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一 內科 (9)
卷之一 內科 (9)
1. 治癲狂
靈苑辰砂散,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眼、魂魄不守。
辰砂(光明佳者,八錢),棗仁(微炒),乳香(明者,各五錢)
共為細末。先令病人隨量飲至沉醉,但勿令吐,居靜室中。將前藥都作一服,用溫酒一盅調勻,令頓服之。如量淺者,但隨量取醉,服藥訖,便令安臥。病淺者半日、一日,病深者臥兩、三日。只令人潛伺之,切勿喚覺,亦不可驚觸致覺,必待其自醒,則神魂定矣。若由驚寐,則不可復治。吳正肅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臥至五日方寤,遂瘥。
白話文:
辰砂散主治風痰所致的各種癲癇症狀,例如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思緒混亂、突然唱歌或哭泣、飲食無度、突然倒地、口吐白沫、魂魄不守等。配方包括辰砂(品質優良的,八錢)、棗仁(微炒)、乳香(品質優良的,各五錢),研磨成細粉。病人先要飲酒至醉,但不要吐,然後在安靜的房間裡服用藥粉,用溫酒一盅調勻,一次服用完畢。體質虛弱者可少量飲酒,服藥後立即臥床休息。病情輕者半日或一日即可痊癒,病情嚴重者需臥床兩三日。務必讓病人安靜休息,切勿喚醒,也不可驚嚇或觸碰,待其自行清醒,神魂才能安定。如果因驚嚇而醒來,就無法再治療了。吳正肅公年輕時患有心病,服用此藥一劑,臥床五天才醒來,病癒。
硃砂滾痰丸,治五癇(癇即癲也)
硃砂,白礬,硝石,赤石脂
等分為細末,研蒜膏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荊芥湯下,食後服。
簡易方,治狂邪觸發無時,披頭大叫,不避水火者。
用苦參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下。
又方,用無灰酒二碗,麻油四兩同煎。用楊枝二十條,每條攪一、二下,換遍楊枝。煎至油酒如膏,約七分。狂者強灌之,令熟睡,或吐或不吐,覺來即不狂矣。
白話文:
硃砂滾痰丸:治療癲癇
成分:
- 硃砂
- 白礬
- 硝石
- 赤石脂
製作方法: 將以上四種藥材等量磨細粉後加入大蒜泥製成藥丸大小與綠豆相同。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顆,荊芥湯送服,飯後服用。
簡易方:治療精神失常的人隨時發作,頭髮散亂大聲喊叫,並且不怕水和火的情況。
使用苦參粉末加蜂蜜做成像梧桐樹種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個,溫開水吞服。
另一種方式是準備兩杯無灰酒以及四盎司麻油一起煮沸。然後取楊樹枝條二十根,每一根攪拌一下再換另一根繼續攪拌直到所有的楊樹枝都攪拌過一遍爲止。最後等到麻油和酒變成糊狀時停止加熱大約剩下十分之一左右。讓精神病患者強行喝下去並讓他好好睡覺,可能會嘔吐或者不會嘔吐,醒來之後就不會發瘋了。
又方,治狂癇不欲眠,妄行不休。
用雄雞二隻煮熟,五味調和作羹,令食之。
灸法,兩手足大拇指,以二指並縛一處,灸爪甲角七壯。須於甲肉之半,令其四處著火,灸畢即愈。所謂四處者,每指兩處,甲一處、肉一處,兩指並縛,則是四處矣。四處俱著火,方得正穴。
白話文:
又方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狂躁癲癇、不願睡覺、胡言亂語、不停走動的病症。
做法
- 取雄雞兩隻,煮熟後用五味調和成羹湯,讓病人食用。
灸法
- 將病人的雙手雙腳的大拇指,用兩根手指並排綁在一起,在指甲角處灸七壯。
- 注意要灸在指甲與肉之間,讓火苗同時接觸指甲和肉,也就是每個手指的指甲和肉各一處,兩個手指綁在一起,總共四處都要著火,這樣才是正確的穴位。
- 四處都著火之後,病症就會痊癒。
2. 治疝氣
神應散,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
延胡索,胡椒,小茴香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胡蘆巴丸,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一兩六錢),大巴戟(炒),川烏(泡去皮,各六錢),川楝子(去核炒,一兩八錢),小茴香(二兩),吳茱萸(湯浸五次,炒,一兩)
白話文:
神應散
此方主治寒疝、各種疝氣,心腹疼痛難忍。
延胡索、胡椒、小茴香,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以酒送服。
胡蘆巴丸
此方主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陰囊偏墜腫脹,小腹有如卵狀物體,上下移動,疼痛難忍。或腹絞痛、繞臍疼痛,伴隨嘔吐者。
胡蘆巴(炒,一兩六錢),大巴戟(炒),川烏(泡去皮,各六錢),川楝子(去核炒,一兩八錢),小茴香(二兩),吳茱萸(湯浸五次,炒,一兩)。
上共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丹溪治疝神方,其病甚,至氣上衝,如有物築塞心臟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
