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十六 外科 (3)
卷十六 外科 (3)
1. 癰疽
慈菇連根同蒼耳草等分,搗爛,以好酒一鍾濾汁,溫服;或干之為末,每酒服三錢。《乾坤生意》
癰疽寒顫。
乳香半兩,熟水研服。顫發於脾,乳香能入脾故也。《仁齋直指方》
惡毒癰腫,或連陰卵、髀間,疼痛攣急,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即殺人者。
用茴香葉搗汁一升服之,日三四服。其滓以貼腫上。冬月用根。此是外國神方,起死回生神驗。
腹內生瘍在腸臟,不可藥治者。
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膿血悉從小便中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
癰疽惡毒。
番降末、楓乳香等分,為丸,熏之,去惡氣。甚妙。《集簡方》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
蕎麥麵,硫黃(各二兩)
為末,井華水和作餅,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即愈。《直指方》
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
用隔年陳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名烏龍膏。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亦不能動,久則腫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積善堂方》
癰疽發背,初起者。
用獖豬腰子一雙,同飛面搗如泥,塗之即愈。
癰疽初起。
乾薑一兩炒紫色,研末,醋調敷四圍,留頭自愈。《諸症辨疑》
癰腫初起。
芫花末和膏,塗之。《千金方》
癰腫未成,用此拔毒。
水調牡蠣粉塗之,干更上。姚僧垣《集驗方》
癰疽發背,無名腫毒,貼之如神。
紫花地丁草三伏時收,搗,以白麵和成餅,鹽醋浸一宿,貼之。昔有一尼發背,夢得此方,數日而痊。孫天仁《集驗方》
癰腫未成膿。
牛耳垢封之,即散。時珍方
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
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朮(一兩),木蠟(炒一兩)
共為末。用蔥湯調,熱敷之,名沖和膏。血得熱則行,蔥能散氣也。瘡不甚熱者,酒調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癰疽流注,皆是氣血凝滯所成,遇溫則散,遇涼則凝。此方溫平。
紫荊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腫;獨活乃土之精,止風動血,引拔骨中毒,去皮間濕氣;芍藥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蠟乃水之精,消腫散血,同獨活能破石腫堅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動則流通。肌生則不爛,痛止則不焮,風去則血自散,氣破則硬可消、毒自除。
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仙傳方》
一切癰腫未潰。
用幹人糞末、麝香各半錢,碾勻,以豆大津調,貼頭外,以醋面作錢護之。膿潰去藥。寇宗奭《衍義》
白話文:
癰疽
慈菇連根和蒼耳草等量搗爛,用一杯好酒濾汁溫服;或曬乾研磨成粉,每次用酒送服三錢。(出自《乾坤生意》)
癰疽寒顫,可用乳香半兩,用開水研磨後服用。寒顫發於脾,乳香能入脾。(出自《仁齋直指方》)
惡毒癰腫,甚至蔓延至陰部、大腿內側,疼痛攣急,牽扯到小腹,痛不欲生,一夜就能致死的情況。
可用茴香葉搗汁一升服用,一日三四次。藥渣敷貼腫處。冬天用茴香根。這是外國的奇方,有起死回生的奇效。
腹內生瘍在腸臟,藥物無法治療者。
取適量皂角刺,加一碗好酒,煎至七分溫熱服用。膿血會從小便排出,效果極佳。不喝酒者,可用水煎。 (出自藺氏《經驗方》)
癰疽惡毒,可用番降末和楓乳香等量製成丸藥,用於熏患處,去除惡氣,效果甚妙。(出自《集簡方》)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
可用蕎麥麵和硫磺各二兩研磨成粉,用井水和成餅,曬乾備用。每次取一片,磨水敷於患處。疼痛則止痛,不痛則使其疼痛,即可痊癒。(出自《直指方》)
治療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期紅腫發熱,尚未潰破者,療效如神。
用隔年的陳年麵粉(越陳越好),用鍋炒至初如飴糖狀,久炒至乾燥,成黃黑色,放涼後研磨成粉,用陳米醋調成糊狀,熬製成如黑漆般,盛放於瓷罐中,名為烏龍膏。使用時攤在紙上,剪孔貼於患處,會感覺如冰冷一般,疼痛即止;片刻後會感到發癢。藥膏乾燥後也不會脫落,久則腫脹處顏色轉為青色自行消散,藥效盡時自行脫落。效果甚妙,藥物簡單而功效巨大,救治生命者應收藏此方。(出自《積善堂方》)
癰疽發背初期,可用豬腰子一對,與飛麵一起搗成泥狀,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癰疽初期,可用乾薑一兩炒至紫黑色,研磨成粉,用醋調和後敷於患處四周,留下中心部位,自行痊癒。(出自《諸症辨疑》)
癰腫初期,可用芫花末和膏藥塗抹患處。(出自《千金方》)
癰腫尚未成形,可用此方拔毒:
用清水調和牡蠣粉塗抹患處,乾燥後再塗抹。(出自姚僧垣《集驗方》)
癰疽發背,無名腫毒,貼敷療效如神。
三伏天採收紫花地丁草,搗爛,與白麵和成餅,用鹽水浸泡一夜,貼於患處。從前有一尼姑患發背,夢中得到此方,數日即痊癒。(出自孫天仁《集驗方》)
癰腫尚未化膿,可用牛耳垢封蓋患處,即可消散。(出自時珍方)
治療一切癰疽發背、流注性腫毒,寒熱不明者。
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朮(一兩)、木蠟(炒一兩)共研磨成粉。用蔥湯調和,熱敷患處,名為沖和膏。血遇熱則運行,蔥能散氣。瘡瘍不甚熱者,用酒調和;疼痛劇烈者,加乳香;筋絡拘急者,也加乳香。總之,癰疽流注都是氣血凝滯所致,遇溫則散,遇寒則凝。此方溫和平和。
紫荊皮是木之精華,破血消腫;獨活是土之精華,止風止痛,引導藥物至骨毒處,去除皮下濕氣;芍藥是火之精華,生血止痛;木蠟是水之精華,消腫散血,與獨活一起能治療堅硬腫塊;白芷是金之精華,祛風生肌止痛。總之,血氣生成則不死,運行則流通。肌肉生成則不潰爛,疼痛止息則不紅腫,風邪去除則血氣自行散開,氣機疏通則腫塊可消,毒邪自除。
五種藥物合用,疾病怎能不痊癒呢?(出自《仙傳方》)
一切癰腫未潰破者。
可用乾燥人糞末和麝香各半錢,研磨均勻,用米粒大小的唾液調和,貼於患處外圍,用醋調和的面糊做成錢幣狀保護。膿液排出後去除藥物。(出自寇宗奭《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