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3)

回本書目錄

續編 (3)

1. 《心經本義》約參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作經繼咒猶作賦繼詩,長言不足而嗟嘆之),即說咒曰:揭(舉也)諦(真詮)揭諦(疊舉真義而詮解之),波羅揭諦(言天道也),波羅僧(民也,大民也)揭諦(言人道也),菩提薩婆(婆心,即仁心)訶(訓責君子有救世婆心,故作經以訓責),摩(漸摩)河般若波羅蜜多(君子於天理漸摩既熟,然後作經訓責,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亦即上文「捶」字之義,經以此始,咒以此終,始終皆天理,其旨深矣)。

一片好心,萬全良藥。有原起,有前偶,有中幅,有後偶,有總結,有詠歎,絕妙一篇文法,而字句奇特,意思深切,道理圓足,氣魄渾成,三代下不多得之藝也。迥亭先生,諱傅遠,字友尚,蕭山學貧生。年十四失估恃,越二年,訓蒙富陽範如也,每夜夢侍老人講,月餘不輟乃悟。

老人曰:汝功名在四六。後果驗(乾隆乙已入洋,年四十六歲)。又曰:為我注《心經》(自後不復夢見)。先生素不信佛,閱《心經》恍然知為隱者之言,注凡五千餘字,號曰《心經本義》。自為序,韓湘陽為跋,余為後序,茲特約參之(夢聲附識)。

聞先生之父葬先人,遇古擴,止而埋好,故老人報德,托注《經》時曰:無有恐怖句,宜留心。後以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題入泮。又先生善醫,亦有神助(並識)。

白話文: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咒語(就像賦的後面接詩,長篇大論不足以表達,只能用嗟嘆來形容),咒語是這樣說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是闡明真實的道理,「波羅揭諦」指的是天道,「波羅僧揭諦」指的是人道,「菩提薩婆訶」指的是具有仁慈之心的菩薩(訓誡君子要具有濟世救人的仁慈之心,所以寫經來訓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君子在天道上不斷磨練、熟練之後,才能寫經來訓誡他人,先修煉自身,然後才能要求別人,這也呼應了上文「捶打」的意思。心經以這個開始,咒語以這個結束,始終都是天道,其旨意深遠。

一篇充滿善意的文章,如同萬全良藥一樣。它有開篇、鋪墊、正文、過渡、結論和詠歎,是一篇絕妙的文法佳作,文字奇特,意思深刻,道理圓滿,氣勢渾厚,是三代以下難以企及的文藝成就。迥亭先生,名叫傅遠,字友尚,是蕭山一位貧寒的學生。十四歲喪失依靠,兩年後,在富陽范如那裡教書,每晚都夢到一位老人講經,一個多月沒有間斷,然後就開悟了。

老人說:你的功名在四十六歲。後來應驗了(乾隆乙已年考中,時年四十六歲)。又說:為我註解《心經》(此後就再也沒有做過這樣的夢了)。先生原本不信佛,讀了《心經》後才恍然大悟,這是一位隱士的言語,於是寫下五千多字的註解,命名為《心經本義》。先生自己寫序,韓湘陽寫跋,我寫後序,特此附註(夢中聽到的話也一併記下)。

聽說先生的父親下葬祖先時,遇到古代的石碑,停下來把它埋好,所以老人報答他的恩德,在托他註解《心經》時說:不要有恐怖的句子,要留心。後來因為內心坦蕩,所以考試時能做到「何憂何懼」,順利考中。先生也善於醫術,似乎也有神助(也一起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