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
卷四百二十三 (1)
1. 腳氣
(附論)
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患陰療陽。病表救里。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若病從陰發起。兩大指內側上循脛內。及膝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復溜。中都。陰陵泉等諸穴。灸者。先從上始向下引其氣。便各灸二十壯。向後隔七日。
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從陽起。兩小指外側。向上循脛外從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氣毒兼行表裡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以磨之上下遍發表里。各灸一二處。以此通泄之。其用藥內攻。
白話文:
附論:
凡腳氣,發病有陰陽表裡之分,應當依據具體症狀治療。不可一味依賴古方,若患陰證卻治療陽證,或病在表卻救治里證,皆因不辨虛實,導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若病從陰證發起,兩大指內側向上沿脛骨內側至膝蓋內側,出現頑固麻痺、失去知覺,或腫脹先從此處發起者,皆需針對病症施灸復溜、中都、陰陵泉等穴位。灸法應先從上往下引導氣血,每個穴位灸二十壯。七日後,再灸七壯,直至病症減輕或消失。其他穴位皆依此法施灸。
若病從陽證發起,兩小指外側向上沿脛骨外側,從骨頭至風市穴,出現頑固麻痺、失去知覺,或腫脹從此處發起者,需灸陽絕骨、陽陵泉、風市等穴位。灸法及次數皆與前述陰證灸法相同,皆從上往下引導氣血。
若氣毒兼行表裡,則可依據病情輕重,選擇施灸或膏藥外敷。上下遍及表裡,各灸或敷一兩處,以此通泄氣血。內服藥物則需攻邪祛毒。
各量病投藥也。逐偏若處。常使灸瘡不瘥為佳。風氣都除。乃隨瘡瘥。瘥後。瘢色赤者。風。卜毒已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須灸三里。絕骨。勿令瘡瘥。佳。
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噦逆者。灸湧泉。若頭連臂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
固宜灸耳。又云。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壯。氣即便退。若未退。即兼悶者。豉酒熱飲。逐以即瘥。不去。即取烏卜卜㹀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緣至三服五服彌佳。又若已灸腳。而胸中氣尤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紋後三寸兩筋間是也。又若胸中氣散。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藥物。針對偏寒的症狀,持續灸灼瘡口直到不癒合為佳,這樣就能驅散風氣。等到瘡口癒合後,如果疤痕呈紅色,代表風邪已經去除;如果呈青黑色,則代表體內還有毒氣,需要繼續灸灼,直到身體輕鬆舒適才能停止。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應該經常灸三里穴和絕骨穴,也不要讓瘡口癒合,這樣效果更好。
腳氣初期出現抽筋的,灸承山穴和承筋穴;如果出現嘔逆的,灸湧泉穴;如果頭部、手臂疼痛,寒熱交替如瘧疾,以及腰部疼痛的,灸委中穴;頭部、頸部、背部疼痛,以及全身疼痛的,則可以灸附近穴位,不一定非要灸正穴。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腳氣嚴重發作,從腰部以上都不能針灸,因為會引發風氣上行而致命。等病情緩解後,如果有餘病,灸灼則無妨。冬天可以灸,春夏則不可灸。從風市穴以下的部位,都適合灸灼。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氣上衝心不退,應立即灸手心三七穴,氣就會退下去。如果氣還沒退,並且伴有胸悶的,可以用豉酒熱飲,就能很快治癒。如果沒有效果,就用烏卜卜㹀牛尿一大升溫服,直到通暢為止。服用三到五次效果更好。如果已經灸過腳,但胸中氣還是下降不了,並且感覺胸悶,就應該灸間使穴五十炷,這個穴位位於兩手掌橫紋後三寸,兩筋之間。如果胸中氣散開了,……
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脾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攝小腹下兩傍。接脾大斜文。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壯即定。灸畢。皆須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又若心腹氣既定。而兩髀外連膫服悶者。宜灸膫服七炷。在膫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
