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上 (9)
卷之上 (9)
1. 胎前調理
子淋安榮丸,此手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陳來章曰:虛熱宜補,故用人參。淋悶宜通,故用木通、燈心之滲。肺燥則天氣不降,而麥冬能清之;腎燥則地氣不升,細辛能潤之,血燥則溝讀不濡,當歸能滋之也。
人參,白朮,茯苓,麥冬,通草,燈心(一團)
有痰宜清肺,加黃芩。
一子腫者,兩目虛浮也。胎中挾濕,水與血搏,濕氣流溢,故令面目、肢體浮腫,亦名曰胎水。原因煩渴,引飲過多;或泄瀉損傷脾胃,脾虛則不能制水。五、六個月多有之,此屬足太陽、太陰也。水病當令上、下分消,蘇葉、陳皮,辛而能散,使水從毛竅而出;腹皮、苓皮,淡而能泄,使水從溺竅而出。水盛由於土衰,故用土木之甘溫,以扶脾土而提防之,不致氾濫也。
全生白朮散,治孕婦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
土白朮,人參,當歸,川芎,蘇葉,甘草,大腹皮,陳皮,茯苓皮
一子煩者,心神悶亂也。心驚膽怯,受胎四、五個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躁,胎動不安。亦有停痰積飲滯於胸膈,致令煩躁。此必用太陰、少陰藥也。竹葉清煩,黃芩消熱,麥冬涼肺,茯苓寧心,人參補虛。妊娠心悶,固多虛也。
竹葉茯苓湯,此是治心肺虛熱也;或積痰於中,宜用二陳湯加白朮、枳殼。
茯苓,條芩,麥冬,防風,人參,竹葉
一子氣者,兩足浮腫也。婦人衝任素受血風,因妊娠而足腫,喘煩妨食,甚則腳趾出黃水,病名子氣,非水也,此必用手足太陰藥也。天仙藤之苦溫,疏氣活血,能解血中之風氣。烏藥、香附、陳皮之辛溫,以行鬱氣。紫蘇、生薑之辛溫,以疏表氣。甘草之甘緩,以和正氣。加以木瓜,消除濕熱,利筋骨,調榮衛也。
天仙藤散,治足趾縫出水。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淨,略炒),香附(炒),陳皮,甘草,烏藥,木瓜,紫蘇,姜皮
虛人,加人參、當歸、白朮。脾氣虛弱,宜補中益氣湯。
一子病者,目吊口噤也。陰主靜,陽主動,風陽邪也。諸風眩掉,皆屬肝木,故有搐溺、眩冒、反張之症。
羚羊角散,治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語言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真中風邪等症。若無痰,言語如常,又有血燥類風,不可概以中風治之。
羚羊角,川獨活,川芎,薏苡仁,棗仁,茯神(各一錢),防風(五分),當歸(二錢),杏仁(十粒),木香(二分),五加皮(八分),甘草(四分)
虛人,加人參一錢。有痰,加竹瀝、薑汁。脾弱,加白朮。蓋此足厥陰之藥也。羚羊之辛涼,以平膽火。防風、獨活之辛溫,以散風邪。茯苓、棗仁以寧神,當歸,川芎以活血,杏仁、木香以利氣,薏仁、甘草以調脾也。
白話文:
胎前調理
子淋安榮丸,這方劑是針對手太陰、足太陽、少陰經的藥物。陳來章說:虛熱需要補充,所以用人參;小便不利需要通利,所以用木通、燈芯來利尿;肺燥則天之氣不能下降,麥冬能清熱潤肺;腎燥則地之氣不能上升,細辛能滋潤腎陰;血燥則經脈不能濡養,當歸能滋養血液。
藥物組成:人參、白朮、茯苓、麥冬、木通、燈芯(一團)
如有痰症,宜加黃芩清肺。
孕婦面部腫脹者,雙眼浮腫,這是胎中挾帶濕邪,水液和血液交搏,濕氣溢出,導致面部和肢體浮腫,也稱為胎水。原因是口渴飲水過多,或因腹瀉損傷脾胃,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濕。孕期五、六個月較多見,這屬於足太陽、太陰經的病證。治療水腫要使水液從上下兩方面排出,蘇葉、陳皮辛溫能發散,使水液從毛孔排出;大腹皮、茯苓皮淡滲能利尿,使水液從小便排出。水腫是因為脾土虛衰,所以用甘溫的補脾藥物,以扶助脾土,防止水液氾濫。
全生白朮散,用於治療孕婦面目浮腫、四肢水腫。
藥物組成:白朮、人參、當歸、川芎、蘇葉、甘草、大腹皮、陳皮、茯苓皮
孕婦煩躁者,是心神不安。心驚膽怯,妊娠四、五個月時,相火旺盛,或盛夏心火過旺,都可能影響肺部,導致煩躁不安,胎動不安。也可能是痰飲停滯於胸膈,導致煩躁。這需要使用太陰、少陰經的藥物。竹葉清心除煩,黃芩清熱,麥冬潤肺,茯苓寧心安神,人參補益氣血。妊娠期間心悶,大多是氣血虛弱。
竹葉茯苓湯,用於治療心肺虛熱;如有痰飲,宜用二陳湯加白朮、枳殼。
藥物組成:茯苓、黃芩、麥冬、防風、人參、竹葉
孕婦腳部浮腫者,婦女衝任二脈素來容易受血風侵襲,因妊娠而腳腫,喘息煩躁,食慾不振,嚴重者腳趾縫隙會流出黃水,稱為子氣,這並非水腫,這需要使用手足太陰經的藥物。天仙藤苦溫,疏通氣血,能解血中風氣;烏藥、香附、陳皮辛溫,行氣解鬱;紫蘇、生薑辛溫,疏通表氣;甘草甘緩,調和正氣;加木瓜,消除濕熱,利筋骨,調和營衛。
天仙藤散,用於治療腳趾縫隙流黃水。
藥物組成: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淨,略炒)、香附(炒)、陳皮、甘草、烏藥、木瓜、紫蘇、薑皮
體虛者,加人參、當歸、白朮;脾氣虛弱者,宜用補中益氣湯。
孕婦出現眼瞼下垂、口噤的症狀,陰主靜,陽主動,這是風陽邪氣。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抽搐都屬於肝木,所以有抽搐、眩暈、角弓反張等症狀。
羚羊角散,用於治療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抽搐、言語蹇澀、痰涎壅盛、神志不清,以及中風等症。如果沒有痰,言語正常,但又有血燥類似風邪的症狀,不可一概而論為中風。
藥物組成:羚羊角、川獨活、川芎、薏苡仁、棗仁、茯神(各一錢)、防風(五分)、當歸(二錢)、杏仁(十粒)、木香(二分)、五加皮(八分)、甘草(四分)
體虛者,加人參一錢;有痰者,加竹瀝、薑汁;脾弱者,加白朮。這是足厥陰經的藥物。羚羊角辛涼,平肝降火;防風、獨活辛溫,散風寒;茯苓、棗仁安神;當歸、川芎活血;杏仁、木香理氣;薏苡仁、甘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