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4)

回本書目錄

續編 (4)

1. 戒口過文

自福善禍淫之理明,而積德累功之士出,固已人皆好德,世有善人矣。然而香山還帶,事出偶然,豈盡拾遺金於道左?閉門卻婢,原非邀譽,何須遇暗室之雲鬟?惟有現前陰騭,貧賤能為,不費金錢,福緣最大者,莫如戒口過。犯口過者,於己無益,而損人最多;戒口過者,於己無損,而益我不淺。

乃油淡毒謔既市井之習成,而嬉笑詼諧亦通人之切病,彼不過快一時之便捷,不知造百世之孽根。諢名出而子孫受其羞,隱惡彰而終生露其恥。高談風月,聽者因而導淫;妄論閨門,好事從而吠影。說貧窮人之陋態,如芒刺其心胸,談富貴人之微時,似刀削其皮面。聆兩人憤訴之詞,一涉論而爭端我起;當彼此不知之事,一相聞而嫌隙我開。

好談滋味之美,是教天下之殺機;喜言逞惡之能,明引人心之刻薄。一詈人而辱及其先世,殊太毒矣;一怒人而咒藝及其子孫,何太忍乎?凡言說之出入,即禍福之攸關,苟在我為快心,即在人為拂意。神說云:淫殺口過,絲粟有報,舌鋒所及,怒觸鬼神。人何苦以俄頃之虛談,積終身之罪累乎?至於偶然謔浪,似謂大德無虧,不至各鬥機鋒,常至微言起釁。

甚有以翁媳夫妻為戲談,弟兄姊妹為取笑,習者既已不覺,試想得無可羞?非為雅道有虧,抑且倫理有愧。若夫離骨肉、唆爭訟、陷成功,仁人君子諒屬口不忍言;而編淫書、譜豔曲、造歌謠,學士文人亦望心為共鑑。更能推類及微,反是加勉,垂救世之書、開活人之口,表揚忠孝、廣勸賢愚,為德愈深,獲福愈大矣。

余讀《勉行集》得此文,不忍去手,其意切,其詞顯,其文法更宜古宜今,錄而刻之醫書後,人謂不倫。余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入者治之,出者尤須救之,此不倫而倫,且服藥於未病也,識者鑑焉(備跋)。

白話文:

從明白福善禍淫的道理開始,累積功德的人便出現了,這使得每個人都傾向於行善,世界上也因此有了好人。然而,像香山翁那樣拾金不昧的事情,並非常見,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在路上都能拾到遺失的財物;閉門謝絕女僕的故事,雖然不是為了邀請讚譽,但這種情況又何需在暗室中遇到女子呢?只有避免口舌之災,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做到,而且不需要花費任何金錢,這就是最大的福緣,那就是戒口過。

犯口過的人,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傷害他人最深;戒口過的人,對自己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

然而,油腔滑調和戲謔成了市井的習俗,即使是知識分子也難免會有開玩笑和諧謔的習慣,他們只是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感,卻不知道這樣會造就長久的罪孽。當一個人的名字成為諢語,他的子孫會因此蒙羞;當一個人的醜事被公開,他一生都將蒙受恥辱。談論風月,聽者可能因此走向淫亂;胡亂評論他人私事,好事者便會跟著散播謠言。談論窮人的窮酸相,就像在他們的心上插上芒刺;談論富貴人家的過去,就像用刀剝奪他們的尊嚴。當聽到兩個人的爭執,一旦加入討論,爭端便會由我而起;當聽到關於彼此都不瞭解的事實,一旦傳播出去,就會在我這裡產生嫌隙。

談論美食的美味,實際上是在教唆世人殺生;喜愛談論惡行,只會讓人心越來越刻薄。一句罵人的話,侮辱了對方的祖先,這是多麼殘忍;一句生氣的話,詛咒對方的子孫,這是多麼殘忍?我們說話的方式,往往關係到禍福,如果我為了爽快而說,那麼對他人來說就是不愉快。

神說:淫、殺、口過,絲毫都有報應,語言的力量,甚至能觸怒鬼神。為什麼要為了短暫的空談,積累一生的罪孽呢?偶爾的戲謔,似乎不會損壞品德,但往往會因為小小的言語而引起爭端。

更有人拿翁媳、夫妻、兄弟、姊妹作為笑料,這種習慣讓人感到羞愧。這不僅有損道德,更是對倫理的褻瀆。若說離間親情、唆使訴訟、破壞他人成功,這些行為仁人君子自然不屑為之;然而編寫淫書、譜寫艷曲、創作歌謠,這些行為,即便是學士文人,也應當反省自己的心態。

如果能進一步推廣這種精神,反過來激勵自己,寫下拯救世人的書籍,打開拯救生命的口舌,表彰忠孝,廣泛勸導賢良與愚笨之人,德行越深,得到的福報也就越大。

我閱讀《勉行集》時看到這篇文章,不忍放手,其意思深刻,詞句清晰,文章風格古今皆宜。將其刻印在醫書後面,有人認為不恰當。我說:疾病從口進入,禍患從口而出。對於進入的,我們需要治療;對於出來的,我們更需要挽救。這看似不合適,其實非常合適,就像是在未生病前就服用藥物,有智慧的人應該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2.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入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並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裡中,遂失去,不知所之。