若後更發。復灸五炷。又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若髀膫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針。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腳十指痠疼悶漸入跗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疼悶。覺內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
白話文:
如果摸到心窩處有脈搏,而且脈象洪大跳動,脈數向下分開進入兩側脾臟與大腿內側,讓人感到心急、心慌,就應該用手按壓腹部下方兩側,靠近脾臟的大斜紋處,如果有脈搏跳動,就應該在此處灸針。灸針三七壯後,心跳就會平穩下來。灸針結束後,都應該在足三里穴灸針二十壯,引導氣血向下。
如果心腹部的氣血已經平穩,但兩側大腿外側的肌肉和骨頭仍然感到悶痛,就應該在膫骨穴灸針七壯。膫骨穴位於膫骨頭下,與膫骨頭相接的地方,在筋的外側凹陷處。
如果之後疼痛再次發作,就應該再灸針五壯。另外,即使沒有患上腳氣,但如果大腿外側的肌肉和骨頭感到疼痛或悶痛,灸針此穴,都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穴非常重要,不可不灸針,但也不可過度使用針灸,只灸針七壯以下即可。
如果腳趾十根都感到酸痛、悶痛,並且逐漸蔓延到腳背,就應該在手指尖正中央,甲肉交界處灸針三壯,就可以治癒。如果大拇指或小拇指旁邊感到疼痛或悶痛,感覺內部有脈搏像流水一樣向上流入大腿和腹部,就應該沿着手指旁邊灸針三壯,就可以治癒。
患腳氣。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時血凝。又逆天理。爭不得已。無藥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氣便上。繆矣。此見毒氣攻處。
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門也。風毒所攻。亦復如是。此皆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誤耳(蘇同)。若手指本節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血。及服湯藥而氣猶不可煩。急欲死者。
白話文:
腳氣病大論
患腳氣者,皆在春季發作,夏季加重,秋季減輕,冬季則停止。
治療大法: 春秋兩季宜用灸法治療,冬季如果病情較輕,也可以用灸法。但夏季絕對不可灸,因為瘡傷容易潰爛,而且覆蓋患處會導致風寒入侵,反而加重病情。冬季時血液凝滯,灸法也違反天道,除非不得已,可以用灸法治療一兩個要穴,不可遍佈全身施灸。
腳氣病的病理: 腳氣病的毒氣從下向上蔓延,也可能從上向下蔓延。有些人說,灸上則毒氣便向上蔓延,這是錯誤的。其實,應該根據毒氣入侵的地方,隨病施灸。
灸法原則: 若疼痛如針刺,應根據病痛的位置施灸,火氣透徹則病癒,不拘上下部位。凡是毒氣入侵的地方,就像賊人想要逃跑,只要找到穴位施灸,毒氣就會排出,何必拘泥於部位呢?風毒入侵也是同樣道理。這些方法都是經過驗證的,萬無一失,絕不會出錯。
特殊案例: 如果手指關節疼痛並蔓延至手臂,應灸手指疼痛處,七壯即可痊癒。又如果心胸氣滿,已經灸了腿部和全身其他穴位,也服用湯藥,但氣鬱難消,快要死亡的病人,可以緊急施灸。
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數灸。但急極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諸灸法並經用所試皆驗。灸畢應時即愈。故具錄記之。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門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學之士。
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得發也。
法
白話文:
建議在兩隻腳心下方凹陷處灸七柱艾條,氣血就能往下走,這個穴位非常重要,不用經常灸,只有病情非常嚴重的時候才灸七柱艾條。之前提到的所有灸法都是經過驗證有效的,灸完之後就能立即痊癒,所以才記錄下來。灸法不能取代湯藥,藥物治療內部,灸法疏導外邪,就像開門驅趕賊寇一樣,賊寇很容易出來,如果關門追趕,賊寇就沒有出路,反而會傷害人。有些人勤奮好學,專心致志於工作,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很少活動,冷風吹進經絡,不知不覺就生病了。因此,風邪入侵人體,有可能先侵犯手腳十指,因為汗毛孔張開,肌膚腠理疏通,風邪如同射出的箭一樣快速入侵;也有可能先侵犯腳心,或先侵犯腳背,或先侵犯膝蓋以下的小腿表裡。想要避免生病,只要在剛感覺到不舒服的地方灸三、二十壯,就能立刻痊癒,不會發展成疾病。
治腳氣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宜灸之速。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瘥半死。雖瘥者。或至一二年得復更發動。覺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輕者發時。雖不即愈。惡治之。當根源不除。久久殺人。不可不以為意(資生經)。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兩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佳。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股端坐。以病人手掩橫膝上股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
