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外科 (5)

1. 癰疽

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藥。《直指方》

癰疽惡瘡,膿血不止。

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去粗皮,取細白穰。以粗皮同骨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脅間病疽經歲。或以地骨皮煎湯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懼,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許,血漸淡,乃止。以細穰貼之,次日結痂愈。唐慎微《本草》

癰疽不合。

破蒲席燒灰,臘月豬脂和,納孔中。《千金方》

又,牛屎燒末,用雞子白和封,干即易之。神驗也。《千金月令》

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

用鱉甲燒存性,碾,摻。甚妙。李樓《怪症奇方》

又,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直指方》

潰癰作癢。

以鹽摩其四圍,即止。《外科精義》

癰疽惡肉。

白炭灰,白荻灰(等分)

煎膏,塗之,蝕盡惡肉以生肉。膏貼之亦去黑子。此藥只可留十日,久則不效。《肘後》

內癰未成。

取伏雞屎,水和,服,即瘥。《千金方》

又,石蟹搗,敷久,疽瘡無不瘥者。藏器

腸癰未成。

馬牙燒灰,雞子白和,服之。《千金方》

腸胃生癰,有敗血,腥穢殊甚,臍腹冷痛。用此排膿下血。

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

為末,黃蠟熔化為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待膿血出盡,服十宣散補之。坦仙《皆效方》

腸內生癰。

雄雞頂上毛並屎燒末,空心酒服。《千金方》

腸癰已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艱澀,下膿。

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殼一條,㕮咀。每用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前服,利下惡物為妙。《聖惠》

腸癰內痛。

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服,日一,取效。《直指方》

腸癰外敷。

死人塚上土作泥,塗之,良。《千金方》

腸癰腹痛,其狀兩耳輪甲錯,腹痛或繞臍有瘡如粟,下膿血。

用馬蹄灰和雞子白塗,即拔毒氣出。《千金方》

治小腸癰。

鱔魚頭燒灰,酒服,有效。《醫學集成》

腹癰有膿。

薏苡仁附子敗醬湯

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搗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頓服,小便當下,即愈。張仲景《金匱玉函》

肺癰。

以白酒漿燉魚腥草,熟食之,愈。不妨多食。自傳秘方

陰下懸癰,生於穀道前、陰器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也。

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銼。用無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急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必未破時,用粉甘草一斤作一劑,乃能服盡立消。李迅方

白話文:

癰疽

  1. 以斑蝥磨成粉末,用搗爛的大蒜調成膏狀,加少許水混合後敷貼患處,不久膿液就會排出,即可去除藥物。《直指方》

  2. 癰疽惡瘡,膿血不止時,可取適量地骨皮,洗淨刮去粗皮,留下細白內層。先用地骨皮粗皮煎湯清洗患處,使膿血排盡;再將細白內層敷貼患處,療效迅速。曾有一位官吏,腹脅間長了癰疽一年之久,用地骨皮煎湯清洗,流出許多膿血,家人害怕想要阻止,但他說癰疽似乎減輕了,要繼續清洗。清洗到用掉約五升湯藥,膿血顏色變淡才停止,然後用細白內層敷貼,第二天便結痂痊癒了。《唐慎微本草》

  3. 癰疽不癒合時,可將蒲席燒成灰,與臘月豬油混合,填入患處。《千金方》

  4. 也可用牛糞燒成灰,與雞蛋清混合敷貼,乾了就換新的。效果神奇。《千金月令》

  5. 癰疽不收口,包括發背等各種瘡瘍,可用鱉甲燒成灰,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效果很好。《李樓怪症奇方》

  6. 也可用經霜的黃桑葉磨成粉末敷貼。《直指方》

  7. 潰爛的癰疽奇癢難耐時,可用鹽摩擦患處周圍,即可止癢。《外科精義》

  8. 癰疽長出惡肉時,可用白炭灰與白荻灰等量混合煎成膏狀塗抹,腐蝕掉惡肉使新肉長出。此膏藥也可貼敷以去除黑斑。此藥只能使用十天,時間過長則無效。《肘後》

  9. 內癰尚未形成時,可取孵化的雞糞,加水服用,即可痊癒。《千金方》

  10. 也可用石蟹搗碎敷貼,久敷則各種癰疽都能痊癒。《藏器》

  11. 腸癰尚未形成時,可用馬牙燒成灰,與雞蛋清混合服用。《千金方》

  12. 腸胃生癰,伴有敗血,腥臭異常,臍腹冷痛,可用此方排膿下血: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研磨成粉,用黃蠟熔化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米湯送服二十丸,待膿血排盡後,再服用十宣散補益身體。《坦仙皆效方》

  13. 腸內生癰,可用雄雞頭上的毛和糞便燒成灰末,空腹用酒送服。《千金方》

  14. 腸癰已形成,小腹腫痛,小便頻數,或大便秘結,排出膿血時,可用甜瓜子一合、炒當歸一兩、蛇蛻一條,共研磨成末。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半,煎成一盞,飯前服用,可排出毒物,效果很好。《聖惠》

  15. 腸癰內痛,可用大棗(連核燒成灰)、百藥煎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每天一次,直到見效。《直指方》

  16. 腸癰外敷,可用死人墓地上的土製成泥敷貼,效果良好。《千金方》

  17. 腸癰腹痛,症狀表現為兩耳輪廓如甲殼交錯,腹痛或繞臍有粟米大小的瘡瘍,排出膿血時,可用馬蹄灰與雞蛋清混合塗抹,即可拔出毒氣。《千金方》

  18. 治療小腸癰,可用鱔魚頭燒成灰,用酒送服,有效。《醫學集成》

  19. 腹癰有膿,可用薏苡仁、附子、敗醬草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搗碎成末。每次取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用,小便即可排出,即能痊癒。《張仲景金匱玉函》

  20. 肺癰,可用白酒燉煮魚腥草至熟透食用,可多食,效果很好。自傳秘方

  21. 陰下懸癰,生於穀道前方、陰器後方。初期如松子大小,逐漸如蓮子大小,數十日後,紅腫如桃李,化膿破潰後則難以痊癒。可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長切段,用溪澗長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可用),文武火慢慢炙烤,直至水乾為止,劈開觀察,中心水潤即可,研磨成細末。用無灰好酒二小碗,煎成一碗,溫服,次日再服,即可預防後患。此藥不能快速消腫,需二十日左右才能完全消腫。如果癰疽尚未破潰,則需用一斤粉甘草做一劑,才能快速見效。《李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