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瘧疾

脾寒厥瘧。先寒後熱,名寒瘧。但寒不熱,面色黑者,名厥瘧。寒多熱少,面黃腹痛,名脾瘧。三者並宜服此。賈耘老用之二十年,累試有效。

不蛀草烏頭削去皮,沸湯泡二七度,以盞蓋良久,切,焙,研,稀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十片、棗三枚、蔥三根煎湯,清早服,以棗壓之,如人行十里許,再一服,絕不飲湯,便不發也。《蘇東坡良方》

《肘後方》臨發時以醋和附子塗背上。

王璆云:寒痰宜附子,風痰宜烏頭。用烏頭寒多者,火炮七次;熱多者湯泡七次。

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棗肉二枚,水三盞,煎一盞,溫服。《醫方大成》

脾虛寒瘧,寒多熱少,飲食不思。

用高良薑麻油炒、乾薑各一兩,為末。每服五錢,同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時熱酒調服。以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吳內翰曾用此治歲瘧大作,救人以百計。大抵寒發於膽,用豬膽引二姜入膽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熱,陰陽相制,所以作效也。《集驗方》

《外臺》只用二姜,水煎服。

脾寒諸瘧,不拘老少孕婦,只兩服便止。

真橘皮去白,切,生薑自然汁浸過一指,銀器內重湯煮乾,焙,研末。每服三錢,用隔年青州棗十個,水一盞,煎半盞,發前服,以棗下之。《適用方》

虛寒瘧疾。

黃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又狗頭骨燒灰,壯陽止瘧。《日華方》

瘧發無時。

胡椒,吳茱萸,高良薑(各二錢)

為末,以豬脾一條作膾,炒熟。一半滾藥,一半不滾,以墨記定,並作餛飩,煮熟。有藥者吞之,無藥者嚼下。一服效。《衛生家寶方》此可治脾寒瘧。

治瘧疾,發歇往來不定。

臘豬膏(二兩),獨角仙(一枚),獨頭蒜(一個),樓蔥(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

於五月五日五更時,淨處露頭赤腳,舌柱上顎,回面向北,搗一千,丸皂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係臂上,男左女右。《聖惠方》

久瘧結癖在腹脅,堅痛者。

芫花(炒二兩),硃砂(五錢)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棗湯下。《直指方》

外治瘧疾寒熱。

用桃仁半片,放內關穴上,將獨蒜搗爛罨之,縛住,男左女右,即止。治人屢效。《簡便方》

又,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鍾)

未發前服。以渣縛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名方》

係臂截瘧。

旱蓮草捶爛,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錢壓定,帛繫住,良久起小泡,謂之天灸,其瘧即止。神效。《資生經》

綰項截瘧。

蜘蛛一枚,著蘆管中,密塞縮項上,勿令患人知之。《楊氏家藏方》

佩禳瘧疾。

五月五日,收大蝦蟆,曬乾,紙封,絳囊貯之。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知之。《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瘧疾

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先冷後熱的稱為寒瘧;只有發冷不發熱,面色發黑的稱為厥瘧;發冷多發熱少的,伴有面黃腹痛的稱為脾瘧。這三種瘧疾都可以服用以下藥方。賈耘老使用此方二十年,屢試有效。

將草烏頭去皮後,用沸水泡七次,蓋上蓋子悶一會兒,然後切片烘乾研磨成稀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十片薑、三個棗、三根蔥煎湯,清晨服用,用棗子壓住藥丸,走一段路(約十里),再服用一次,之後絕對不要喝水,就不會發病了。(出自《蘇東坡良方》)

瘧疾發作時,可用醋和附子塗抹在背上。(出自《肘後方》)

王璆說:寒痰宜用附子,風痰宜用烏頭。使用烏頭時,若寒症較重則炮製七次;若熱症較重則水泡七次。

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發冷多發熱少,或者只有發冷不發熱,或者大便稀溏,小便量多,食慾不振。

可用草果仁、炮製過的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棗肉二枚,加水三盞,煎成一盞,溫服。(出自《醫方大成》)

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發冷多發熱少,食慾不振。

可用高良薑用麻油炒後研末,再與乾薑等量混合研末。每次服用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狀,瘧疾發作前用熱酒送服。也可以用膽汁將藥末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酒送服效果也很好。吳內翰曾用此方治療多年瘧疾大發作,救治百餘人。總之,寒邪發於膽,用豬膽汁引導二薑入膽,去除寒邪,並使脾胃乾燥。一寒一熱,陰陽相制,因此有效。(出自《集驗方》)

只用乾薑和生薑,水煎服。(出自《外臺》)

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瘧疾,不論老少孕婦,服用兩次即可痊癒。

將陳皮去白,切片,用生薑汁浸泡一指深,再用銀器盛放,加水煎煮至乾燥,烘乾研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隔年青州棗十個,加水一盞,煎成半盞,瘧疾發作前服用,用棗子送服。(出自《適用方》)

虛寒引起的瘧疾。

用黃狗肉煮成羹,加入五味調料食用。

或者將狗頭骨燒成灰,壯陽止瘧。(出自《日華方》)

瘧疾發作時間不定。

胡椒、吳茱萸、高良薑各二錢,研磨成粉。用一條豬脾肉切成肉片,炒熟。一半拌入藥粉,一半不拌藥粉,用墨汁標記區分,然後做成餛飩煮熟。拌有藥粉的吞服,不拌藥粉的嚼食。服用一次即可見效。(出自《衛生家寶方》)此方可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

治療瘧疾,發作和間歇時間不定。

臘豬油二兩,獨角仙一隻,獨頭蒜一個,蔥一把,端午節三家粽子的尖端部分。端午節五更時分,在乾淨的地方,露頭赤腳,舌頭抵住上顎,面朝北,將以上藥物搗碎一千下,製成皂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新的棉花裹住一丸,系在胳膊上,男子系左臂,女子系右臂。(出自《聖惠方》)

久患瘧疾導致腹脅部結塊疼痛。

芫花(炒二兩),硃砂(五錢),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棗湯送服。(出自《直指方》)

外治瘧疾寒熱。

取桃仁半片,放在內關穴上,將獨頭蒜搗爛敷在上面,用布紮好,男子敷左臂,女子敷右臂,即可止住瘧疾。此方屢試有效。(出自《簡便方》)

又,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搗碎,加生酒一盅,瘧疾發作前服用。將藥渣敷在寸口穴上,男子敷左臂,女子敷右臂。服用二日即可痊癒。(出自《海上名方》)

系在胳膊上治療瘧疾。

旱蓮草搗爛,男子敷左臂,女子敷右臂,放在寸口穴上,用古錢壓住,用布紮好,過一會兒就會起小水泡,稱為天灸,瘧疾就會停止。效果神奇。(出自《資生經》)

系在脖子上治療瘧疾。

將一隻蜘蛛放在蘆葦管中,密封後繫在脖子上,不要讓病人知道。(出自《楊氏家藏方》)

佩戴避邪物預防瘧疾。

端午節收集一隻大蟾蜍,曬乾,用紙包好,裝在紅色布袋中。男子系左臂,女子系右臂,不要讓病人知道。(出自《楊氏家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