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4)
卷十六 外科 (4)
1. 發背
發背初起,疑似者。
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崔元亮《海上方》
發背癰疽諸毒,初覺壯熱煩渴者。
用癩狗寶一兩、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各一枚,蟾酥二錢,蜈蚣炙七條,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各一錢,粉霜三錢,麝香一分,同為末。用首生男兒乳一合,黃蠟三錢,熬膏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或三丸,以白丁香七枚研,調新汲水送下,暖臥汗出為度。不過三服,立效。後食白粥補之。《濟生》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出現背部發炎的症狀,懷疑是癰疽毒,並且伴隨著發熱、口渴等症狀,可以嘗試用癩狗寶、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蟾酥、蜈蚣、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粉霜、麝香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首生男兒乳和黃蠟熬製成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到三丸,用白丁香研磨後,用新汲取的水送服,暖臥至出汗即可。一般服用三劑後就能見效,之後再用白粥調養身體。
發背癰疽初起。
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有效。蘇頌《圖經》
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病根,則免傳變。
用車螯即昌蛾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二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每服四錢,用瓜蔞一個,酒二碗,煎一碗,調服,五更轉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過二服。名車螯轉毒散。《外科精義》
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者。
白話文:
背部出現癰疽初期,可以用甘草一大兩,水煮後搗碎,浸泡在一大升水中,放置一夜,隔天早上攪拌,去除浮沫後服用,對背部腫瘡都有效。
治療背部癰疽,不論深淺大小,重要的是去除病根,避免病情惡化。
可以用車螯(昌蛾,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包裹,煅燒至赤色,取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二錢半、輕粉五分,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瓜蔞一個,酒兩碗煎成一碗,調服。五更時排出惡物即可。若未排出,可再服用一次。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兩次。此藥名為車螯轉毒散。
凡人體內有熱毒,出現眼花頭暈、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並且在背後感覺到紅暈,應及時治療。
取槐花子一大抄,鐵勺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澆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縱成膿者,亦無不愈。劉松石《保壽堂方》
治諸般發背癰腫。
用干柞木葉、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本事普救方》
白話文:
取槐花子一大把,用鐵勺炒至褐色,加入一碗好酒,趁熱喝下,出一身汗即可痊癒。若未退,再炒一劑服用,效果極佳。即使已經化膿,也都能治癒。這是劉松石《保壽堂方》記載的方子。
治各種發背癰腫,用乾柞木葉、乾荷葉中心蒂、乾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切碎。每次取半兩,用水二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用一次。已經化膿的,膿血會逐漸乾涸;尚未化膿的,毒氣會自然消散。忌食一切有毒的食物。這是《本事普救方》記載的方子。
發背疔瘡。
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發背癰毒,痛不可忍。
馬鞭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
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外科》
發背初起。
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乾者潤,不過三五個,即消。楊氏《經驗方》
白話文:
發背疔瘡,可以使用豨薟草、五葉草(五爪龍)、野紅花(小薊)、大蒜等份,搗爛後加入熱酒一碗,絞汁服用,出汗後就能見效。發背癰毒,疼痛難忍,可以用馬鞭草搗汁飲用,並將渣敷在患處。發背初生,各種癰疽都能治,單用紫荊皮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敷在患處,自然會縮小不開,同時內服柞木飲子,這是一種救貧良藥。發背剛開始,可以用雞肫黃皮(未落水者)陰乾,臨時用溫水潤開,貼在患處,隨著乾了就潤濕,一般不超過三五個,就能消退。
發背癰疽,大如盤,臭腐不可近。
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醫林正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
硝石(三兩)
暖水一升,泡化,青布摺三重,溫拓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外臺》
發背腫毒未成者。
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兩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醫林集要》
白話文:
背部生了痈疽,又大又臭,腐爛到人不敢靠近。可以用桐葉加醋蒸熟,敷在患處,可以退热止痛,慢慢长出肉来,伤口愈合。这个秘方非常有效。《醫林正宗》
