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8)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8)
1. 手少陰心經(左右共十八穴)
2. 心臟之圖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手少陰經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統一身之血,主藏神,以膻中為腑,與小腸為表裡。其母肝木,其
子脾土。其克肺金,其賊腎水。其時夏,其色赤,其脈洪而鉤,其位南,其卦為離,其音徵,其惡熱,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華面,其液汗,其聲笑。在五行屬火。其經多氣而少血,午時氣血注此。其形如未放蓮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長扁圓,其色黑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其外候竅通於舌,重十二兩,盛精汁三合,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有四系;一系上通於肺;一系循脊從左透膈而通於肝;一系循脊近右沒透於脾:一系入肺兩大葉間,由肺葉而下,曲折後向,正連脊膂細絡,貫脊髓,與腎相通。於七節之間,而諸臟系皆於此而通於心,而心亦於是而通於諸臟。其不足則憂,其有餘則笑不休。其平脈洪,其賊脈沉。其死壬癸曰。其畜羊,其谷黍。上為熒惑星。
其見證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僕身熱,腹痛而悲。憂愁思慮則傷心。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酸勝苦。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多食鹹,則脈凝位而變色。
其經之脈,受足太陰之交,起於心中,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二寸之分,而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時內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
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廉,循歷靈道、通里,至掌兌骨之端,循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穴而終,以交於下太陽經。又由少澤、前谷、後谿而上行也。
白話文:
[心臟圖解]
心臟形狀尖圓,就像未開放的蓮花蕊,內部有孔洞,數量因人而異,用來引導純淨的生命能量。下方沒有穿透的孔洞,上方則連接舌頭,共有四條連接線,分別通往身體的其他四個主要臟器。心臟外部被一層紅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膈膜,與脊椎和側胸壁相連,保護身體免受污濁之氣影響,防止其上升到心肺,這個部位稱為膻中。
手少陰心經,心臟是我們身體的主宰,是智慧和意識的源頭。它負責血液的循環,藏有精神活動,膻中是其腑,與小腸互為表裡。它的母親是肝臟,代表木;兒子是脾臟,代表土。心臟剋制肺臟,肺臟代表金;而腎臟(代表水)能剋制心臟。心臟的季節是夏季,顏色是紅色,脈象表現為洪脈和鉤脈,方位在南方,卦象為離,音樂音調為徵音,怕熱,數字為七,味道為苦,氣味為焦香,臉部為其華彩,汗液為其分泌物,笑聲為其聲音。在五行中,心臟屬火。其經絡氣多於血,午時氣血會流入心臟。心臟的形狀像未開放的蓮花,內部有七個孔洞和三個突起。另一種說法是,心臟的形狀尖長扁圓,顏色呈黑紅黃色,內部孔洞的數量各不相同。心臟外部的孔洞連接舌頭,重量約十二兩,可以儲存三合的精汁,位於肺臟下方、膈膜上方,附著於脊椎第五節,有四條連接線;一條向上連接肺臟;一條沿著脊椎向左穿過膈膜連接肝臟;一條沿著脊椎靠近右側穿過脾臟;一條進入肺臟的兩個大葉之間,再向下彎曲,最終連接脊髓,與腎臟相通。在七節椎骨之間,所有臟器的連接線都集中在此處,讓心臟能夠與其他臟器溝通,同時其他臟器也能透過這些連接線與心臟聯繫。心臟能量不足時會感到憂鬱,能量過剩時則會不斷地笑。正常脈象為洪脈,異常脈象為沉脈。死亡可能發生在壬日或癸日。相應的家畜是羊,穀物是黍米。在天上的星象是熒惑星。
心臟出現問題的症狀包括口渴、雙腎內痛、腰背疼痛、皮膚濕疹、易笑、易驚、易忘記、咳嗽、下痢、頭暈、身體發熱、腹痛、悲傷等。過度的憂愁和思考會傷害心臟。心臟實證時,會做令人憂慮、驚嚇的夢;虛證時,會夢見煙火光亮。過度的喜悅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剋制過度的喜悅;過熱會傷害氣息,寒冷可以剋制過熱;苦味會傷害氣息,酸味可以剋制苦味。苦味進入血液,血病患者不宜多吃苦味食物。過量食用鹹味食物,會導致脈搏凝滯並改變面色。
心經的脈絡,從足太陰脾經交匯開始,起源於心臟,沿著任脈的外側下行,屬於心臟系統,穿過膈膜,在肚臍上方二寸的地方與小腸絡脈交匯;其分支從心臟系統上行夾住咽喉,連接到眼睛;其直行部分再次從心臟系統向上,到達肺臟,然後沿著腋下向外,到達極泉穴;從極泉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下行,位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方,經過青靈穴,下行至肘部內側,到達少海穴,手腕下方的兌骨。
從少海穴繼續下行,沿著手臂內側,經過靈道穴、通裏穴,到達手掌兌骨的末端,沿著陰郄穴、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直到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的少衝穴結束,交換至手太陽小腸經。再由少澤穴、前谷穴、後谿穴上行。
3.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里而達,過陰郄神門而迎,抵於少府少衝可尋。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總共有九個穴位,這些穴位排列如下:首先是極泉穴,然後是青靈穴,再下來是少海穴,這三個穴位都比較深藏在身體內。接著,從靈道穴開始,通向通裏穴,再經過陰郄穴,最後到達神門穴,這些穴位都是相連接的。最後,可以找到少府穴和少衝穴,這兩個穴位位於末端。
