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三,女科 (5)
卷之三,女科 (5)
1. 治疹
疹之稱名有異,北直曰疹子,蘇松曰沙子,浙江曰醋子。發熱之初,與傷寒相似,而疹自有可驗之法。初熱一日至次日雞嗚時,止存五心微熱,漸見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眼中多淚、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飲食漸減。到申酉之間,其熱復盛,如此者三、四日。至五日而其熱不分晝夜。
六日早時,其疹出在兩頰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及渾身密密皆有紅點。七日普遍掀發,其鼻中清涕不流,噴嚏亦不行。七日晚,兩頰顏色漸淡。此大概驗疹之法。
辨吉凶:或熱或涼,五、六日而後出者輕。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頭面不出者重。紅紫黯燥者重。冒風沒早者重。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鼻青糞黑者不治。
白話文:
疹子的名稱各地不同,北方稱為疹子,蘇州松江稱為沙子,浙江稱為醋子。發燒初期症狀和傷寒相似,但疹子有其特徵可以觀察。一開始發燒一天到第二天雞叫時,只會感到五心微熱,逐漸出現咳嗽打噴嚏、臉腫腮紅、眼淚多、流清鼻涕,或肚子痛、食慾減退。到了下午四五點,熱度會再次升高,如此反覆三到四天。第五天熱度就會持續不分晝夜。
第六天早上,疹子會出現在兩頰下方,呈細小的紅點。到中午,手背和全身都會出現密密麻麻的紅點。第七天疹子會全面爆發,鼻子不再流清鼻涕,也不打噴嚏。第七天晚上,兩頰的顏色會逐漸變淡。這就是大致的疹子觀察方法。
判斷吉凶:發燒時或熱或涼,五到六天後才出疹者比較輕。疹子三天後逐漸消失者也比較輕。疹子顏色淡紅潤澤,頭面均勻乾淨且多者比較輕。頭面不出疹子者比較重。疹子顏色紅紫暗燥者比較重。受風後疹子很快消失者比較重。疹子顏色黑暗乾枯,一出就消失者不治。鼻子發青、糞便黑色者不治。
大概治法:疹子將出時,古法多用升麻湯表散毒邪,亦佳。若發熱六,七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裡散表之劑,如麻黃去杏仁,加蟬退,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若發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大盛,宜大青湯,或用荊芥、牛蒡子、元參、石膏、桔梗、甘草主之。
白話文:
大概治療方法
疹子快要發出來的時候,古時候的醫書中多半會使用升麻湯來疏散表面的毒邪,效果也不錯。
如果發燒了六、七天,明明是疹子,卻不見長出來,這就表示皮膚厚實、毛孔閉塞,可能是因為風寒侵襲,或者曾經嘔吐腹瀉,導致毒邪被阻礙在體內。這時候就需要急用托裡散之類的藥物來疏通表皮,例如麻黃去杏仁,再加上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的藥物。
如果疹子長出來之後,連綿不斷,三、四天都消不下去,就表示陽毒過盛,這時候就應該使用大青湯,或者用荊芥、牛蒡子、元參、石膏、桔梗、甘草等藥物來治療。
升麻湯,解散疹毒。
升麻(去須),葛根(去皮,各一錢),白芍(酒浸,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一盞,煎五分,食遠服。
透邪煎,萬氏謂疹子初熱,五日內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此方最為妥當。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二錢),防風(八分),荊芥(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五分)
水盅半,煎服。
白話文:
升麻湯可以治療疹子引起的毒素。方劑包括升麻(去須)、葛根(去皮,各一錢)、白芍(酒浸,二錢)和甘草(炙,一錢),用水一盞煎五分,飯後服用。透邪煎則是用於疹子初期發熱,萬氏認為五天內不宜用藥,但若能通暢排泄,則毒素易於消散,此方最為合適。方劑包括當歸(二錢)、白芍(酒炒,二錢)、防風(八分)、荊芥(一錢)、炙甘草(五分)和升麻(五分),用水盅半煎服。
大青湯,解斑疹火毒良方。
生地,石膏,元參,地骨皮,知母,木通,甘草,青黛,荊芥(各等分)
水盅半,加淡竹葉十二片,煎服。
麻黃湯,麻黃,桂枝(各二錢),甘草(七分),杏仁(去皮尖,七分)
水二盅,先煮麻黃片時,去沫,後入諸藥同煎七分服。
胡荽酒,用胡荽一把,以好酒二盞煮數沸,令乳母含一二口噴兒頭面,再於房中燒胡荽香,以闢除穢氣,皆能使疹出快。
白話文:
大青湯可以清熱解毒,治療斑疹。方劑包括生地、石膏、元參、地骨皮、知母、木通、甘草、青黛、荊芥各等分,加淡竹葉十二片,水煎服。麻黃湯則用麻黃、桂枝各二錢,甘草七分,杏仁七分,水煎服,先煮麻黃片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胡荽酒則用胡荽一把,以好酒煮沸,讓乳母含几口噴在嬰兒頭面,並在房間內焚燒胡荽香,可驅除穢氣,幫助疹子快速發出。
麥門冬湯,治表邪內熱,咳嗽甚者。
