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9)
卷十六 外科 (9)
1. 疔瘡
又,用蜣螂心在腹下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貼瘡半日許,再易,血盡根出即愈。劉禹錫患疔毒困極。試用輒效,一夕百苦皆已。
又,蟾酥加鐵鏽、桑滷、當門子,可拔疔根;更入牛黃、冰片愈妙。兼消一切腫毒。自傳秘方
又,用門白灰一撮羅細,以獨蒜或新蒜薹染灰,擦瘡口,候瘡自然出少汗,再擦,少頃即消散也。雖發背癰腫亦可擦之。
又,用八角兒楊柳上者,陰乾去殼四枚,如冬月無此,取其窠代之,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熔化黃蠟少許,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破,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二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名透骨膏。
忌冷水。如針破無血,系是著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末刺出血糊藥;若又無血,即刺足大拇趾血糊藥;如都無血,必難醫也。
又,糞下土,蟬蛻,全蠍(等分)
搗作錢大餅,香油煎滾,溫貼瘡上,以津敷瘡四圍,疔自出也。
疔瘡毒腫不破。則毒入腹。
《青囊雜纂》用蟬蛻炒,為末,蜜水調服一錢;外以津和塗之。
《醫方大成》用蟬蛻、殭蠶等分為末,醋調塗瘡四圍,候根出拔去,再塗。
又,用雄黃、蟾酥各五分為末,蔥蜜搗,丸小米大。以針刺破頂,插入。甚妙。《積善堂方》
又,白馬齒燒灰,先以針刺破,乃封之,用濕面圍腫處,醋洗去之,根出。大驗。《肘後方》
又,用生蜜與隔年蔥研膏,先刺破塗之,如人行五里許,則疔出。後以熱醋湯洗去。《濟急仙方》
又,生人腦即耳垢也,鹽泥等分,研勻,以蒲公英汁和,作小餅封之。大有效。《聖惠方》
又,牡狗屎五月五日燒灰塗敷,數易之。亦治馬鞍瘡。神效。《聖惠方》
又,用蟾酥以白麵、黃丹搜作劑。每丸麥粒大,以指爬動瘡上,插入;重者,挑破納之。仍以水澄膏貼之。危氏方
疔腫初起刮破,以熱屎尖敷之,干即易。不過十五遍,即根出,立瘥。《千金方》
疔毒腫痛。
白姜石末和雞子清,敷之,干即易,疔自出。神驗。亦治乳癰腫大。崔氏方
又,魚腥草搗爛,敷之,痛一二時,不可去草;痛後一二日,即愈。陸氏《積善堂方》
疔腫毒瘡,黑色焮腫者,乃服丹石毒也;赤色者,肉面毒也。
用龍葵根一握洗,切、乳香末、黃連三兩、杏仁六十枚和搗,作餅,厚如三錢。依瘡大小敷之,覺癢即換去。癢不可忍,切忽搔動。候炊久,瘡中似石榴子戢戢然,乃去藥。時時以甘草湯溫洗,洗後以蠟貼之。終身不得食羊肉。如無龍葵,以蔓菁根代之。《聖濟總錄》
疔毒疽瘡。凡手指及諸處有瘡起發癢,身熱惡寒或麻木,此極毒之瘡也。
急用針刺破,擠去惡血,候血盡,口噙涼水吮之,水溫再換,吮至痛癢皆住,即愈。《保壽堂方》
白話文:
疔瘡
