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2)

回本書目錄

續編 (2)

1. 戒口過文

自福善禍淫之理明,而積德累功之士出,固已人皆好德,世有善人矣。然而香山還帶,事出偶然,豈盡拾遺金於道左?閉門卻婢,原非邀譽,何須遇暗室之雲鬟?惟有現前陰騭,貧賤能為,不費金錢,福緣最大者,莫如戒口過。犯口過者,於己無益,而損人最多;戒口過者,於己無損,而益我不淺。

乃油淡毒謔既市井之習成,而嬉笑詼諧亦通人之切病,彼不過快一時之便捷,不知造百世之孽根。諢名出而子孫受其羞,隱惡彰而終生露其恥。高談風月,聽者因而導淫;妄論閨門,好事從而吠影。說貧窮人之陋態,如芒刺其心胸,談富貴人之微時,似刀削其皮面。聆兩人憤訴之詞,一涉論而爭端我起;當彼此不知之事,一相聞而嫌隙我開。

好談滋味之美,是教天下之殺機;喜言逞惡之能,明引人心之刻薄。一詈人而辱及其先世,殊太毒矣;一怒人而咒藝及其子孫,何太忍乎?凡言說之出入,即禍福之攸關,苟在我為快心,即在人為拂意。神說云:淫殺口過,絲粟有報,舌鋒所及,怒觸鬼神。人何苦以俄頃之虛談,積終身之罪累乎?至於偶然謔浪,似謂大德無虧,不至各鬥機鋒,常至微言起釁。

甚有以翁媳夫妻為戲談,弟兄姊妹為取笑,習者既已不覺,試想得無可羞?非為雅道有虧,抑且倫理有愧。若夫離骨肉、唆爭訟、陷成功,仁人君子諒屬口不忍言;而編淫書、譜豔曲、造歌謠,學士文人亦望心為共鑑。更能推類及微,反是加勉,垂救世之書、開活人之口,表揚忠孝、廣勸賢愚,為德愈深,獲福愈大矣。

余讀《勉行集》得此文,不忍去手,其意切,其詞顯,其文法更宜古宜今,錄而刻之醫書後,人謂不倫。余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入者治之,出者尤須救之,此不倫而倫,且服藥於未病也,識者鑑焉(備跋)。

白話文:

從明白福善禍淫的道理開始,累積功德的人便出現了,這使得每個人都傾向於行善,世界上也因此有了好人。然而,像香山翁那樣拾金不昧的事情,並非常見,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在路上都能拾到遺失的財物;閉門謝絕女僕的故事,雖然不是為了邀請讚譽,但這種情況又何需在暗室中遇到女子呢?只有避免口舌之災,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做到,而且不需要花費任何金錢,這就是最大的福緣,那就是戒口過。

犯口過的人,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傷害他人最深;戒口過的人,對自己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

然而,油腔滑調和戲謔成了市井的習俗,即使是知識分子也難免會有開玩笑和諧謔的習慣,他們只是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感,卻不知道這樣會造就長久的罪孽。當一個人的名字成為諢語,他的子孫會因此蒙羞;當一個人的醜事被公開,他一生都將蒙受恥辱。談論風月,聽者可能因此走向淫亂;胡亂評論他人私事,好事者便會跟著散播謠言。談論窮人的窮酸相,就像在他們的心上插上芒刺;談論富貴人家的過去,就像用刀剝奪他們的尊嚴。當聽到兩個人的爭執,一旦加入討論,爭端便會由我而起;當聽到關於彼此都不瞭解的事實,一旦傳播出去,就會在我這裡產生嫌隙。

談論美食的美味,實際上是在教唆世人殺生;喜愛談論惡行,只會讓人心越來越刻薄。一句罵人的話,侮辱了對方的祖先,這是多麼殘忍;一句生氣的話,詛咒對方的子孫,這是多麼殘忍?我們說話的方式,往往關係到禍福,如果我為了爽快而說,那麼對他人來說就是不愉快。

神說:淫、殺、口過,絲毫都有報應,語言的力量,甚至能觸怒鬼神。為什麼要為了短暫的空談,積累一生的罪孽呢?偶爾的戲謔,似乎不會損壞品德,但往往會因為小小的言語而引起爭端。

更有人拿翁媳、夫妻、兄弟、姊妹作為笑料,這種習慣讓人感到羞愧。這不僅有損道德,更是對倫理的褻瀆。若說離間親情、唆使訴訟、破壞他人成功,這些行為仁人君子自然不屑為之;然而編寫淫書、譜寫艷曲、創作歌謠,這些行為,即便是學士文人,也應當反省自己的心態。

如果能進一步推廣這種精神,反過來激勵自己,寫下拯救世人的書籍,打開拯救生命的口舌,表彰忠孝,廣泛勸導賢良與愚笨之人,德行越深,得到的福報也就越大。

我閱讀《勉行集》時看到這篇文章,不忍放手,其意思深刻,詞句清晰,文章風格古今皆宜。將其刻印在醫書後面,有人認為不恰當。我說:疾病從口進入,禍患從口而出。對於進入的,我們需要治療;對於出來的,我們更需要挽救。這看似不合適,其實非常合適,就像是在未生病前就服用藥物,有智慧的人應該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2.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入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並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裡中,遂失去,不知所之。

生四女,僅存其一。妻認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有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替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中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坐,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尉。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因言平生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張曰:余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余誓行善事,烙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名乎?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詩文、舊冊裹物糊窗,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旋汙而旋焚之。

君日日親見,略不戒渝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多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朋談圓熟中,隨風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

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淫邪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條規誓行者尚如此,何況其它!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紀。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主貪念、淫念、妒嫉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唸、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謂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猶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願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理,亦知慕善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曾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

若有力量能行的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去行。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情,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極之,速速勉持,可迴天意。言畢即進公內室,公急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畢。

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大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除諸妄也。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情,忽忽日時,依舊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粟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寶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鉅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而且以敦倫勤學,守藏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言所行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撤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摯眷以行。張敬公品德,為援例入國學。丙子赴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以娛老者。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進流。子亦啼,捧母之面面舔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示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迴天之報云。

雖曰意惡大重,若非有意為善,何能感格神明,活現至此,讀之令人毛骨俱竦。口過為陽症,意惡為陰症。裘南章兄既刊《戒口過文》,俞錦章兄又刊此記,尤足起人膏育。其淨意道人之遺意與!夫醫者意也,意深哉夢岩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