背部刚开始发病,会发冷发热,或者已经生出疮肿,起疹子。
可以取硝石三两,用一升温水泡化,用青布叠三层,温敷在患处,热了就换,反复操作,直到病好为止。《外臺》
背部肿毒还没有形成的,可以用活蟾蜍一只,系在患处。半日后蟾蜍就会昏迷,把它放进水里救活。再换一只,按同样的方法,蟾蜍就会踉跄;再换一只,蟾蜍就和以前一样,这时毒就散了。经过多次验证,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如果病情严重,可以用一两只活蟾蜍,把它们剖开,连着肚子趁热敷在患处,不久就会臭不可闻。再换两三次,就痊愈了。切不可小看这种方法。《醫林集要》
又,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曲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細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耆粥為妙。《海上方》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
發背諸惡瘡。
取糞坑泥陰乾,為末。新水調敷,其痛立止。時珍
發背癰疽,成瘡者。
蘇頌《圖經》用龍葵一兩為末、麝香一分研勻,塗之。甚善。
《袖珍方》用蝦蟆一個,同老鴉眼睛草莖葉搗爛,敷之即散。神效。
白話文:
此外,用甘草三兩生搗碎,過篩成粉末,將大麥曲九兩與之混合均勻,加入少量酥油,倒入沸水攪拌成餅狀,餅的直徑比瘡口大上一分,熱敷在腫脹處。用薄片或舊紙隔開,保持通風,冷了就換。已經化膿的,膿水會自行流出;尚未化膿的,腫脹就會消退。之後應該持續食用黃芪粥,效果最佳。《海上方》中李北海說:這個方子是神靈所授,非常神奇。
發背等各種惡瘡。
取糞坑的泥土陰乾,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和塗抹,疼痛立刻就會停止。時珍
發背癰疽,已經化膿的。
蘇頌《圖經》記載,用龍葵一兩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一分研磨均勻,塗抹在患處,效果很好。
《袖珍方》記載,用一隻蟾蜍,與老鴉眼睛草的莖葉一起搗碎,敷在患處,就能消散,效果神奇。
又,用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不過五六雞,痛止毒散,數日自愈。《保壽堂方》
發背癰疽,一切腫毒。
用胡燕窠土、鼠坌土、榆白皮、瓜蔞根等分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敷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千金方》
收斂癰疽。
貓頭(一個煅,研)
雞子十個煮熟去白,以黃出油,入白蠟少許,調灰敷之;外以膏護住。神效。《醫方摘要》
白話文:
可以用公雞冠上的血滴在癰疽上,血滴完就換新的。不用超過五六隻雞,疼痛就會止住,毒素就會散去,幾天後就能自然痊癒。
患有背部癰疽、各種腫毒,可以用燕窩土、鼠糞土、榆樹白皮、瓜蒂根等份研磨成粉,用女人月經洗過的衣服的水浸泡取汁混合粉末,敷在腫塊上,干了就換新的。如果已經潰爛,就封住周圍。五天就會好轉。
收斂癰疽可以用貓頭骨煅燒研磨,雞蛋煮熟去蛋白,用蛋黃煉油,加入少許白蠟,調和成灰敷在患處,外面用膏藥護住。效果神奇。
癰疽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日夜疼痛,百藥不效者。
用孵雞子一枚、新狗屎如雞子大攪勻,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上貼之,以帛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手,經一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於貴人。一切諸方皆不能及,但可備擇而已。《千金方》
治一切發背癰疽,無頭惡瘡,腫毒疔痛;一切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
五月五日採蒼耳草根數擔,洗淨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如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熬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名萬應膏。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效。《集簡方》
白話文:
如果患了癰疽,初期發作,十天以上腫脹發紅,又熱又痛,吃什麼藥都沒用,可以用一個孵化的雞蛋,加入和雞蛋一樣大的新鮮狗屎,攪拌均勻,小火慢慢熬,熬到稀稠適宜,捏成餅狀,貼在腫塊上,用布包好,時常觀察,感覺餅熱就換新的,不要移動或停手,一整夜就能見效。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連續三天貼,一天換一次,直到痊癒為止。這個偏方很髒,不適合用於貴人。雖然其他方法都不如它有效,但還是可以備選。
治療各種發背癰疽、無頭惡瘡、腫毒疔瘡、風癢、臁瘡杖瘡、牙痛喉痹,可以取五月五日採摘的蒼耳草根,洗淨晒乾,切碎,用五口大鍋煮爛,過濾掉粗渣,再用布或絹布過濾,然後倒入乾淨的鍋裡,用大火煮滾,小火熬稠,攪拌成膏狀,裝入新的罐子密封保存。每次需要敷貼時,敷上就能治癒。這個藥膏叫做萬應膏。牙痛就敷在牙齒上,喉痹就敷在舌頭上或者含在嘴裡,兩三次就能見效。每天用酒服一匙,效果極佳。
發背惡瘡,諸癰疽。
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
慢火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
治發背瘡,甚效。
取麥飯石碎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研五七日,要細膩如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上,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用三年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旋入藥在內,竹杖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泄氣。
白話文:
治療背部惡瘡和各種癰疽,可以用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熬製,用柳枝不斷攪拌,直到滴水成珠時,加入少量白膠末,放入器皿中,浸泡兩天,再用油紙攤貼,這就是神應膏。神應膏對治療背部惡瘡非常有效。