麥門冬(去心),葛根(去皮,各一錢),升麻(去須,五分),赤芍,茯苓(各六分),石膏(煅,錢半),炙甘草(四分),水煎服。
透斑中和湯,治疹泄瀉。
升麻,乾葛,豬苓,澤瀉,陳皮,半夏,川芎,茯苓(各七分),前胡,桔梗(各一錢),柴胡(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麥門冬湯適合治療外感風熱,內有熱邪,咳嗽嚴重的患者。藥材包括麥門冬、葛根、升麻、赤芍、茯苓、石膏、甘草,水煎服。
透斑中和湯適合治療疹出伴隨腹瀉的病症。藥材包括升麻、乾葛、豬苓、澤瀉、陳皮、半夏、川芎、茯苓、前胡、桔梗、柴胡、甘草,水煎服。
水二盅,加姜三片,煎七分,幼小者作兩次服。
疹禁忌:凡疹發表之後,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密,毒氣壅滯,反至內攻,欲出不出,危亡立至,不可不慎。又忌雞魚、炙爆、酸醋、甜食、五辛之類,直過七七之後,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也,即鹽物亦不可食。若誤食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或遇天行出疹之時又至重出。
誤食豬肉,則每歲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不利。誤食酸醋,致咳嗽不已,則每歲遇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誤食五辛,則不時多生驚熱。誤食甜物,則熱毒收於牙齦,重則變為走馬疳,極是險症。
白話文:
此外,還要忌食雞肉、魚肉、油炸食物、酸醋、甜食、蔥薑蒜等辛辣食物,直到病癒後第七七天才能開始食用。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貪嘴造成其他疾病。即使是鹽,也要避免食用。
如果誤食雞肉或魚肉,會導致終身皮膚起粟粒狀,如同雞皮一般,甚至遇到流行性出疹時,還會加重病情。
如果誤食豬肉,每年遇到出疹的月份都會不利於身體。
如果誤食酸醋導致咳嗽不止,每年遇到出疹的月份都容易咳嗽。
如果誤食蔥薑蒜等五辛,則會經常出現驚嚇、發熱的現象。
如果誤食甜食,熱毒會積聚在牙齦,嚴重會發展成走馬疳,非常危險。
疹飲食: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飲食,此胃為邪氣所侵,亦為邪氣所養,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著意治之,只宜治疹。疹出盡,毒氣漸解,即思飲食。尤不可與麵食,雖粥亦每次只可少與,候氣清神爽、全身不熱,漸漸加添。
疹腹痛:凡疹初熱一日至五、六日之間,多有腹痛之症,此大腸之火鬱於皮竅之中,故作腹痛。不可認作傷食,用消導之藥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則腹痛自止。
疹後調養宜慎:疹後餘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齦黑爛,臭氣衝人者,名為走馬疳,馬鳴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蘆薈、使君子、龍膽草、黃連、五靈脂,為丸服之,以清胃火。若不早治,而至於齒脫鼻壞則無及矣。疹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養,外雖無病,裡實虛損,遂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多至不救。故疹雖比痘稍輕,而亦為生死所關,不可不加意謹慎也。
白話文:
疹飲食
凡是出疹的人,大多有五、六天不吃東西,這是因為胃被邪氣侵襲,同時也被邪氣滋養,所以不吃也沒關係,切不可刻意治療,只要專心治療疹子就好。疹子全部長出來,毒氣逐漸消散,就會想要吃東西了。尤其不可吃麵食,即使是粥也要每次少吃一點,等氣息變得清爽、神志清醒、全身不發熱,再逐漸增加食量。
疹腹痛
凡是出疹初期發熱,從第一天到五、六天之間,大多會有腹痛的症狀,這是因為大腸的火氣鬱積在皮膚毛孔中,所以導致腹痛。不可誤認為是傷食,用消導的藥物或用手揉肚子,都會造成傷害。只要解掉疹子的毒氣,毒氣消散,腹痛自然就會停止。
疹後調養宜慎
疹子好了之後,殘餘的毒氣進入胃中,久久不散,導致牙齦發黑腐爛,臭氣熏人,稱為「走馬疳」,可以用「馬鳴散」來治療。嚴重者需緊急服用「人中白」、「蘆薈」、「使君子」、「龍膽草」、「黃連」、「五靈脂」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以清胃火。如果不及早治療,等到牙齒脫落、鼻子腐爛,就無濟於事了。疹子好了之後,飲食生活照常、活動也跟平常一樣,卻突然出現心腹絞痛、全身汗出如水,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沒有好好補養,表面上看似沒病,但內裡卻虛損,因此被惡氣侵襲,稱為「中惡」,大多難以救治。所以雖然疹子比痘疹輕微,但也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不可不加倍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