用蜣螂腹部下方略帶白色的肉,貼在患處半日後更換,直到膿血排出、根部去除,即可痊癒。劉禹錫曾患疔毒,用此法後迅速痊癒。
蟾酥、鐵鏽、桑滷、當門子能拔除疔瘡根部;再加入牛黃、冰片效果更佳,還能消腫解毒。(自傳秘方)
將少許門白灰研磨細緻,用獨蒜或新蒜薹沾取灰末塗抹患處,待瘡口微微出汗後再塗抹,不久便會消散。即使是發背癰腫也能以此法治療。
取八角楊柳(冬月沒有就用其樹窠代替)陰乾去殼四枚,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將八角研成泥狀,加入少許熔化的黃蠟,與其他藥末混合製成藥膏。用針刺破瘡頭使其出血,再用榆木條送入麥粒大小的藥膏,並在瘡口放上兩個雀糞,瘡口癒合即可,不必再用。此藥膏名為「透骨膏」。
忌用冷水。如果針刺後沒有出血,可能是「著骨疔」,需用男子左側、女子右側中指指甲末端刺出血後塗藥;如果仍然沒有出血,則刺足大拇趾出血後塗藥;如果兩種方法都沒有出血,則難以治療。
將糞下土、蟬蛻、全蠍(等份)搗碎成錢幣大小的藥餅,用香油煎滾後溫敷患處,並以唾液塗抹瘡口周圍,疔瘡自然會排出。
疔瘡毒腫若不潰破,毒素就會侵入腹內。
《青囊雜纂》記載:用炒過的蟬蛻研末,用蜂蜜水調服一錢,並在外敷以唾液塗抹。
《醫方大成》記載:用蟬蛻、殭蠶等份研末,用醋調和塗抹瘡口周圍,待根部露出後拔除,再繼續塗抹。
將雄黃、蟾酥各五分研末,用蔥汁、蜂蜜搗成小米大小的藥丸,用針刺破瘡頂後插入藥丸,效果極佳。(《積善堂方》)
將白馬齒燒成灰,先用針刺破瘡口,再敷上藥灰,用濕面圍在腫脹處,用醋洗去,膿根就會排出,效果顯著。(《肘後方》)
將生蜂蜜與隔年蔥研磨成膏狀,先刺破瘡口後塗抹,走約五里路,疔瘡就會排出,然後用熱醋湯洗去。(《濟急仙方》)
將人耳垢(生人腦)與鹽泥等量研磨均勻,用蒲公英汁調和,製成小藥餅敷貼,效果很好。(《聖惠方》)
將牡狗屎在五月五日燒成灰,塗敷患處,多次更換,也能治療馬鞍瘡,效果神奇。(《聖惠方》)
將蟾酥與白麵、黃丹混合製成藥劑,每丸如麥粒大小,用手指將藥丸塗抹在瘡口上並插入;病情嚴重者,需挑破瘡口後再放入藥丸,並用清水澄清藥膏後敷貼。(危氏方)
疔腫初起時刮破,用熱屎尖敷貼,乾了就換,重複十五次左右,膿根就會排出,立即痊癒。(《千金方》)
白姜石末與雞蛋清混合,敷於患處,乾了就換,疔瘡自然會排出,效果神奇,也能治療乳癰腫大。(崔氏方)
將魚腥草搗爛敷貼,疼痛一兩個小時後不要取下,疼痛消退後一兩天就會痊癒。(陸氏《積善堂方》)
疔腫毒瘡,黑色腫脹者,是服用丹石中毒;紅色腫脹者,是肉面毒。
將龍葵根一握洗淨切碎,與乳香末、黃連三兩、杏仁六十枚混合搗爛,製成厚約三錢的藥餅,根據瘡口大小敷貼,感覺癢了就換藥。癢得難忍時,切勿搔抓。待藥敷久後,瘡中出現類似石榴子狀物體時,即可去除藥物。時常以甘草湯溫水清洗,清洗後再用蠟封住。終身不得食用羊肉。如果沒有龍葵,可用蔓菁根代替。(《聖濟總錄》)
手指或其他部位出現疔毒疽瘡,伴有發癢、身熱惡寒或麻木,這是非常危險的瘡瘍。
應立即用針刺破,擠出惡血,待血盡後,含涼水吸吮患處,水溫後再換,持續吸吮直到疼痛瘙癢都消失,即可痊癒。(《保壽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