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二 (4)

1. 嘔吐

治嘔吐筋攣食不下(資生經)。穴胃俞

治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多寒熱。喜嘔。穴商丘

治喜嘔。穴商丘,幽門,通谷

治嘔宿食。心下澹澹。穴陽陵泉

治咳逆嘔沫。穴天容

治逆氣嘔涎。穴曲澤

治嘔逆不止。穴維道

治煩心滿嘔。穴大鐘,太谿

治病熱欲嘔。穴絕骨

治嘔吐胸滿。穴俞府,靈墟,巨闕,率谷,神藏

治嘔吐。穴胃俞,腎門,石門,中庭,少商,勞宮

治膈中嘔吐。不欲食。穴隱白

治嘔吐不住多涎。穴魂門,陽關

治吐食。穴巨闕,胸堂

治吐食。穴膈俞,章門(灸),胃管(灸)

治膈虛食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穴胃管,魚際

治嘔吐。穴中庭

治嘔逆。穴雲門

治嘔吐胸滿。穴神藏,靈墟

治嘔吐。穴承光,大都

治嘔逆發寒。穴太衝

治嘔逆多寒。穴大鐘

治氣逆嘔噦。穴勞宮

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穴維道

治嘔逆。穴上髎

治嘔噦多涎唾。穴鬲關

治嘔吐不止。穴率谷

治上氣嘔吐。穴肺俞

治嘔吐寒痰。上氣。穴玉堂

治嘔吐氣逆。不得下食。穴心俞。灸百壯。

治嘔吐。穴中庭,俞府,意舍

治嘔則食。無所出。穴膽俞

治嘔吐煩滿。穴魄戶

治咳逆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支腫。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穴膈俞

治吐涎。穴膻中

治嘔吐。口中如膠。善噫。穴太谿

治嘔吐涎沫。穴築賓,少海

治喘息嘔沫。穴廉泉

治嘔吐不止。穴築賓

白話文:

