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
卷四百二十三 (2)
1. 腳弱
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治腳弱。穴三里。
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穴承山。
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王氏云。有人舊患腳弱且瘦削。後灸三里絕骨而腳如故。益知黃君針灸圖所謂絕骨治腳疾。神效猶信也。同官以腳腫。灸承山一穴。瘡即干。其後數月不愈。不曉所謂。豈亦失之將攝也。是未可知也。單方歌云。風毒腳弱痹。肩井及大椎。風市與三里。百不須疑。千金灸腳弱。
凡八穴。病在一腳。則灸一腳。兩腳病。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灸兩腳。或未能盡灸且先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亦效。或不效。當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爾)。
治勞冷氣遞腰膝。冷痹。腳屈難伸。灸陽蹺一百壯。在踝下。
白話文:
[腳弱]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治療腳部無力、風濕痹症、半身不遂等問題的方法,並提到了幾個穴位:委中、三里、承山和陽蹺。
- 治療腳部無力、風濕引起的肌肉緊繃,以及半身不遂的情況,可以針灸或艾灸「委中」穴。
- 對於腳部無力,可以艾灸「三里」穴。有人以前腳部無力且消瘦,後經艾灸「三里」和「絕骨」穴後,情況得以改善,這顯示出黃君針灸圖中提到的「絕骨」穴對於腳部疾病有神奇的效果。
- 若腳部無力、腳部沉重、偏風不遂,可以艾灸「承山」穴。有一個例子,某人腳部腫脹,艾灸「承山」穴後,腫脹很快消退,但數月後病情仍未完全康復,原因不明。
- 還有單方歌詞提到,風毒引起的腳部無力和麻痹,可以艾灸「肩井」、「大椎」、「風市」、「三里」等穴位,效果顯著。
- 艾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四個穴位,對腳部無力也有很好的療效。如果病情沒有改善,應按照正確的方法繼續艾灸。
- 治療勞損、寒冷氣候影響的腰膝冷痹,以及腳部彎曲難以伸展的情況,可以艾灸「陽蹺」穴一百次,該穴位於腳踝下方。
總結來說,針對腳部無力、風濕、半身不遂等問題,文中建議使用針灸或艾灸的方法,並詳細列出了幾個有效的穴位。
2. 腳腫
療惡血氣腫痛。腳腫。穴上崑崙。
治腳氣膝腫。穴承山。
治腳腫氣短不嗜食。煩熱㽲痛。穴小腸俞。
治足跗腫不得履地。穴然谷。
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腳忽腫。舊傳夏不埋足。不敢著艾。漫以針置火中令熱。於三里穴刺之。微見血。凡數次。其腫如失去。熱中素患腳疾。見此奇效。亦以大針刺之。翌日腫亦消。何其速也。後亦常灸之。凡治腳腫。當先三里。而後陽蹺等穴可也。又予患腳氣。指縫爛。
每以茶末滲之愈。他日復爛而腫。用茶末不效。漸腫至腳背上。予以為腳氣使然。竊憂之。策杖而後敢行。偶賣藥僧者見之云。可取床薦下塵滲之。如其言滲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錢。而能愈可憂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腫。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療。至老死不愈。隨病左右足。到內踝直白肉際三壯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處有赤脈絡。乃灸絕骨穴三七二十一壯。此方大效。末已豆虻少雜艾為炷。灸以下至踝間。可依葛氏。加至五十壯。又有大黃膏。白頭翁酒方。摩治膏。亦良。
白話文:
【腳腫】
治療因惡血氣導致的腫痛,以及腳部浮腫,可以針灸崑崙穴。
若腳氣引發膝蓋腫脹,則應針灸承山穴。
針對腳部浮腫、呼吸短促、食慾不佳,以及煩躁與熱痛的情況,可以針灸小腸俞穴。
對於腳踝腫脹到無法著地的狀況,可以針灸然谷穴。
王氏分享,他的母親長期生病,在夏天時腳部忽然浮腫。古語說夏天不宜灸腳,因此不敢使用艾灸。於是將針置於火中燒熱,針刺三里穴,直到微微出血,這樣做了幾次後,腳部的浮腫便消失無蹤。王氏自己也有腳疾,看到這神奇的效果,也同樣用大針針刺,隔天浮腫也消退了。這效果多麼迅速啊!從此以後,他經常灸三里穴,凡是治療腳腫,都應先灸三里穴,再灸陽蹺等穴位。另外,他自己的腳氣問題,指縫常常破皮。
每次使用茶末敷在傷口上都能痊癒。但有一天,腳趾縫再次破皮並且浮腫,使用茶末卻沒有效果,漸漸地腫到腳背。他以為這是腳氣所致,非常擔心。只有拄著柺杖纔敢行走。偶然間,一位賣藥的和尚看見,告訴他可以用牀褥下的灰塵敷在傷口上。他照做後,果然痊癒。這種東西一文不值,卻能治好令人憂心的疾病,豈能忽視?