另外,可以將麥飯石碎成棋子大小,用炭火燒紅,放入米醋中浸泡,如此反覆十次,研磨成粉,篩選細粉,放入乳缽中,由多人輪流研磨五七天,直到細膩如面粉狀,約四兩。取一具完整的鹿角,要生取連腦骨的,自脫落的鹿角不可用。將鹿角截成每段二三寸,用炭火燒至煙盡,研磨成細粉,約二兩。白蘞生研成細粉二兩,用三年醋放入銀石器中煎煮,直到出現魚目沸騰狀態,再將藥粉加入,用竹杖子不停攪拌,熬製一兩個時辰,直到稀稠適宜,倒入盆中冷卻,用紙蓋好,避免塵埃落入。使用時,用鵝翎將藥膏塗抹在腫脹處,周圍的紅腫處都要塗抹,中間留一個錢幣大小的孔洞洩氣。
如未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挹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
發背癰疽不起發,或瘀肉不腐潰,及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灸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亦取桑通關節,去風寒;火性暢達,出郁毒之氣。
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細片,扎作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每次灸片時,以瘀肉腐動為度;內服補托藥。誠良方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膿,就讓它自己消散;如果已經形成膿頭,就用針將它挑小;如果已經潰爛,用藥之前先用豬蹄湯洗去膿血,用乾淨的布將傷口吸乾,然後再敷藥。瘡口要避免用手觸碰,嫩肉也絕對不能用口氣吹風,還有腋窩氣味、月經、懷孕的人也都不可以靠近。配藥的時候也要避免這些因素。初期一天洗一次,換一次藥;十天後改成兩天換一次藥。藥粉要磨得非常細,這樣才會有效;如果藥粉不夠細,塗在傷口上就會非常痛。
如果背上長了癰疽,遲遲不發,或者瘀血不腐爛潰瘍,以及陰部瘡、瘰癧、流注臁瘡、頑固的瘡、惡性的瘡,長期不癒合的,可以用桑木灸法治療。如果還沒有潰爛,可以拔毒止痛;如果已經潰爛,可以補充陽氣。桑木能夠通暢關節,去除風寒;火性通達,能夠排出鬱結的毒氣。
桑木灸法的做法是,用乾燥的桑木劈成細片,紮成小把,點燃後吹熄,用來灸患處。每次灸的時候,以瘀肉開始腐動為標準;同時內服補托藥物。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
發背髮乳。
豬脂切片,冷水浸貼,日易四五十片。甚妙。《救急》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
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袁絳《兵部手集》
背瘡灸法
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尋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圍定,填藥於內,二分厚。著艾灸之,痛灸至癢,癢灸至痛,以百壯為率。與蒜錢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又,凡背腫,取獨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壯,不覺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孳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令損皮肉。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計壯數。惟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疣贅之類灸至亦便成痂自脫。其效如神。
白話文:
發背初起時,可以用豬油切片,浸泡冷水後貼在患處,每天換四五十片,效果很好。如果背部腫痛,可以用濕紙貼在患處,先找到最痛的地方,然後用艾灸,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一開始不痛,就灸到痛為止。這樣可以散毒,就算毒氣沒有完全散去,也不會進一步侵犯身體。這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背部瘡瘍可以用濕紙貼在患處,找到瘡頭。將大蒜、淡豆豉和乳香研磨成粉,根據瘡頭的大小,用竹片圍住患處,將藥粉填進去,厚度約二分。然後用艾灸,灸到痛變成癢,癢變成痛,以一百壯為標準。這個方法和用蒜錢灸的效果一樣。另外,背部腫痛還可以將獨蒜橫切成一分厚,放在腫痛的地方,用梧子大小的艾炷灸蒜一百壯,腫痛就會逐漸消退。多灸效果更好,但不要太熱。如果感到疼痛,就將蒜頭取下,蒜頭焦了就換新的,不要損傷皮膚。無論是發背、癰疽惡瘡,還是腫核初起,只要有異樣都可以用艾灸,不用計數。只要痛的就灸到不痛,不痛的就灸到痛為止。疣贅之類的可以用艾灸,灸到形成痂皮脫落。艾灸的效果神奇。
發背已潰。
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即愈。
發背潰爛。
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又,黃黑牛糞多年者,曬乾為末,入百草霜,勻細,摻之。談埜翁方
發背欲死。
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又,伏龍肝末,酒調,厚敷之,干即易。平乃止。《千金方》
又,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後方》
又,宗奭云:凡發背及一切癰疽者,削冬瓜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甚良。
白話文:
如果發背已經潰爛,可以用雞胗黃皮和棉花一起焙成粉末,塗在傷口上,就能痊癒。
另外,可以用陳蘆葉研磨成粉末,用蔥椒湯洗淨傷口後敷上,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曬乾多年的黃黑色牛糞研磨成粉末,加入百草霜,混合均匀,撒在傷口上。
如果發背嚴重到快要致命,可以用芭蕉根搗爛敷在傷口上。
也可以用伏龍肝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厚敷在傷口上,乾了就換新的,直到傷口平復。
另外,可以用冬瓜切去頭部,蓋在傷口上。冬瓜爛了就換新的,直到傷口縮小。然後用膏藥貼上。
宗奭說:凡是發背或其他癰疽,都可以用冬瓜削成一大塊,放在傷口上,熱了就換新的,可以很好地分散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