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十三 女科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女科 (5)

1. 婦人雜病

四制香附丸,治婦人、女子經候不調。兼諸病。

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淳酒浸,四兩淳醋浸,四兩鹽水浸,四兩童子小便浸。春三、秋五、夏一、冬七日。淘洗淨,曬乾,搗爛,微焙,為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瘦人加澤蘭、赤茯苓末二兩,氣虛加四君子料,血虛加四物料。《瑞竹堂方》

《法生堂方》煮附濟陰丸,治婦人月經不調,久成癥積,一切風氣。

白話文:

四制香附丸用於治療婦女經期不調,兼治其他疾病。將香附子去毛,分成四份,分別用淳酒、淳醋、鹽水和童子小便浸泡,春夏秋冬浸泡的時間不同。之後淘洗乾淨、曬乾、搗碎、微焙,研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七十丸,用酒送服。體瘦者加澤蘭、赤茯苓末,氣虛者加四君子湯料,血虛者加四物湯料。《瑞竹堂方》中記載的濟陰丸,可以用來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久病成積以及各種風氣。《法生堂方》記載可以用煮附的方法治療這些疾病。

香附子一斤,分作四份,以童溲、鹽水、酒、醋各浸三日;艾葉一斤,漿水浸過,醋糊和作餅,曬乾;晚蠶砂半斤炒,莪荗四兩酒浸,當歸四兩酒浸。各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日二。

醋附丸,治婦人、室女一切經候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心怔乏力,面色萎黃,頭暈噁心,崩漏帶下,便血,癥瘕積聚,及婦人數墮胎,由氣不升降,服此尤妙。

香附子米醋浸半日,沙鍋煮乾,搗,焙,石臼為末,醋糊為丸,醋湯下。

白話文:

將香附子一斤分成四份,分別用童子尿、鹽水、酒、醋浸泡三天;艾葉一斤用漿水浸泡後,再用醋糊和成餅狀,曬乾;晚蠶砂半斤炒熟,莪荗四兩用酒浸泡,當歸四兩也用酒浸泡。將所有藥材分別焙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這種藥丸叫做醋附丸,用於治療婦女和少女一切經期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脹滿、心慌乏力、面色萎黃、頭暈噁心、崩漏帶下、便血、癥瘕積聚,以及婦女多次流產等,這些症狀大多是由於氣機升降失調所致,服用醋附丸效果顯著。

另外,香附子可以用米醋浸泡半日,然後在砂鍋裡煮乾,搗碎、焙乾,再用石臼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藥,用醋湯送服。

《澹寮方》艾附丸,治同上。

香附子(一斤),熟艾(四兩醋煮),當歸(酒浸二兩)

為末,如上丸服。

青囊丸,亦治婦人諸病。

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薑湯下。多用酒下,妙。邵真人方

又,狗陰卵

治婦人十二疾,燒灰服。蘇恭

婦人勞熱心忪。

地黃煎

用生乾地黃、熟乾地黃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入水相和,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地黃湯下,或酒醋茶湯下亦可,日三服。覺臟腑虛冷,則晨服八味丸。地黃性冷壞脾。陰虛則發熱,地黃補陰血故也。《婦人良方》

白話文:

《澹寮方》中的艾附丸,適用範圍與前述相同。

香附子(一斤份量),熟艾(四兩,需用醋煮),當歸(酒浸後兩兩份量)

研磨成粉末,按照上述方式製成丸狀服用。

青囊丸,同樣可用於治療婦女各式疾病。

配方為:香附略炒至一斤份量,烏藥略炮至五兩三錢份量,研磨成粉末。用水與醋一同煮沸後,加入麵糊調和,製成丸狀,隨症狀使用引導飲用。若頭痛,則用茶飲下;若是痰氣,則用薑湯飲下。多數情況下,使用酒飲下效果最佳。此方由邵真人所創制。

再者,狗陰卵

可用於治療婦女十二種疾病,將其燒成灰後服用。此方出自蘇恭。

婦女因勞累而產生的熱病與心神不寧。

地黃煎

配方為:生乾地黃與熟乾地黃按等分比例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的自然汁液,與水混合後打成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以地黃湯送服,或者可以用酒、醋、茶湯來送服,每日三次服用。若感到臟腑虛冷,則早晨可以服用八味丸。地黃性質偏涼,可能會傷害脾臟。若陰虛導致發熱,地黃能夠補充陰血,故有此療效。此方出自《婦人良方》。

婦人骨蒸煩熱,寢汗,口乾引飲,氣喘。

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八兩並去心)

為末,以生地黃三斤,取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以逍遙散去甘草,煎湯下。《活法機要》

婦人血勞,憔悴困倦,喘滿虛煩,噏噏少氣,發熱多汗,口乾舌澀,不思飲食,名血風勞。

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為末。每用一錢,水一鍾,用青錢一文,蘸油入藥,煎七分,溫服。常服能肥婦人。名油煎散。《和劑局方》

白話文:

女性出現骨頭發熱、煩躁不安、睡覺出汗、口渴想喝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可以用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八兩(去心)研磨成粉末,再用生地黃三斤榨汁熬成膏狀,混合粉末,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逍遙散(去掉甘草)煎湯送服。《活法機要》記載。

