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七 (2)
卷七 (2)
1. 攣
轉筋攣急。
松節(一兩銼如米大),乳香(一錢)
銀石器慢火炒焦,存一二分性,出火毒,研末。每服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一應筋病皆治之。《秘寶方》
腳筋攣痛。
用木瓜數枚,以酒水各一半煮爛,搗膏,乘熱貼於痛處,以帛裹之,冷即換,日三五度。《食療本草》
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
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中煎至一升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硃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圖經本草》
白話文:
筋絡緊縮抽搐,可以用松節和乳香研末,用木瓜酒送服;腳筋疼痛,可以用木瓜煮成膏狀,敷在疼痛處;腰腳風導致筋脈僵硬疼痛,可以用茄子煮汁,加入粟粉、麝香和硃砂,做成丸藥服用。
2. 眩暈
諸風頭暈。
蒼耳葉曬乾,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經驗方》
又,天麻丸
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運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搔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並宜服之。
天麻(半兩),芎藭(二兩)
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濟方》
頭目眩運,甚則屋轉眼黑,或如物飛,或見一為二。
白話文:
各種風引起的頭暈,可以用蒼耳葉曬乾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酒調服,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嘔吐,就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連續服用十天就能痊癒。
另外,天麻丸可以消風化痰,清利頭目,舒緩胸悶,通利膈肌,治療心神不安、煩悶、頭昏欲倒、頸部僵硬、肩背酸困乏力、神志不清嗜睡、四肢疼痛、皮膚瘙癢、偏頭痛、鼻塞、面容浮腫等症狀。
天麻丸的製作方法是用半兩天麻和二兩川芎,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芡子大小的丸子,飯後嚼服一丸,可以用茶水或酒送服。
頭昏眼花,嚴重時房屋會旋轉、眼前發黑,或者感覺物體飛舞,或者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
用鹿茸半兩、無灰酒三盞,煎一盞,入麝香少許,溫服。
頭目虛運。
鷹頭(一個即鷹頭也去毛,焙),川芎(一兩)
為末。酒服三錢。《選奇方》
又,澩鳩煮炙食之,頓盡一枚,至驗。《嘉祐方》
旋風眩冒。
用鴟頭(一枚炒黃),真䕡茹,白朮(各一兩),川椒(半兩炒去汗)
為末。蜜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白話文:
取鹿茸半兩,用無灰酒三盞煎成一盞,加入少許麝香,溫熱服用。
頭部和眼睛感到虛弱無力時,可用鷹頭(去毛並焙乾)、川芎(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三錢。
另外,可用煮熟的鳩肉,一次吃掉一隻,效果顯著。
若出現旋風眩暈,可將鴟頭(一枚炒黃)、真䕡茹、白朮(各一兩)和川椒(半兩炒去汗)研磨成粉末,用蜜調和,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
老人風眩
用白羊頭一具,如常治,食之。
風熱上衝,頭目運眩,或胸中不利。
川芎,槐子(各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茶清調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潔古《保命集》
失血眩運。凡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一切去血過多,眩運悶絕,不省人事。
當歸(二兩),芎藭(一兩)
每用五錢,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熱服,日再。《婦人良方》
白話文:
老年人如果出現頭暈眼花,可以用白羊頭按照平常的做法烹煮食用。如果是因为风热上冲导致头晕目眩,或胸闷不适,可以用川芎和槐子各一两,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清茶送服;如果胸闷不适,则用水煎服。失血导致头晕眼花,包括因伤胎、产后、崩漏、金疮、拔牙等原因导致的失血过多,出现头晕昏厥,不省人事,可以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次取五钱,用水七分、酒三分煎煮至七分,热服,一天两次。
3. 癲狂
一切驚憂,思慮多忘,及心氣不足,癲癇狂亂。
獖豬心二個切,入大硃砂二兩、燈芯三兩在內,麻扎,石器煮一伏時,取出砂,為末,以茯神末二兩,酒打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二十五丸,麥門冬湯下;甚者,乳香入人參湯下。《百一選方》
風癲百病。
麻子(四升),水(六升)
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頓定,進三劑愈。《千金方》
白話文:
遇到各種驚恐憂愁,思慮過度而健忘,或是心氣不足,導致癲癇發作、精神失常時,可以用豬心兩個切片,加入硃砂二兩、燈芯三兩,用麻布包裹,用石器煮沸一會兒,取出硃砂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茯苓粉二兩,用酒調成稀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九到十五丸或二十五丸,用麥門冬湯送服。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將乳香加入人參湯中服用。《百一選方》
風癲等各種疾病,可以用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沸,讓麻子發芽,去除渣滓,煎煮至剩下二升,空腹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發作或不發作,或者話多,不必驚慌,只要按摩手腳,使其平靜,連續服用三劑即可痊癒。《千金方》
又,鵲巢多年者,燒灰,水服,療癲狂鬼魅,及蠱毒。仍呼祟物名號。亦敷瘻瘡,良。《日華》
治失心癲狂。
用真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有婦人癲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間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而蘇。此驚憂痰血,絡聚心竅所致。鬱金入心,去惡血;明礬化頑痰故也。時珍方
又,用狗肝一具批開,以黃丹、硝石各一錢半,研勻,擦在內,用麻縛定,水一升煮熟,細嚼,以本汁送下。名黃石散。《楊氏家藏》
白話文:
另外,喜鵲築巢多年後,將巢燒成灰,用水服用,可以治療癲狂、鬼魅和蠱毒,同時呼喊祟物的名字。也可以敷治瘻瘡,效果很好。《日華子本草》
治療失心癲狂。
使用真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研成粉末,用薄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曾有一位婦人癲狂十年,有人給她這個方子,初服藥後,感覺心胸間有東西脫落,精神煥發。再次服用後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驚憂導致痰血凝結於心竅所致。鬱金入心,可以去除惡血;明礬可以化解頑痰。《本草綱目》
另外,取一隻狗肝,剖開,用黃丹、硝石各一錢半,研磨均勻,塗抹在狗肝內部,用麻繩捆綁固定,用水一升煮熟,細細咀嚼,用原汁送服。稱為黃石散。《楊氏家藏方》
卒發癲狂。
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後方》
又,自經死繩燒末,水服三指撮。陳蒲煮汁服,亦佳。
治狂癲不能語,不識人。
驢生脂,和酒服三升。《孟詵方》
狂癲謬亂,不識人。
伏龍肝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升。《千金方》
火驚失心。
霹靂木煮汁,服之;又掛門戶大厭火災。藏器
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殺人。
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水煎服。《千金方》
病笑不休。
滄鹽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熱痰數升,即愈。《儒門事親》
白話文:
突然發作癲狂。
用葶藶一升,搗碎三千下,加入白狗血混合,製成麻子大小的丸藥。用酒服用一丸,連服三次即可痊癒。《肘後方》
另外,用自經死者的繩子燒成灰,用水服用,每次三指撮。用陳蒲煮汁服用,效果也很好。
治療狂癲不能說話,不認識人的方法。
用驢的脂肪,加入酒服用,每次三升。《孟詵方》
狂癲行為失常,不認識人。
用伏龍肝研末,用水服用,每次方寸匕,每天三次。《千金方》
火驚失心。
用霹靂木煮汁服用,也可以將霹靂木掛在門戶上,以避火災。藏器
