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驗方秘方》~ 內科 (1)
內科 (1)
1. 內科
2. 健脾丸
【編者按】據劉雪崖《仙儒外記》載:平定竇學周,高士也。傅青主數寓其家,嘗為制「健脾丸」,特神效,後太原衛生館取去。
太原衛生館出售「健脾丸」聞名晉中,療效卓著。解放後衛生館老主人去世後,後代改業,參加其他工作。本方系衛生館老主人傳授給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白清佐老大夫,臨床運用多年,實踐證明特效。現據白清佐老大夫轉傳,介紹如下:
小米鍋巴(烘乾,二兩)面鍋巴(烘乾,二兩)長山藥(烘乾,二兩)黨參(八錢)白朮(炒,八錢)蓮子(去蕊,炒,八錢)薏苡仁(炒,八錢)穀芽(炒,八錢)麥芽(炒,八錢)焦山楂(八錢)草豆蔻(八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
【方解】
本方為健脾除濕、消食去積之劑,主治脾胃素虛,不思飲食,食物難消,精神萎靡,面黃消瘦,脾虛泄瀉等症。本方旨在健脾消積,補而不膩,消而不峻,補中有消,寓消於補,藥性和平王道,處方立法謹嚴,故長久服之,有利無弊。
方中以米鍋巴、面鍋巴、長山藥為君,皆為日常食品,有健脾之功;白朮、蓮子、薏苡仁均為健脾除濕之妙品;據炮製原則,變「甘」、「淡」為「焦」、「香」,取中焦苦化化陽,有燥濕培土之能,香入脾土,俱沁脾磨運之功也。穀芽消米、麥芽消面、山楂消肉食之積;更有黨參補中益氣,豆蔻溫脾健運,故食積脾困、或脾胃素虛者,得服此劑,自無不愈也。
白話文:
【編輯說明】根據劉雪崖的《仙儒外記》記載,平定地方有位名叫竇學周的高人。傅青主多次在他家寄宿,並曾為他調配了一款「健脾丸」,效果極為神奇,後來這配方被太原衛生館獲得。
太原衛生館因售賣「健脾丸」在晉中地區名聲大噪,療效非常顯著。解放後,衛生館的老主人離世,其後代改變了營生方式,從事其他工作。但這個配方卻由衛生館老主人傳授給了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的白清佐醫師,白醫師在臨牀應用多年,實踐證明瞭它的特效。現根據白清佐醫師的轉述,介紹如下:
使用烘乾的小米鍋巴、面鍋巴、長山藥各二兩,黨參、炒白朮、去蕊炒蓮子、炒薏苡仁、炒穀芽、炒麥芽、焦山楂和草豆蔻各八錢,全部研磨成細末,再以煉蜜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錢。
【方解】
這個配方主要用於健脾祛濕、幫助消化,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物難以消化、精神疲憊、面色蒼黃消瘦以及脾虛引起的腹瀉等症狀。該配方的目標是強化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補而不膩,消而不劇烈,達到補中有消,消中寓補的效果,藥性平和,處方嚴謹,長期服用只會有益而無害。
配方中的小米鍋巴、面鍋巴和長山藥作為主藥,這些都是日常食品,具有健脾功效;白朮、蓮子、薏苡仁則是健脾祛濕的佳品。按照炮製原則,將「甘」、「淡」的性質轉變為「焦」、「香」,以增強中焦的苦化能力,達到燥濕培土的效果,香氣能進入脾臟,有助於脾臟運作。穀芽能消米食,麥芽能消麪食,山楂則能消肉食的積滯;黨參能補中益氣,豆蔻能溫暖脾臟,促進運化,因此,對於食積脾虛或脾胃素來虛弱的人來說,服用此劑,自然可以痊癒。
3. 脾腎兩助丸
【編者按】原太原市大寧堂藥店,自崇禎末年開設,大寧堂的創始人,和傅青主關係密切,本方為傅青主傳授秘方之一,功能健脾暖腎,主治身體虛弱,羸弱自汗,夢遺滑精,不思飲食。銷售多年,著稱於世。
或謂本方系舊有成方,非傅青主所創。經查對《驗方》中有「脾腎雙補丸」,《嵩崖尊生書方》中有「脾腎丸」,而其用藥,均與「脾腎兩助丸」不同。
現據大寧堂「配本」,將「脾腎兩助丸」用藥分量及製法介紹如下:
黨參(去蘆,十六兩四錢)白朮(土炒,四兩四錢)雞內金(土炒,四兩五錢)土元(去足,四兩五錢)川芎(二兩七錢)山藥(土炒,十八兩)黃耆(土炒,十八兩)白芍(土炒,十八兩)小茴香(淡鹽水炒,十八兩)熟地(三十四兩)山萸肉(蒸,十八兩)茯苓(九兩)黑杜仲(四兩六錢)枸杞(四兩六錢)破故紙(淡鹽水炒,四兩六錢)鎖陽(四兩六錢)菖蒲(四兩六錢)鬱金(四兩六錢)陳皮(四兩六錢)製半夏(四兩六錢)冬花(四兩六錢)麥冬(去心,四兩六錢)川貝母(去心,四兩六錢)二醜子(土炒,四兩六錢)牛膝(四兩六錢)蓯蓉(四兩六錢)炙甘草(四兩六錢)君子仁(二兩七錢)澤瀉(一兩八錢)當歸(土炒,二兩七錢)以上三十味,共計二百五十七兩九錢,研為細粉,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錢,日服二次,淡鹽水送下,飯後服。
【方解】