換句更通俗的話來說,就像是在手臂上有一條線,沿著這條線你可以找到九個不同的穴位,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做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和少衝。
4. 又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分取(時舉臂取之),少海肘後端五分(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出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兌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心經起始於極泉穴,這個穴位位於腋下,就在手臂內側與腋下之間的筋間,可找到一條動脈進入胸部。
青靈穴在肘部上方,距離肘橫紋三寸的地方,取穴時需先舉起手臂。
少海穴則在肘部後端,具體位置在肘部內側關節後的大骨旁邊,離肘端五分處,當你彎曲肘部朝頭部方向時,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
靈道穴在手掌後方,離腕橫紋約一寸半的位置。
通裏穴和靈道穴一樣,也是在手腕後方,但離腕橫紋只有一寸。
陰郄穴在手腕後方,離腕橫紋約半寸。
神門穴在手掌後方,位於掌骨最高點。
少府穴在手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在一直線上的位置。
最後,小指內側的末端就是少衝穴的位置。
5.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共三十八穴)
6. 小腸腑之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手太陽經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體長三丈二尺,左回疊十六曲。其上口接胃之下口,其下口按大腸之上口,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至是泌別清濁;其水液清者入膀胱,渣滓濁者入大腸。在五行屬火,在八卦為離,與手少陰為表裡。其經多血而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嗌痛,額頷腫痛,不可以顧,腰似折,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其經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外側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由是循手指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自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時內側兩筋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𩨹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上會於督之大椎,分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由此入足陽明之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任脈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任之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其支者,從胃之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外角之銳眥,過足少陽之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斜絡於顴,而交於足之太陽經。足太陽起睛明、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分支而下行也。
白話文:
[小腸腑的圖解]
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總長度約三丈二尺,寬度有二寸半,直徑則是八分稍小一些。它在體內左邊迴繞堆疊成十六個彎曲部分,能夠容納的食物量約為二斗四升,水分則可容納六升三合又大半。
在中醫學說中,小腸被稱作"手太陽經小腸",它扮演著食物消化吸收的角色,使營養得以轉換吸收。其長度為三丈二尺,左邊有十六個曲折部分。小腸的上端連接胃的下端,下端則接大腸的上端。具體位置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位,這裏是水分和食物殘渣分離的地方;其中清澈的水分會流入膀胱,而食物殘渣則會進入大腸。在五行中,小腸屬火,在八卦中屬離卦,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其運行的氣血特徵是血液較多而氣則較少,未時(下午1點到3點)氣血會在此聚集。
當小腸發生問題時,會出現喉嚨痛,額頭和下巴腫痛,甚至無法轉動頭部,腰部感覺像斷了一樣,耳朵聽力下降,眼睛發黃,臉頰腫脹,以及頸部、下巴、肩膀、上臂、肘部和前臂的外側後緣感到疼痛。
小腸的經脈起始於小指末端外側的少澤穴,接收來自手少陰心經的連接。經脈沿手指外側前行至前谷、後谿穴,再上行至手腕,穿過踝中,經過腕骨、陽谷、養老等穴位。從養老穴直上,沿著臂骨下方的支正穴,穿出肘部內側的兩根筋骨間的小海穴,再向上沿著手臂外側後緣,穿過手陽明和少陽經脈的外側,出現在肩膀處,繞過肩部,沿著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穴位,上行至督脈的大椎穴,左右兩邊在此交匯。接著,經脈進入足陽明的缺盆,沿著肩部向腋下行走,到達任脈膻中的位置,絡心,沿胃部系統下行,穿過任脈的上脘、中脘,抵達胃部,沿著任脈外側,到達臍上二寸的位置,屬於小腸。其分支從胃部的缺盆,沿著頸部的天窗、天容,上行至臉頰,抵達顴髎,再上行至眼睛外角的銳眥,穿過足少陽的瞳子髎,反轉進入耳朵中,沿著聽宮結束。另一分支,分別沿著臉頰上行至䪼,抵達鼻子,到達眼睛內角的睛明穴,斜絡在顴部,交會於足的太陽經。足太陽經起始於睛明、通天,從通天斜行,左右交匯於巔頂的百會,然後分開向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