處理嘔吐與筋肉抽搐,食物難以下嚥的情況(出自資生經)。選擇刺激胃俞穴。

針對脾臟虛弱導致的怕冷、情緒低落、常感歎息、寒熱交錯及易嘔吐的症狀,可刺激商丘穴。

對於經常性嘔吐,可刺激商丘、幽門、通谷穴。

治療宿食引起的嘔吐,以及心下有波動感,可刺激陽陵泉穴。

處理咳嗽伴隨嘔吐泡沫的問題,可刺激天容穴。

針對因氣逆引發的嘔吐口水,可刺激曲澤穴。

處理持續性嘔吐,可刺激維道穴。

針對心煩、腹部飽脹且嘔吐的狀況,可刺激大鐘、太谿穴。

處理因疾病發熱導致想嘔吐的問題,可刺激絕骨穴。

處理嘔吐、胸部飽脹的症狀,可刺激俞府、靈墟、巨闕、率谷、神藏穴。

處理嘔吐問題,可刺激胃俞、腎門、石門、中庭、少商、勞宮穴。

處理膈肌區域嘔吐,食慾不佳,可刺激隱白穴。

針對持續嘔吐且口水多的情況,可刺激魂門、陽關穴。

處理吐食問題,可刺激巨闕、胸堂穴。

處理吐食問題,可刺激膈俞、章門穴(艾灸)、胃管穴(艾灸)。

處理膈肌虛弱,食慾不佳且嘔吐,身體發熱、出汗,以及嘔血或吐血,可刺激胃管、魚際穴。

處理嘔吐問題,可刺激中庭穴。

處理反胃問題,可刺激雲門穴。

處理嘔吐、胸部飽脹,可刺激神藏、靈墟穴。

處理嘔吐問題,可刺激承光、大都穴。

處理反胃伴隨畏寒,可刺激太衝穴。

處理反胃且多寒,可刺激大鐘穴。

處理氣逆引發的嘔吐,可刺激勞宮穴。

處理持續性反胃,三焦機能失調,水腫,食慾不佳,可刺激維道穴。

處理反胃問題,可刺激上髎穴。

處理嘔吐伴隨大量口水,可刺激鬲關穴。

處理持續性嘔吐,可刺激率谷穴。

處理上氣道引發的嘔吐,可刺激肺俞穴。

處理因寒痰引發的嘔吐、上氣,可刺激玉堂穴。

處理因氣逆引發的嘔吐,食物難以下嚥,可刺激心俞穴。建議進行百次艾灸。

處理嘔吐問題,可刺激中庭、俞府、意舍穴。

處理嘔吐後食物無法吐出的情況,可刺激膽俞穴。

處理嘔吐、腹部飽脹的問題,可刺激魄戶穴。

處理咳嗽伴隨反胃,膈肌和胃部寒痰,飲食難以下嚥,胸部飽脹、肢體腫脹,脅痛、腹脹,胃部突然劇痛,可刺激膈俞穴。

處理口吐口水的問題,可刺激膻中穴。

處理嘔吐,口中感覺像黏膠,容易打嗝,可刺激太谿穴。

處理嘔吐伴隨口水泡沫,可刺激築賓、少海穴。

處理呼吸困難伴隨口吐泡沫,可刺激廉泉穴。

處理持續性嘔吐,可刺激築賓穴。

2.

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資生經)。穴蠡溝

治腹大滿。喜噫。穴陷谷

治噫喘。胸滿咳嘔。穴鳩尾

治氣逆。呼吸噫。噦嘔。穴少海

治氣逆噫不止。穴勞宮

治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

治噦噫。穴大敦,石關(灸)

治善噫。穴太谿

治數噫。穴蠡溝

治數噫。恐悸。穴神門

治噫氣上逆。穴太淵

治善噦嘔。穴太淵

治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穴少商

白話文:

處理頻繁打嗝且伴有恐懼心悸的症狀,是因為氣力不足,感到腹部悶悶不舒,可按摩蠡溝穴。

針對腹部脹大且常有打嗝的情況,可按壓陷谷穴。

對於打嗝伴隨喘息,胸口飽脹以及咳嗽嘔吐的症狀,應按摩鳩尾穴。

若出現氣流逆行,呼吸困難及打嗝,嘔吐等症狀,可按少海穴。

如果氣流逆行,打嗝不停,可以按壓勞宮穴。

對於咳嗽時打嗝,或有咳嗽但氣流無法順利排出的問題,應先按摩三里穴,之後再按太白穴和章門穴。

對於頻繁打嗝的症狀,可按大敦穴和石關穴(灸)。

針對頻繁打嗝的問題,可按太谿穴。

處理頻繁打嗝,恐懼心悸的症狀,可按摩神門穴。

對於氣流上逆導致頻繁打嗝,應按太淵穴。

對於頻繁嘔吐打嗝的症狀,也應按摩太淵穴。

若感到心煩且常打嗝,胸口脹滿,出汗且感覺寒冷,咳嗽且氣流逆行,可按少商穴。

3.

治噦。穴少商。灸三壯。

治噦噫。膈中氣閉寒。灸腋下聚毛。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治噦噫嘔逆。穴石關。灸百壯。

治噦。穴承漿。灸七壯。又臍下四指。灸七壯。

治嘔啘。灸心主各七壯。在掌腕上約中。吐不止。更灸如前數。

治嘔噦而手足厥冷者。灸三陰交七壯。未瘥者。更灸如前數。

治一切噦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根盡處韭葉許。三壯立止。

治乾噦。穴幽門

治卒噦。穴膻中,中府,胃管(灸數十壯),尺澤,巨闕(各灸七壯)

白話文:

治療打嗝,取穴為少商,施灸三次。

治療打嗝及噫氣,因為膈肌中的氣血受寒閉塞,於腋下毛髮聚集處,附在肋骨彎曲的地方,施灸五十次。

治療打嗝、噫氣以及嘔吐,取穴為石關,施灸一百次。

治療打嗝,取穴為承漿,施灸七次。另外,在肚臍下方四指寬的位置,同樣施灸七次。

治療嘔吐,於心包經脈的穴位上各施灸七次,位置在手掌和手腕中間。若嘔吐持續不止,需再次進行相同的灸療。

治療嘔吐且伴隨手腳冰冷,於三陰交穴施灸七次。若症狀未見好轉,需再次進行相同的灸療。

治療所有持續不止的噦逆,對於男性是在左側,女性則在右側,於乳頭下方黑色皮膚盡頭,大約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施灸三次,能立即停止噦逆。

