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丹方彙編》~ 經驗丹方彙編 (4)
經驗丹方彙編 (4)
1. 反胃噎膈
(此症年滿六旬者難治;糞如羊糞者難治;吐白沫者難治;胸膈嘈痛如刀割者死)
反胃噎膈,總是血液衰耗,胃脘乾槁。槁在上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曰噎膈。槁在下者,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曰反胃。二證名為膈,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
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膈所由成也;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雖入胃,復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皆在膈間受病。故通名膈也。此症之所以疑難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洲。審其陰傷火旺者當以養血為亟,脾傷陰盛者當以溫補為先。
白話文:
這種病症,六十歲以上的人很難治癒;大便像羊糞一樣的人也很難治癒;吐白沫的人也很難治癒;胸部和隔膜疼痛如刀割一樣的人會死。
反胃和噎膈,都是因為血液衰竭,胃脘變得乾燥枯槁。枯槁在上者,水可以順利流動,但食物難以進食,叫做噎膈。枯槁在下者,食物雖然可以進食,但不久之後又吐出來,叫做反胃。這兩種症狀都叫做膈,主要原因是氣血虧損,又因為悲傷、思念、憂慮,導致脾胃受傷,血液逐漸耗損。
鬱氣生痰,痰就會堵塞不通,氣就會上而不下,阻礙道路,飲食難以進食,這就是噎膈的成因;脾胃虛弱受損,運化失常,不能熟化五穀,轉化成精微物質,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食物雖然進入胃裡,但又反吐出來,這就是反胃的成因。這兩種病症都發生在膈間,所以統稱為膈。這種病症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一方面要健脾理痰,但擔心燥劑會損傷津液;一方面要養血生津,但擔心潤劑會阻礙中焦。如果病患陰虛火旺,就應該以養血為優先;如果病患脾虛陰盛,就應該以溫補為先。
雄黃二豆丸(治噎食神效)
大烏梅肉二十枚(水洗),硇砂,雄黃各二錢,乳香一錢,百草霜,黑豆,綠豆各四十九粒
為末,和梅打丸彈子大。用一丸噙化,待一炷香方行經絡。用麵餅一個,熱湯泡開,吃之無礙為妙。仍有礙,一、二日後再一丸。三、五日除根。(《赤水玄珠》)
噎膈
白話文:
治噎食效果很好的二豆丸方子:將二十枚烏梅肉洗淨,加入二錢硇砂、雄黃、一錢乳香、百草霜、四十九粒黑豆和綠豆,研磨成粉末,再與烏梅肉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等一炷香的時間再吞服,這樣藥效才能循經絡運行。用一個麵餅泡熱湯食用,可以消除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果還是有阻礙感,一到兩天後再服用一丸。一般三到五天就能根治。
第一次服:皮硝、兒茶、礦灰各一撮,麝香一分,為末,燒酒調服。
第二次服:沉香二錢,草果七錢,砂仁、木香、五靈脂各五錢,豆蔻一兩,蓽澄茄二錢,白朮二錢薑汁製,為末,好酒調服一錢。
第三次服:蓽澄茄三錢,麻雀兒七枚煮熟,點茄末食。
第四次服:豬牙皂角半斤、棗子一斤,煮熟去皂角服。
白話文:
第一次服用:將皮硝、兒茶、礦灰各取一撮,麝香一分,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燒酒調和後服用。
第二次服用:取沈香二錢,草果七錢,砂仁、木香、五靈脂各五錢,豆蔻一兩,蓽澄茄二錢,白朮二錢用薑汁製成,研磨成粉末,用好酒調和後服用一錢。
第三次服用:取蓽澄茄三錢,麻雀兒七枚煮熟,然後加入蓽澄茄粉末一同食用。
第四次服用:將豬牙皁角半斤、棗子一斤煮熟,去除皁角後服用。