陳皮,荔枝核(為末,炒至焦黃),硫黃(用銅杓熔化,即投水中去毒)
上三味等分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十四、五丸,酒下。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
當歸(三錢),枸杞(三錢),茯苓,小茴香(各二錢),肉桂(一錢五分),烏藥(一錢),木香(一錢)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酒和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顆。這是丹溪治疝神方,對於病情嚴重,氣上衝,感覺胸口有東西堵塞,快要死掉,手腳冰冷的患者,服用二到三劑即可根治。
將陳皮、荔枝核(炒至焦黃)、硫磺(用銅杓熔化後,立即投入水中去毒)三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十四、五顆,用酒送服。
暖肝煎用於治療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包含當歸(三錢)、枸杞(三錢)、茯苓、小茴香(各二錢)、肉桂(一錢五分)、烏藥(一錢)、木香(一錢)。
水二盅加生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
加減柴苓湯,此和肝腎、順氣、消疝治濕之劑。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柴胡,甘草,山梔(炒),山楂,半夏,荔枝核(煨,研碎,各等分)
白話文:
取兩碗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吳茱萸、乾薑;如果更嚴重,可以再加附子。
加減柴苓湯,能夠調和肝腎、順暢氣血、消除疝氣,治療濕氣。
方劑中包含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柴胡、甘草、炒山梔、山楂、半夏、煨研碎的荔枝核,各等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守效丸,治㿗疝主要藥。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痛不癢者,名曰㿗疝。
蒼朮,南星,白芷,川芎,山楂,半夏,橘核
上七味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鹽湯下。此方或加荔枝核、青皮,如有寒加吳茱萸,有熱加梔子(炒)。
灸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照此再加一折,共為三折,如「△」。將上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中兩旁,當下兩角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兩灸之。艾炷如麥粒,灸寸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又外陵穴,在臍左右各開一寸五分,灸亦立效,永不再發。
白話文:
藥方
- 水兩碗,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飯前服用。
守效丸
- 治癒疝氣的要藥。
- 陰囊腫脹,如同升起如鬥,不痛不癢,稱為疝氣。
藥材
- 蒼朮、南星、白芷、川芎、山楂、半夏、橘核
製法
- 以上七味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鹽湯送服。
- 此方可根據情況加用荔枝核、青皮,若有寒症加吳茱萸,若有熱症加炒梔子。
灸法
- 病人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作為一折,再加一折,共三折,形狀如同“△”。將三角形的上角置於肚臍中央,兩角置於肚臍兩側,兩角下方位置即為穴位。
- 左側患病則灸右側,右側患病則灸左側,若左右都患病則兩側都灸。
- 艾炷大小如麥粒,灸至一寸四分或二十一壯即可止痛,並能防止再次發作。
- 另外,外陵穴位於肚臍左右各開一寸五分處,灸之亦能立竿見影,永不再發。
熨法,用鹽一斤,炒極熱,以帛包熨痛處。
又法,用蔥白為餅,烘熱置臍上,用艾灼之。
又法,以蔥白一束,切為寸厚蔥餅,烘熱置臍上,再用熨斗熨之。
又法,用靳艾、蘇葉、川椒各三兩,拌勻炒熱,以絹袋盛之。夾陰囊下,勿令走氣,冷即易之。
凡疝症最忌楊梅,發時誤食之,不救,平時不食更佳。
白話文:
治療疼痛可以用一斤鹽炒到極熱,用布包起來熨患處。另一個方法是用蔥白做成餅,烘熱後放在肚臍上,再用艾草熏烤。也可以用蔥白切成一寸厚的蔥餅,烘熱後放在肚臍上,再用熨斗熨燙。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靳艾、蘇葉、川椒各三兩混合在一起炒熱,用絹袋裝起來,夾在陰囊下方,不要讓藥氣散失,冷了就換新的。疝氣最忌諱吃楊梅,發作時誤食了就無法救治,平時也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