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續編 (2)
續編 (2)
1. 戒口過文
自福善禍淫之理明,而積德累功之士出,固已人皆好德,世有善人矣。然而香山還帶,事出偶然,豈盡拾遺金於道左?閉門卻婢,原非邀譽,何須遇暗室之雲鬟?惟有現前陰騭,貧賤能為,不費金錢,福緣最大者,莫如戒口過。犯口過者,於己無益,而損人最多;戒口過者,於己無損,而益我不淺。
乃油淡毒謔既市井之習成,而嬉笑詼諧亦通人之切病,彼不過快一時之便捷,不知造百世之孽根。諢名出而子孫受其羞,隱惡彰而終生露其恥。高談風月,聽者因而導淫;妄論閨門,好事從而吠影。說貧窮人之陋態,如芒刺其心胸,談富貴人之微時,似刀削其皮面。聆兩人憤訴之詞,一涉論而爭端我起;當彼此不知之事,一相聞而嫌隙我開。
白話文:
從人們明白行善得福,作惡招禍的道理開始,積累德行、努力功勳的人才輩出,確實大家都嚮往美德,世上也有不少善良之人。然而,像香山和尚還帶着他的弟子,這只是偶然事件,難道所有在路邊撿到的金子都能歸你所有嗎?關起門來拒絕婢女,本來就不是為了博取名聲,又何必在暗室裡與侍女有曖昧關係呢?只有當下積累的陰德,貧窮的人也能做到,不需要花費金錢,最大的福緣莫過於戒除口過。犯了口過,對自己沒有益處,卻會傷害很多人;戒除口過,對自己沒有損失,卻能帶來很大的益處。
那些油嘴滑舌、尖酸刻薄的言語,是市井小民的習性使然,而嬉笑打鬧、調侃挖苦也成了人們的通病,他們只追求一时的快感,却不知道這會種下百世禍根。假名出現,子孫後代會蒙受羞恥;隱藏的惡行被揭露,終生會暴露自己的恥辱。高談風月,聽者就會被引誘到淫蕩的道路上;胡亂議論閨房之事,好事者就會到處散播謠言。談論貧窮人的陋態,就像芒刺一樣扎進他們的胸膛;談論富貴人的過去,就像刀子一樣削去他們的臉面。聽到兩人互相抱怨的話語,一涉及議論,就會引發爭端;當彼此不知情的事情被說出來,就會打開嫌隙的缺口。
好談滋味之美,是教天下之殺機;喜言逞惡之能,明引人心之刻薄。一詈人而辱及其先世,殊太毒矣;一怒人而咒藝及其子孫,何太忍乎?凡言說之出入,即禍福之攸關,苟在我為快心,即在人為拂意。神說云:淫殺口過,絲粟有報,舌鋒所及,怒觸鬼神。人何苦以俄頃之虛談,積終身之罪累乎?至於偶然謔浪,似謂大德無虧,不至各鬥機鋒,常至微言起釁。
甚有以翁媳夫妻為戲談,弟兄姊妹為取笑,習者既已不覺,試想得無可羞?非為雅道有虧,抑且倫理有愧。若夫離骨肉、唆爭訟、陷成功,仁人君子諒屬口不忍言;而編淫書、譜豔曲、造歌謠,學士文人亦望心為共鑑。更能推類及微,反是加勉,垂救世之書、開活人之口,表揚忠孝、廣勸賢愚,為德愈深,獲福愈大矣。
白話文:
喜歡談論美食美味,等同於教導天下人如何殺人;喜歡炫耀自己的惡行,等於明明白白地引誘人心變得刻薄。一句罵人,就侮辱到他的祖先,實在太毒了!一生氣就詛咒對方及其子孫,怎麼能如此狠毒呢?凡是言語的進出,都關乎著禍福,如果只圖自己一時快活,就會讓對方心生不快。神明說:「淫言、殺戮、口舌之過,都如同絲粟一般,會得到報應。言語鋒利所及之處,怒火會觸怒鬼神。」人為何要為了短暫的虛談,而積累終身的罪孽呢?
