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9)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9)

1. 任脈論

任者,總也,乃腎之配,與督本一源而分為二歧也,督乃由會陽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任、督猶天地南北也,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見陰陽之不雜,合之見渾淪之無間。

其見證也,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其脈起於中極,下會陰之分,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之中央,會承泣而終;其支者,起於包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絡唇口。氣血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而生毫毛。

婦人月事數下,不足於血,衝任二脈俱傷,不能榮其口唇,是以髭鬚不生。

白話文:

「任」這個經脈,意思是「總括」、「統管」,是腎經的配對經脈,和督脈本源相同,但分為兩條分支。督脈從會陽穴開始,沿著背部向上行;任脈則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上行。

人體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地之間的南北極,可以分開,也可以結合。分開時,體現了陰陽的互不干擾;結合時,呈現出渾然一體、無縫隙的狀態。

任脈的病症表現為腹部內部結塊,男性表現為七疝,女性則表現為瘕聚。

任脈的經絡起於中極穴,向下到達會陰穴的分叉處,從這裡沿著曲骨穴向上至毛際穴,再回到中極穴,沿著腹部內側向上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至下巴,沿著承漿穴,到達齦交穴分開,分支到達兩眼中央,與承泣穴匯合而結束。任脈的支脈從包中穴開始,沿著脊柱內側走行,成為經絡之海。任脈浮於體表的支脈,沿著腹部向上行,到達咽喉,再分佈到嘴唇和口腔。

氣血充盈則肌肉發熱,血液充盈則滋養皮膚,長出毛髮。

女性月經多次來潮,氣血不足,衝任二脈都受損,無法滋養口唇,所以長不出鬍鬚。

2. 任脈諸穴歌

任脈二十四穴行腹與胸,會陰始兮曲骨從,中極關元石門可通,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闕鳩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上天突之尊,飲彼廉泉,承漿味融。

白話文:

任脈的二十四個穴位在腹部和胸部運行,從會陰開始,經過曲骨,接著是中極、關元和石門,可以進行通絡。氣海、陰交、神闕、水分則位於不同位置。下脘、建裏、中脘和上脘依次向上,巨闕和鳩尾在中庭、羶中附近。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等穴位位於上天突之上,飲用廉泉、承漿可以調理味覺。

3. 又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六寸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

膻上璇璣五寸入,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央行腹裡。

白話文:

  1. 會陰兩陰間:在陰部交會處。
  2. 曲骨毛際陷中安:在肚臍下方,靠近骨頭與皮膚交界處的凹陷處。
  3. 中極臍下四寸取:從肚臍直下四指寬的位置取穴。
  4. 關元臍下三寸連:從肚臍直下三指寬的位置開始,沿著任脈往下走。
  5. 臍下二寸名石門:從肚臍直下兩指寬的位置稱為石門。
  6. 臍下寸半氣海全:在肚臍直下一點半的位置是氣海穴。
  7. 臍下一寸陰交穴:在肚臍直下一指寬的位置是陰交穴。
  8. 臍之中央即神闕:在肚臍中央是神闕穴。
  9. 臍上一寸為水分:在肚臍上方一指寬的位置是水分穴。
  10. 臍上二寸下脘列:在肚臍上方兩指寬的位置是下脘穴。
  11. 臍上三寸名建裏:在肚臍上方三指寬的位置是建裏穴。
  12. 臍上四寸中脘許:在肚臍上方四指寬的位置是中脘穴。
  13. 臍上五寸上脘在:在肚臍上方五指寬的位置是上脘穴。
  14. 巨闕臍上六寸五:在肚臍上方六點五指寬的位置是巨闕穴。
  15. 鳳尾蔽骨下五分:在胸骨下緣,骨頭下方五分之處是鳳尾穴。
  16. 中庭羶下六寸取:在羶中穴下方六指寬的位置是中庭穴。
  17. 膏中卻在兩乳間:在兩側乳房間是膏中穴。
  18. 膏上寸六玉堂主:在膏中穴上方六指寬的位置是玉堂穴。
  19. 膏上紫宮三寸二:在玉堂穴上方三點二指寬的位置是紫宮穴。
  20. 膏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在紫宮穴上方四寸八分的位置是華蓋穴。
  21. 膏上璇璣五寸入:在華蓋穴上方五指寬的位置是璇璣穴。
  22. 璇上一寸天突起:在璇璣穴上方一指寬的位置是天突穴。
  23. 天突喉下約四寸:在喉結下方約四指寬的位置是天突穴。
  24. 廉泉頷下骨尖已:在頦骨尖端下方是廉泉穴。
  25. 承漿頤前脣稜下:在頰骨前方、人中下方是承漿穴。
  26. 任脈中央行腹裡:任脈從肚臍開始,沿著腹部中央行走。