針對突然腳部浮腫,小腿突然像被吹脹一樣,伴隨著頭痛、寒熱與肌肉緊繃的情況,若不及時治療,老來可能一直受此困擾,甚至到死都不會好。根據病情選擇左右腳相應的穴位,找到內踝正對白肉的地方,灸三壯即可痊癒。若未痊癒,則需再灸。姚氏的療法是,如果患處有紅色脈絡,就在絕骨穴灸三七二十一壯,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最後,可以使用豆虻與少量艾草混合做成艾炷,灸至腳踝之間,依照葛氏的方法,可以增加到五十壯。此外,還有大黃膏、白頭翁酒方、按摩治療膏等方法,也非常有效。
3. 足痹
治足痹痛。穴陰陵泉
治足濕痹不能行。穴中都
治脾樞腕骨痹不仁。穴陽輔,陽交,陽陵泉
治脛痹不仁。穴陽間,環跳,承筋
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太谿,次髎
治足不仁。穴腰俞,風府
治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腳足不仁。穴膀胱俞
治手足不仁。穴白環俞
治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膝不仁。穴犢鼻,髀關,陽陵泉
列子載偃師造昌云。廢其腎則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蓋腎有病也。當灸腎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足部麻痺]
治療足部疼痛及麻痺。可針灸陰陵泉穴。
對於因濕氣導致的足部麻痺無法行走。可針灸中都穴。
針對脾臟引起的腕骨麻痺及無力感。可針灸陽輔穴、陽交穴、陽陵泉穴。
對於小腿麻痺無知覺。可針灸陽間穴、環跳穴、承筋穴。
針對足部冰冷無力。可針灸膀胱俞穴、太谿穴、次髎穴。
對於足部無力感。可針灸腰俞穴、風府穴。
針對小腿麻痺無知覺。可針灸陽關穴。
對於大腿內側無力感。可針灸浮郄穴。
對於腳部無力感。可針灸膀胱俞穴。
針對手腳無力感。可針灸白環俞穴。
對於手腳無力感。可針灸上廉穴。
針對膝蓋無力感。可針灸犢鼻穴、髀關穴、陽陵泉穴。
根據古籍《列子》記載,偃師創造出的昌雲,若腎臟功能衰竭則會導致足部無法行走。所以,足部無法行走可能是腎臟有問題。應針灸腎俞穴。如果一次或二次針灸後未見效果,可以嘗試針灸環跳穴、風市穴、犢鼻穴、膝關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里穴、絕骨穴等。只要在按壓時有輕微痠痛感的地方,就是受到疾病影響的位置,進行針灸,通常都會有效果。]
4. 瀉利
治腹寒瀉利(資生經)。穴腹結
治瀉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穴神闕
治大便瀉利。穴陽綱
治大便滑瀉。穴意舍
治大便滑瀉。水穀不化。穴梁門
治瀉利不欲食。穴關門
治瀉利食不化。穴天樞
治水穀不化。穴三焦俞
治水穀不化。穴懸樞
治溫病積聚不利。穴脊中
治腹脹下利食瀉。穴中髎
治瀉利。穴脾俞
治瀉利腹痛。穴膀胱俞
治洞瀉食不化。穴大腸俞,腎俞
治腹中冷氣。瀉利不止。穴會陽
治小腹急腫。腸鳴洞瀉。髎樞引痛。穴京門
治腹滿腸鳴洞瀉。穴京門
治腹瀉不止。穴關元
治洞瀉不化。穴京門,然谷,陰陵泉
治寒中。洞瀉不化。穴腎俞,章門
治洞瀉體痛。穴崑崙,京門
治頭重。洞瀉不禁。穴長強
治胸中熱暴瀉。穴陰陵泉,隱白
治腸鳴腹脹腫暴瀉。穴大腸俞
治脹鳴腹脹欲瀉注。穴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
治腹中有寒。瀉注。腹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瀉。穴束骨
治冬月重感於寒則瀉。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穴天樞
治心腹疼而後瀉。此寒客於腸間。穴關元。灸百壯(服當歸縮砂湯)。
治泄瀉。先灸臍中。次灸關元。
治瀉利四肢不舉。穴曲泉
白話文:
[腹瀉治療]
用於治療因腹部寒冷導致的腹瀉(出自資生經)。取穴為腹結穴。
適用於治療無法停止的腹瀉。特別是小兒因喝奶引起的持續性腹瀉,以及腹部腫大、肚臍周圍疼痛的情況。取穴為神闕穴。
適用於治療嚴重腹瀉。取穴為陽綱穴。
適用於治療持續性腹瀉。取穴為意舍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梁門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且不想進食的情況。取穴為關門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天樞穴。
適用於治療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三焦俞穴。
適用於治療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懸樞穴。
適用於治療溫熱性疾病、腹部有積聚物且排便困難的情況。取穴為脊中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腫脹且伴有下痢和稀便的情況。取穴為中髎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取穴為脾俞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且腹部疼痛的情況。取穴為膀胱俞穴。