白話文:
治療腳氣的灸法:剛開始得腳氣,腳部虛弱,應該立刻用灸法治療,並同時服用竹瀝湯。灸完之後,可以服用八風散,沒有治不好的。關鍵是及時治療。如果只灸而不服用散藥,或者只服散藥而不灸,就會半死不活,就算治好了,也可能一兩年後復發。所以,一旦發現腳氣,就要馬上灸治並服用散藥,這樣治好率能達到九成。腳氣雖然初期不致命,但如果沒有徹底治療,會逐漸加重,最終致命,不可掉以輕心。
灸治腳氣,依次灸以下穴位:首先是風市穴,接著是伏兔穴、犢鼻穴、膝眼穴(有些說法忌灸膝眼穴)、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絕骨穴。
灸八個穴位的方法:
- 風市穴:病人站直,雙臂自然下垂,十指伸直遮住大腿,風市穴就在手心正中央指尖指向大腿處的筋腱上,灸一百壯,越多越好,輕症不可少於一百壯,重症可以灸到五百、六百壯。不要一次灸太多,分三次灸比較好。
- 伏兔穴:病人屈膝端坐,用手遮住膝蓋上方的股部,伏兔穴就在股部外側,與膝蓋頂端齊平的地方。
股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骨頭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
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
白話文:
股間正中央的位置,灸一百壯,也可以灸五十壯。
第三個穴位是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上緣外側骨邊平坦的地方,用手按壓,找到骨節交界處就是。也有人說,位於膝蓋下方,靠近外側三根骨頭中間,腳踝處會活動的地方,用手按壓找到凹陷處就是。灸五十壯,也可以灸到一百壯。
第四個穴位是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的中央。
第五個穴位是三里穴,位於膝蓋骨節下方一寸,靠近脛骨外側。
也有人說,位於膝蓋骨節下方三寸,要根據病人身高、體型大小,用病人自己的手指丈量。灸一百壯。
第六個穴位是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靠近脛骨外側。灸一百壯。
第七個穴位是下廉穴,位於上廉穴下方一寸,也有人說靠近脛骨外側。灸一百壯。
第八個穴位是絕骨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一寸,也有人說四寸。
以上這些穴位灸的時候,不必一次灸完所有的壯數,可以每天分次灸。
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兩腳則灸兩腳。病兩腳弱亦皆灸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則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隨證。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
及入腹。腫大上氣。於是乃定大法。灸隨諸腧。及諸腕關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
白話文:
在三天的時間裡,艾灸要達到壯數才好。如果病在單腳,就灸單腳,兩腳都有病就灸兩腳,兩腳都虛弱也要灸兩腳。另一個方法說,如果感覺腳部不舒服,就灸三里穴和絕骨穴各一處,兩腳都不舒服,就四處都灸。灸的多少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總之要根據病情來灸,不能少於一百壯。如果沒有好轉,就依序繼續灸,灸得越多越好。有人說灸絕骨穴最為重要,有些人患了腳弱的病卻不馬上治療。
當病入腹部,腫脹並伴有氣喘,這時就要確定大法,灸隨諸腧穴,以及手腕關節、腹部和背部,全部都灸,並服用八風散,往往就能治癒。如果感覺病入腹部,病人承受不了疼痛,不能做大灸,就只灸胸部、心腹部和腳部的穴位,也有些人能治好。一般來說,一夫的標準是,把手掌覆蓋住,伸開四指,以四指中節上橫過的位置作為一夫,一夫有兩種,也有一夫是三指的。
此腳弱。灸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邱。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下。所以不取其法。
氣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凡八沖。艾炷須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為灸。
治腳氣。穴陽陵泉,絕骨,風市,崑崙,陽輔,上廉,條口,下廉,太衝,犢鼻,膝眼曲泉,陰陵泉,中都,三陰交,復溜,陽維,三陰交,委中,承筋,承山,湧泉,太陰,上件穴並要。不可總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太衝。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又謹按明堂。
白話文:
這隻腳虛弱。灸四根手指為一夫。也要依照支法保留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等,總共十八個穴位。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穴。近來灸的人,都覺得引氣向下,所以不採用這種方法。
