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3)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3)

1. 腎經諸穴歌

少陰腎經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位,大鐘照海通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連。陽谷橫骨與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垣,盲俞商曲石關位,陰都通谷幽門纏,步廊神封靈墟位,神藏或中俞府全。

白話文:

腎經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首先介紹的幾個穴位是湧泉、然谷和太谿。接著是大鐘、照海、通水泉等穴,再來是復溜、交信和築賓等穴位相連接。

之後的穴位有陽谷、橫骨以及大赫,再下來是氣穴、四滿、中注等穴位,如同一道道圍牆般環繞著。然後是盲俞、商曲、石關這些位置的穴位,接著是陰都、通谷及幽門等穴位,它們相互纏繞在一起。

最後,步廊、神封、靈墟等穴位的位置也一併提及,神藏以及中俞府的穴位也都在這腎經的路徑上。

2. 又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踝下一寸前(內踝前一寸),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踵中邊(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門也)。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寸真,復溜踝上前二寸,交信踝上二寸聯,二穴止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旁骨是復溜,後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

築賓內踝上踹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各開中行止寸半,上下相去一寸便。上隔盲俞亦一寸,育俞臍旁半寸邊,育俞商曲石關來,陰都通谷幽門開,各開中行五分俠,六穴上下一寸裁。步廊神封靈噓存,神藏或中俞府尊,各開中行計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同,俞府璇璣旁二寸,取之得法有成功。

(馬玄臺曰:陰都,中脘旁五分。通谷,上脘旁五分。幽門,巨闕旁各五分。又按:下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上下各去一寸,所謂橫骨在盲俞下五寸,有以也。但自橫骨至中注)各開中行一寸半,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開中行五分,自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去中行各二寸,其屈曲有如此。《徐氏針灸書》皆以二行言,誤矣。

巨闕,任脈穴名)

白話文:

【再細分寸歌】

腳掌心的穴位是湧泉,然谷穴則位於踝骨前方一寸處(內踝前一寸)。太谿穴在踝骨後方跟骨上方,大鐘穴則在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門的位置。水泉穴在溪下穴下方一寸的地方,照海穴則在踝骨下方四寸的準確位置。復溜穴位於踝骨前方二寸,交信穴則在踝骨上方二寸與之相連,這兩個穴位僅被一條筋肉隔開,分別處於太陰和少陰經脈之前後(前方靠近骨頭的是復溜穴,後方靠近骨頭的是交信穴,兩穴只隔一條筋)。

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踹分處,陰谷穴則在膝下彎膝時的間隙中。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等穴,各自離中行線一寸半,且上下穴位相距一寸。盲俞穴上方隔了一寸就是上隔穴,肓俞穴在肚臍旁半寸的位置。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穴,各自離中行線五分,六個穴位上下相距一寸。

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各自離中行線兩寸,六個穴位上下相距一寸六分。俞府、璇璣等穴位於中行線旁二寸,如果正確使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馬玄臺說:陰都穴,在中脘穴旁五分。通谷穴,在上脘穴旁五分。幽門穴,在巨闕穴旁各五分。另外,從橫骨穴到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上下各相距一寸,這就是所謂的橫骨穴在盲俞穴下五寸的原因。但是從橫骨穴到中注穴,各自離中行線一寸半,盲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各自離中行線五分。從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離中行線各兩寸,其彎曲程度就是這樣。《徐氏鍼灸書》都是用兩條線來描述,這是錯誤的。

巨闕穴,是任脈的一個穴位名稱。)

3. 手厥陰心包絡經(左右共一十八穴)

4. 心胞絡經之圖

心包一藏,《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胞絡者,胞絡其心也,即膻中也,為心之所以來,諸說不一,承訛已久,今考正之。

手厥陰心胞絡,一名心主,即膻中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或問手厥陰一經,曰心主,曰心包絡,又曰膻中者,何也?蓋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又臼膻中者,《靈蘭秘典篇》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蓋喜笑心火所司,喜樂之意,正與心應也。獨稱臣使者,君主之親臣也。由是推之,則包絡即膻中也,膻中即心主也,總一經而各異其名耳。其形質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連,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然包絡非止於心聯絡而包之己也,其實一脂膜,羅膈相聯,與脾之大絡,腹內之脂膜,遍徹腔中,統繫於脊,臟腑藉此以相聯。贓腑之氣血,即藉此以相通。既繫於脊,則臟腑與軀殼相聯必藉此;臟腑之氣血,與軀殼相灌,亦必藉此,則包絡實臟腑之總司也。有名有形,所謂無形者非也。其經多血而少氣,與三焦為表裡,戌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笑不休,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腋肢滿,面赤煩心。

其經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下之包絡,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由是下膈,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其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以界乎手太陰、手少陽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穴。

又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其支別者,從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三焦經,自關衝、液門而上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心包”,在《難經》中被描述為無形,但滑伯仁解釋,心包,又稱手心主,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膜上方,豎膜下方。它與橫膜緊密相連,而被黃色脂肪包裹的就是心臟。在脂肪膜外,有如絲般的細微筋膜,連結心肺的,就是心包。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所有認為心包無形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接下來講的是“心包絡”,也就是膻中,是心臟功能的重要部分,但對此有不同的說法,誤解已延續很久,現在我們進行了考證和修正。

手厥陰心包絡,又稱心主,即是膻中。膻中被描述為“臣使之官”,是產生喜悅情緒的地方。有人會問,手厥陰這條經絡,為什麼又叫心主,又叫心包絡,還叫膻中呢?這是因為,心臟是君火,心包絡是相火。君火用來命名,相火用來定位,相火代替君火行使功能。從功能的角度看,所以叫心主;從經絡的角度看,就叫心包絡。而膻中,《靈蘭祕典篇》中寫道:“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悅由此而出。”喜悅和笑是由心火控制的,喜悅的情緒,正好與心臟相應。只稱臣使,因為這是君主的親信大臣。由此推斷,心包絡就是膻中,膻中就是心主,只不過是一條經絡,名字不同罷了。它的形態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膜上方,豎膜下方,與橫膜相連,被黃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臟;在脂肪膜外,細微的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的就是心包絡。然而,心包絡不僅僅是包繞心臟而已,實際上是一層脂肪膜,連接膈肌,與脾臟的大絡,腹部的脂肪膜,貫穿整個腔體,總體連接到脊椎,臟腑藉此互相聯繫。臟腑的氣血,也是藉此互相通達。既然連接到脊椎,那麼臟腑與軀體的聯繫必然要藉此;臟腑的氣血與軀體的灌注,也必然要藉此,這樣看來,心包絡實際上是臟腑的總管。它有名字有形態,所謂的無形是錯誤的。它的經絡多血少氣,與三焦互為表裡,戌時的氣血會集中在此。

當出現症狀時,表現爲不停的笑,手心熱,手臂肘部緊張,腋下腫脹,嚴重時胸部腋下肢體會感到滿悶,臉色發紅,心情煩躁。

其經絡的脈動,起始於胸中,然後屬於心下的心包絡,接受足少陰腎經的交匯。從這裡開始,向下穿過膈肌,連接三焦的上脘、中脘;其分支,從心包絡開始,向上沿著胸腔,穿出脅肋,下到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再向上抵達腋下,然後沿著臑內的天泉穴,處在手太陰、手少陽兩經的中間,進入肘中的曲澤穴。

再由肘中向下至手臂,行走在手臂的兩根筋之間,沿著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的勞宮穴,沿著中指到達末端的中衝穴;其分出的支脈,從掌中開始,沿著無名指到達末端,然後交匯於手少陽三焦經,從關衝、液門向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