適用於治療嚴重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大腸俞穴和腎俞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冰冷、腹瀉不止的情況。取穴為會陽穴。
適用於治療小腹部緊繃、腫脹,腸道鳴響、嚴重腹瀉且髎樞部位疼痛的情況。取穴為京門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飽脹、腸道鳴響及嚴重腹瀉的情況。取穴為京門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不止的情況。取穴為關元穴。
適用於治療嚴重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京門穴、然谷穴和陰陵泉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受寒、嚴重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取穴為腎俞穴和章門穴。
適用於治療身體疼痛且嚴重腹瀉的情況。取穴為崑崙穴和京門穴。
適用於治療頭部沉重、嚴重腹瀉且無法控制的情況。取穴為長強穴。
適用於治療胸部熱感且突然腹瀉的情況。取穴為陰陵泉穴和隱白穴。
適用於治療腸道鳴響、腹部腫脹且突然腹瀉的情況。取穴為大腸俞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膨脹、腸道鳴響且有瀉便傾向的情況。取穴為三焦俞穴、小腸俞穴、下髎穴、意舍穴和章門穴。
適用於治療腹部有寒氣、瀉便、腹瀉、便血的情況。取穴為會陽穴。
適用於治療慢性腹瀉。取穴為束骨穴。
適用於治療冬季時因再次感受寒冷導致的腹瀉,伴有肚臍周圍疼痛、腸胃不適和劇烈疼痛的情況。取穴為天樞穴。
適用於治療心臟和腹部疼痛後隨即發生的腹瀉,這是因為寒氣侵入腸間所致。取穴為關元穴,灸法可進行一百壯(並服用當歸縮砂湯)。
適用於治療腹瀉。首先灸治臍中穴,再灸治關元穴。
適用於治療腹瀉且四肢無力的情況。取穴為曲泉穴。
5.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機
治溏泄。穴太衝
王氏云。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臍中遂不登洞。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白話文:
【治療腹瀉】
治療腹瀉且伴有腹部疼痛及痺症,可選擇「地機」穴位來施針或灸。
治療單純腹瀉,則可用「太衝」穴位。
王氏曾提到,他過去曾經患有痠痛疾病,病癒後卻出現腹瀉的情況。他透過在肚臍中央進行灸法,腹瀉情況就得到改善,連續三天進行灸法,三天晚上都沒有再腹瀉。如果要灸療腹瀉,肚臍中央是首選穴位,其次是三陰交等其他穴位。
6. 飧泄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穴中髎。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
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苟知傷於風得之。則藥自可治。雖不著艾。未為害也。
白話文:
[餐後腹瀉]
(來自資生經的治療方式)。取中髎穴進行治療。可用於緩解小腹部疼痛、餐後腹瀉、次指間疼痛、嘴脣乾燥、不知不覺流口水、無法出汗、毛髮枯黃脫落、肌肉量減少且氣虛、胃部感覺熱、食慾不佳。
治療餐後腹瀉,可以取上廉穴進行治療。
根據素問所述,如果春天時受到風邪侵害,到了夏天就會容易出現餐後腹瀉的情況。若能瞭解是由風邪引起,那麼就能找到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即使沒有使用艾灸,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7. 痢
(附論)
資生經云。素問言泄利有五種。一曰胃泄。飲食不化。而色黃。胃與脾合。故黃也。二曰脾泄。腹脹而注泄無休。又上逆嘔。此為害熱之患也。三曰大腸泄。食畢腸鳴切痛而利白色。大腸與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腸泄。身瘦而便膿血。小腸與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
數至丸而不能便。莖中痛。此腎泄也。諸家方有二十餘種。此為言五種。蓋舉其綱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蠱之別。其大概則臟腑寒也。廩邱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與以鎮靈丹。無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數則效矣。若蠱利。則用百葉。黃連煎服。諸痢惟耆域方。