4. 督脈論

督者,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乃奇經八脈之一也。

其見證也,脊強而腰厥。

其脈起於下極之所,循長強並脊裡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束、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過足太陽之風門,循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歷素髎、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其支者,起於小腹之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其細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路,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足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脖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

白話文:

督脈:人體陽脈的總綱

督脈,顧名思義,就是統率之意。它行走在背部正中,是所有陽脈的統帥,也是奇經八脈之一。

督脈的症狀:

當督脈失調時,會出現脊背僵硬,腰部痠痛等症狀。

督脈的循行路線:

督脈起於會陰,也就是下體最底部的位置。它沿著尾骨和脊柱向上行進,經過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束、至陽、靈臺、神道、身柱等穴位。接着,它越過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繼續向上行進,經過陶道、大椎、啞門等穴位,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

進入腦部後,督脈循行腦戶、強間、後頂上巔等穴位,到達百會穴,再經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等穴位,沿額頭到達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等穴位,最後止於齦交穴。

督脈的分支:

督脈在小腹下骨中央有一分支,女性則進入系庭孔。它的細小分支沿陰器,繞過臀部,與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在腿部內側後緣交匯,最後連接腎臟。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在目內眥交會,向上行進,在頭頂交匯,然後進入腦部,再分出一個分支向下,沿着脖子的內側,到達腰部,與腎臟相連。男性則沿着生殖器向下,與女性的督脈分支相會。

督脈在小腹處有一個分支直上,貫穿臍中,向上連接心臟,到達喉嚨,繞過嘴巴,最後連接兩眼。

簡而言之,督脈就像人體陽脈的總司令,從下而上,貫穿人體背部和頭部,與其他經脈相互交匯,並與身體的各個器官緊密聯繫,對人體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督脈諸穴歌

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舞腰俞兮歌陽關,入命門兮懸樞間。脊中中樞筋束,乃造至陽靈臺,上神道身柱陶道,以大椎而駐,症門風府兮,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兮,前頂在前。囟會近上星之照,神庭見素髎之妙。水溝至兌端而無差,齦交居唇內而病療。

白話文:

督脈沿著背部正中線行進,從長強穴開始,經過舞腰俞、歌陽關,進入命門、懸樞之間。它貫穿脊柱中樞,與筋束相連,向上到達至陽、靈臺,再經過神道、身柱、陶道,最後止於大椎穴。它經過症門、風府,到達腦戶、強間;後頂有百會穴,前頂則有前頂穴。囟會靠近上星穴,神庭則與素髎穴相通。水溝穴一直延伸到兌端,齦交穴位於嘴唇內側,可以治療相關病症。

6. 又分寸歌

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端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詳。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後髮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發上二寸囟會良,發上前頂三寸半,發上百會五寸央(在頂中央旋毛中)。

會後寸半即後頂,會後三寸強間明,會後腦戶四寸半,後發入寸風府行(頂後發入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發上五分瘂門在,發後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自此項骨下脊骶,分為二十有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長強亦不算,中間二十一可排推。

大椎大骨為第一,二椎節內陶道知,第三椎間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須疑,第六靈臺至陽七,第九身內筋束思,第十中樞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懸樞之穴奇,十四命門腎俞並,十六陽關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長強隨。

白話文:

督脈從齦交開始,沿著嘴唇內側向上,在嘴唇中央的兌端結束。水溝穴位於鼻下方的溝壑中,素髎穴則在鼻尖處。頭部形狀以北高南低為準,先從前後髮際量起,頭部長度約為一尺二寸。從髮際向上五分處為神庭穴,一寸處為上星穴,二寸處為囟會穴,三寸半處為前頂穴,五寸處為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旋毛處)。

百會穴後方一寸半處為後頂穴,三寸處為強間穴,四寸半處為腦戶穴,後髮際向上入一寸處為風府穴(位於大筋內凹陷處)。從髮際向上五分處為瘂門穴,後髮際向上五分處,項部中央凹陷處為啞門穴(仰頭取穴,在舌根處)。從神庭穴到啞門穴,這十個穴位都是督脈的重要穴位。