脾胃者,入納腐熟,「後天之本」也。腎者,生化之源,「先天之本」也。苟脾腎功能,一失正常,則百病叢生矣。本方功能培土建中,壯水益火,故主脾腎兩虛之證。蓋脾與胃為表裡,脾旺則胃宏其納受之能;腎與膀胱為表裡,腎強則州都彰,氣化則出也。且脾旺則散精於肺以生金,金旺則水得長生而益腎;土旺則能制水,水暢其流,則化氣而無寒中之變,此概言其補益脾腎之理也。
至若脾腎兩虛之症,如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腹脹腸鳴、大便溏瀉、四肢清冷、面黃消瘦;或遺精、精冷、腰膝痠軟、下肢寒冷,肢體浮腫及五更瀉泄等症,並皆治之。
本方乃六君子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合力之加減也。方中黃耆、君子仁、雞內金、炒二醜、小茴香助六君補氣和胃健脾;枸杞、當歸、白芍佐六味以滋肝腎之陰;杜仲、故紙、蓯蓉、鎖陽溫補腎陽;復用菖蒲、鬱金開心舒氣以解鬱;牛膝、土元人血以行滯;貝母、冬花、麥冬滋肺陰而清金。雖名脾腎兩助,實則母子互因五臟兼補、氣血兼顧之劑,而其主旨則仍在於脾腎也。
夫治病應求其本,脾腎乃生化之根,功能增強,生活力、抵抗力亦必增強,自能抵禦外邪,祛除百損。本方補陰而不膩滯,助陽而不辛烈,故常服久服而無弊端也。
白話文:
【編者注】原位於太原市的大寧堂藥店,自明朝崇禎末年開始營業,大寧堂的創始人與傅青主關係密切,本方爲傅青主傳授的祕方之一,具有健脾暖腎的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易出汗,夢遺滑精,食慾不佳的情況。多年來在市場上銷售,聞名於世。
有人認爲此方是舊有的成方,並非傅青主所創。然而,查閱《驗方》中的“脾腎雙補丸”和《嵩崖尊生書方》中的“脾腎丸”,其用藥與“脾腎兩助丸”並不相同。
根據大寧堂的配方,現將“脾腎兩助丸”的用藥分量及製作方法介紹如下:
黨參(去蘆,十六兩四錢)、白朮(土炒,四兩四錢)、雞內金(土炒,四兩五錢)、土元(去足,四兩五錢)、川芎(二兩七錢)、山藥(土炒,十八兩)、黃芪(土炒,十八兩)、白芍(土炒,十八兩)、小茴香(淡鹽水炒,十八兩)、熟地(三十四兩)、山萸肉(蒸,十八兩)、茯苓(九兩)、黑杜仲(四兩六錢)、枸杞(四兩六錢)、破故紙(淡鹽水炒,四兩六錢)、鎖陽(四兩六錢)、菖蒲(四兩六錢)、鬱金(四兩六錢)、陳皮(四兩六錢)、制半夏(四兩六錢)、冬花(四兩六錢)、麥冬(去心,四兩六錢)、川貝母(去心,四兩六錢)、二醜子(土炒,四兩六錢)、牛膝(四兩六錢)、蓯蓉(四兩六錢)、炙甘草(四兩六錢)、君子仁(二兩七錢)、澤瀉(一兩八錢)、當歸(土炒,二兩七錢)。以上三十味藥材,共計二百五十七兩九錢,研磨成細粉後,煉蜜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錢,每日兩次,用淡鹽水送服,飯後服用。
【方解】
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被稱爲“後天之本”。腎臟則是生命活動的源泉,被稱爲“先天之本”。如果脾腎功能失常,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本方旨在強化脾胃,滋養腎臟,因此主要用於治療脾腎兩虛的症狀。脾與胃相表裏,脾強則胃的消化能力增強;腎與膀胱相表裏,腎強則膀胱功能健全,氣化作用得以發揮。此外,脾旺可以將營養物質輸送到肺部,促進肺部健康,肺強則腎臟得到滋養;脾旺還可以控制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體內過寒,這是本方補益脾腎的基本原理。
對於脾腎兩虛的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脹痛、腸鳴、腹瀉、四肢冰冷、面色黃瘦;或出現遺精、精冷、腰膝痠軟、下肢寒冷、肢體水腫以及晨起腹瀉等症狀,本方均有治療效果。
本方實際上是六君子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的組合與改良。方中黃芪、君子仁、雞內金、炒二醜、小茴香輔助六君子湯,補氣和胃健脾;枸杞、當歸、白芍配合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陰液;杜仲、破故紙、蓯蓉、鎖陽溫補腎陽;菖蒲、鬱金開竅舒氣,解鬱;牛膝、土元活血化瘀;貝母、冬花、麥冬滋養肺陰,清熱解毒。雖然名爲脾腎兩助,實際上是一種綜合調理,同時照顧到五臟和氣血,但主要目的仍在於強化脾腎。
治病要從根本上入手,脾腎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功能增強,則生命力、抵抗力也會提升,從而抵禦外邪,消除病痛。本方補陰而不滯膩,助陽而不燥烈,長期服用不會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