至於偶爾的玩笑話,表面上似乎沒有損害大德,但常言道「微言起釁」,過於輕浮的話語也會引起爭端。更何況有些人拿翁媳夫妻、兄弟姐妹開玩笑取樂,習以為常,卻不覺得羞愧?這不僅有違君子之道,更令倫理蒙羞。
至於那些離間骨肉親情、挑唆爭訟、陷害成功的人,仁人君子肯定不會說出口;而編寫淫書、譜寫艷曲、創作淫穢歌曲的人,學士文人更應該引以為戒。更應該由此類推,反過來勉勵自己,寫下拯救世人的書籍,打開眾人善良的嘴,宣揚忠孝,廣泛勸導賢愚之人,這樣德行越深,得到的福報就越大。
余讀《勉行集》得此文,不忍去手,其意切,其詞顯,其文法更宜古宜今,錄而刻之醫書後,人謂不倫。余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入者治之,出者尤須救之,此不倫而倫,且服藥於未病也,識者鑑焉(備跋)。
白話文:
我閱讀了《勉行集》,看到了這篇文章,愛不釋手,它的意思深刻、言語簡明易懂,文章的形式既適合古人又適應當代,所以我把它抄寫下來並放在醫學書籍的最後面進行刊印。有人說這樣做不合常理,但我認為疾病是通過口腔進入身體的,災難也是由嘴巴引發的。對於已經進入口腔的事物要治療它,對已經出口的話也要及時輓救。這種看似不合常理的做法實際上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在沒有生病之前就服用藥物預防疾病的行為,有智慧的人會以此為借鑒。(附註:本文僅供參考,請勿自行使用藥物)。
2.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入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並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裡中,遂失去,不知所之。
生四女,僅存其一。妻認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有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替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中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坐,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尉。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白話文:
明朝嘉靖時期,江西安徽省有一個名叫俞都的人,他的名字叫作良臣,他非常有才能和知識豐富。他在18歲時成爲了一名學生,並且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當他長大後,由於家庭貧困,所以他開始教書賺錢。與十幾位同學一起組成了一個名爲“文昌”的社團,他們珍惜每一個漢字並釋放動物生命,同時避免了性慾、殺戮以及言語上的過失。多年以來一直堅持這樣做。前後參加了7次考試都沒有通過。他育有5個兒子,其中4個孩子早逝。第三個兒子特別聰明可愛,在他的腳底部有兩個黑色斑點,夫妻倆視若珍寶。在8歲的時候,這個男孩在一個村子裏玩耍時失蹤了,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後來他又有了四個女兒,但只有其中一個倖存下來。妻子因爲失去了兒女而痛哭流涕導致雙目失明。餘都在生活中越來越窮困潦倒,但他覺得自己並沒有犯下太大的錯誤,卻遭受著老天爺的懲罰。在他40歲以上的時間裏每年臘月份都會自己寫一份黃紙條向竈王爺祈禱希望得到回應。這樣持續了很多年也沒有任何結果。到了第47年的除夕之夜,他和他的小女兒坐在家裏,整個房間都非常冷清淒涼。突然聽到有人敲門的聲音,於是他就拿著蠟燭去開門看是誰來了。發現是一個穿著黑衣服戴著帽子的男人,鬍子頭髮都已經有些花白了,這個人長得很奇怪但是很有禮貌地對他鞠躬然後坐下來說自己的姓名是張某某從遠方回來聽說你們一家人在爲生活發愁所以特意來安慰一下你。餘都覺得這個人很奇特因此對他的禮節也非常恭敬。
因言平生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張曰:余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余誓行善事,烙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名乎?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詩文、舊冊裹物糊窗,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旋汙而旋焚之。
君日日親見,略不戒渝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多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朋談圓熟中,隨風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
白話文:
他說自己一生讀書修行,到現在還沒有成就功名,家庭生活也不是很美滿,收入和吃穿都不足夠,而且已經寫了祈求上天保佑的文章。張誦之回答道:“我知道你家的事情很久了,你的想法太嚴重,只追求表面的好看,充滿抱怨,向上帝禱告,恐怕受到懲罰不僅僅是這樣。” 公非常驚訝地問:“聽說在黑暗的世界裡,微小的好行為也會被記錄下來。我一直發誓要做好事,遵守規定已經很久了,難道都是空洞的名字嗎?” 張誦之回覆:“比如你在規定中的珍惜字眼這一方面,你的學生和朋友們經常使用舊本子包東西或者糊住窗口,甚至拿來擦桌子。他們還會找藉口說:「很快就髒了,然後就燒掉它」。 你每天看到這些情況,卻從來不會勸阻一句話,只是在路上撿起一些有字跡的紙片回家燒掉,有什麼好處呢? 社區每個月都會放生動物,你也跟著跑來跑去,因為別人做事情纔去參與,如果其他人不做這個活動,你就只能混日子了。實際上,你的心中並沒有真正的慈悲之心。再說,你家裡也有海鮮等食物,那些不是生命的嗎?如果你說話的時候犯錯,你的語言流利巧妙,很多人對你感到佩服,但是當時你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了他人,在大家聊天過程中,隨著風向微笑,無法控制自己。你的舌頭尖端所碰到的地方,激怒了鬼神,暗黑罪孽的記載,不知道有多少次。”
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淫邪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條規誓行者尚如此,何況其它!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紀。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主貪念、淫念、妒嫉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唸、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謂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猶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願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理,亦知慕善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曾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