用厚朴嬰粟殼末最佳。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甘草半之。黃殼葉數片。薑棗烏梅水煎。予嘗用之驗。故載於此。然痢本無惡證。而有誤此而死者。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多服冷藥故也。若其急難。亦當灼艾。不可專用藥云。
法
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資生經)。穴復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沖,曲泉
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小腸俞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丹田,臍中,關元
治痢不止。穴關元,太谿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脾俞
治泄水痢膿血。穴曲泉
治腸冷赤白痢。穴中膂俞
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
治溫病積聚下痢。穴脊俞
治泄痢。穴關元
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隨年壯。
治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小腸俞灸百壯。
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石門。灸百壯。三報。
治久痢。百治不瘥。並治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窮骨。灸多為佳。
治四肢舉多汗洞痢。穴大橫。灸隨年壯。
治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箸頭大。及關元穴。三十壯。
治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治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治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治大腸泄痢膿血。穴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即三陰交。
治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治痢暴下如水(資生經)。穴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云。至元乙亥。廉臺三千戶。四十餘駐兵漣水。卑濕之地。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厲風之狀。
無力以動。腹痞滿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曰。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服養臟腸加附子固腸胃。止瀉利。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氣復。灸陽輔穴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溫之氣。追之月餘後。
病氣皆去。漸至平復。精神不減壯年。
白話文:
[痢疾]
根據《資生經》記載,素問中提到了五種類型的腹瀉和痢疾。第一種稱爲胃泄,食物無法消化,糞便顏色爲黃色,因爲胃與脾相合,所以糞便是黃色的。第二種是脾泄,腹部膨脹且持續腹瀉,還會伴隨嘔吐,這是熱害的症狀。第三種是大腸泄,進食後腸道會發出響聲並劇烈疼痛,排泄物爲白色,因大腸與肺相合,故糞便爲白色。第四種是小腸泄,身體消瘦且排便帶膿血,小腸與心相合,心主管血液。第五種是大瘕泄,感覺裏急後重,雖然多次想要排便卻排不出來,尿道會感到疼痛,這是腎泄。
各家醫方記載了超過二十種的痢疾類型,但這裏僅提及五種,主要是列舉大綱。而在實際用藥中,還有赤白疳蠱之分,大體上都是臟腑寒症,正如廩邱公所說,各種下痢都是由於寒症所致。因此,我治療痢疾時,主要使用鎮靈丹,效果顯著。如果效果不佳,增加劑量即可。如果是疳蠱導致的痢疾,則使用百葉、黃連煎服。對於其他各類痢疾,推薦使用厚朴嬰粟殼末,後來有人添加了木香、黃連、陳皮等量,甘草減半,以及幾片黃殼葉、姜、棗、烏梅,用水煎煮。我曾使用過這個方法,效果很好,因此在這裏記錄下來。然而,痢疾本身並無惡證,但有些人因誤診而死亡,可能是因爲有些醫生認爲痢疾是熱病,過多使用寒涼藥物造成的。在緊急情況下,也可嘗試灸療,不應只依賴藥物。
治療方法如下:
- 治療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痙攣狀:穴位爲復溜。
- 治療赤白漏血的泄痢:穴位爲交信。
- 治療溏泄痢注下血:穴位爲大沖、曲泉。
