萎縮和淵腋腫(出自《資生經》),可灸療「章門」和「少海」穴。
對於治療腋下腫脹、肩膀腫脹和吻傷,可灸療「太衝」穴。
對於治療馬刀萎縮和腋下腫脹,可灸療「絕骨」穴。
對於治療腋下腫脹和馬刀萎縮,可灸療「俠谿」、「陽輔」和「太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