治療乾噦,取穴為幽門。

治療突然的噦逆,取穴為膻中、中府、胃管(需施灸數十次)、尺澤、巨闕(各需施灸七次)。

4. 積聚

治積聚(資生經)。穴膈俞,陰谷

治心下堅。積聚冷脹。穴上脘(一云灸百壯。三報之)

治腹中積聚上下行。穴懸樞

治腹中積聚。穴商曲

治腹滿積聚。穴陰郄

治堅結積聚。穴膀胱俞

治積聚堅滿。穴脾募(灸百壯)

治腹中積聚疼痛。穴衝門

治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穴胃脘(灸二百壯。三報之)

治腹滿積聚。穴衝門,府舍

治積聚。上下不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腹中盡痛。穴懸樞

治積聚。穴脾俞

治腹中積聚。腸中切痛。不嗜食。穴商曲

治臍下積聚。疝瘕。腸癖切痛。振寒。大腸有水。穴四滿

治結積留飲。穴通谷

治積聚氣。穴章門

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穴中極

治積聚。穴中管

治積聚。穴灸肺俞。或三焦俞。

治黃疸積聚。穴脾俞

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食。灸三焦俞

治心腹積聚。灸肝俞

治喘逆臥不安席。咳逆。脅下積聚。穴期門

白話文:

[積聚治療法],根據《資生經》所述:

  • 治療積聚,可針刺膈俞和陰谷穴。

  • 對於心下部堅硬的情況,以及積聚引起的冷脹,可針刺上脘穴。(另一說法為,此穴可用灸法,每次二百次,需進行三次)

  • 若腹部積聚物上下移動,可針刺懸樞穴。

  • 腹部有積聚,則商曲穴是治療選擇。

  • 對於腹滿及積聚的問題,可針刺陰郄穴。

  • 治療堅固結塊的積聚,膀胱俞穴是治療選項。

  • 若積聚堅滿,脾募穴可用灸法,每次二百次。

  • 腹部積聚並伴有疼痛,可針刺衝門穴。

  • 若積聚堅大如盤,且有冷脹感,胃脘穴可用灸法,每次四百次,需進行三次。

  • 對於腹滿及積聚,衝門和府舍穴皆可使用。

  • 若積聚上下不通,水穀無法消化,下痢且腹部有積留,全腹疼痛,可針刺懸樞穴。

  • 穴位脾俞用來治療積聚。

  • 若腹部有積聚,腸道劇烈疼痛,且食慾不佳,可針刺商曲穴。

  • 對於臍下積聚、疝瘕、腸癖劇烈疼痛、寒顫,以及大腸有水,可針刺四滿穴。

  • 對於結塊積留及飲食問題,可針刺通谷穴。

  • 治療積聚氣,章門穴是選擇。

  • 若冷氣積聚,偶爾上衝心口,飢餓卻無法進食,中極穴可用。

  • 穴位中管可用來治療積聚。

  • 肺俞穴或三焦俞穴可用灸法治療積聚。

  • 若黃疸及積聚,脾俞穴可用。

  • 對於臟腑積聚、脹滿、身體消瘦且無法進食,可灸三焦俞穴。

  • 若心腹有積聚,肝俞穴可用灸法。

  • 對於呼吸困難、躺臥不安、咳嗽、脅下積聚,期門穴是治療選擇。

5. 積氣

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水穀不化(資生經)。穴梁門

治積氣上下行。穴解谿,懸樞

治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夾臍急。穴幽門

治氣結成塊狀如覆杯。穴氣海

治氣痛如刀攪。作塊如覆杯。穴陰交

治積氣成噎。穴膻中

治積氣。穴三里,不容

治積氣如石。穴章門

治胸中積氣。穴梁門

治五臟積聚氣。穴中脘。灸一七壯。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下氣。灸肺俞百壯。又灸太衝五十壯。凡臍下㽲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也。灸關元百壯。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白話文:

處理兩脅下的氣滯問題,導致飲食慾望減退,大腸功能失調,水穀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可選擇刺激「梁門」穴。

