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二 (2)
卷二 (2)
1. 瘧疾
端午日,以獨頭蒜十個、黃丹二錢,搗,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長流水下。甚妙。《普濟方》
止虛瘧發熱。
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
為末,端午日用粽尖搗,丸桐子大。發日侵辰,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立效。一方加神麯等分。《丹溪纂要》
老瘧勞瘧。
用鱉甲醋炙研末,酒服方寸匕。隔夜一服,清早一服,臨時一服,無不斷者。入雄黃少許更佳。《肘後方》
截瘴瘧寒熱。
常山(一寸),草果(一枚)
熱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東服之,蓋臥,酒醒即愈。《經驗方》
又,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立瘥。《千金方》
治瘧疾寒熱。
用鼠婦四枚,糖裹為丸,水下便斷。
又,用鼠婦、豆豉各十四枚,搗,丸芡子大。未發前一日,湯服二丸;將發時,再服二丸。便止也。《肘後方》
又,天靈蓋煅,研末。水服一字,取效。《聖惠方》
又,用端午日採青蒿葉,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先寒用熱酒;先熱用冷酒。發日五更服之。切忌發物。《經驗方》
又,赤腳馬蘭搗汁,入水少許。發日早服,或入少糖亦可。《聖濟總錄》
寒熱瘧疾,體虛汗多者。
黃丹,百草霜(等分)
為末。發日空心米飲服三錢,不過二服愈。或糊丸,或蒜丸,皆效。
又方,飛炒黃丹(一兩),恆山(末三兩)
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平旦及未發、將發時,各一服,無不效。《肘後方》
勞瘧發熱。張知閣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減熱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
勞瘧變熱。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湯加竹瀝二眼,湧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耆、當歸煎服,半月乃安。吳綬方
勞瘧劣弱。
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薑(一塊)
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溫服,即止。《圖經本草》
勞瘧,積久不止者。
長牛膝一握生切
以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服。清早一服,未發前一服,臨發時一服。《外臺秘要》
肺瘧,寒熱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善驚如有所見。
恆山(二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
水煎。未發時分作三服。《千金方》
痰瘧及食宿毒、惡物,臚脹,欲作霍亂者。
即以鹽投生熟湯中,進一二升,令吐盡痰食便愈。藏器方
溫瘧痰甚,但熱不寒。
用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存仁方》
白話文:
[瘧疾]
端午節當天,取獨頭蒜十個、雄黃二錢,搗碎,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九丸,用長流水送服。效果極佳。(出自《普濟方》)
治療虛弱引起的瘧疾發熱。
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
研磨成粉末,端午節當天用粽葉尖搗碎,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發病當天辰時(上午7-9點),用井水吞服七丸。發病前再服用一次。忌食一切溫熱食物。效果迅速。(出自《丹溪纂要》) 其中一方加神麴等量。
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
取鱉甲用醋炙烤後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湯匙)。一天服用三次,分別在晚上、清晨和發病時服用,持續服用,間斷不得。加入少量雄黃效果更好。(出自《肘後方》)
治療瘴氣引起的瘧疾寒熱。
常山(一寸)、草果(一枚)
用一碗熱酒浸泡一夜,五更(凌晨一點到三點)朝東服用,蓋好被子臥床休息,酒醒即痊癒。(出自《經驗方》)
另法:取相思子十四枚,研磨後用水送服,使其嘔吐,即可痊癒。(出自《千金方》)
治療瘧疾寒熱。
取鼠婦四枚,用糖包裹製成藥丸,用水送服即可止住瘧疾。
另法:取鼠婦、豆豉各十四枚,搗碎,製成芡子大小的藥丸。發病前一天服用兩丸,發病時再服用兩丸,即可痊癒。(出自《肘後方》)
另法:將天靈蓋煅燒後研磨成粉末,用水送服少許,即可見效。(出自《聖惠方》)
另法:端午節採摘青蒿葉,陰乾,取四兩,加桂心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發病前若先感到寒冷,則用熱酒送服;若先感到發熱,則用冷酒送服。發病當天五更服用。忌食發物。(出自《經驗方》)
另法:將赤腳馬蘭搗碎取汁,加入少量水,發病當天清晨服用,也可加入少量糖。(出自《聖濟總錄》)
治療寒熱瘧疾,體虛多汗者。
黃丹、百草霜(等分)
研磨成粉末。發病當天空腹用米湯送服三錢,通常服用兩次即可痊癒。也可製成糊狀藥丸或蒜丸服用,皆有效。(出自《肘後方》)
另法:將黃丹(一兩)炒至飛起,再加入恆山石(研磨成粉三兩),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溫酒送服,清晨以及發病前和將要發病時各服用一次,無不奏效。(出自《肘後方》)
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發熱。張知閣長期患瘧疾,發熱時如同火燒,一年多來消瘦骨立。曾服用茸、附子等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後請來醫官孫琳診治。孫琳開出小柴胡湯一劑,熱退九成,三劑後痊癒。孫琳說:這是勞累引起的瘧疾,熱邪深入骨髓,服用辛辣峻猛的藥物,會進一步損傷氣血,怎能不消瘦?熱邪分佈在皮膚、臟腑、骨髓,非小柴胡湯不可,如果能得到上好的銀柴胡,一劑即可見效。南方產的藥效較差,所以用了三劑才有效。
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轉為發熱。一人患勞累引起的瘧疾,服用瘧疾藥後轉為發熱,舌短、痰多咳嗽,脈象洪數而滑。這是痰液蓄積於胸中,必須吐出才能痊癒。用參蘆湯加竹瀝兩眼,吐出三塊膠狀痰液。之後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煎劑,半個月後痊癒。(出自吳綬方)
治療體虛的瘧疾。
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枝、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薑(一塊)
用童子尿二升煎至一半,溫服,即可止住瘧疾。(出自《圖經本草》)
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
取長牛膝一握,洗淨切片,加水六升,煎至二升,分三次服用。分別在清晨、發病前和發病時服用。(出自《外臺秘要》)
治療肺瘧,寒熱痰液聚積胸中,發病時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易驚恐,如同看見什麼東西一樣。
恆山石(二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
水煎,發病前分三次服用。(出自《千金方》)
治療痰瘧及飲食中毒、惡物積聚,腹部膨脹,將要發生霍亂者。
立即將鹽加入生熟湯水中,服用一、二升,使其嘔吐出痰液食物,即可痊癒。(出自藏器方)
治療溫瘧,痰液很多,只有發熱而無寒顫。
取青蒿二兩,用童子尿浸泡後烘乾,再加黃丹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出自《存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