若有力量能行的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去行。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情,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極之,速速勉持,可迴天意。言畢即進公內室,公急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畢。
白話文:
當時他聽到一句好聽的話,就非常受鼓勵;看到一件好事,就非常高興。但是轉眼間又忘了,因為他的信念原本就不夠堅定,所以一生中的善良言行都只是表面應付而已,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真正做好的。而且心中充滿了邪惡的想法,反覆糾結不斷,卻還想要得到上天的好運和回報,就像在田裡播撒了一片荊棘,傻傻地期待能夠收到豐盛的稻穀,這不是很荒唐嗎? 你從現在開始,凡是遇到貪婪、色慾、虛榮、妄想等各種不良想法,都要用盡全力把它們排除掉。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清清楚楚的念頭上,只想做好事情的一邊去。 如果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要追求回報,也不要為了出名而去做,不管大事小事,踏踏實實地用心去做。如果做不到的事情也要努力讓這個善意完整實現。最重要的是要有耐性和持久的心態,千萬不可以放棄自己,也不能自我欺騙,只要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你的家人對我很誠摯,所以我特別告訴你要這樣做,趕快努力保持這種態度,就可以改變現狀。說完之後他就進入了我的房間,我也急忙跟上去,在廚房突然消失了,我才明白他是司命之神,因此點燃香火向他表示感謝。
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大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除諸妄也。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情,忽忽日時,依舊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粟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寶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鉅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而且以敦倫勤學,守藏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言所行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白話文:
第二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他向大地磕頭祈禱,發誓要改正過去的錯誤行爲,並實行善良的事情。他自己取了一個新的稱號叫做“淨意道人”,表示決心消除所有的虛僞和虛假。剛開始的時候,各種雜亂的想法紛至沓來,不是懷疑就是情感波動,時間一天天過去,他的生活仍然漂浮不定。於是他在家中祭壇上供奉觀音菩薩面前跪下,額頭上的鮮血流淌下來,恭敬地發出誓言:如果我的想法不夠真誠純潔或者努力不夠的話,我會永遠墮入地獄。每天早晨,他會誠心誠意地誦讀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的名字100遍,希望得到陰間的幫助和支持。 從此以後,在言語行動以及思考方面都像有神仙在一旁監督一樣,再也不敢放縱自己了。所有對別人有益處的事,不論事情大小、自己的忙碌程度、是否有人知道或是否有能力完成,都會歡喜去做並且盡力去實現它直到成功爲止。利用機會做些好事,廣泛種植陰德;同時也要遵守倫理道德,勤奮學習,保守祕密並忍受侮辱。還要把因果報應的道理告訴他人,每天都覺得還不夠用。每個月最後的一天,就會計算一下這個月所說過做過的事情,並且寫一份報告給竈王爺告訴他這些情況。
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撤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摯眷以行。張敬公品德,為援例入國學。丙子赴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以娛老者。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進流。子亦啼,捧母之面面舔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
白話文:
這位先生持之以恆地鑽研學問,已經十分熟練。他行動時,便會隨之產生無數善行,靜坐時,則心無雜念,如同虛空一般。這樣持續了三年,他年紀到了五十歲,那正是萬曆二年。這一年舉行會試,張居正擔任首輔大臣。考試結束後,這位先生便去拜訪同鄉,替自己的兒子尋找老師。大家紛紛推薦這位先生,於是便聘請他到京城。這位先生抱著真誠的感情前往京城。張居正看重這位先生的品德,便以特殊的方式讓他進入國子監學習。丙子年,這位先生到京城參加鄉試,順利考取功名,次年又考中進士。有一天,他去拜訪內監楊公,楊公命令五個兒子出來拜見這位先生。這五個兒子都是楊公從四方各地找來陪伴他的。
其中一個兒子,年紀十六歲,這位先生覺得他的容貌很熟悉。於是詢問他的籍貫,兒子回答說:是江右人,小時候誤入了糧船,只依稀記得自己的姓氏和家鄉。這位先生非常驚訝,便命令兒子脫下左腳,果然看到兩個痣,跟自己兒子的痣一模一樣。這位先生大聲喊著:是我的兒子!楊公也十分震驚,便立刻讓自己的兒子跟隨這位先生回住所。這位先生趕緊告訴他的妻子,妻子抱著兒子痛哭流涕,眼淚和血一起流出來。兒子也哭泣著,捧著母親的臉,用舌頭舔著她的眼睛,母親的雙眼竟然復明了。這位先生悲喜交加,便決定不再做官,向張居正辭行,回到自己的家鄉。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示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迴天之報云。
雖曰意惡大重,若非有意為善,何能感格神明,活現至此,讀之令人毛骨俱竦。口過為陽症,意惡為陰症。裘南章兄既刊《戒口過文》,俞錦章兄又刊此記,尤足起人膏育。其淨意道人之遺意與!夫醫者意也,意深哉夢岩附識。
白話文:
張公一生行善,待人慷慨,常有厚禮贈人卻婉拒收受。他居住鄉間,更積極行善,努力幫助鄉里。他的兒子娶妻後,連生七子,個個健康成長,並且都繼承了家學,喜好讀書。張公親手寫下遇到灶神的經過,並詳細記錄改過自新的事蹟,留給子孫警惕。他一生行善,享年八十八歲,健康長壽。人們都說這是他行善積德,感應上蒼的報應。
雖然說意念的惡念比行為的惡念更加嚴重,但如果沒有發自內心地行善,又怎麼能感動神明,獲得如此長壽?讀完這段故事,令人不寒而慄。口過是陽性的病症,意念的惡念則是陰性的病症。裘南章兄已經刊印了《戒口過文》,俞錦章兄又刊印了這篇故事,這些都足以讓人警醒,教導世人行善。這正是淨意道人的遺志啊!醫術的精髓在於意念,意念的力量深遠啊!夢岩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