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31)
卷四百十三 (31)
1. 膀胱
神庭(在髮際直鼻上;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頭腦中寒、鼽衄、目泣出、癲疾嘔沫、風眩善嘔煩、痎瘧、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善嘔、煩滿、顏青、痎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中痛、不能視、面腑腫、癲疾。《素問》上星主之;皆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甄權云:「不宜多灸之。」)。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痓風眩、善嘔煩滿、頭痛顏青、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風寒、面赤腫)。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癇目眩、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癲癡時發)。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痎瘧、癲疾吐沫、耳鳴、痓、項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目眩、顱上痛、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眩、偏頭痛、癲疾瘛瘲狂走、項強直、頸痛甚)。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癲疾狂走、瘛瘲首搖、口喎吐涎、頸強)。
腦戶(一名仰風,一名會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主目赤痛,不能視;面腫頭痛;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癲疾、骨酸、眩狂、瘛瘲、口噤羊鳴、舌本出、喑不能言、痓目不明、寒熱)。
風府(一名舌本;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之。主頭痛項急不得傾側、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狂易多言不休、狂走欲自殺、目反視暴喑不得言;喉嗌痛、足不仁)。
啞門(一名橫舌,一名舌厭;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不可灸,令人喑。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噫風、頭痛汗不出、寒熱痓、脊強反折、瘛瘲、癲頭痛)。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灸九壯。主寒熱,以年為壯數;傷寒熱盛、煩嘔)。
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灸五壯。主頭重目瞑、悽悽帶熱、項強難以反顧、汗不出)。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癲疾、怒欲殺人、熱狂走、讕言見鬼、瘛瘲)。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白話文:
膀胱
神庭:位於髮際正中,直鼻上。是督脈與足太陽、陽明經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頭痛、腦寒、鼻出血、流淚、癲癇、嘔吐、眩暈、嘔逆、瘧疾、寒熱頭痛、呼吸困難、目盲。
上星:位於顱頂正中,鼻尖直上髮際一寸的凹陷處。穴位大小如豆粒,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灸五壯。主治眩暈、嘔吐、胸悶、臉色青紫、瘧疾、鼻出血、高熱無汗、眼痛、目盲、面部腫脹、癲癇。(《素問》記載上星穴的治療,需先取譩譆、天牖、風池穴,後取上星穴。甄權認為不宜多灸。)
囟會: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灸五壯。主治癲癇、眩暈、嘔吐、胸悶、頭痛、臉色青紫、癲癇、嘔吐、突然昏倒、怕風寒、面部紅腫。
前頂: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的骨骼凹陷處,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灸五壯。主治癲癇、眩暈、怕風寒、面部紅腫、小兒驚癇、癲癇時發。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一寸半,頭頂正中央旋毛處的凹陷處,穴位大小如指頭般。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瘧疾、癲癇、吐沫、耳鳴、癇證、項部疼痛、頭痛、眼球下陷、不能左右轉頭。
後頂:又名交沖。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的穴位。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灸五壯。主治眩暈、頭痛、視力模糊、怕風寒、偏頭痛、癲癇、抽搐、狂躁、頸項僵硬、頸痛。
強間:又名大羽。位於後頂穴後一寸半的穴位。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灸五壯。主治頭痛如針刺般劇烈,不能活動;頸項僵硬,不能左右轉頭;癲癇、狂躁、抽搐、頭部搖晃、口角歪斜、流涎、頸項僵硬。
腦戶:又名仰風、會顱。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半。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不宜灸。主治眼紅痛、目盲、面腫、頭痛、頸項痛、視力模糊、腦寒、穿厚衣不覺暖、出汗、怕風、癲癇、骨痛、眩暈、狂躁、抽搐、口噤、羊鳴樣哭聲、舌頭伸出、失語、癇證、視力模糊、寒熱。
風府:又名舌本。位於項部髮際一寸,大筋內凹陷處。是督脈與陽維經的交會穴。不宜灸。主治頭痛、頸項僵硬、不能傾斜、眩暈、呼吸困難、舌頭僵硬、說話困難、狂躁、言語絮叨、狂躁、想自殺、眼球上翻、暴啞、喉嚨痛、腳麻木。
啞門:又名橫舌、舌厭。位於項部髮際凹陷處,連接舌本穴。是督脈與陽維經的交會穴。仰頭取穴。不宜灸,會導致失語。主治頸項僵硬、舌頭僵硬、失語。 (另有一說:在啞門穴旁,上星穴旁一寸五分處灸三壯,可以瀉去陽氣熱,治療鼻出血、善於嘆氣、頭痛、無汗、寒熱、癇證、脊柱強直、抽搐、癲癇、頭痛。)
大椎: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灸九壯,或以年齡為壯數。主治寒熱、傷寒、高熱、煩悶、嘔吐。
陶道:位於項部大椎穴下方。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俯身取穴。灸五壯。主治頭痛、眼瞼下垂、頭昏沉、發熱、頸項僵硬、難以回頭、無汗。
身柱:位於第三頸椎棘突下方。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仰頭取穴。灸五壯。主治癲癇、暴怒想殺人、高熱狂躁、胡言亂語、看見鬼魂、抽搐。
神道:位於第五頸椎棘突下方。是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發熱、頭痛、瘧疾、精神恍惚、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