第五次服:黑豆一升,黃柏、黃芩、黃連各一兩,煮豆食有效。(江西楊大人傳)
一用,阿魏一錢、干屎三錢,為末,五更薑片醮食立愈。(趙王凼方)
一用,白水牛喉,去兩頭節並筋膜,節節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盡為末,每用一錢,米飲下愈。(法天生意)
一用,甘蔗汁二碗,薑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醫宗必讀》)
噎膈初起
老薑一斤(童便浸七日,土內埋七日,洗淨為末一兩),白朮(土炒淨末)一兩
白話文:
第五次服用:黑豆一升,黃柏、黃芩、黃連各一兩,煮熟黑豆食用,效果顯著。
第一種方法:阿魏一錢、乾屎三錢,研磨成粉,五更時用薑片沾粉食用,即可痊癒。
第二種方法:取白水牛的喉嚨,去除兩端關節和筋膜,將每一節切下,放入米醋一碗中,炙烤至醋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即可痊癒。
第三種方法:甘蔗汁二碗,薑汁一碗,每次服用一碗,每天三次,即可止吐。
噎膈初期:老薑一斤(用童便浸泡七日,埋入土中七日,洗淨研磨成粉一兩),白朮(土炒至熟,研磨成粉)一兩。
飯丸梧子大。每晨空心服一錢,米飲下有效。(《懷德堂錄》)
噎膈反胃(鼓脹亦治)
沉香,蘇子,廣皮各二錢,官桂一錢,木香三分,蘿蔔子三錢
俱為末。每用三分,配狗寶一分,須用好泉水煎通草湯,空心調服。(採醫書)
翻胃吐食
黃蜆殼、田螺殼(要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兩入白梅肉四兩,搗和丸,再入砂盆內,蓋定泥固,燒存性,研極細。每服二錢,人參縮砂湯下。或陳米湯亦可。
白話文:
飯糰大小的梧桐子,每天早上空腹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效果很好。治療噎膈反胃(鼓脹也可治),用沉香、蘇子、廣皮各二錢,官桂一錢,木香三分,蘿蔔子三錢,研成粉末,每次取三分,配狗寶一分,用好泉水煎通草湯,空腹服用。治療翻胃吐食,取等量的黃蜆殼、田螺殼(要長期埋在泥土中的),炒成白灰,每二兩加入白梅肉四兩,搗碎成丸,再放入砂盆中,封好泥土,燒成灰燼,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人參縮砂湯送服,或用陳米湯也可以。
一用,地龍糞一錢,大黃七錢,木香三錢,為末。每服五錢,無根水調服,三服見效。忌煎炒醋等。(《赤水玄珠》)
一用,乾柿餅三枚,連蒂搗爛,用酒服,甚效。(《醫宗必讀》)
久患咳噎(連至四、五十聲者)
薑汁、蜜,同煎三次立效。(抄本)
凡反胃症得藥而愈者,切不可便與粥飯。惟以人參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後方可食粥。倉稟未固,不宜便進米穀,常致不救。(《醫宗必讀》)
白話文:
用地龍糞一錢、大黃七錢、木香三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以無根水調服,三次即可見效。忌用煎炒、醋等方法烹調。
用乾柿餅三枚,連蒂搗爛,用酒服用,效果顯著。
久患咳嗽,連續四五十聲者,可用薑汁和蜜一起煎煮三次,立即見效。
凡因反胃症服用藥物而痊癒者,切勿立即食用粥飯。僅可用人參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煮湯細細啜飲,十天后方可食用粥飯。胃氣尚未恢復,不宜立即進食米穀,容易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
病後胃弱(不能飲食者)
蓮子肉,炒米各四兩,茯苓二兩(為末),砂糖二兩
調勻,每服五、六茶匙。不拘時服,白湯下。(《秘方集驗》)
隔食隔氣
韭汁,梨汁,薑汁,人乳各二盞,飯上蒸熟,服之,三日後再服。如神。(抄本)
白話文:
生病後胃口不好,無法進食的人,可以將蓮子肉、炒米各四兩,茯苓二兩研磨成粉,再加入砂糖二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到六茶匙,不限時間,用白開水送服。