- 治療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位爲小腸俞。
- 治療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位爲丹田、臍中、關元。
- 治療痢不止:穴位爲關元、太溪。
- 治療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位爲脾俞。
- 治療泄水痢膿血:穴位爲曲泉。
- 治療腸冷赤白痢:穴位爲中膂俞。
- 治療泄痢腹痛:穴位爲膀胱俞。
- 治療溫病積聚下痢:穴位爲脊俞。
- 治療泄痢:穴位爲關元。
- 治療泄痢食不消:穴位爲脾俞,灸隨年壯。
- 治療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位爲小腸俞,灸百壯。
- 治療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位爲石門,灸百壯,三次。
- 治療久痢,百治不瘥,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 治療赤白下:穴位爲窮骨,灸多爲佳。
- 治療四肢多汗洞痢:穴位爲大橫,灸隨年壯。
- 治療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爲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筷子頭大,以及關元穴,三十壯。
- 治療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位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 治療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次,穴位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 治療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次。
- 治療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完,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再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處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溼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 治療大腸泄痢膿血:穴位爲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 治療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即三陰交。
- 治療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 治療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 治療痢暴下如水:穴位爲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記載,至元乙亥年,廉臺三千戶,四十多歲,駐兵漣水,地處低窪潮溼,過度勞累,飲食失節,到秋天病情加重,瘧疾和痢疾併發,一個多月未愈,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騎馬坐轎返回。當時已是仲冬,來我這裏求治。他詳細說明了病情,脈象細弱,像蛛絲一樣,身體沉重,手足冰冷,偶爾麻痹,皮膚出現瘡疥,如同麻風病的症狀,無力行動,腹部脹滿,噁心嘔吐不止,這都是長期受寒溼影響,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說,陰陽都虛,針刺無效,應使用灸法。內經說,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雲,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溼,澀可去脫,服用養髒腸加附子鞏固腸胃,止瀉利。同時灸諸穴,以除去疾病。經文說,府會太倉,即中脘穴,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增進食慾。其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養百脈,充實肌肉。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導陽氣下交陰分,也有助於恢復元氣。灸陽輔穴二七壯,續接陽氣,使足脛溫暖,散發清溫之氣。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疾病完全消失,逐漸恢復正常,精神狀態不亞於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