從啞門穴往下,沿著項骨和脊柱,共有二十四个椎骨。大椎穴位於項骨下方,約有三節椎骨,不算在内。尾骨處為長強穴,也不算在内。中間二十一節椎骨,可以依次排列。

大椎穴是大骨的第一節椎骨,第二節椎骨的內側為陶道穴,第三節椎骨之間為身柱穴,第五節椎骨為神道穴,第六節椎骨為靈臺穴,第七節椎骨為至陽穴,第九節椎骨為身內廉穴,第十節椎骨為中樞穴,十一節椎骨為脊中穴,十二節椎骨為懸樞穴,十四節椎骨為命門穴和腎俞穴,十六節椎骨為陽關穴,二十一節椎骨為腰俞穴,脊尾骨的末端為長強穴。

7. 手經起止圖

少澤穴,手太陽小指之穴,在手指之端外側,小腸脈起於此穴,止於聽宮。

少衝穴,手少陰心經之穴,在手小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心脈起於極泉,止於此穴。

關衝穴,手少陽三焦之穴,在手小指次指之外側,即手第四指之端也,三焦脈起於此穴,止於絲竹空。

中衝穴,手厥陰心包之穴,在手中指之端,包絡脈起於天池,止於此穴。

商陽穴,手陽明大腸之穴,在手大指次指之端,大腸脈起於此穴,止於迎香穴。

少商穴,手太陰肺經之穴,在手大指之端,內側白肉宛宛中,肺脈起於中府,止於此穴。

白話文:

少澤穴

位於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尖端外側。小腸經脈從此穴開始,至聽宮穴止。

少衝穴

位於手少陰心經,在小指內側,指甲邊緣如韭葉般的位置。心經脈從極泉穴開始,至此穴止。

關衝穴

位於手少陽三焦經,在小指次指(食指)外側,也就是第四指尖端。三焦經脈從此穴開始,至絲竹空穴止。

中衝穴

位於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指尖端。包絡經脈從天池穴開始,至此穴止。

商陽穴

位於手陽明大腸經,在拇指次指(食指)尖端。大腸經脈從此穴開始,至迎香穴止。

少商穴

位於手太陰肺經,在拇指尖端內側,白肉豐滿處。肺經脈從中府穴開始,至此穴止。

8. 足經起止圖

湧泉穴,足少陰腎經之穴,在足心,腎脈起於此穴,止於俞府。

至陰穴,足太陽膀胱之穴,在足小指外側之端,膀胱脈起於睛明,止於此穴。

竅陰穴,足少陽膽經之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膽脈起於瞳子髎,止於此穴。

厲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在足大指內次指之端,胃脈起於承泣,止於此穴。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之穴,在足大指之外側也,脾脈起於此穴,止於大包。

大敦六,足厥陰肝經之穴,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肝脈起於此穴,止於期門。

凡言手經者,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脈氣之行,不至於足也。凡言足經者,足之三陰,從足走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脈氣之行,不至於手也(此手足陰陽之說,較之井、榮、俞、經、合之說,簡而明,書之以便後學觀覽)。

白話文:

湧泉穴

,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位於足心,腎經的經脈由這個穴位開始,向上延伸至俞府穴。

至陰穴

,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位於足小指外側末端,膀胱經的經脈由睛明穴開始,向下延伸至這個穴位。

竅陰穴

,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於足小指次指(第二根腳趾)的末端,膽經的經脈由瞳子髎穴開始,向下延伸至這個穴位。

厲兌穴

,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足大趾內側次指(第二根腳趾)的末端,胃經的經脈由承泣穴開始,向下延伸至這個穴位。

隱白穴

,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位於足大趾外側,脾經的經脈由這個穴位開始,向上延伸至大包穴。

大敦穴

,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位於足大趾末端的三毛之中,肝經的經脈由這個穴位開始,向上延伸至期門穴。

凡是說手經的,手三陰經脈從胸部開始,沿著手臂向下走;手三陽經脈從手臂開始,沿著頭部向上走;經脈氣血的運行,不會到達腳部。凡是說足經的,足三陰經脈從腳部開始,沿著身體向上走至胸部;足三陽經脈從頭部開始,沿著身體向下走至腳部;經脈氣血的運行,不會到達手部。

(以上關於手足陰陽的說法,相較於井、榮、俞、經、合等說法,更簡潔明瞭,特此記錄下來,方便後學觀看。)