生四女,僅存其一。妻認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有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替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中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坐,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尉。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因言平生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張曰:余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余誓行善事,烙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名乎?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詩文、舊冊裹物糊窗,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旋汙而旋焚之。

君日日親見,略不戒渝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多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朋談圓熟中,隨風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

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淫邪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條規誓行者尚如此,何況其它!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紀。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主貪念、淫念、妒嫉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唸、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謂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猶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願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理,亦知慕善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曾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

白話文: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個姓俞的先生,名叫俞都,字良臣,他很有才華,學識淵博。十八歲就考上了秀才,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到了壯年,家境貧寒,就以教書為生。他和同縣學的十幾個人組織了一個文昌社。他們提倡愛惜字紙、放生,並戒除淫邪、殺生、說壞話等,這些善行持續了很多年。他前後參加了七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他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都夭折了。第三個兒子非常聰明,腳底有兩顆痣,夫妻倆很珍惜他。但是這個兒子在八歲時,在村裡玩耍時走失了,不知道去了哪裡。

他生了四個女兒,只剩一個活下來。他的妻子因為思念兒女,哭瞎了雙眼。俞先生整日潦倒,生活更加困窘,他反省自己,覺得沒有做過什麼大錯事,卻遭受了上天的懲罰。年過四十後,他每年臘月都會親自寫黃色的奏章,向灶神祈禱,希望灶神能將他的冤情上達天庭。這樣做了很多年,也沒有任何回應。到了四十七歲那年除夕夜,他和妻子、唯一的女兒一起坐著,整個家裡空蕩蕩的,大家都淒涼地相互安慰。忽然聽到敲門聲,俞先生點著蠟燭去看,看到一個穿黑衣服的人站在門外,鬍鬚頭髮都有些花白,他向俞先生作揖後就坐下,自稱姓張,是從遠方來的,聽說俞先生家裡愁苦嘆息,特地來慰問。俞先生覺得這個人很特別,對他非常恭敬。

俞先生就向張先生訴說自己一生的讀書和善行,到現在功名沒有成就,妻子兒女也不全,生活困苦,並且把多年來燒給灶神的奏章拿出來給張先生看。張先生說:「我知道你家裡的事很久了,你心裡的惡念太重,只追求虛名,滿紙都是怨恨,冒犯了天帝,恐怕受到的懲罰不止於此。」俞先生大驚失色說:「我聽說冥冥之中,即使是極小的善行也會被記錄。我發誓要行善,而且遵守這些規條很久了,難道都是虛名嗎?」張先生說:「就拿你規條中愛惜字紙這一條來說,你的學生和朋友們,大多用詩文、舊書來包裹東西、糊窗戶,甚至用來擦桌子。他們還藉口說:『弄髒了就燒掉。』你每天都親眼看到,卻從來沒有阻止過一句話,只是在路上撿到字紙拿去燒掉,這有什麼用呢?社團裡每月放生,你跟著大家跑來跑去,都是人云亦云,如果別人不發起,你也就不會做了。其實你心中並沒有真正慈悲的念頭。而且你家裡吃的蝦蟹之類的,也都上了餐桌,難道牠們不是生命嗎?至於說話這一點,你口才很好,說話時大家都很佩服你,你說話時,心裡也知道這樣會傷害人,但是在大家說笑之間,你就隨口說出來了,不能控制自己。你的尖酸刻薄,觸怒了鬼神,陰暗的惡行,不知道有多少。

你還自認為是寬厚的人,你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淫邪雖然沒有實際的行為,但是你看到人家的漂亮女兒,一定會盯著看,心裡就開始動搖,不能控制自己,只是沒有邪緣來湊合而已。你反問自己,如果身處那種情況,你能像魯國的男子那樣堅守嗎?就說你一生沒有邪淫的行為,可以對天地鬼神發誓,這真是虛妄之言。你所發誓要做的規條都如此,更何況其他的呢!你這些年所燒的奏章,都被呈報給了上天。天帝命令日遊使者考察你的善惡,多年來沒有一件真實的善行可以記載。只是在私下獨處時,看到你心裡充滿貪念、淫念、嫉妒念、偏激念、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念頭、回憶過去期盼未來的念頭、恩仇報復的念頭,這些念頭不斷湧現,無休無止。這些就是你種種的惡念,它們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神明已經記錄了很多,天罰也會越來越嚴重,你躲避災禍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求福呢?」俞先生驚恐害怕,伏在地上流淚說:「您既然通曉陰間的事,一定是神仙,希望您能救救我。」張先生說:「你讀書明理,也知道嚮往善良是快樂的。

當你聽到一句善言時,就非常激動;看到一件善事時,就非常受鼓舞。但是很快就忘記了,你信奉善的根基本來就不深,所以恆心也不堅固。因此你一生所說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從來沒有一件是真正踏實的。而且你心中充滿惡念,反覆纏繞,還想要上天給你好報,這就像種滿荊棘,卻痴心妄想收穫好莊稼,難道不是荒謬嗎!你從今以後,凡是有貪念、淫念、驕傲、妄想等各種雜念,都要先下狠勁,把這些念頭全部清除乾淨。只留下一個乾淨的念頭,一心一意只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