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
1.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人生而百骸俱備,九竅(耳目口鼻陽七竅,前後陰二竅)皆靈,惟口之一竅,乃飲食之所從入,氣息呼吸之道路,門戶之首稱也。如口之上下口唇,名為飛門,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搖也。上下牙齒,名為戶門,言其能司出入,如戶之啟閉也。雖屬足陽明經,其本又從腎生,腎主骨,故曰牙齒者骨之餘。
牙齒以內,則舌居焉。舌乃心之苗,其本又兼脾腎二經,舌上隱竅曰廉泉,舌動而津液湧出,穴在結喉下。又有云:舌根下近牙處一小穴,名玉池穴,下通腎經,舌動而清水出,即腎水上潮,仙家謂之赤龍攪海。上齶之後,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懸雍,乃發聲之機也。懸雍之下,舌之後,有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塗施化,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喉在前,主出納,名吸門;其管堅空,其硬若骨,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此氣管也。咽在後,主吞嚥,名咽門;其管柔空,其軟若皮,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此食管也。吸門、咽門之間,又有會厭,其形非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錢之大,覆於吸門之上,為聲音之關,薄則易於啟發,音出快而利便,厚則啟發遲,音出慢而聲重。
吸門氣出,則會厭開張,若飲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門而過,會厭即垂,緊蓋吸門,飲食由會厭之上而入咽門,毫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若當食之時,偶有言語,會厭因之而開張,覆蓋不嚴,則飲食乘氣逆入喉門而嗆矣。
氣管九節,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內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氣息之路,謂之十二重樓,仙家謂之十二等級。下聯肺本,以肺乃相傳之官,又為華蓋,居諸臟之上,以覆蓋諸臟,統一身之氣,六葉兩耳,中有二十四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也。主藏魄,重三斤三兩,附著於脊之第三椎。
肺之下而心系焉。心乃君主之官,形如未放蓮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長扁圓,其色黑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統一身之血。主藏神,重十二兩,藏精汁三合,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外有脂膜包裹,赤黃色為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聯,共成一片,周迴斜著於脊脅,俗名謂之羅膈。遮隔腸胃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
所謂膻中也,膻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清氣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條貫百脈者。包絡羅膈,與諸贓腑所聯之脂膜,俱繫於脊之上下。而包絡羅膈,則繫於脊之第七節,諸臟系皆於此而通於心,而心亦於是而通諸臟。《經》云: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側之傍,脊有左右兩傍,而小心居於其前),乃神靈之官也,禁不可刺。心有四系:一系上通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以朝百脈。
白話文:
人出生時,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已具備,九個孔竅(指耳朵、眼睛、口、鼻這七個陽竅,以及前後陰兩個陰竅)都很靈敏。其中,口這個孔竅,是飲食進入的地方,也是呼吸的通道,可以說是門戶的首要。口的上唇和下唇,稱為「飛門」,意思是它們的開合像鳥類飛翔時的翅膀一樣活動。上牙齒和下牙齒,稱為「戶門」,意思是它們像門一樣可以開啟關閉,負責食物的出入。雖然牙齒屬於足陽明經,但它的根本來自於腎,因為腎主骨骼,所以說牙齒是骨骼多餘的部分。
牙齒的裡面,就是舌頭所在的地方。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它的根本又兼具脾經和腎經的功能。舌頭上面隱藏的穴位叫「廉泉」,當舌頭活動時,津液就會湧出,這個穴位在喉結下方。還有一種說法是,舌根靠近牙齒的地方有一個小穴,叫「玉池穴」,這個穴位向下連通腎經,當舌頭活動時,會流出清澈的液體,這是腎水上湧的現象,道家把它稱作「赤龍攪海」。上顎後方,像小舌頭一樣下垂的部分,叫做「懸雍」,它是發出聲音的機關。懸雍的下方、舌頭的後方,有咽和喉兩個孔竅,它們都從一個地方出來,但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兩條通道並行,互不干擾。
喉在前面,主要負責氣體的出入,稱為「吸門」;它的管道堅硬中空,質地像骨頭,連接肺的根本,是呼吸的通道。呼吸時,氣體由此進出,向下通往心肺的孔竅,以此激發全身的經脈運行,這是氣管。咽在後面,主要負責吞嚥,稱為「咽門」;它的管道柔軟中空,質地像皮膚,向下連接胃的根本,是食物進入的通道。水和食物從這裡一起進入,最終都歸於胃。在吸門和咽門之間,還有一個叫做「會厭」的結構,它的形狀不像肉也不像骨頭,看起來像肉又像骨頭,大小像銅錢,覆蓋在吸門之上,是聲音的關口。如果會厭比較薄,就容易打開,發出的聲音就快而清脆;如果會厭比較厚,打開就會比較慢,發出的聲音就比較慢而低沉。
當氣體從吸門呼出時,會厭會打開。如果食物從口進入咽,一定要經過吸門,這時會厭就會下垂,緊緊地蓋住吸門,食物就會從會厭上方進入咽門,不會進入喉嚨。當說話或呼吸時,會厭就會打開。如果在吃飯的時候說話,會厭就可能因此而打開,覆蓋不嚴密,食物就會趁機逆著氣流進入喉門,導致嗆咳。
氣管有九節,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寬二寸,內部有十二個小孔,這些孔不會透出氣管外,是氣體進出的通道,稱為「十二重樓」,道家把它稱作「十二等級」。氣管向下連接肺的根本,肺是像宰相一樣的官,又像華麗的傘蓋,位於所有臟腑的上方,覆蓋著它們,統一全身的氣。肺有六片葉子和兩個耳朵,中間有二十四個空隙,像蜂窩一樣虛空,下方沒有出口,所以吸氣時就會充滿,呼氣時就會虛空,一呼一吸,自然而然,沒有窮盡。肺主藏魄,重三斤三兩,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
在肺的下方是心臟。心臟是君主之官,形狀像沒有開放的蓮花,中間有七個孔和三條毛。還有一種說法是,心臟的形狀是尖長扁圓,顏色有黑、紅、黃,中間的孔竅數量各不相同,差別很大。心臟向上連通舌頭,向下沒有出口,它統一全身的血液。心臟主藏神,重十二兩,儲藏精汁三合,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心臟外有脂肪膜包裹,呈現赤黃色,這就是心包絡,它在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形成一片,環繞斜著附著在脊椎和脅肋上,俗稱「羅膈」。它阻隔腸胃的濁氣,使之不能向上熏蒸心肺。
所謂的膻中穴,在兩乳之間,是氣的海洋,清氣聚集的地方,主要負責呼吸,並貫穿全身的經脈。心包絡、羅膈,以及與各個臟腑相連的脂肪膜,都附著在脊椎的上下。心包絡和羅膈附著在脊椎的第七節,各個臟腑的系統都通過這裡與心臟相通,而心臟也通過這裡與各個臟腑相通。《經》說:「第七節旁邊,有小心(這裡的傍,不是指旁邊,脊椎有左右兩邊,而小心位於脊椎的前方),是神靈的官府,禁止針刺。」心臟有四條脈絡:一條向上通往肺,肺接受清氣後,向下灌注,以此朝向全身的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