如果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可以將韭汁、梨汁、薑汁、人乳各兩盞,倒在米飯上蒸熟,食用。連續服用三天,效果奇佳。
2. 痰飲
百病多兼有痰,故病以化痰為先。善治痰者,兼治氣,氣順則痰利。痰脈浮滑者宜降;浮實者宜吐,沉小者不宜吐,恐虛故也。凡治痰症,不可全用利藥,過使脾氣虛弱,則痰反易生而多。若脾虛生痰者,用健脾燥濕,便要利補兼用。陳皮、白朮為佐也。痰乃穢濁之物,宜吐不宜瀉、瀉則反加別症矣。
竹瀝達痰丸(能運痰於大腸,不損元氣,神效)
半夏二兩(泡七次,薑汁浸透,曬乾切片,瓦上焙熟),白茯苓,陳皮(去白,淨)二兩,炙草,人參各一兩,大黃(酒浸透曬),酒芩各三兩,沉香五錢,礞石一兩(用焰硝一兩和勻放入銀罐內,用瓦蓋好,鹽泥封固,曬乾,炭煅如金黃色)
白話文:
許多疾病都伴隨著痰,所以治療疾病要先化痰。善於治痰的人,也會兼顧調氣,氣順則痰容易排出。痰脈浮滑的,應該要降氣化痰;浮實的,應該要吐痰;沉小的,則不適合吐痰,恐傷脾氣。治療痰症時,不能只用利藥,過度使用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生痰。若是脾虛生痰,就要用健脾燥濕的方法,利補兼用。陳皮、白朮可以輔助。痰是穢濁之物,應該要吐掉,不要瀉掉,瀉掉反而會加重其他症狀。
上為末,竹瀝碗半,薑汁二鍾,入鍋內熬一刻,將藥和搗,磁罐盛之,曬乾。仍以竹瀝薑汁如前法搗曬七次,仍用竹瀝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食遠米飲下。(《萬病回春》)
風痰頭暈(嘔逆、目眩、面色青黃、脈弦者)
半夏,生南星,寒水石(煅)各一兩,天麻五錢,雄黃三錢,小麥面三兩
為末,水和成餅,水煮浮起,濾出搗丸,每服五十粒,薑湯下,極效。(《古法機要》)
白話文:
將竹瀝半碗、薑汁兩鍾放入鍋中熬煮一刻鐘,然後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磁罐盛裝,曬乾。重複以上步驟七次,每次都用竹瀝和薑汁將藥粉搗成丸狀,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用米湯送服。
對於風痰頭暈、嘔吐、頭昏眼花、面色青黃、脈搏弦緊的患者,可以將半夏、生南星、寒水石(煅)、天麻、雄黃、小麥面分別取一兩、五錢、三錢、三兩,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餅狀,煮沸後撈出,濾掉水分,再將藥餅搗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用薑湯送服,效果極佳。
寒痰氣喘
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巴豆一粒,麻紮緊,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服。天台李翰林治莫秀才到口便止。(《張果醫說》)
痰火
天花粉一斤,切片,初以藜汁一鍾拌曬;次以蘿蔔汁一鍾拌曬;次以竹瀝一鍾拌曬。為末,每服一錢,好茶下。(《懷德堂錄》)
一用,桑白皮四兩、款冬二兩、薄荷四兩、甘草二兩、芽茶四兩、陳香園四兩、卜子五錢、杏仁五錢、鵝管石五錢,水、白糖為丸服。(《衛生備要》)
白話文:
治療寒痰氣喘,取一片橘皮,放進一粒巴豆,用麻布包緊,放在火上燒至巴豆焦黑,研成粉末,用薑汁和酒送服。這是天台李翰林治療莫秀才的方法,服用後立刻止住咳嗽。
治療痰火,取天花粉一斤,切片,先用藜汁浸泡曬乾,再用蘿蔔汁浸泡曬乾,最後用竹瀝浸泡曬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好茶送服。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取桑白皮四兩、款冬二兩、薄荷四兩、甘草二兩、芽茶四兩、陳香園四兩、卜子五錢、杏仁五錢、鵝管石五錢,加水和白糖製成丸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