熱病導致狂躁,不避水火,想要殺人。
用苦參研末,用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用薄荷湯送服;也可以將苦參研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清水煎服。《千金方》
病人不停地笑。
將滄鹽煅燒至紅色,研磨成粉,加入河水煎煮沸騰,慢慢啜飲,吐出熱痰數升,就會痊癒。《儒門事親》
4. 癇
風痰癇疾。
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塗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熱水浸一時,挼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乾,剪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待痰涎流盡,吃脂麻餅一個,涎盡即愈。立效。名五癇膏。治諸風取痰如神。《普濟方》
又,金燈花根似蒜者一個,以茶清研如泥。日中時,以茶調下,即臥日中,良久,吐雞子大物,永不發。如不吐,以熱茶投之。《奇效良方》
白話文:
風痰引起的癇疾,可以用大皂角去除皮子,塗上蜂蜜,慢慢地烤透,再敲碎,用熱水浸泡一小時,揉出汁液,慢慢熬成膏狀,加入少許麝香,塗抹在夾棉紙上曬乾,剪成紙花,每次取三到四片,浸入淡漿水中洗滌後,用管子將汁液吹入鼻腔,待痰涎流盡,吃一個脂麻餅,痰涎完全排出即可痊癒,效果極佳。此膏藥名為五癇膏,專治各種風邪引起的痰疾,效果奇佳。
此外,金燈花的根部形似大蒜,取一個研磨成泥狀,用茶水調和後在中午服用,然後躺下休息,過一會兒就會吐出雞蛋大小的痰,此後便不再發病。如果沒有吐出,就用熱茶再服用一次。
又,天南星(煨香一兩),硃砂(一錢)
為末,豬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風湯化一丸。《普濟方》
又,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獖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醫學正傳》
又,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
為末,豬心血丸梧子大。每薑湯化服一丸。
白話文:
另外,將天南星(煨香一兩)和硃砂(一錢)磨成粉,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防風湯化服一丸。《普濟方》
此外,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將一個豬心剖開,用砂罐煮湯,加入三錢九節菖蒲末,每天服用一次。《醫學正傳》
再者,將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和五靈脂(半兩)磨成粉,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薑湯化服一丸。
又生白礬(一兩),細茶(五錢)
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除病根。名化痰丸。《筆峰雜興》
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
用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煅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豬心煎湯調下,大便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
又,熟艾於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斗門方》
久近風癇。
白話文:
白礬一兩,細茶五錢,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一歲小孩服用十丸,用茶湯送服;大人服用五十丸。長期服用,可以使痰從大便排出,徹底根除病症。此藥名為化痰丸。
風痰迷心,引發癲癇,以及婦人心風血邪。
取甘遂二錢研磨成粉,用豬心取三管血,與藥粉混合後裝入豬心內,用繩子綁緊,用紙包裹,煅燒至熟,取出研磨成粉,加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豬心煎湯調服,大便排出惡物即為有效。若未排出,可再服用。
另外,將熟艾放在陰囊下方,穀道正門處,根據年齡進行艾灸。
長期患有風癇。
凌霄花或根葉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服畢,解發,不住手梳。口噙冷水,溫則吐去,再噙再梳,至二十日乃止。如此,四十九日絕根。百無所忌。《奇效方》
多年癇病。
