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驗方秘方》~ 內科 (4)
內科 (4)
1. 噎膈反胃方
【編者按】本方系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所藏之傅青主手書藥方。原無方名及主治,照片曾刊《中醫研究通訊》1962年第3期,現據照片錄如下:
熟半夏(四兩)大白蘿蔔一個打碎,共煮成糊;人參(二兩)薑黃(一兩)射干(酒炒,一兩),共細末,用石腦油一半,牛沫涎一半為丸,梧子大,真好硃砂衣了,空心、晚飯後,生薑湯下七八十丸。
【方解】
按:《金匱》大半夏湯治噎膈、反胃吐食,方用人參、半夏,長流水入蜜揚二百四十遍,煎服。陳修園解本方曰:「張石頑云,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衝脈不治,取之陽明,仲景以半夏降衝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聖之經方,唯仲景知之。」
本方亦用半夏為君以降衝脈之逆,以石腦油代白蜜潤陽明之燥,加入參以生既亡之津液。先生更以射干、薑黃、白蘿蔔助半夏之力以降濁陰,射於更能利咽喉以消胃脘之癰,以其能消瘀血也。尤妙加牛涎,考諸本草,牛口涎治反胃嘔吐,水服二匙,終身不噎,亦助人參以生既亡之胃津也。然先生未講方義,此解未知符合先生之原意否。
附:牛口涎取法,取鹽面一把,抹在牛舌上,口涎即下,以器盛之。或就牛回嚼時,急取其口中之草,以新汲水漬之,去草渣,用汁,亦得。
白話文:
【編輯說明】這份處方來自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的傅青主親筆寫下的藥方。原本沒有方名和適用症狀,照片曾經在1962年的第三期《中醫研究通訊》刊出,現在根據照片上的內容記錄如下:
熟半夏(四兩)和一個大的白蘿蔔一起打碎,共同煮成糊狀;人參(二兩)、薑黃(一兩)、射干(先用酒炒過,一兩),全部磨成細粉,再用石腦油和牛沫涎各一半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像梧桐子,外面裹上真正的硃砂,空腹或晚餐後,用生薑湯送服七八十粒。
【方解】
按照《金匱要略》中的大半夏湯,用來治療噎膈、反胃吐食,藥方中有人參、半夏,並用長流水加入蜂蜜攪拌二百四十次,然後煎服。陳修園解釋此方說:「張石頑提到,膈咽間的氣流無法順暢下降,都是因為衝脈向上逆行導致的。若衝脈未能得到調理,應從陽明經取治,仲景用半夏來降低衝脈的逆流,同時用白蜜來滋潤陽明經的乾燥,加上人參來補充流失的津液,使用甘瀾水來幫助逆向上升的水分下降,這是古聖先賢的經典處方,只有仲景能理解。」
這處方同樣以半夏作為主要成分來抑制衝脈的逆流,以石腦油替代白蜜來滋潤陽明經的乾燥,加入人參來補充流失的津液。傅青主更添加射干、薑黃、白蘿蔔來輔助半夏的力量以抑制濁氣,射干更有利於咽喉,有助於消除胃部的炎症,因其具有消散瘀血的功效。最巧妙的是加入了牛涎,根據本草記載,牛口涎可以治療反胃嘔吐,服用二匙水溶牛涎,終生不再噎塞,它也能協助人參補充胃部流失的津液。然而,傅青主並未詳細解釋這個處方的原理,這種解釋是否符合傅青主原本的意圖就不得而知了。
附註:取得牛口涎的方法,可以取一把鹽抹在牛舌上,牛口中的涎就會流出,用容器接住。或者在牛反芻的時候,迅速取出它口中的草,用新抽取的水浸泡,去掉草渣,只用其汁液,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