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2)

1. 腳弱

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治腳弱。穴三里

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穴承山

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王氏云。有人舊患腳弱且瘦削。後灸三里絕骨而腳如故。益知黃君針灸圖所謂絕骨治腳疾。神效猶信也。同官以腳腫。灸承山一穴。瘡即干。其後數月不愈。不曉所謂。豈亦失之將攝也。是未可知也。單方歌云。風毒腳弱痹。肩井及大椎。風市與三里。百不須疑。千金灸腳弱。

凡八穴。病在一腳。則灸一腳。兩腳病。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灸兩腳。或未能盡灸且先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亦效。或不效。當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爾)。

治勞冷氣遞腰膝。冷痹。腳屈難伸。灸陽蹺一百壯。在踝下。

2. 腳腫

療惡血氣腫痛。腳腫。穴上崑崙

治腳氣膝腫。穴承山

治腳腫氣短不嗜食。煩熱㽲痛。穴小腸俞

治足跗腫不得履地。穴然谷

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腳忽腫。舊傳夏不埋足。不敢著艾。漫以針置火中令熱。於三里穴刺之。微見血。凡數次。其腫如失去。熱中素患腳疾。見此奇效。亦以大針刺之。翌日腫亦消。何其速也。後亦常灸之。凡治腳腫。當先三里。而後陽蹺等穴可也。又予患腳氣。指縫爛。

每以茶末滲之愈。他日復爛而腫。用茶末不效。漸腫至腳背上。予以為腳氣使然。竊憂之。策杖而後敢行。偶賣藥僧者見之云。可取床薦下塵滲之。如其言滲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錢。而能愈可憂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腫。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療。至老死不愈。隨病左右足。到內踝直白肉際三壯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處有赤脈絡。乃灸絕骨穴三七二十一壯。此方大效。末已豆虻少雜艾為炷。灸以下至踝間。可依葛氏。加至五十壯。又有大黃膏白頭翁酒方。摩治膏。亦良。

3. 足痹

治足痹痛。穴陰陵泉

治足濕痹不能行。穴中都

治脾樞腕骨痹不仁。穴陽輔,陽交,陽陵泉

治脛痹不仁。穴陽間,環跳,承筋

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太谿,次髎

治足不仁。穴腰俞,風府

治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腳足不仁。穴膀胱俞

治手足不仁。穴白環俞

治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膝不仁。穴犢鼻,髀關,陽陵泉

列子載偃師造昌云。廢其腎則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蓋腎有病也。當灸腎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無不效也。

4. 瀉利

治腹寒瀉利(資生經)。穴腹結

治瀉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穴神闕

治大便瀉利。穴陽綱

治大便滑瀉。穴意舍

治大便滑瀉。水穀不化。穴梁門

治瀉利不欲食。穴關門

治瀉利食不化。穴天樞

治水穀不化。穴三焦俞

治水穀不化。穴懸樞

治溫病積聚不利。穴脊中

治腹脹下利食瀉。穴中髎

治瀉利。穴脾俞

治瀉利腹痛。穴膀胱俞

治洞瀉食不化。穴大腸俞,腎俞

治腹中冷氣。瀉利不止。穴會陽

治小腹急腫。腸鳴洞瀉。髎樞引痛。穴京門

治腹滿腸鳴洞瀉。穴京門

治腹瀉不止。穴關元

治洞瀉不化。穴京門,然谷,陰陵泉

治寒中。洞瀉不化。穴腎俞,章門

治洞瀉體痛。穴崑崙,京門

治頭重。洞瀉不禁。穴長強

治胸中熱暴瀉。穴陰陵泉,隱白

治腸鳴腹脹腫暴瀉。穴大腸俞

治脹鳴腹脹欲瀉注。穴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

治腹中有寒。瀉注。腹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瀉。穴束骨

治冬月重感於寒則瀉。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穴天樞

治心腹疼而後瀉。此寒客於腸間。穴關元。灸百壯(服當歸縮砂湯)。

治泄瀉。先灸臍中。次灸關元。

治瀉利四肢不舉。穴曲泉

5.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機

治溏泄。穴太衝

王氏云。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臍中遂不登洞。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6. 飧泄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穴中髎。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

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苟知傷於風得之。則藥自可治。雖不著艾。未為害也。

7.

(附論)

資生經云。素問言泄利有五種。一曰胃泄。飲食不化。而色黃。胃與脾合。故黃也。二曰脾泄。腹脹而注泄無休。又上逆嘔。此為害熱之患也。三曰大腸泄。食畢腸鳴切痛而利白色。大腸與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腸泄。身瘦而便膿血。小腸與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

數至丸而不能便。莖中痛。此腎泄也。諸家方有二十餘種。此為言五種。蓋舉其綱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蠱之別。其大概則臟腑寒也。廩邱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與以鎮靈丹。無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數則效矣。若蠱利。則用百葉。黃連煎服。諸痢惟耆域方。

厚朴嬰粟殼末最佳。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甘草半之。黃殼葉數片。薑棗烏梅水煎。予嘗用之驗。故載於此。然痢本無惡證。而有誤此而死者。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多服冷藥故也。若其急難。亦當灼艾。不可專用藥云。

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資生經)。穴復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沖,曲泉

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小腸俞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丹田,臍中,關元

治痢不止。穴關元,太谿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脾俞

治泄水痢膿血。穴曲泉

治腸冷赤白痢。穴中膂俞

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

治溫病積聚下痢。穴脊俞

治泄痢。穴關元

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隨年壯。

治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小腸俞灸百壯。

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石門。灸百壯。三報。

治久痢。百治不瘥。並治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窮骨。灸多為佳。

治四肢舉多汗洞痢。穴大橫。灸隨年壯。

治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箸頭大。及關元穴。三十壯。

治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治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治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治大腸泄痢膿血。穴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即三陰交。

治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治痢暴下如水(資生經)。穴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云。至元乙亥。廉臺三千戶。四十餘駐兵漣水。卑濕之地。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厲風之狀。

無力以動。腹痞滿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曰。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服養臟腸加附子固腸胃。止瀉利。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氣復。灸陽輔穴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溫之氣。追之月餘後。

病氣皆去。漸至平復。精神不減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