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5)

回本書目錄

續編 (5)

1.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若有力量能行的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去行。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情,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極之,速速勉持,可迴天意。言畢即進公內室,公急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畢。

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大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除諸妄也。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情,忽忽日時,依舊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粟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寶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鉅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而且以敦倫勤學,守藏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言所行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撤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摯眷以行。張敬公品德,為援例入國學。丙子赴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以娛老者。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進流。子亦啼,捧母之面面舔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示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迴天之報云。

雖曰意惡大重,若非有意為善,何能感格神明,活現至此,讀之令人毛骨俱竦。口過為陽症,意惡為陰症。裘南章兄既刊《戒口過文》,俞錦章兄又刊此記,尤足起人膏育。其淨意道人之遺意與!夫醫者意也,意深哉夢岩附識。

白話文: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如果做得到的事,無論大小難易,都要真心實意、耐心去做,不圖回報,不求名利。如果做不到的事,也要盡心盡力,讓善意圓滿。首先要忍耐,其次要持之以恆,絕對不能欺騙自己,也不能自以為是。長久這樣做下去,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灶神說:「你家祭祀很虔誠,我特地把這些話告訴你,你一定要努力去做,就能改變命運。」說完就進了俞公的內室,俞公急忙跟進去,到灶下時卻不見了,才明白是灶神(司命之神),於是焚香叩謝。

第二天元旦,他便拜祭大地,發誓改過自新,實踐善事,並改名為淨意道人,立志去除一切妄念。剛開始實踐時,雜念叢生,時而懷疑,時而動情,常常心神不定,依然沉浮不定。於是他在家裡供奉觀音菩薩前叩頭至流血,發下誓願:善念要真誠純粹,行善要精進努力,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懈怠,願永墮地獄。每天清晨,虔誠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百聲,祈求冥冥之中的幫助。

從此以後,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好像有鬼神在旁監視,不敢有絲毫的欺瞞放縱。凡是一切能幫助他人、有利於萬物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自己是否忙碌、他人是否知道、力量是否足夠,他都歡喜去做,盡力完成後才罷休。他隨緣方便,廣積陰德,並且注重倫理道德,勤奮學習,謹言慎行,忍辱負重。遇到人就勸導因果報應的道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每月月末,他就將當月所說所做的事情,向灶神報告。

持之以恆,做到熟練自然,行動時萬善相隨,靜思時一念不生,這樣持續了三年。他五十歲那年(萬曆二年,甲戌年),張居正當宰相。會試考完後,俞公的同鄉幫他兒子找老師,大家都推薦俞公,於是聘請他去北京。張居正欣賞俞公的品德,破例讓他進入國子監。丙子年,俞公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次年考中了進士。有一天,俞公拜訪內監楊公,楊公讓他的五個兒子出來拜見俞公,這些孩子都是楊公從各地找來孝敬他的。

其中一個十六歲的兒子,俞公覺得他的樣子很熟悉。詢問他的籍貫,說是江西人,小時候曾經誤入糧船,依稀記得自己的姓氏和故里。俞公非常驚訝,命他脫下左腳,果然看見雙痣,大聲喊道:「是我的兒子!」楊公也嚇了一跳,立刻把兒子送還給俞公。俞公急忙告訴妻子,妻子抱著兒子痛哭流涕,眼淚鼻涕直流。兒子也哭著,用臉頰輕輕擦拭母親的眼睛,母親的雙眼竟然復明了。俞公悲喜交集,於是辭官回鄉。

張居正很敬佩他的行為,送了他很多禮物。俞公回到家鄉後,更加努力行善。他的兒子娶妻後,連生七個兒子,個個都很有出息。俞公將自己遇見灶神和改過自新的經過寫下來,給子孫看,享年八十八歲。人們都認為這是他實踐善事,感應上天而得到的報應。

雖然他的惡念曾經很重,但如果不是他真心行善,怎麼能感動神明,得到這樣的福報呢?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口過是陽症,意惡是陰症。裘南章先生已經刊印了《戒口過文》,俞錦章先生又刊印了這個故事,更是足以感化人心,這就是淨意道人的遺願啊!醫術的根本在於用心,用心之深啊!夢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