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二 外科 (11)
卷之二 外科 (11)
1. 治下疳
清肝導滯湯,治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者服之。
萹蓄(四錢),瞿麥(三錢),滑石(一錢),甘草(一錢)
如大便閉,加大黃二錢。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空心服。
清肝滲濕湯,治陰囊、玉莖濕腫如獵肚,小水不利、墜重作痛。
蒼朮,白朮,茯苓,山梔,厚朴,澤瀉,陳皮,木通,花粉,昆布(各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三分),川芎,當歸(各六分)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服。
珍珠散,治下疳皮損腐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肉爛、疼痛不止者,俱可用之。
青缸花(五分,如無,用頭刀靛花,輕虛色翠者代之,終不及缸花為妙),珍珠(一錢,不論大小,以新白為上,入豆腐內煮數滾,研為極細無聲,方用),正輕粉(一兩)
上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方入罐收。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即愈。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淨,用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乾摻,即可生皮。又婦人陰蝕瘡亦用此搽,極效。
疳瘡簡便方,用油羅緞舊帽沿燒灰,杭粉瓦上煅黃色,各等分,共研極細。先用紅棗十五個、甘草三錢,煎湯濕洗患上,挹干搽藥即效。
又治下疳久不愈方,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髮厚纏定,燒至煙盡為度,研為細末。先以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又槐米治下疳,張景岳曰: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真陰,其瘡自愈,無足慮也。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每不易愈。如毒甚者,或至便毒廣瘡發出而下疳始愈。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遂患下疳。始潰龜頸,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漸而深,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
每過夜則膿結馬口,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為危懼。遇一山叟,傳得槐米方。槐米三錢,清酒吞下,每日服三次,因以治之。不十日而莖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全愈。疳愈後即見些微廣瘡,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而全愈。
治魚口便毒方,左為魚口,右為便毒,總皆精血交錯,生於兩胯合縫之間結腫是也。近之生於小腹之下,陰毛之旁結腫,名曰橫痃,又名外疝是也。大抵由人房忍精不泄,或欲念已萌,停而不遂,以致精血走動凝滯,結而為腫。治當散滯行瘀、通利大小便,山甲內消散是也。若已出膿者,十全大補湯服之,庶易收斂,遲則恐生別症難愈。
山甲內消散,治魚口、便毒、橫痃、騎馬癰等症,初起未成膿者。
當歸稍,甘草節(各二錢),穿山甲(炒,三大片),大黃(二錢),殭蠶(一錢),黑牽牛(一錢),土木鱉(五個)
白話文:
標題: [治療下疳]
內容:
-
清肝導滯湯:用於治療因肝經溼熱引起陰莖腫痛,排尿困難且疼痛的症狀。用藥包括萹蓄(4錢),瞿麥(3錢),滑石(1錢),甘草(1錢)。如果便祕,可增加大黃2錢。用水兩杯,燈芯20根,煎至八分滿,空腹服用。
-
清肝滲溼湯:用於治療陰囊、陰莖溼腫如豬肚,排尿不暢,下墜並疼痛的症狀。用藥包括蒼朮、白朮、茯苓、山梔、厚朴、澤瀉、陳皮、木通、花粉、昆布(各1錢),甘草(5分),木香(3分),川芎、當歸(各6分)。用水兩杯,煎至八分滿,空腹服用。
-
珍珠散:用於治療下疳皮膚損傷腐爛,疼痛難忍,以及瘡口新生肉滿,但無法生皮。也可以用於治療燒傷,皮損肉爛,持續疼痛的症狀。用藥包括青缸花(5分)、珍珠(1錢)、輕粉(1兩)。
-
疳瘡簡便方:將舊油羅緞帽沿燒成灰,杭粉瓦上煅成黃色,兩者等量混合研磨極細。先用紅棗15個、甘草3錢煎湯溼洗患處,擦乾後塗藥,效果顯著。
-
槐米治療下疳:下疳病源在肝腎溼熱,如果無外部感染,只需去除溼熱,滋補真陰,瘡口自然癒合。對於接觸淫毒引起的下疳,治療較爲困難。槐米三錢,用清酒吞下,每天服三次,可以治癒。
-
治療魚口便毒方:魚口和便毒都源於精血交錯,在兩胯縫間結腫。如果已經化膿,應服用十全大補湯,有利於收斂,否則可能引發其他病症難以治癒。
-
山甲內消散:用於治療魚口、便毒、橫痃、騎馬癰等初期未化膿症狀。用藥包括當歸稍、甘草節(各2錢),穿山甲(炒,三大片),大黃(2錢),殭蠶(1錢),黑牽牛(1錢),土木鱉(5個)。用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滿,空腹服用。渣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後,才能吃稀粥,飲食宜清淡。如果勞累虛弱的人,不太痛,大小便未閉塞,應去掉牽牛、木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