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
卷四百二十三 (2)
1. 腳弱
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治腳弱。穴三里
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穴承山
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王氏云。有人舊患腳弱且瘦削。後灸三里絕骨而腳如故。益知黃君針灸圖所謂絕骨治腳疾。神效猶信也。同官以腳腫。灸承山一穴。瘡即干。其後數月不愈。不曉所謂。豈亦失之將攝也。是未可知也。單方歌云。風毒腳弱痹。肩井及大椎。風市與三里。百不須疑。千金灸腳弱。
凡八穴。病在一腳。則灸一腳。兩腳病。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灸兩腳。或未能盡灸且先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亦效。或不效。當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爾)。
治勞冷氣遞腰膝。冷痹。腳屈難伸。灸陽蹺一百壯。在踝下。
白話文:
治療腳無力、風濕痺筋僵硬、半身不遂,可以灸刺委中穴。治療腳無力,可以灸刺三里穴。治療腳無力、腳沉重、偏風不遂,可以灸刺承山穴。治療腳無力、腰臀沉重、曲踿中筋僵硬、半身不遂,可以灸刺委中穴。
王氏說,有人舊患腳無力且瘦削,後來灸三里穴和絕骨穴,但腳還是跟以前一樣。由此可知黃君針灸圖所說的絕骨穴治療腳疾,神效尚且可信。同官因為腳腫,灸承山穴,瘡口馬上就干了。但之後幾個月卻沒有好,不知道為什麼。難道是失之將攝嗎?這就不得而知了。單方歌裡說,風毒腳弱痺,肩井、大椎、風市、三里,百不須疑。千金灸腳弱,總共八個穴位。如果病在一隻腳,就灸一隻腳;如果兩隻腳都病了,就灸兩隻腳。凡是腳弱的病,都灸兩隻腳。如果不能全部灸,可以先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穴,也會有效果。如果沒有效果,就必須按照方法灸(但肩井穴不可灸太多)。
治療勞累寒冷導致腰膝冷痺、腳彎曲難以伸直,可以灸陽蹺穴一百壯,該穴位於踝骨下方。
2. 腳腫
療惡血氣腫痛。腳腫。穴上崑崙
治腳氣膝腫。穴承山
治腳腫氣短不嗜食。煩熱㽲痛。穴小腸俞
治足跗腫不得履地。穴然谷
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腳忽腫。舊傳夏不埋足。不敢著艾。漫以針置火中令熱。於三里穴刺之。微見血。凡數次。其腫如失去。熱中素患腳疾。見此奇效。亦以大針刺之。翌日腫亦消。何其速也。後亦常灸之。凡治腳腫。當先三里。而後陽蹺等穴可也。又予患腳氣。指縫爛。
每以茶末滲之愈。他日復爛而腫。用茶末不效。漸腫至腳背上。予以為腳氣使然。竊憂之。策杖而後敢行。偶賣藥僧者見之云。可取床薦下塵滲之。如其言滲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錢。而能愈可憂之疾。其可忽之。
白話文:
治療惡血氣腫痛、腳腫,可以用崑崙穴。
治療腳氣膝腫,可以用承山穴。
治療腳腫氣短不愛吃東西、煩熱疼痛,可以用小腸俞穴。
治療腳踝腫脹無法著地,可以用然谷穴。
王氏說,母親久病,夏天突然腳腫,以前傳說夏天不埋腳,不敢用艾灸,就用針放在火中燒熱,在足三里穴刺入,稍微出血,反覆幾次,腫脹就消失了。平常就愛得腳病的人,看到這種奇效,也用大針刺入,第二天腫也消了,真是快速啊。後來也經常灸足三里穴。治療腳腫,應該先灸足三里,然後再灸陽蹺等穴。
另外,有人患腳氣,指縫潰爛,每次用茶末敷上去就痊癒了,隔幾天又潰爛腫脹,再用茶末就沒效果了,腫脹逐漸蔓延到腳背上,我以為是腳氣引起的,很擔心,拄著拐杖才敢走路。碰巧遇到一個賣藥的僧人,他說可以用床墊下面的灰塵敷上去,我照他的話敷上去,就好了。這東西不值一文錢,卻能治癒讓人擔心的病,怎麼能輕視它呢?
