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2)
續編 (2)
1. 《心經本義》約參
蕭山孔迥亭原注
般若(般般若是,皆也)波羅(如波之清、如羅之張,天也)蜜多(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理也)心經(人心常道,皆天理也)觀(洞覺)自在(在己不在人)菩薩(釋稱君子,作者隱釋,故云),行(躬行)深(深造)般若波羅蜜多時(功至皆天理時),照(昭著)見(發見)五蘊(五內)皆空(私欲淨盡),度(超脫)一切苦厄(私欲累心,無非苦厄,能皆天理,超脫一切。此段作經大旨)。
舍利子(無欲之人),色不異空(不滯於有),空不異色(不淪於無),色即是空(費而隱也),空即是色(微之顯也),受(取受)想(思想)行(行事)識(識見),亦復如是(一以貫之。此段言心之用)。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喜、怒,哀、樂之未發),不生不滅(無形無影),不垢不淨(無非無是),不增不減(無過無不及。此段言心之體)。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寂然不動,二句存養),無眼、耳、鼻、舌、身、意(不為氣稟所拘),無色、聲、香、味、觸法(不為物欲所蔽,二句省察),無眼界(不為眼、耳等所域也,獨言眼者,省文,抑諸緣多從眼起,此省察之深),乃至無意識界(不自知其所以然也,此存養之密)。
無無明(無不明也),亦無無明盡(無不盡明也,二句知之至),乃至無老死(不知老之將至,修身以候死),亦無老死盡(加倍言之,二句,行之盡)。無苦集滅道(慎無苦求彙集寂滅之道),無知(無知之人),亦無得(無得於心),以無所得故(滅道無得於天道也。四句勉眾人戒異說。
凡十六個「無」字,一氣貫注,其中靜存動察、致知力行、先後淺深、警戒勸勉,無所不包,真化工也,功夫全在此段)。菩提薩(即菩薩)捶(鑄金之器,象形惟肖,以心印心,有模範也)依(不違之謂)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窒礙(無所執滯)無窒礙,故無有恐怖(自無憂懼)、遠《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離(道不可離,人自離之)顛倒(反復錯亂)夢想(癡心妄想)。究竟涅槃(漆皂之器,黑暗之象,言終生不明也。
君子不敢遠離,反言以明之。此段言君子之學)。三世諸佛(三代聖人),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語辭)耨(指地)多羅(指天)三藐(指人與天地參,藐然中處)三菩提(即三世諸佛,聖人依乎天理,故得與天地參,而為成位乎中之聖人,此段言聖人之德,兩段與前舍利子兩段文體相配)。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神化之極),咒(語也)是大明咒(明通之至),是無上咒(無以復加),是無等等咒(莫可等倫),能除一切苦(應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至誠無妄,非虛語也,總結上文)。
白話文:
《心經本義》約參
般若(般若的意思是普遍,指一切)、波羅(如同清澈的波浪、張開的羅網,指天道的運作)、蜜多(指沒有任何事物不存在,沒有任何時候不是如此,這就是天理)、心經(人心的常理,都符合天道的道理)。觀(是透徹的覺察)、自在(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於他人)、菩薩(佛家稱君子,這裡作者隱晦地解釋,所以說是君子),行(是親身實踐)、深(是深入鑽研)、般若波羅蜜多時(指功力達到符合天道的道理時),照(是顯現)、見(是發現)、五蘊(指內在的五種構成要素)皆空(是說私慾完全淨除),度(是超脫)、一切苦厄(私慾會使內心疲憊,沒有不是苦難的,如果能夠符合天道的道理,就能超脫一切。這一段是這部經的主要宗旨)。
舍利子(指沒有慾望的人),色不異空(不執著於有),空不異色(不落入於無),色即是空(有形的最終會歸於無形),空即是色(無形的也會顯現為有形),受(接受)、想(思想)、行(行為)、識(見識),也是如此(都是貫通一致的)。舍利子,這一切的法都是空的表象(指喜怒哀樂還沒有產生時的狀態),不生不滅(沒有形狀,沒有蹤影),不垢不淨(沒有對錯是非),不增不減(沒有過分或不及。這一段講述心的本體)。
因此在空性中,沒有色,沒有受、想、行、識(安靜不動,是說要修養內心),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不受氣質稟性的限制),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外物的慾望所蒙蔽,這兩句是說要反省自我),沒有眼界(不被眼耳等感官所限制,只說眼,是為了簡略,也因為許多慾望都是從眼睛開始的,這是深入反省),乃至沒有意識界(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修養內心的精微之處)。
沒有無明(沒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沒有無明結束(沒有不完全明白的地方,這兩句是說知曉道理的極致),乃至沒有老死(不知道衰老將要來臨,所以要修養身心以待死亡),也沒有老死結束(再次強調,這兩句是說行為的最終歸宿)。沒有苦集滅道(謹慎不要去追求那些痛苦的累積,寂滅的道路),沒有知(指沒有知識的人),也沒有得(內心沒有執著),因為沒有執著的緣故(指那些滅道並不是真正的天道。這四句話是勸勉眾人要戒除那些錯誤的說法)。
總共十六個「無」字,一氣呵成,其中包含著靜心修養,觀察自我,求知努力,先後深淺,警戒勸勉,無所不包,真是造化神奇,所有的功夫都在這一段了。菩提薩(就是菩薩)捶(指鑄造金屬的器具,形狀惟妙惟肖,以心傳心,有典範可以學習)依(指不違背)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內心沒有障礙(沒有執著),沒有障礙,所以沒有恐懼(自己不會感到憂慮)、遠(道理並不遠離人,是人自己遠離了它)離(道不可以離開,是人自己離開了它)、顛倒(反覆錯亂)、夢想(癡心妄想),最終達到涅槃(指黑色的器具,黑暗的象徵,是說終生不明道理)。
君子不敢遠離,反過來說明它的重要性。這一段是講述君子的學問。三世諸佛(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代聖人),依據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獲得阿(語氣詞)耨(指地)多羅(指天)三藐(指人與天地參合,處於渺小之中的位置)三菩提(指三世諸佛,聖人依據天理,所以能夠與天地參合,成為身處中間的聖人,這一段是講述聖人的德行,這兩段與前面舍利子那兩段文體相呼應)。
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指神化的極致),是大明咒(指明達通透的極致),是無上咒(指沒有可以超越的),是無等等咒(指沒有可以相比的),能夠解除一切痛苦(應該度化一切苦難),真實不虛(指至誠不妄,不是虛假的話,總結了上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