取臘月啄木鳥一個、無灰酒三升。先以瓦罐鋪荊芥穗一寸厚,安鳥於上,再以穗蓋一寸,傾酒入內,鹽泥固濟,炭火煅之,酒干為度,放冷取出,為末,入石膏二兩、鐵粉一兩、炮附子一兩,硃砂、麝香各一分,龍腦一錢,共研勻。每服一錢,先服溫水三兩口,以溫酒一盞調服,即臥。發時又一服,間日再服,不過十服,即愈。《保幼大全》
白話文:
凌霄花或根葉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服藥後,解開頭髮,不停地梳頭。口中含冷水,水溫了就吐掉,再含再梳,持續二十天。如此反覆,四十九天后病根就會消失,百無禁忌。
多年癲癇病患者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在臘月取一只啄木鳥,用無灰酒三升。先用瓦罐鋪上一層一寸厚的荊芥穗,將鳥放在上面,再蓋上一層一寸厚的荊芥穗,倒入酒,用鹽泥封好,用炭火煅燒,酒干後放涼取出,研磨成粉末,加入石膏二兩、鐵粉一兩、炮附子一兩、硃砂、麝香各一分、龍腦一錢,一起研磨均匀。每次服用一錢,先喝三兩口溫水,用一盞溫酒調服,然後躺下休息。發病時再服用一次,間隔一日再服用一次,最多服用十次,即可痊癒。
三十年癇,一切氣塊宿冷惡病。
苦參(一斤),童子小便(一斗二升)
煎至六升,和糯米及曲,如常法作酒服,但腹中諸病皆治。酒放二三年不壞。多作救人,神效。《聖惠方》
癇疾發作,涎潮搐搦,時作譫語。
虎睛(一對微炒),犀角屑,大黃,遠志(去心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溫服二十丸。
白話文:
三十年患癲癇,各種氣塊積聚、寒邪入侵的惡疾,用苦參一斤,童子小便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加入糯米和曲,按照平常方法釀酒飲用,可以治療各種腹中疾病。酒能存放兩三年不壞,可以救治很多病人,效果神奇。這是《聖惠方》記載的方法。
癲癇發作時,患者會流口水、抽搐、神志不清,說胡話。用虎睛一對微炒,犀角屑、大黃、遠志(去心)各一兩,梔子仁半兩,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溫水服用二十丸。
諸風膈痰,諸癇涎湧。
用瓜蒂炒為末,量人以酸齏水一杯調下,取吐。風癇,加蠍稍半錢;濕氣腫滿,加小豆末一錢;有蟲,加狗油五七點、雄黃一錢。甚則加芫花半錢。立吐蟲出。《活法機要》
風癇,喉風咳嗽及遍身風疹,急中涎潮等證。不拘大人小兒,此藥不大吐逆,只出涎水。
瓜蒂為末,壯年服一字,老少半字,早晨井華水下,一食頃,含砂糖一塊,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出墨涎有塊,布水上也。涎盡,食粥一兩口。如吐多,人困甚,即以麝香泡湯一盞飲之,即止。
暗風癇疾。
白話文:
各種風邪、痰濕引起的疾病,如癲癇、口涎外流等,可以用瓜蒂炒成粉末,根據患者體質,用酸梅湯一碗調服,引發嘔吐。如果是風邪引起的癲癇,可以加蠍子半錢;濕氣導致身體腫脹,可以加小豆粉一錢;如果有蟲,可以加狗油五七滴、雄黃一錢;情況嚴重者,可以加芫花半錢。馬上就能嘔吐出蟲。
風邪引起的癲癇,喉嚨有風邪引起的咳嗽,以及全身風疹、口涎泛濫等症状,不論大人小孩,都可以服用此藥,不會引起嘔吐,只會排出涎水。
瓜蒂研成粉末,壯年人服用一字,老少服用半字,早上用井水服用,一頓飯的時間後,含一塊砂糖,過一會兒,涎水就會像水一樣流出來,患病時間長的人會吐出黑色有塊狀的涎水,放在水上就會浮起來。涎水吐完後,吃一兩口稀飯。如果吐太多,人很虛弱,就用麝香泡湯喝一碗,就能止住。
還有暗風引起的癲癇。
用臘月烏鴉一個,鹽泥固濟於瓶中,煅過放冷,取出,為末,入硃砂末半兩。每服一錢,酒下,日三服。不過十日,愈。
又方,用渾烏鴉(一個瓶固,煅,研),胡桃(七枚),蒼耳心子(七枚)
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並《保幼大全》
暗風癇疾,忽然仆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
蛇黃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調酒服二錢,數服愈。年深者亦效。《危氏方》
白話文:
用臘月烏鴉一個,用鹽泥封固在瓶中,煅燒後放涼,取出研磨成粉,加入硃砂粉半兩。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一天三次。不超過十天,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子是用整隻烏鴉(封在瓶中煅燒,研磨成粉),胡桃七枚,蒼耳心子七枚,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熱酒送服。以上方子都出自《保幼大全》。
暗風癇疾,患者會突然倒地,失去意識,很久才會醒過來。
蛇黃用火煅燒,用醋淬七次,研磨成粉。每次用酒調服兩錢,服用幾次就會痊癒。即使是多年的病症也同樣有效。以上方子出自《危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