治足忽腫。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療。至老死不愈。隨病左右足。到內踝直白肉際三壯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處有赤脈絡。乃灸絕骨穴三七二十一壯。此方大效。末已豆虻少雜艾為炷。灸以下至踝間。可依葛氏。加至五十壯。又有大黃膏。白頭翁酒方。摩治膏。亦良。
白話文:
治療腳突然腫脹,腓腸肌和小腿突然變大如吹氣般,頭疼、寒熱、筋骨僵硬,不立即治療,會一直持續到老死都無法治癒。
根據病症,治療左右腳。從內踝直上,到白肉交界處(即脛骨前緣)三寸處,施灸即可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繼續施灸。
姚氏方:病處有紅色脈絡,就在絕骨穴(位於足踝外側,外踝尖下方凹陷處)施灸二十一壯。此方療效顯著。末藥以豆虻少許混雜艾絨做成艾炷。從絕骨穴以下,一直灸到踝間。
也可以參考葛氏療法,增加灸治至五十壯。
另外,還有大黃膏和白頭翁酒方,可製成藥膏塗抹治療,效果也很好。
3. 足痹
治足痹痛。穴陰陵泉
治足濕痹不能行。穴中都
治脾樞腕骨痹不仁。穴陽輔,陽交,陽陵泉
治脛痹不仁。穴陽間,環跳,承筋
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太谿,次髎
治足不仁。穴腰俞,風府
治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腳足不仁。穴膀胱俞
治手足不仁。穴白環俞
治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膝不仁。穴犢鼻,髀關,陽陵泉
列子載偃師造昌云。廢其腎則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蓋腎有病也。當灸腎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治療腳部麻痺疼痛,可以針灸陰陵泉穴。
治療腳部濕痺導致行走困難,可以針灸中都穴。
治療脾經導致手腕骨麻痺失去知覺,可以針灸陽輔穴、陽交穴、陽陵泉穴。
治療脛骨麻痺失去知覺,可以針灸陽間穴、環跳穴、承筋穴。
治療腳部清冷失去知覺,可以針灸膀胱俞穴、太谿穴、次髎穴。
治療腳部失去知覺,可以針灸腰俞穴、風府穴。
治療脛骨麻痺失去知覺,可以針灸陽關穴。
治療髖關節麻痺失去知覺,可以針灸浮郄穴。
治療腳部失去知覺,可以針灸膀胱俞穴。
治療手腳失去知覺,可以針灸白環俞穴。
治療手腳失去知覺,可以針灸上廉穴。
治療膝蓋失去知覺,可以針灸犢鼻穴、髀關穴、陽陵泉穴。
列子書中記載偃師製作的機器人昌,如果損壞了它的腎臟,就會導致腳部無法行走。因此,腳部無法行走,可能是腎臟出現問題。應該灸腎俞穴。如果灸一兩次沒有效果,就應該灸環跳穴、風市穴、犢鼻穴、膝關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里穴、絕骨穴等穴位。只要按壓這些穴位感到略微酸痛,就表示找到了病變位置,灸之,效果都會很好。
4. 瀉利
治腹寒瀉利(資生經)。穴腹結
治瀉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穴神闕
治大便瀉利。穴陽綱
治大便滑瀉。穴意舍
治大便滑瀉。水穀不化。穴梁門
治瀉利不欲食。穴關門
治瀉利食不化。穴天樞
治水穀不化。穴三焦俞
治水穀不化。穴懸樞
治溫病積聚不利。穴脊中
治腹脹下利食瀉。穴中髎
治瀉利。穴脾俞
治瀉利腹痛。穴膀胱俞
治洞瀉食不化。穴大腸俞,腎俞
治腹中冷氣。瀉利不止。穴會陽
治小腹急腫。腸鳴洞瀉。髎樞引痛。穴京門
治腹滿腸鳴洞瀉。穴京門
治腹瀉不止。穴關元
治洞瀉不化。穴京門,然谷,陰陵泉
白話文:
治療腹部寒冷腹瀉,可以刺激資生經穴位,以及腹部穴位。治療腹瀉不止,可以刺激神闕穴。治療大便腹瀉,可以刺激陽綱穴。治療大便滑瀉,可以刺激意舍穴和梁門穴。治療腹瀉不欲飲食,可以刺激關門穴。治療腹瀉飲食不消化,可以刺激天樞穴。治療水穀不消化,可以刺激三焦俞穴和懸樞穴。治療溫病積聚不利,可以刺激脊中穴。治療腹脹下利食瀉,可以刺激中髎穴。治療腹瀉腹痛,可以刺激膀胱俞穴和脾俞穴。治療洞瀉食不化,可以刺激大腸俞穴和腎俞穴。治療腹部冷氣,瀉利不止,可以刺激會陽穴。治療小腹急腫,腸鳴洞瀉,髎樞引痛,可以刺激京門穴。治療腹滿腸鳴洞瀉,可以刺激京門穴。治療腹瀉不止,可以刺激關元穴。治療洞瀉不化,可以刺激京門穴、然谷穴和陰陵泉穴。
治寒中。洞瀉不化。穴腎俞,章門
治洞瀉體痛。穴崑崙,京門
治頭重。洞瀉不禁。穴長強
治胸中熱暴瀉。穴陰陵泉,隱白
