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29)

1. 膀胱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瘲)。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頭項痛。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內系急痛引額。頭重項痛。寒熱。骨痛。頭眩目痛。頭半寒。目痛不能視。項似拔。不可左右顧。癲疾嘔沫互引)。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暴拘攣。癇眩。足不仁。目䀮䀮赤痛。痓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頭眩痛重。目如脫。項如拔。狂見目上視。及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仁。身痛欲折。咽腫難言。小兒驚癇)。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灸七壯。主癲疾痎瘧。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夾脊痛。並氣熱汗不出。腰背痛。痓脊強。喉痹。大氣滿喘。胸中鬱郁。身熱頭眩。目䀮䀮項強急。寒熱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

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頭風眩痛。鼻鼽不利。時嚏清涕。淚出)。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則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背應急息難。振慄。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痛。肺脹癲疾憎風。時振寒。不能言。得寒益甚。身熱狂欲自殺。目妄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逆唾血多涎。煩中善噎。飲食不下。嘔逆汗不出。如瘧狀。目䀮䀮淚出悲傷。痎瘧心脹)。

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悽悽振寒。數欠伸。咳而嘔膈寒。飲食不下。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胸支滿兩脅。膈上競競。脅痛腹脹。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嘿嘿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背痛。寒痓大風。汗出癲狂)。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可反側。撅脅下與脊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中循循然眉頭痛。驚狂衄血。少腹滿。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痓筋痛急互相引。肝脹癲狂)。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飲食不下)。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倍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嘔。身重不動。脾痛熱痓。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急煩不嗜食。脾脹痰痓)。

白話文:

膀胱

絡卻(又名強陽、腦蓋,位於後髮際通天穴後一寸,屬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青盲、癲癇、抽搐、神志恍惚、憂鬱、狂躁。)

玉枕(位於絡卻穴後七分半,靠近腦戶穴旁一寸三分,起於枕骨上緣,向上入髮際三寸,屬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頭痛、怕風、無汗、惡寒、嘔吐、眼內脹痛牽引至前額、頭重、項強痛、寒熱、骨痛、頭暈目眩、偏頭痛、眼痛視物不清、項強痛不能左右轉動、癲癇、嘔吐。)

天柱(位於項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屬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寒熱、抽搐、眩暈、足麻木、眼紅痛、頭痛、項部先痛,腰脊部也痛,頭暈頭痛、眼球突出、項部僵硬、狂躁、眼向上看、項部僵直不能轉動、突然抽搐、足麻木、全身疼痛、咽喉腫痛、言語困難、小兒驚癇。)

大杼(位於項部第一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的凹陷處,足太陽、手少陽經交會穴,灸七壯。主治癲癇、瘧疾、頸項疼痛不能俯仰、頭痛、寒戰、抽搐、氣盛則脅肋脹滿、夾脊疼痛、氣熱無汗、腰背疼痛、脊強、喉痺、呼吸困難、胸悶、發熱、頭暈、眼紅痛、項強直、寒熱、抽搐、不能久立、煩躁、腹瀉、身體不適、輾轉難眠。)

風門(又名熱府,位於第二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灸五壯。主治頭痛、頭暈、鼻塞、噴嚏、流清涕、流淚。)

肺俞(位於第三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治肺寒熱、呼吸困難、臥則咳嗽、嘔吐、喘息、胸悶、背部牽涉痛、呼吸急促、寒戰、脈搏有力、胸中發熱、胸悶、不思飲食、無汗、腰背痛、肺脹、癲癇、怕風、寒戰、不能言語、受寒加重、發熱、狂躁想自殺、神志恍惚、抽搐、哭泣、昏迷不省人事。)

心俞(位於第五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治寒熱、心痛、疼痛沿背部傳導、胸悶、咳嗽、咳血、唾液多、煩躁、易哽噎、飲食減少、嘔吐、無汗、類似瘧疾症狀、眼紅痛、流淚、悲傷、瘧疾、心悸。)

膈俞(位於第七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治惡寒、寒戰、頻繁伸懶腰、咳嗽、嘔吐、飲食減少、寒熱、皮肉骨骼疼痛、氣短、不能平臥、胸悶、兩脅疼痛、上腹部不適、脅肋痛、腹脹、胃脘部突然劇痛、上氣、肩背部寒痛、無汗、喉痺、腹痛、腹部腫塊、嗜睡、懶惰、不想動、身體潮濕、不能進食、進食則心痛、周身疼痛、背痛、寒邪、大風、汗出、癲狂。)

肝俞(位於第九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治咳嗽、脅肋脹滿、呼吸困難、不能翻身、脅肋下疼痛牽涉至脊柱、肌肉痙攣疼痛、眼向上看、眩暈、眉棱骨疼痛、驚恐、狂躁、鼻出血、下腹部脹滿、眼紅痛、長白翳、咳嗽引起胸痛、肌肉寒熱、咳血、氣短、鼻酸、肌肉痙攣疼痛、肝脹、癲狂。)

膽俞(位於第十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屬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位取穴,灸三壯。主治胸悶、嘔吐、口苦、舌燥、咽痛、飲食減少。)

脾俞(位於第十一頸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壯。主治腹部脹滿、疼痛牽涉至脊柱、飲食過多、消瘦、食慾亢進(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黃疸、善於打哈欠、脅肋下脹滿、想嘔吐、身體沉重、活動不便、脾臟疼痛、熱邪、大腸氣脹、按壓時如覆杯狀、熱邪引起胃痛、脾胃虛寒、四肢冰冷煩躁、不思飲食、脾臟脹滿、痰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