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13)
卷十六 外科 (13)
1. 發背
發背初起,疑似者。
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崔元亮《海上方》
發背癰疽諸毒,初覺壯熱煩渴者。
用癩狗寶一兩、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各一枚,蟾酥二錢,蜈蚣炙七條,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各一錢,粉霜三錢,麝香一分,同為末。用首生男兒乳一合,黃蠟三錢,熬膏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或三丸,以白丁香七枚研,調新汲水送下,暖臥汗出為度。不過三服,立效。後食白粥補之。《濟生》
發背癰疽初起。
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有效。蘇頌《圖經》
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病根,則免傳變。
用車螯即昌蛾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二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每服四錢,用瓜蔞一個,酒二碗,煎一碗,調服,五更轉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過二服。名車螯轉毒散。《外科精義》
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者。
取槐花子一大抄,鐵勺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澆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縱成膿者,亦無不愈。劉松石《保壽堂方》
治諸般發背癰腫。
用干柞木葉、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本事普救方》
發背疔瘡。
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發背癰毒,痛不可忍。
馬鞭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
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外科》
發背初起。
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乾者潤,不過三五個,即消。楊氏《經驗方》
發背癰疽,大如盤,臭腐不可近。
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醫林正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
硝石(三兩)
暖水一升,泡化,青布摺三重,溫拓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外臺》
發背腫毒未成者。
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兩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醫林集要》
又,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曲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細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耆粥為妙。《海上方》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
白話文:
發背
發背剛開始,疑似發作時,可以用秦艽和牛奶一起煎煮服用,如果能順利排便三五次,就會痊癒。《海上方》崔元亮記載。
發背癰疽等毒瘡,剛開始覺得身體發熱、口渴煩躁時,可以使用癩狗寶一兩、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各一枚、蟾酥二錢、炙蜈蚣七條、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各一錢,以及粉霜三錢、麝香一分,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再用初生男嬰的乳汁一合,加上黃蠟三錢,熬成膏狀,和藥粉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或三丸,配上七枚研碎的白丁香,用新汲取的水送服。服用後要蓋被子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為止。通常不超過三次服用,就會見效。之後可以吃白粥來調養身體。《濟生》記載。
發背癰疽剛開始發作時,可以用甘草一大兩,用水浸泡後炙烤,搗碎。然後用一大升的水浸泡,在容器上橫放一把小刀,放置一夜,隔天早上再用東西攪拌,讓泡沫產生,去掉泡沫後服用。這種方法對所有瘡腫發背都有效。《圖經》蘇頌記載。
治療發背癰疽,無論瘡的深淺大小,只要能把病根去除,就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可以使用車螯(一種背部紫黑色且外殼厚實的蛤蜊),用鹽泥包裹後煅燒至紅色,去除火毒後,取出一兩,加上生甘草末二錢半、輕粉五分,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個瓜蔞,加入兩碗酒,煎煮成一碗,調和藥粉服用。以五更時分能排出污穢之物為度。如果沒有排下,可以再服一次。嚴重者,通常服用不超過兩次就會見效。這種藥方叫做車螯轉毒散。《外科精義》記載。
凡是體內中熱毒,出現眼花頭暈、口乾舌燥、心悸背熱、四肢麻木,且感覺背後有紅暈時,可以取槐花子一大把,用鐵勺炒至褐色,倒入一碗好酒,趁熱喝下。通常喝一次酒發汗後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炒一次服用,效果非常好。即使已經化膿,也都能治好。《保壽堂方》劉松石記載。
治療各種發背癰腫,可以使用乾燥的柞樹葉、乾燥的荷葉中心蒂、乾燥的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將它們切碎。每次取半兩,用水兩碗煎煮成一碗,早晚各服用一次。如果已經化膿,膿血會逐漸乾涸;如果還沒化膿,毒素會自行消散。忌食一切有毒的食物。《本事普救方》記載。
發背疔瘡可以使用豨薟草、五葉草(又稱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量,一起搗爛,加入一碗熱酒,絞汁服用,發汗後就會見效。《乾坤生意》記載。
發背癰毒,疼痛難忍時,可以將馬鞭草搗爛取汁,飲用,並將藥渣敷在患處。《集簡》記載。
發背初起,或是各種癰疽,都可以用單味紫荊皮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敷在患處,自然就會縮小不會擴散。同時內服柞木飲子。這是一個救貧的良方。《仙傳外科》記載。
發背剛開始發作時,可以用雞胗的黃色內皮,不要沾水,陰乾後。使用時用溫水浸潤打開,貼在患處,隨時保持濕潤,通常三五個就可以消腫。《經驗方》楊氏記載。
發背癰疽,大如盤子,臭味難聞時,可以用桐葉用醋蒸後,敷在患處。可以退熱止痛,並漸漸長出新肉,讓傷口癒合。這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秘方。《醫林正宗》記載。
發背剛開始發作,感到怕冷發抖,或是已經長出瘡腫、癮疹時,可以使用硝石三兩,用一升溫水溶解。用三重摺疊的青布浸泡在溶液中,溫敷在發紅的部位,等布變冷就更換,頻繁更換,直到痊癒。《外臺》記載。
發背腫毒還沒形成時,可以用活蟾蜍一隻,用繩子綁住放在瘡上。半天後蟾蜍會昏迷,將其放入水中救活。再換一隻,用同樣的方法,蟾蜍會變得踉蹌。再換一隻,如果蟾蜍恢復正常,就表示毒素已經散去。屢次驗證,效果非常好。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一隻或兩三隻活蟾蜍,剖開肚子,趁熱敷在瘡上,不久,就會發出臭味。再更換兩三次,就會痊癒。不要因為這個方法簡單就輕視它。《醫林集要》記載。
另外,還可以用生甘草三大兩搗碎,篩出粉末,加上大麥芽九兩混合均勻,加入少許好酥油,再倒入沸水揉成餅狀,餅的大小要比瘡大一分,熱敷在腫脹的部位。用薄片或舊紙隔開,讓空氣流通,冷了就更換。如果已經化膿,膿水會自行流出;如果還沒化膿,腫脹就會消退。同時吃黃耆粥效果更佳。《海上方》李北海說:這個藥方是神仙傳授的,非常奇特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