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外科 (4)

1. 發背

發背初起,疑似者。

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崔元亮《海上方》

發背癰疽諸毒,初覺壯熱煩渴者。

用癩狗寶一兩、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各一枚,蟾酥二錢,蜈蚣炙七條,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各一錢,粉霜三錢,麝香一分,同為末。用首生男兒乳一合,黃蠟三錢,熬膏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或三丸,以白丁香七枚研,調新汲水送下,暖臥汗出為度。不過三服,立效。後食白粥補之。《濟生》

發背癰疽初起。

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有效。蘇頌《圖經》

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病根,則免傳變。

車螯即昌蛾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二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每服四錢,用瓜蔞一個,酒二碗,煎一碗,調服,五更轉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過二服。名車螯轉毒散。《外科精義》

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者。

槐花子一大抄,鐵勺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澆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縱成膿者,亦無不愈。劉松石《保壽堂方》

治諸般發背癰腫。

用干柞木葉、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本事普救方》

發背疔瘡。

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發背癰毒,痛不可忍。

馬鞭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

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外科》

發背初起。

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乾者潤,不過三五個,即消。楊氏《經驗方》

發背癰疽,大如盤,臭腐不可近。

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醫林正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

硝石(三兩)

暖水一升,泡化,青布摺三重,溫拓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外臺》

發背腫毒未成者。

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兩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醫林集要》

又,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曲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細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耆粥為妙。《海上方》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

發背諸惡瘡。

取糞坑泥陰乾,為末。新水調敷,其痛立止。時珍

發背癰疽,成瘡者。

蘇頌《圖經》用龍葵一兩為末、麝香一分研勻,塗之。甚善。

《袖珍方》用蝦蟆一個,同老鴉眼睛草莖葉搗爛,敷之即散。神效。

又,用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不過五六雞,痛止毒散,數日自愈。《保壽堂方》

發背癰疽,一切腫毒。

用胡燕窠土、鼠坌土、榆白皮、瓜蔞根等分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敷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千金方》

收斂癰疽。

貓頭(一個煅,研)

雞子十個煮熟去白,以黃出油,入白蠟少許,調灰敷之;外以膏護住。神效。《醫方摘要》

癰疽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日夜疼痛,百藥不效者。

用孵雞子一枚、新狗屎如雞子大攪勻,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上貼之,以帛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手,經一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於貴人。一切諸方皆不能及,但可備擇而已。《千金方》

治一切發背癰疽,無頭惡瘡,腫毒疔痛;一切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

五月五日採蒼耳草根數擔,洗淨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如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熬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名萬應膏。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效。《集簡方》

發背惡瘡,諸癰疽。

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

慢火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

治發背瘡,甚效。

麥飯石碎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研五七日,要細膩如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上,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用三年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旋入藥在內,竹杖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泄氣。

如未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挹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

發背癰疽不起發,或瘀肉不腐潰,及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灸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亦取桑通關節,去風寒;火性暢達,出郁毒之氣。

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細片,扎作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每次灸片時,以瘀肉腐動為度;內服補托藥。誠良方也。

發背髮乳。

豬脂切片,冷水浸貼,日易四五十片。甚妙。《救急》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

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袁絳《兵部手集》

背瘡灸法

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尋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圍定,填藥於內,二分厚。著艾灸之,痛灸至癢,癢灸至痛,以百壯為率。與蒜錢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又,凡背腫,取獨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壯,不覺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孳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令損皮肉。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計壯數。惟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疣贅之類灸至亦便成痂自脫。其效如神。

發背已潰。

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即愈。

發背潰爛。

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又,黃黑牛糞多年者,曬乾為末,入百草霜,勻細,摻之。談埜翁方

發背欲死。

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又,伏龍肝末,酒調,厚敷之,干即易。平乃止。《千金方》

又,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後方》

又,宗奭云:凡發背及一切癰疽者,削冬瓜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