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28)
卷四百十三 (28)
1. 膀胱
譩譆(在肩膊內廉,俠脊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譩譆。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內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痓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鼻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痎瘧風)。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闊肩取之;灸五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腹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多寒不能俯仰)。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又肋間。灸三壯。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小腹堅急)。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脊痛,惡寒,小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以手按之,則欲小便澀而不得出;肩上熱,手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
攢竹(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肩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風頭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惡寒,面赤䪼中痛;項強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瘲癲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不得臥;意中煩,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癇發,目上插;痔痛)。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一寸半,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灸五壯。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痓,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寒熱)。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主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通天(一名天目。在承光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二壯。主頭痛重,暫僵仆;鼻窒鼽衄,不得通;喎僻多涕,鼽衄有瘡)。
白話文:
膀胱
譩譆(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脊椎第六節下方兩旁各三寸處,按壓會疼痛。患者自述為譩譆痛,是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灸五壯。主治腋下拘攣、脈搏急促並牽引脅肋疼痛,內引至心肺,疼痛沿著頸項至脊椎,直至第十二節椎骨。灸治後立即見效。熱病汗出不暢,肩背部寒熱交替,疼痛互相牽引,發熱咳嗽氣逆,虛喘、喘息困難、鼻出血,肩胛骨內側緣疼痛,無法俯仰,左側脅肋牽引至小腹脹痛,小兒消化不良,頭痛牽引至下頷,痎瘧(瘧疾)和風邪)。
膈關(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肩寬者在此取穴。灸五壯。主治背痛畏寒、項強直、俯仰困難、飲食不下、嘔吐涎液過多)。
魂門(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胸脅脹滿、背痛畏寒、飲食不下、嘔吐物無法保留)。
陽綱(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失禁、小便赤黃)。
意舍(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腹部脹滿、大便稀溏、消渴症、發熱、面黃)。
胃倉(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處。灸三壯。主治腹部脹滿水腫、飲食不下、畏寒且無法俯仰)。
肓門(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也在肋骨之間。灸三壯。主治心下堅硬如石,婦女乳汁淤積)。
志室(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腰痛脊柱僵硬、脅肋下脹滿、小腹部堅硬)。
胞肓(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俯臥取穴。灸三壯。主治腰脊疼痛、畏寒、小腹脹滿堅硬、尿閉、小便困難,按壓則想小便但排不出,肩部發熱,手足小指外側及脛骨踝部後方皆發熱。若脈象虛弱,則另取委中穴)。
秩邊(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俯臥取穴。灸三壯。主治腰痛骶部寒冷、俯仰困難、陰部疼痛下墜、小便不利)。
攢竹(又名員柱、始光、夜光、明光。位於肩頭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灸三壯。主治風頭痛、鼻塞流涕、眉稜骨疼痛、經常打噴嚏、眼睛好像要掉出來一樣、出汗畏寒、面部發紅、太陽穴疼痛、項強直無法左右轉動、眼睛疲勞、抽搐癲癇病、疼痛互相牽引反覆發作、戴眼鏡、眩暈昏迷無法臥床、心中煩躁、視物模糊不清、畏寒、癇症發作、眼睛上方刺痛、痔瘡疼痛)。
曲差(又名鼻沖。位於神庭穴旁一寸半,在髮際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患者正坐取穴。灸五壯。主治頭痛、發熱、鼻塞、呼吸困難、胸悶煩躁、汗出不暢)。
五處(位於督脈旁,距上星穴一寸半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灸三壯。主治抽搐、脊柱強直反弓、癲癇、頭痛、寒熱)。
承光(位於五處穴後二寸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不可灸治。主治熱病汗出不暢,且伴有嘔吐煩悶、心煩、青盲、視力模糊)。
通天(又名天目。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處,足太陽經脈氣血淤滯所致。灸二壯。主治頭痛劇烈、暫時性癱瘓、鼻塞流涕、鼻塞不通、口眼歪斜、流涕過多、鼻出血伴有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