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3)

1. 腸鳴

治腹虛鳴(資生經)。穴不容

治腹滿腸鳴。穴胃俞

治腸中常鳴。上衝於心。及治婦人。穴臍中

治腸鳴。穴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穴天樞

治心滿氣逆腸鳴。穴陰都

治腸鳴濯濯有如水聲。穴陰交

治腸鳴相追逐。穴上廉

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穴漏谷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腸鳴而痛。穴陷谷,濕溜,漏谷,復溜,陽綱

治胸脅脹鳴切痛。穴太白

治腸鳴。穴三里,三間,京門,關門,三陰交,陷谷,水分,神闕,承滿,溫溜,三焦俞,大腸俞,胃俞,天樞

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轉側。穴章門

治腸鳴氣走疰痛。穴上廉

治腹脹腸鳴不便痹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穴商丘

治腹雷鳴。穴復溜

治腸痛雷鳴。穴督俞

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穴承滿

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則泄。食不化。嗜食。身腫。夾臍急。穴天樞

治腹中雷鳴。灸太衝。無限壯數。

治腸鳴泄注。刺下髎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2. 脫肛

治大人小兒脫肛(資生經)。穴百會(針二分。灸七壯。至七七壯)中極

治寒冷脫肛。歷年不愈。灸翠尾骨七壯立愈。又臍中隨年壯。橫骨百壯。龜尾七壯。窮骨。

治卒大便脫肛。灸頂中回發中。百壯。

3. 腸風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腸風瀉血(資生經)。穴脊中。灸百壯。

資生經云。有人患此疾積年。一灸除根。因傳此法。後觀灸經。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蓋岐伯灸小兒起也。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爾。大人小兒之病。初不異故也。

治腸風下血。穴長強

王氏云。腸風藥多不效。何耶。本草衍義曰。腸風乃腸痔。苟知其為痔而治之。無不效矣。若灸腸風。長強為要。血云。近李倉腸風。市醫以杖量臍中。於脊骨當臍處灸即愈。因此予為人灸腸風。皆除根(陸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腸風瀉血即愈(須顛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窮骨(脊骨盡處)。龜尾當灸中三壯。

4. 腸澼

治腸澼㿉疝。小腹痛(資生經)。穴中都

治腸澼。穴復溜,束骨,會陽

治腸澼切痛。穴四滿

治結積留飲。澼囊胸飲。食不消。穴通谷。灸五十壯。治風冷。腹中雷鳴。大腸灌沸。及腹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強疼。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穴大腸俞。灸百壯。三報之。

治諸結積留飲。澼囊胸滿。飲食不消。穴胃脘三百壯。三報之。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穴下極俞。灸隨年壯。

治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泄。穴束骨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大便不節。小便赤黃。腸鳴泄注。穴陽綱

治腸鳴腹脹。欲泄注。穴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

5. 痔漏

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此痔根本是冷。謹冷食房勞。及療久痔(資生經)。穴長強

治穀道瘙擾。久痔相通者死。又云。主痔與陰相通者死。穴會陰

治久痔。穴會陽

治五痔疼。穴小腸俞

治五痔發腫。穴秩邊

治血痔泄後腫。穴復溜

治野雞痔。穴飛揚

治久痔腫痛。穴承山

治久痔尻椎腫。大便難。陰胞有寒。及小便不利。並五種痔瀉鮮血。穴扶承

治痔病瀉血。穴氣海俞

治痔篡傷痛。穴飛揚

治痔泄血後重。穴商丘,復溜

治熱痔。穴勞宮

治痔痛。腹下腫。穴承筋,承扶,委中,陽谷

治痔骨蝕及骨疽蝕。穴商丘

治漏。穴天突,章門,天池,支溝

治漏頸痛。穴天突,天窗

治下漏。穴長強

治五痔便血失屎(出危氏方)。灸四百壯。穴在脊窮骨上。

治久冷五痔便血(出危氏方)。灸脊百壯。

灸痔(出百一選方)。

鳩尾骨尖少偃處即是穴。麥粒大艾炷。灸七壯。或十四壯。甚者止二一壯。瘡發即安。可除根也。

灸痔法

疾若未深。尾閭骨下近穀道。灸一穴便可除去。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後灸其上七壯。大稱有驗。如本草只以馬藍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熱以小口器瓶瓦中熏洗。令腫退。於元生鼠奶根上灸(卻不可灸尖頭。恐效遲)。如患深。用湯洗。未退再洗。令消。

俟灸覺大氣通至胸乃效。病雖深。至二十餘壯。永絕根本。以竹片護四邊肉。仍於天色寒冷時灸。忌毒物。治痔灸法(出仁存方)。以葶藶子二合。豉一升。搗令細。作餅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板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頭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丸炷。隔二日復一灸之。

外臺灸瘰癧。

資生經云。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外臺云。不可灸頭瘡。葶藶氣入腦殺人。

又法。平立。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深。更於椎骨兩傍各一寸。灸如上數。無不除根。

治痔疾如胡瓜。實於腸頭。熱如溏灰。火發則僵仆(出危氏方)。以柳枝濃煎湯洗。後以艾炷灸三五壯。若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大瀉鮮血穢惡。一時至甚。通禁瀉後。其疾如失。

灸痔。右以繩圍病者項。令兩頭相柱。展繩從大椎正中量之。垂繩一頭。當灸正下。以墨點訖。又量病者口吻兩頭。接繩頭正下復點之。又量病者口吻如前。便中屈繩。接前口吻繩正下復點之。望使相當所三處並下火。重者各五百壯。輕者三百壯即愈。

又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繩當脊大椎骨中。向下量之。尾株骨尖頭訖。再折繩。更從尾株尖頭向上量。當繩頭即下火。高號州初灸至一百壯。得瘥。後三年復發。又灸之便斷。兼療腰腳。

治五痔痛。穴攢竹

治五痔痛。不得大小便。穴會陰

治痔䐜痛。穴飛揚,承筋,委中,承扶

治諸痔。宜灸回氣三七壯。黃帝針經云。在尾脆骨上一寸半。又連岡穴主之。在回氣穴兩邊。相去二寸是也。各灸三七壯。

治九漏。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漏。穴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

治諸漏。灸漏同四畔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