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2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27)

1. 膀胱

附陽(足陽蹺之郄;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灸三壯。主痿,癇風,頭重目眩,煩痛,樞股踹外廉骨痛如裂,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能舉)。

飛陽(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灸三壯。主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聲,心惕然。取飛陽,及絕骨附上臨泣,及淫濼;脛痛熱病汗不出皆主之。下部寒,體重逆氣,頭眩痛,痓反折,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不止;間日作狂癲疾,體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失履;寒腹不仁喘中痛,痔篡痛)。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踹如裂,腳急跟痛足攣,小腹痛引咽喉,大便難,腹痛)。

承筋(一名踹腸,一名直腸;在踹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溫然汗出,令人慾食欲走;寒熱,瘛瘲,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附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痔篡痛,腰背相引,霍亂,頸痹不仁)。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灸五壯。主痹厥,癲疾,嘔沫瘛瘲,腳急跟厥膝重,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

委中(在膝約中央動脈。灸三壯。主腰痛;俠脊至頭沉沉然,目䀮䀮;瘧頭痛,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癲疾反折,熱痛俠脊痛,痔篡痛,遺溺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小腹時熱,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季脅,內控八髎;衄血不止)。

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絡。灸三壯。一云屈身取之。主胸滿膨膨然;實則閉癃,腋下腫痛;虛則遺溺,腳急競競然筋痛,不得小便,痛引腹腰,痛不得俯仰)。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主不得臥立)。

殷門(在浮郄下六寸。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作痛;得之舉重,惡血歸之)。

扶承(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陰股上橫文中;一云股陰下橫文中。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熱痛;痔篡痛,尻椎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二寸。手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背痛引頸項)。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五壯。主肩膊間急,淒厥惡寒,項背痛引頸,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背痛不能相顧)。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強急)。

白話文:

膀胱

附陽:位於外踝骨向上三寸處,屬足陽明經的郄穴。此處肌肉筋骨之間。灸三壯。主治:痿證、癇風、頭重眼花、煩悶疼痛、髖關節外側骨痛如裂開般、瘛瘲、痹症麻木、時而寒顫時而發熱、四肢無力。

飛陽:又名厥陽,位於外踝骨向上七寸處,屬足太陽經的絡穴。灸三壯。主治:身體倦怠怕冷、少氣、熱盛、厭惡人聲、心驚膽戰、下肢寒冷、身體沉重氣逆、頭暈頭痛、痓癇發作、瘧疾、實證腰背疼痛、虛證鼻血不止、間歇性狂癲、全身疼痛、頸項疼痛、關節疼痛伴有汗出而步履不穩、腹部寒冷麻木、喘息胸痛、痔瘡疼痛。

承山:又名魚腹、肉柱,位於腓腸肌下端肌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寒熱往來、癲癇、瘛瘲、鼻出血、腰背痛、小腿酸重、戰慄不能久站、小腿疼痛如裂開般、腳跟疼痛、足部抽筋、小腹疼痛牽扯至咽喉、大便秘結、腹痛。

承筋:又名踹腸、直腸,位於腓腸肌中央凹陷處,為足太陽經氣血循行的起始點。灸三壯。主治:大腸疾病、實證腰背疼痛、寒痹、轉筋、頭暈頭痛、虛證鼻出血、癲癇、腰痛、溫熱汗出、想吃東西想走路、寒熱、瘛瘲、小腿酸重、戰慄不能久站、腳踝腫痛、足部筋攣、少腹痛牽扯至咽喉、大便秘結、痔瘡疼痛、腰背牽引疼痛、霍亂、頸部痹症麻木。

合陽:位於膝蓋中央下方二寸處。灸五壯。主治:痹症、厥證、癲癇、嘔吐涎沫、瘛瘲、腳跟厥冷、膝蓋沉重、腰脊疼痛牽扯至腹部、陰部發熱、陰部劇痛、寒熱、膝蓋酸重。

委中:位於膝蓋中央的動脈處。灸三壯。主治:腰痛、疼痛沿脊柱上達頭部、頭昏眼花、瘧疾頭痛、寒邪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口渴不止、癲癇發作、熱痛沿脊柱上行、痔瘡疼痛、尿失禁、筋攣、發熱、少腹堅硬腫脹、小腹時有發熱、小便困難、臀部寒冷、髖關節疼痛、疼痛外引至脅肋、內牽扯至八髎穴、鼻出血不止。

委陽:位於足太陽經前方,少陽經後方,在膕窩外側兩筋之間,承扶穴下六寸處,為足太陽經的絡穴。灸三壯。主治:胸部滿悶膨脹,實證則小便閉塞,腋下腫痛,虛證則尿失禁,腳踝痙攣疼痛,不能排尿,疼痛牽扯至腹部腰部,疼痛難以俯仰。

浮郄:位於委陽穴上一寸處,屈膝時才能觸及。灸三壯。主治:不能臥立。

殷門:位於浮郄穴下六寸處。灸三壯。主治:腰痛,只能俯卧不能仰臥,仰臥則疼痛加劇,因舉重而發病,瘀血聚集於此。

扶突: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股內側橫紋中。灸三壯。主治:腰脊、臀部、股內側、陰部寒冷劇痛,虛證則血行失常,實證則熱痛,痔瘡疼痛,尾椎腫痛,大便直瀉,陰囊寒冷,小便不利。

附分:位於第二胸椎下,旁開內廉各二寸處,為手足太陽經交會穴。灸五壯。主治:背痛牽扯至頸項。

魄戶:位於第三胸椎下,旁開各三寸處,為足太陽經氣血循行的起始點。正坐取穴。灸五壯。主治:肩胛間疼痛、淒寒惡寒、項背疼痛牽扯至頸部、咳嗽逆氣、嘔吐、胸悶、背痛不能回頭。

神堂:位於第五胸椎下,旁開各三寸處的凹陷處,為足太陽經氣血循行的起始點。灸五壯。主治:肩痛、胸腹脹滿、淒寒、脊背僵硬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