氣不停者,可以用它。其要點是病已成形,恐怕無法救治的,都必須灸治。足指去指尖奇一分,兩足總共八個穴位,曹氏稱之為八沖,極下氣有效。足十指尖名為氣端,每天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每天灸七壯。氣下即止。凡八沖,艾炷須小作之。病人非深信不疑,不可為灸。
治療腳氣,穴位有陽陵泉、絕骨、風市、崑崙、陽輔、上廉、條口、下廉、太衝、犢鼻、膝眼曲泉、陰陵泉、中都、三陰交、復溜、陽維、三陰交、委中、承筋、承山、湧泉、太陰,上述穴位都要灸治。不能全部都灸,最重要的是三里、絕骨、承筋、太衝、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還要謹慎按明堂。
正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奉承祖、華佗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可信。
徐同灸風市。三里。絕骨三穴。未效。灸犢鼻。肩髃。膝關日三壯。遇痛深處。針亦效。
治患腳針後四穴。即能起行。穴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
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處。今止疏要者。必先從上始。若直灸腳氣。上不泄則危矣。先灸大椎。在項上大節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腳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在頭頂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壯。在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壯。在胸前兩邊對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腳氣。次灸巨闕。在心厭尖處穴凹下一寸。以盡度之。
白話文:
站立時身體正直,取穴時必須保持直立。因為膝蓋骨在坐著時會移動,不穩定,所以必須站著取穴。以患者中指上節的長度為一寸。如果取穴時寸法長短不一致,就無法準確取穴。另外,根據祖先和華佗等人的取穴方法,三指或四指的寬度作為標準。以三里穴為例,四指的寬度是六分,四乘六等於二十四,只相當於二寸四分,這樣取穴怎麼可能準確呢?黃帝的說法才是正確可信的。
徐同用艾灸風市、三里、絕骨三個穴位治療風寒,但效果不佳。於是改用艾灸犢鼻、肩髃、膝關節,每次灸三壯,遇到疼痛的地方就深灸,用針灸也有效。
治療患腳,針灸後四個穴位,就能走路。這四個穴位分別是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
艾灸的穴位很多,恐怕人們無法全部掌握。這裡只列舉一些重要的穴位,一定要從上往下灸。如果直接灸腳氣,不先疏通上半身,就可能很危險。首先要灸大椎穴,位於項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如果腳氣嚴重,可以先灸百會穴五十壯,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凹陷處。接著灸肩井穴各一百壯,肩井穴位於兩肩靠近頭部凹陷處,可以用手指摸索,找到最凹陷的地方就是穴位。然後灸膻中穴五十壯,膻中穴位於胸前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最後灸巨闕穴,位於心窩處,心窩尖端下方一寸。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腳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脘及五臟腧則益佳。視病之寬急耳。諸穴出灸經。不可不具載之。
次灸上廉一百壯。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壯。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絕骨二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二間穴也。此下一十八穴。並是要穴。余伏兔。犢鼻穴。凡灸此灸壯數不必頓畢。三日中灸合盡。
灸腳氣法,於左右兩腳十指上。用艾柱如麥粒大。各灸七壯。十壯。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間。半著肉。半著甲。
灸腳氣,灸法如前。灸後。瘢色赤白如初風毒盡。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體清利為佳。故人得此多是針灸。最忌用熱藥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各二十壯。頓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干。患風人宜常灸。蓋三里一穴。為五臟六腑之溝也。
白話文:
凡是灸上半身的五個穴位,也能治療腳氣。如果能夠灸百會、風府、胃脘以及五臟的腧穴,效果會更好。視病情的輕重而定。這些穴位都出自灸經,不可不記載。
接著灸上廉一百壯,再灸三里穴下一寸。然後灸下廉一百壯,再灸上廉穴下一寸。接著灸絕骨二百壯,位於外踝骨上三寸的位置,指尖觸摸踝骨上緣,屈指頭四寸就是了。這個穴位與下廉穴相對,分為兩個間隔的穴位。這十八個穴位,都是要穴。其他的穴位,像是伏兔、犢鼻穴,凡是灸這些穴位,灸的壯數不必一次灸完,可以在三天內灸完。