以上圖論詳註,明陰陽交接,陽不混於陰,陰不混於陽,以見陰陽之不雜。

以下借為問答,明陰陽交濟,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以見陰陽之不離。

或問:頭為諸陽之首,陰氣自𩓐項而回,如手三陰,肩胸走手,足三陰,自足走胸,全不及於頭面,然則頭面之部,全無陰乎?答曰:何得無陰?如眼者,肝之竅,肝乃足厥陰經也。鼻者,肺之竅,肺乃手太陰經也。耳者,腎之竅,腎乃足少陰經也。舌者,心之竅,心乃手少陰經也。口者,脾之竅,脾乃足太陰經也。何嘗無陰?

或問:十二經有十二絡,共任、督、脾絡而為十五絡。其經一一相傳,宜皆謂之經。其經之外,又何者為絡也?答曰:人身脈氣之行,直行大隧者為經,分支交經者為絡。十二經之絡,乃十二經之別也。蓋別者,本經脈氣,行至交經之處,所交之經,則直行其經矣,而本經之脈,則散之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而別行之,所謂絡脈也。

白話文:

又有人問:十二經脈有十二絡,加上任脈、督脈、脾絡,總共十五絡。每一條經脈都相互傳導,都可以稱之為經脈。那麼除了這些經脈之外,什麼是絡脈呢?

回答說:人體經脈運行,直行於主要通道的稱為經脈,分支交匯於其他經脈的稱為絡脈。十二經脈的絡脈,其實是十二經脈的分支。所謂分支,是指本經的脈氣行至與其他經脈交匯處,所交匯的經脈繼續直行,而本經的脈氣則分散到其他各個經脈,用來滋養各經的脈氣,再分開運行,這就是所謂的絡脈。

如手太陰肺經,其脈氣之行,起於中焦,自胸部中府穴,下行至手大指之少商穴而止,自此其脈氣則散於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自列缺穴,交手陽明大腸經,而陽明經,則又自手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往上而直行其經矣。此言肺之一經,諸經仿此。蓋人之一身經有不到之處,絡無不到之處矣。

或問:人身有陰陽,六臟屬陰,六腑屬陽。足三陰,自足走胸;手三陰,自胸走手;手三陽,自手走頭,可易知也。足三陽,自頭走足。足三陽,是膽、胃、膀胱三腑,俱在下部,又謂之足經。其經脈之行,宜自足而上,乃自頭而下者,何也?答曰:人身一天地也,羅膈以上屬天,羅膈以下屬地。所以云,呼出於心肺,天也,陽也;吸納於腎肝,地也,陰也。

白話文:

如同手太陰肺經,其脈氣循行的路徑,開始於中焦,從胸部的中府穴出發,往下延伸至手大指的少商穴為終點,自此脈氣散佈到各條經脈,以滋養各條經脈。接著,從列缺穴,交會到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則從手大指的次指端商陽穴開始,向上直行經絡。這種描述肺經的脈氣循行方式,其他經脈亦類似如此。這是因為人類全身的經脈有無法達到的地方,但經絡卻能遍及全身。

如果有人問:人體有陰陽之分,六臟屬陰,六腑屬陽。足三陰,從腳底走向胸部;手三陰,從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陽,從手部走向頭部,這些都比較容易理解。足三陽,從頭部走向腳底。足三陽包括膽、胃、膀胱這三個大腸系統,都位於下部,因此又稱為足經。經脈的循行,應該是從腳底開始上升,為何卻從頭部開始下降呢?回答是:人體如同天地,胸腔以上的部分屬於天,胸腔以下的部分屬於地。之所以說呼出氣息來自心肺,是天和陽的表現;吸入氣息來自腎和肝,是地和陰的表現。

頭、面、耳、目、口、鼻、舌五臟之透竅,陰也。手三陽、足三陽俱在頭,陽也,亦上陽下陰之意,此皆人身生定不易之陰陽也。至於經絡之流行,自陰傳陽,自陽傳陰,又一身流動之陰陽也。人之一身,上則屬陽,天也;下則屬陰,地也。天地陰陽,人生之始,其部位各一分定。

足三陽部位穴情既定於頭,其脈氣之流動,烏得不自高而下行也?大抵諸經脈氣,經絡未交,寂然不動;經絡一交,脈氣即行,是人身流動之陰陽,皆生定不易之陰陽相交接也。人身是一小天地。今再以天地之陰陽申言之,天屬陽,地屬陰,此天地已定之陰陽。至於地氣上升而為云,天氣下降而為雨,又天地交泰流動之陰陽也。