對於上、下腹部的氣滯,可以按摩「解谿」、「懸樞」穴。

若因氣滯造成腸鳴、突然劇烈腹痛、腹瀉、食慾不振、腹部氣體遊動、肚臍周圍緊繃,可選擇「幽門」穴來治療。

對於氣滯凝結成類似倒扣杯子形狀的硬塊,可刺激「氣海」穴。

若腹部疼痛如刀絞,且形成類似倒扣杯子的硬塊,則「陰交」穴為適宜的治療穴位。

對於氣滯引發的吞嚥困難,可選用「膻中」穴來治療。

處理氣滯問題,可選擇「三里」、「不容」穴。

對於氣滯形成的石塊狀硬物,可選擇「章門」穴來治療。

處理胸腔中的氣滯,可選擇「梁門」穴。

對於五臟的氣滯聚集,可選擇「中脘」穴,並施以艾灸一七壯的療法。若氣結在膀胱部位,針灸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選擇艾灸「肓募」穴,根據年齡調整灸療次數。對於下腹部的氣滯,可艾灸「肺俞」穴一百壯。此外,還可艾灸「太衝」穴五十壯。如果下腹部持續疼痛,並向生殖器部位擴散,且疼痛隨時可能發作,這可能是寒氣造成的,應艾灸「關元」穴一百壯。此外,還可用鹽在肚臍孔中進行艾灸,共十四壯。

6. 痃癖

治痃癖氣塊膈痛(資生經)。穴膈俞

治痃癖。腹寒。膝股內痛逆。小便不利。穴三陰交

治痃癖積聚。穴脾俞

治寒癖結氣。穴中脘

治癖塊腹堅硬。及脈厥厥動。穴下脘

治腹滿。痃癖。不嗜食。腹虛鳴。嘔吐。胸背相引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重肋疝瘕。穴不容

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穴漏谷

治痃癖。穴大溪,三里

治癖聚。穴灸氣海灸。天樞各百壯。

治痃癖。小腸。膀胱。腎俞。疝氣等疾。刺任脈氣海一穴。次針五樞二穴。在氣海兩旁相去各三寸三分。一併三穴燔針刺五分。可灸百壯即止。次以毫針刺足陽明經三里二穴。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

治痃氣。從乳下即數至第三肋下。共乳上下。相當稍似近內接腰骨外取穴即是灸處。兩處俱灸。初下火。各灸三壯。明日四壯。每日加一壯至七壯。還從三壯起。至三十日即罷。以上兩種灸法。若點穴時拳腳。則灸時亦拳腳。點時舒腳。則灸時亦舒腳。

治瘕聚。穴關元

白話文:

[治療痃癖(腹部有硬塊)和胸膈疼痛(資生經)的情況,可以按壓膈俞穴。

對於痃癖、腹部寒冷、大腿內側疼痛、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刺激三陰交穴。

對於痃癖積聚的問題,可以按摩脾俞穴。

對於寒冷凝結的情緒,可以按壓中脘穴。

對於腹部有硬塊且堅硬,以及脈搏跳動不穩的情況,可以刺激下脘穴。

對於腹部飽脹、痃癖、食慾不佳、腹部空鳴、嘔吐、胸背相互牽扯疼痛、呼吸困難、口渴、痰癖、肋側疼痛、重肋疝瘕等問題,可以按壓不容穴。

對於痃癖冷氣、心腹部脹滿、飲食不能滋養肌膚的情況,可以刺激漏谷穴。

對於痃癖的問題,可以按摩大溪穴和三里穴。

對於癖聚的問題,可以灸氣海穴和天樞穴,各灸一百次。

對於痃癖、小腸、膀胱、腎俞、疝氣等疾病,可以針刺任脈氣海穴,再針刺五樞穴兩處,位於氣海穴兩側各離三寸三分的位置,一共三穴,使用燔針刺入五分,可以灸一百次。接著用毫針刺足陽明經三里穴兩處和足太陰經三陰交穴兩處。

對於痃氣的問題,從乳房下方開始,到第三根肋骨下緣,包括乳房上下方,靠近腰部骨頭外側的地方找到穴位並進行灸療。兩處都要灸,開始時各灸三壯,第二天灸四壯,每天增加一壯直到七壯,然後從三壯開始,到三十天就停止。上述兩種灸療方法,如果找穴位時是握拳或屈腳的姿態,那麼灸療時也要保持同樣的姿態。

對於瘕聚的問題,可以刺激關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