治腸鳴腹脹腫暴瀉。穴大腸俞
治脹鳴腹脹欲瀉注。穴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
治腹中有寒。瀉注。腹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瀉。穴束骨
治冬月重感於寒則瀉。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穴天樞
治心腹疼而後瀉。此寒客於腸間。穴關元。灸百壯(服當歸縮砂湯)。
治泄瀉。先灸臍中。次灸關元。
治瀉利四肢不舉。穴曲泉
白話文:
治療寒氣入侵導致的腹瀉,且腹瀉物稀薄難以消化。應針刺腎俞穴和章門穴。
治療腹瀉伴隨身體疼痛。應針刺崑崙穴和京門穴。
治療頭部沉重,腹瀉不止。應針刺長強穴。
治療胸部發熱,突然腹瀉。應針刺陰陵泉穴和隱白穴。
治療腸鳴、腹脹、腫脹,突然腹瀉。應針刺大腸俞穴。
治療腹脹、腸鳴,想要腹瀉,並有下墜感。應針刺三焦俞穴、小腸俞穴、下髎穴、意舍穴和章門穴。
治療腹部有寒氣,腹瀉,腹部積水,排泄物帶血。應針刺會陽穴。
治療腸液泄瀉。應針刺束骨穴。
治療冬季受寒而腹瀉,臍周疼痛,腸胃之間遊走氣息,疼痛劇烈。應針刺天樞穴。
治療心腹疼痛,隨後腹瀉,這是寒氣停留在腸道間。應針刺關元穴,艾灸一百壯(服用當歸縮砂湯)。
治療腹瀉,先艾灸臍中,然後艾灸關元穴。
治療腹瀉,四肢無力。應針刺曲泉穴。
5.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機
治溏泄。穴太衝
王氏云。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臍中遂不登洞。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白話文:
治療拉肚子和腹部疼痛、臟腑痠麻的情況,可以使用穴位「地機」; 治療拉肚子,可以使用穴位「太衝」; 王某說:「曾經患有風濕性疼痛,痊癒後又出現拉肚子的情況,用艾灸在肚臍上就不再有大便失禁的情況了。連續三天進行艾灸,三個晚上都不再有大便失禁的情況。如果要艾灸來治療拉肚子,在肚臍是最重要的穴位,其次是三陰交等穴位。」
6. 飧泄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穴中髎。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
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苟知傷於風得之。則藥自可治。雖不著艾。未為害也。
白話文: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
穴中髎:
- 治疗小腹疼痛,伴随飧泄(消化不良,腹泻)。
- 也可治疗手指第二节疼痛、嘴唇干裂、流口水却不自觉、无法出汗、毛发干枯脱落、肌肉瘦弱、气虚、胃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穴上廉:
- 治疗飧泄。
素问云:
- 春季受风寒,夏季容易出现飧泄。
- 只要知道是受风寒导致的,就可以用药治疗。
- 即使不灸艾草,也不会有大碍。
7. 痢
(附論)
資生經云。素問言泄利有五種。一曰胃泄。飲食不化。而色黃。胃與脾合。故黃也。二曰脾泄。腹脹而注泄無休。又上逆嘔。此為害熱之患也。三曰大腸泄。食畢腸鳴切痛而利白色。大腸與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腸泄。身瘦而便膿血。小腸與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
數至丸而不能便。莖中痛。此腎泄也。諸家方有二十餘種。此為言五種。蓋舉其綱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蠱之別。其大概則臟腑寒也。廩邱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與以鎮靈丹。無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數則效矣。若蠱利。則用百葉。黃連煎服。諸痢惟耆域方。
白話文:
《資生經》記載, 《素問》說泄利有五種。第一種是胃泄,飲食不消化,排泄物呈黃色。胃與脾相合,所以是黃色的。第二種是脾泄,肚子脹痛,排泄物不停地流出,還會往上逆流嘔吐,這是由於體內熱邪所致。第三種是大腸泄,吃完飯後腸鳴腹痛,排泄物呈白色。大腸與肺相合,所以是白色的。第四種是小腸泄,身體消瘦,排泄物帶有膿血。小腸與心相合,心主血。第五種是大瘕泄,排便時肛門緊縮,排便後仍然有便意,而且會感到陰莖疼痛,這是腎泄。