治療腳氣的方法,在左右兩腳的十個指頭上,用艾柱,大小如麥粒,每個指頭灸七壯或十壯,效果如同神效。穴位在肉甲之間,一半在肉上,一半在甲上。
灸腳氣,灸法如同前面所說。灸完之後,瘢痕顏色赤白如初,代表風毒已經消除。如果顏色青黑色,代表毒氣仍在,要繼續灸,不可停止。直到肢體清利為佳。因此,人們得了腳氣,多用針灸治療,最忌用熱藥蒸泡。曾經有一個僧人,叫做普清,苦於這個病症二十年,灸風市、肩髃、曲池三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二十壯,很快就見效。他還說,如果安三里穴,就不要讓它閒著,患風病的人應該經常灸這個穴位。因為三里穴是五臟六腑的溝道。
若始覺腳氣。速灸風市三里各一二百壯。以瀉風濕毒氣。若覺悶熱者。不得灸。以本熱。灸之。則大助風。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鮮及房勞不爾。服藥無益。王氏云。有同合為予言。史載之謂腳氣有風濕二種。宜瀉不宜補。只宜以沉香湯瀉。而不許其灸。千金方乃載灸法。如此其詳。
豈虛人患腳氣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覺悶熱不得灸。蓋有所見也。凡灸腳氣。三里。絕骨。為要穴。而以愛護為第一。予舊有此疾。不履濕。則數歲不作。若履濕。則頻作。自後常忌履濕。凡有水濕。不敢著鞋踐之。或立潤地。亦不敢久。須頻移足。而後無患。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感覺到腳氣,就應該馬上灸風市、三里穴,每次灸一百到二百壯,以瀉去風濕毒氣。但如果感覺到悶熱,就不要灸,因為本身就熱,灸的話反而會助長風氣。生冷食物要絕對避免,酒、麵、海鮮以及房事都要節制,服藥也無效。王氏說,有同道合著的書籍也這樣說。史書記載,腳氣分為風濕兩種,都應該瀉而不宜補,最好用沉香湯來瀉,不要灸。千金方記載了灸法,說明得非常詳細。
難道虛弱的人患腳氣才能灸嗎?因此指迷方說,如果感覺悶熱就不要灸,這是有道理的。凡是灸腳氣,三里、絕骨穴是關鍵,但最重要的還是保護。我以前得過這種病,不踩濕地,就能好幾年不發作。如果踩到濕地,就會經常發作。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忌諱踩濕地。凡是有水濕的地方,我都不敢穿鞋去踩,或是在潮濕的地面上站著,也不敢停留太久,一定要經常移動腳,這樣就不會得病。這也是保護的另一個意義。
有達官久患腳氣。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腳氣衝心。惟此藥能治之。
治腳氣上攻。穴肩井
千金云。腳氣最宜針而不宜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此論甚當。
治腳氣偏風腲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刺風痶風腳冷。穴上廉
澹寮方云。蔡元長知開封。日據案視事。忽覺如有蠱。自足心行至腰間。即墜筆暈絕。久之方蘇。椽勵云。此非俞山人不能療。趣使呼而至。視之曰。腳氣也。此當灸風市。為灸一炷。當日安然復常。明日疾如初。再呼俞。俞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從其言。灸五百壯。
白話文:
一位高官長期受腳氣困擾,服用八味丸後病癒。但腳氣有時會上衝心臟,唯有八味丸能治。
治療腳氣上攻,可以針刺肩井穴。
千金方中說,腳氣最適合針灸,而不宜灸而不針,這不是好的醫生。針灸不配合藥物,藥物不配合針灸,也不是好的醫生。這個說法非常正確。
治療腳氣偏風導致腿麻痺,腳無法負重,無法著地,可以刺風池、風府、足三里等穴位。
澹寮方中記載,蔡元長擔任開封知府,一日處理公務時,突然感到像是被蠱蟲侵襲,從腳心一直蔓延到腰部,隨即筆落暈厥。過了一段時間才醒過來。有人建議找俞山人醫治,於是派人去請他。俞山人診斷後說這是腳氣,應該灸風市穴。灸了一炷香後,當日就恢復正常。隔天又復發了,於是再次請俞山人。俞山人說要徹底根治,必須灸五百壯。
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蘇。署舍卑濕。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藥不效。乃用所聞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終身不復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發率是兩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壯。即時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腳氣腎氣。穴陽蹺
白話文:
從此之後,病人便痊癒了。仲冗文安公擔任姑蘇的守將時,官署低矮潮濕,他因此患上了足部麻痺,疼痛難忍,吃藥也無效。於是他就用自己聽聞的方法,在風市、肩髃、曲池三個穴位上灸灼,結果終身不再復發。僧人普清,飽受這種病痛折磨二十年,每隔兩個月就會發作一次。他用同樣的方法灸灼了二十一壯,疼痛立刻就消失了。其他受益於此方法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治療腳氣和腎氣的穴位,是陽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