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4)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4)
1. 心包絡經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自天池天泉而始,逐曲澤郄門而馳,間使通乎內關,大陵近於勞宮,既有掌握乃抵中衝。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這條經脈,總共有九個穴位,十分特別。從天池穴和天泉穴開始,然後沿著曲澤穴和郄門穴的方向前進,接著經過間使穴到達內關穴,再來靠近大陵穴,接近勞宮穴,最後到達中衝穴,就完成了整條心包絡經的循行路線。」
2. 又分寸歌
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後一寸),天泉曲腋下三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掌後去腕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取之),中指之末中衝詳。
白話文:
心絡穴開始於天池穴之間,位置在乳頭後方一寸、腋下三寸處(也就是在腋下三寸,乳頭後方一寸的位置)。天泉穴在曲腋下三寸的位置。曲澤穴在彎曲手肘時,位於手肘彎曲處的中心凹陷。郄門穴在手腕上方五寸的位置(從手掌後方至手腕五寸處)。間使穴在手腕後方三寸的地方。內關穴離手腕只有二寸遠。大陵穴在手掌後方,兩條筋骨之間。勞宮穴則是在彎曲中指和無名指時,兩指下方的位置。中衝穴則詳細地在中指的末端。
3.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共四十六穴)
4. 三焦經之圖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手少陽經三焦,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中脘,其治在臍旁,下焦在膀胱之上,其治在臍下一寸。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雖有上、中、下,其實徹上、徹下皆腎間真陽之氣也。膈膜脂膏之內,五臟六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薰蒸膈膜,腐化水穀,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實元氣之別使也。為元氣之別使者,以元氣賴其導引,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所以謂活命之根也。曰上、中、下者,各隨所屬之部分,而臟腑脂膜之空處皆是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所謂借形以為形者也,是此經本有名有形,後世以為無狀有名者,非也。其經多氣而少血,與手厥陰為表裡,亥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耳聾渾渾焞焞,咽痛喉痹,目銳眥角痛,耳後、肩臑、時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為用。
其經之脈,受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交,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四瀆,上貫肘,抵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陽之裡、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手太陽之秉風、足少陽之肩井,下入陽明之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絡,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下脘,以屬下焦,其支者,從任之膻中而出缺盆,上項挾耳後,過督之大椎,循天牖上抵耳後,經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陽白,及太陽睛明之分,屈曲下頰至䪼,會手太陽顴髎,其又支者,自翳風入耳之分中,過手太陽之聽宮,歷耳門行禾髎,卻出至目銳眥,會足少陽之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之膽經,自瞳子髎、聽會而下行也。
白話文:
【三焦經圖解】
根據《中藏經》所述,三焦是人體內的三種主要能量,負責統籌管理全身的五臟六腑、營養物質、血液、經絡,以及身體內外、左右、上下的各種功能。當三焦通暢,內外、左右、上下都會跟著順暢,它對於全身的滋潤,調整內外平衡,滋養左右半身,引導上部功能,宣洩下部功能,沒有任何其它部位能比這更重要。
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負責排水的器官,水分由此排出。上焦位於胃的上方入口,其功能區域在胸骨中間;中焦在肚臍上方,其功能區域在臍旁;下焦在膀胱上方,其功能區域在臍下一寸。上焦的功能像是霧氣,中焦像是發酵,下焦像是排水。雖然被分為上、中、下,實際上,這都是源自腎臟的真正陽氣,貫穿全身。膈膜中的脂肪組織,五臟六腑之間的空隙,食物轉化的重要位置,這些地方都充滿了這種能量,它燻蒸膈膜,消化食物,促進皮膚肌肉的發育,並運行到四周,是元氣的導引者。之所以稱為元氣的導引者,是因為元氣依賴其導引,在全身中默默地運行,因此被稱為生命的根本。所謂的上、中、下,是按照其所屬的部位來定義,臟腑和脂肪膜之間的空隙都包含在內。因此,雖然看不見具體形態,但依附於內外的形態而命名,雖然摸不到實體,但結合內外的實體而形成位置。也就是說,它是藉由形態來定義形態。因此,這條經脈不僅有名稱,也有具體的形態,後世認為它只有名稱而無形態,這是錯誤的。此經脈氣多血少,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氣血在此經絡流動。
當三焦經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喉嚨痛,眼睛痛,耳後、肩膀、手臂外側疼痛,以及小指和無名指活動困難等症狀。
該經脈的起始點在小指和無名指末端的關沖穴,然後向上穿過無名指,經過液門、中渚,沿著手腕外側的陽池穴,穿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沿著外關、支溝、會宗、三陽、四瀆,穿過肘部,到達天井穴。從天井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經過清冷淵、消濼,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內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外側,到達肩部,再沿著臑會、肩髎、天髎,交錯穿過足少陽膽經的後方,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和足少陽膽經的肩井穴,向下進入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再從足陽明胃經的外側,交匯到胸骨中間,分散繞過心包,穿過膈膜,到達胃的上方入口,屬於上焦;到達肚臍上方,屬於中焦;到達下脘,屬於下焦。其中的一個分支,從胸骨中間穿出缺盆,向上到頸部,夾住耳朵後方,穿過督脈的大椎穴,沿著天牖穴向上,到達耳朵後方,經過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到耳頂的角孫穴,穿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頷厭、陽白,以及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彎曲向下到臉頰,會合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另一個分支,從翳風穴進入耳朵,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經過耳門穴,向後出現在眼睛角落,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穴,沿著絲竹空穴,交匯到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聽會穴向下延伸。
5. 三焦經諸穴歌
手少陽穴二十三,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位,會宗三陽四瀆行,天井清冷消濼位,臑會肩髎天髎當,天牖翳風瘛脈接,顱息角孫耳門場,禾髎絲竹空穴畢,此經穴法細推詳。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上總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它們分別是:關衝、液門、中渚,這些都在手部旁邊。再來是陽池、外關和支溝的位置,接著是會宗、三陽、四瀆等穴位。天井、清冷和消濼也是屬於這條經絡上的穴位。臑會、肩髎、天髎同樣位於此經上。天牖、翳風、瘛脈相連,然後是顱息、角孫、耳門這些穴位。最後是禾髎和絲竹空,到了這兩個穴位,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就全部列舉完畢了,對於這條經絡的穴位位置和功能,我們需要詳細地研究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