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脾癉
脾癉
1. 脾癉
陳(左),《內經》論濕熱蘊釀於脾胃,發為脾癉,口甜舌膩,納穀運遲,其味之甜,非甘美也,蓋五味變常所泛。古法以蘭草湯主之。取其香芳醒中,推陳致新之義。茲屆初夏,正當濕熱蒸變之際,是以脈數溲少,納更減而形神萎困,土德不振之至。最恐中滿變端。擬醒脾和胃,運濕化熱主治。
白朮(三錢,土炒),干佩蘭(一錢五分),制川樸(七分),通草(一錢),煨草果(三分),西茵陳(一錢五分),炒苡仁(三錢),炒建曲(一錢五分),炒半夏曲(一錢五分)
白話文:
【脾癉】
陳先生在《內經》中提到,當濕熱積聚在脾胃,就會引發脾癉這種疾病,表現為口中有甜味、舌苔厚膩,消化食物的速度變慢。這種甜味並不是食物的甘美,而是因為五味失調造成的。根據古方,會用蘭草湯來治療,因為它有芬芳的香味,能醒脾開胃,促進新陳代謝。
現在正值初夏,正是濕熱蒸騰的季節,所以脈搏跳動較快,小便量減少,食慾更差,身體精神疲憊,這是脾胃功能衰弱的表現。最擔心的是脾胃氣滯,導致病情轉變。因此,我們要以醒脾和胃,運化濕熱為主要治療原則。
藥方:炒白朮三錢,幹佩蘭一錢五分,製川樸七分,通草一錢,煨草果三分,西茵陳一錢五分,炒薏仁三錢,炒建曲一錢五分,炒半夏曲一錢五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