女性出現血虛勞損,面色憔悴、疲倦乏力、呼吸急促、虛弱煩躁、氣息微弱、發熱多汗、口乾舌燥、不想吃東西等症狀,稱為血風勞。可以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當歸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鍾,用青錢一文蘸油放入藥材中,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長期服用可以使女性身體豐腴。《和劑局方》記載。

婦人血厥,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移時方寤。此名血厥,亦名鬱冒。出汗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尤多此證。

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錢半。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本事方》

血風腦運。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

用蒼耳草嫩心,陰乾,為末。以酒服一大錢。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頂風,連腦蓋。《斗門方》

白話文:

婦女突然昏倒,平時身體健康,卻像死人一樣,身體僵硬,眼睛閉著,嘴巴緊閉,有時稍微能辨認人,頭暈目眩。過一陣子才醒過來。這種病叫血厥,也叫鬱冒。這是因為出汗過多,血虛,陽氣獨上,氣血流通不暢,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等到氣血恢復正常,陰陽調和,才慢慢醒過來。婦女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可以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錢半。每次服用五錢,水兩碗,煎成一碗,溫熱服下。《本事方》

血風腦運,婦女血風侵犯腦部,頭昏眼花,突然昏倒,失去意識。

可以用蒼耳草嫩心,陰乾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大錢。效果非常顯著。蒼耳草能通達頭風,直達腦部。《斗門方》

婦人血氣刺痛。

用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米飲任下。名蠲痛散。《婦人良方》

婦人腹痛,內傷㽲刺。

沒藥末一錢,酒服便止。《圖經本草》

盲腸氣痛,婦人少腹痛。

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治婦人血刺小腹,痛不可忍;亦可常服補血虛,破氣塊。甚效。

用蕓薹子微炒、桂心各一兩,高良薑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淡醋湯下五丸。《靈苑方》

白話文:

女性如果出現血氣導致的刺痛,可以用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炒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鹽湯或米飲送服,叫做蠲痛散。

女性如果出現腹痛,是由於內傷導致的針刺一樣的痛,可以用沒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就能止痛。

如果盲腸氣痛,或是女性小腹痛,可以用禹餘糧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米飲送服,一天服用兩次,效果極佳。

治療女性血氣刺痛小腹,痛到無法忍受,也可以長期服用來補血虛,破除氣塊,效果顯著。可以用蕓薹子微炒、桂心各一兩、高良薑半兩,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用淡醋湯送服五粒。

婦人血氣遊走作痛,及腰痛。

蓬莪荗,乾漆(二兩)

為末。酒服二錢;腰痛,核桃酒下。《普濟方》

婦人氣盛血衰,變生諸證,頭運腹滿,皆宜抑氣散主之。

香附子(四兩炒),茯苓,甘草(炙各一兩),橘紅(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下。《濟生方》

婦人五心發熱。

水仙花同乾荷葉、赤芍藥等分為末。白湯每服二錢,熱自退。時珍方

白話文:

女人血氣運行不順,導致身體疼痛,尤其是腰痛。可以用蓬莪荗和乾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如果腰痛,可以用核桃酒送服。另外,女人如果氣盛血衰,容易出現頭暈腹脹等症狀,可以用香附子、茯苓、甘草、橘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送服。如果女人五心發熱,可以用水仙花、乾荷葉、赤芍藥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送服,熱度就會退去。

因怒病呃。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則舉身跳動,昏冒不知人。其形氣俱實,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盞,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丹溪方

女人頭痛。

香附子末,茶服三錢,日三五服。《經驗良方》

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

紫菀為末,井華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千金方》

婦人遺尿。

桑螵蛸酒炒,為末,薑湯服二錢。亦治妊娠遺尿不禁,桑螵蛸十二枚為末,分二服,米飲下。《千金方》

白話文:

女子因生氣而患呃逆,性情急躁,體味濃重。夏季因怒火攻心而病發,每次發作時全身跳動,昏迷不醒。症狀顯示氣血俱實,乃因怒氣鬱結,痰濕阻礙氣機下降,必須吐出痰液才能痊癒。因此服用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成一大盞飲用,吐出大量頑痰,大量出汗,昏睡一天後便恢復正常。

女人頭痛時,可服用香附子末三錢,用茶水送服,一天服三次,每次五錢。

婦人小便突然無法排泄時,可服用紫菀末三撮,用井水送服,即可通暢;若小便帶血,服用五撮即可止血。

婦人尿失禁時,可將桑螵蛸酒炒研末,用薑湯送服二錢。也可治懷孕期間尿失禁,將十二枚桑螵蛸研末,分兩次服用,米湯送服。

又,雄雞翎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方》

交接違禮,女人血出不止。

青布同發燒灰,納之。僧垣《集驗方》

白話文:

另外,用公雞羽毛燒成灰燼,加入一勺子到酒裏服用,每天三次。這是出自《千金翼方》。 如果在性行爲過程中違反了禮節規定,女性出血不停止的話:

將藍色布料和頭髮一起燃燒後變成灰燼放入(傷口)。這是來自僧垣《集驗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