白話文:

頭、臉、耳朵、眼睛、嘴巴、鼻子、舌頭是五臟的開口,屬陰。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都經過頭部,屬陽,也代表著上陽下陰的規律。這些都是人體先天就定下來的陰陽屬性。至於經絡的運行,從陰傳到陽,從陽傳到陰,這是人體流動的陰陽。人的身體,上面屬於陽,如同天;下面屬於陰,如同地。天地陰陽,是生命的起源,各自在身體上佔據特定的位置。

足三陽經的穴位和部位都固定在頭部,那麼經脈的氣血流動,怎麼可能不從高處向下運行呢?總之,所有經脈的氣血,在經絡沒有交匯時,就靜止不動;經絡一旦交匯,氣血就開始流動,這是人體流動的陰陽,都源自於先天就定下來的陰陽相互交接。人體是一個小天地。現在再用天地陰陽來解釋,天屬陽,地屬陰,這是天地間固定的陰陽。至於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這是天地交合流動的陰陽。

晝則屬陽,夜則屬陰,亦天地已定之陰陽。至於晝而復夜,夜而復晝,日者,陽之精,月者,陰之精,每一月初旬,則日前行而月後,先陽而後陰也,十五之後,則月前行而日後,先陰而後陽也,陰陽交濟亦流動之陰陽也。由此推之,人身之陰陽,可洞悉矣。

或問:真陽之氣,蓄於命門。陽氣鼓動,煦育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質,先天之元氣在於此;其氣熏蒸臟腑,腐化水穀,後天之氣血生於此,命門之所由稱也。而十二經之中,不載命門,何也?答曰:命門之氣,人之有生,胞胎凝結,即含此氣。其氣熏蒸煦育先天無形之真陽,生後天有形之臟腑。

先生兩腎,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而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三焦,以生其己勝者。小腸屬火,故六腑由是而為陽。則命門實五臟六腑之根蒂,陰陽之橐龠,十二經之總司也。

白話文:

白天屬於陽,夜晚屬於陰,這是天地間既定的陰陽法則。至於白天變成夜晚,夜晚變成白天,太陽是陽氣的精華,月亮是陰氣的精華。每月的月初,太陽走在前面,月亮走在後面,先陽氣後陰氣。十五日之後,月亮走在前面,太陽走在後面,先陰氣後陽氣。陰陽交替也是流動的陰陽。由此推論,人體的陰陽,就能夠完全理解了。

有人問:真陽之氣,儲存在命門。陽氣鼓動,溫暖滋養無形的氣,產生有形的物質,先天之元氣就在這裡;陽氣薰蒸臟腑,消化水谷,後天之氣血生於此,這就是命門的由來。但十二經脈中,沒有記載命門,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命門之氣,人從出生開始,在胞胎凝結的時候就已經包含著這股氣。這股氣薰蒸溫暖滋養先天無形的真陽,產生後天有形的臟腑。

腎臟是先生出來的,其次是腎臟生脾臟,脾臟生肝臟,肝臟生肺臟,肺臟生心臟,以生克的方式互相滋養。腎臟屬水,所以五臟由此而成為陰。其次是心臟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囊,膽囊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互相滋養。小腸屬火,所以六腑由此而成為陽。所以命門是五臟六腑的根源,陰陽的樞紐,十二經脈的總管。

且其氣與膈膜脂膏之內,五臟六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融會於其間,熏蒸膈膜,腐化水穀,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五臟非此,悉皆寒凝之質;六腑非此,難成腐化之功。是命門之氣,統通臟腑,默行十二經絡,豈一經之所能盡,十二經之所能遺者哉?何謂不載?

白話文:

而且這股氣,存在於橫膈膜的脂肪和油脂內部,五臟六腑之間的空隙,水谷轉化流通的關節,融匯於這些地方,蒸熏橫膈膜,腐化水穀,滋養皮膚,分化肌肉,運行周身。五臟沒有這股氣,就會全部凝結冰冷;六腑沒有這股氣,就難以完成消化轉化的功能。所以命門之氣,統率著全身的臟腑,默默地運作著十二條經絡,怎麼可能單單只由一條經絡負責,又怎麼可能被十二條經絡完全遺漏呢?何謂不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