醫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有二十多種,這裡只說五種,只是概括其主要分類。在具體用藥方面,還需要根據排泄物的顏色、狀態進行區分,例如赤白疳蠱等等。總的來說,這些泄利疾病都是由於臟腑寒氣所致。正如廩邱公所說,「諸下悉寒」是其病因。因此我治療痢疾,只用鎮靈丹,沒有不有效的。如果沒有效果,就增加藥丸的劑量,就會見效。如果痢疾是因蟲蠱引起的,就用百葉黃連煎來治療。治療各種痢疾,都要遵從古人的經驗方。
用厚朴嬰粟殼末最佳。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甘草半之。黃殼葉數片。薑棗烏梅水煎。予嘗用之驗。故載於此。然痢本無惡證。而有誤此而死者。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多服冷藥故也。若其急難。亦當灼艾。不可專用藥云。
法
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資生經)。穴復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沖,曲泉
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小腸俞
白話文:
用厚朴和罌粟殼末效果最好,後來又有人加入木香、黃連、陳皮等份量,甘草用一半,黃殼葉數片,薑棗和烏梅加水煎服。我親自使用過,效果很好,所以記載下來。不過痢疾本來沒有什麼嚴重的症狀,卻有人誤服此藥而死。可能是當時醫生把痢疾當成熱病,所以大量服用寒涼藥物所致。如果病情危急,也應該灸艾,不能只依靠藥物。
另外,治療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絞痛狀,可以灸復溜穴;治療泄痢赤白漏血,可以灸交信穴;治療溏泄痢注下血,可以灸大沖穴和曲泉穴;治療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可以灸小腸俞穴。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丹田,臍中,關元
治痢不止。穴關元,太谿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脾俞
治泄水痢膿血。穴曲泉
治腸冷赤白痢。穴中膂俞
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
治溫病積聚下痢。穴脊俞
治泄痢。穴關元
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隨年壯。
治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小腸俞灸百壯。
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石門。灸百壯。三報。
治久痢。百治不瘥。並治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窮骨。灸多為佳。
白話文:
治療腹瀉不止、小腹絞痛、消化不良,可以針刺丹田、臍中、關元穴。治療痢疾不止,可以針刺關元、太溪穴。治療腹瀉不食、食慾不振,可以針刺脾俞穴。治療腹瀉帶水、痢疾帶膿血,可以針刺曲泉穴。治療腸胃寒冷、赤白痢疾,可以針刺中膂俞穴。治療腹瀉腹痛,可以針刺膀胱俞穴。治療溫病積聚導致的腹瀉,可以針刺脊俞穴。治療腹瀉,可以針刺關元穴。治療腹瀉、消化不良,可以針刺脾俞穴,灸法根據年齡增減。治療泄瀉五種痢疾、排便帶膿、腹痛,可以針刺小腸俞穴,灸一百壯。治療腹瀉不止、小腹絞痛,可以針刺石門穴,灸一百壯,灸三次。治療久痢、百治不愈,以及寒性痢疾腹痛,可以在足陽明經下緣一寸、高骨上陷中、大拇指外側三寸處灸,根據年齡增減,也可以灸臍中三百壯,關元穴三百壯(連續十天灸)。治療赤白下痢,可以針刺窮骨穴,灸越多越好。
治四肢舉多汗洞痢。穴大橫。灸隨年壯。
治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箸頭大。及關元穴。三十壯。
治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治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治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治大腸泄痢膿血。穴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白話文:
治療四肢舉多汗、洞痢,灸大橫穴,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年紀越大,灸的壯數越多。
治療泄痢不止,灸臍中,也就是神闕穴,灸五壯或七壯,艾炷大小如小箸頭,也灸關元穴三十壯。
治療泄痢不愛吃東西,即使吃了也消化不了,灸循股際,穴位在俠臍旁五寸處,再灸長強穴五十壯。
治療久瀉痢,導致氣虛、體寒,灸下腰穴一百壯,灸三次,穴位在八魁正中央的脊骨上,灸的壯數越多越好,這三個穴位都是骨頭上的穴位(忌用針)。
治療泄痢,排泄物有赤白濁,灸足太陰穴五十壯,灸三次。
治療久瀉痢,百般治療都不見效,屈肘,量取正對兩胯脊骨上的點,向下量一寸,點兩邊各一寸,再向下量一寸,在脊骨上總共三個點,每個點灸三十壯,共灸一百壯。以上所有痢疾都可以治癒,也能治療濕氣積聚導致的冷脊,但位於胯骨上的點不要灸。
治療大腸泄痢,排出膿血,灸意舍穴一百壯(小孩要減少壯數),再灸小腸俞穴七壯。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即三陰交。
治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治痢暴下如水(資生經)。穴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云。至元乙亥。廉臺三千戶。四十餘駐兵漣水。卑濕之地。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厲風之狀。
白話文:
治療下痢,排泄物像鼻涕一樣白色的,灸臍下一寸,五十壯,效果很好。這裡的「三陰交」是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經脈交會的穴位。
治療膿血痢不止,同時伴有小腹堅硬、逆氣不通的,灸幽門穴,每個穴位灸三壯。
治療水痢不止,吃東西不消化,刺足陽明經天樞穴,此穴是大腸的募穴,位於臍兩旁各二寸。針刺入五分,留針十呼,也可以灸一百壯。
治療痢疾突然發作,排泄物像水一樣的,灸氣海穴,一百壯。
衛生寶鑑記載,元朝至元乙亥年,廉台三千戶,四十多人駐軍漣水,那裡地勢低窪潮濕,士兵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制,到了秋天,瘧疾和痢疾同時流行,一個多月都治不好,食慾全無,形體消瘦,只能騎馬坐轎回家。到了冬天,來找我治療,詳細講述了病情。診脈發現脈象細微,如同蜘蛛絲,身體沉重,手腳冰冷,經常麻痺,皮膚上有痂疥,像是被厲風侵襲的樣子。
無力以動。腹痞滿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曰。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服養臟腸加附子固腸胃。止瀉利。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氣復。灸陽輔穴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溫之氣。追之月餘後。
病氣皆去。漸至平復。精神不減壯年。
白話文:
患者无力活动,腹部胀满、呕吐不止,都是因为寒湿之邪久久侵袭,导致真气衰弱,形体虚弱,病邪也虚弱,阴阳俱虚。
《针经》中说:“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内经》中说:“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十剂方中指出:“补可去弱。” 所以要用理中丸加附子来温养脾胃,散寒湿。 又说:“涩可去脱。” 所以要用服养脏肠加附子来固肠胃,止泻利。
同时要灸一些穴位,以共同驱除病邪。经书上说:“府会太仓,即中腕也。” 首先灸太仓穴五十壮,以温养胃气,并进食美味的汤水。饭后,再灸气海穴一百壮,以生发元气,滋养百脉,充实肌肉。接着灸足三里穴三十壮,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可以引阳气下交阴分,也助气复。最后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如此坚持灸治,一个月后即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