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五 (2)

1. 諸瘡生肌肉

論曰瘡毒既化膿血,而按之內虛肌肉不平者,熱氣雖盡,寒氣不除,經絡不足以溫之故也,若不速治,則復生惡肉,變為冷瘡,此宜內溫其氣血,外溫其皮肉,內外得溫,新肌自生,惡液盡去,無不瘥矣。

白話文:

說到毒瘡已經化膿流血,但一按就有內裡虛弱,肌肉不平整的,這是熱氣雖然已經消盡,但寒氣卻沒有消除,經絡也無法溫暖它的緣故。如果不儘快治療,則會再生惡肉,變成冷瘡。這個時候應該從內部溫養氣血,從外部溫暖皮膚和肌肉,內外都得到溫養,新的肌肉就會長出,惡液也會全部消除,沒有治不好的。

治發背癰疽,已潰,暖肌生肉。芎藭散方

芎藭(一兩),當歸(切焙),人參防風(去叉),桂(去粗皮各三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白芷,芍藥,甘草(炙銼),黃耆(銼),桔梗(銼炒各半兩)

白話文:

芎藭:一兩

當歸:切片並焙乾

人參:切片

防風:去除叉子

桂皮:去除粗糙的皮,各三錢

厚朴:去除粗糙的皮,生薑汁炙

白芷:切片

芍藥:切片

甘草:炙烤切碎

黃耆:切碎

桔梗:切碎並炒,各半錢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

治發背癰疽等瘡,疼痛肌肉不生。鯪鯉甲散方

鯪鯉甲(炙令焦黑),桂(去粗皮),當歸(切焙各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晚空心服,加至三錢匕。

治癰疽發背,一切瘡腫,已潰出膿血,暖肌生肉,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龍骨(各二兩),野葛皮(一分),乾薑(炮),桂(去粗皮各三分),栝蔞根,當歸(切焙各一兩)

白話文:

王不留行,龍骨(各 60 公克),野葛皮(3 公克),炮製的乾薑,桂枝(去除粗糙表皮各 9 公克),栝蔞根,當歸(切焙各 30 公克)

上七味,搗羅為散,每日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候藥力應,漸加至三錢匕,晚再服,取瘥為度。

治一切瘡,生肌肉,止疼痛,化膿消腫。生肌散

黃蜀葵花(焙乾半兩),乳香(研一分),不灰木(一兩),白蘞(一分)

白話文:

  • 黃蜀葵花(烘乾後半兩)

  • 乳香(磨成粉末一分)

  • 不灰木(一兩)

  • 白蘞(一分)

上四味,搗羅為散,先用溫甘草水洗過瘡,乾摻瘡上,日三次。

斂一切瘡口,生肌止痛。黃連散

黃連(去須),木香檳榔(銼等分)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木香、檳榔(等份研磨)

上三味,搗羅為散,干敷瘡上,日三次。

治諸瘡不合生肌。地黃膏

乾地黃(三分),白芨,白蘞,甘草(生銼各半兩),白芷(三分),豬脂(半斤練)

白話文:

  1. 生乾地黃:三分。

  2. 白芨:一兩。

  3. 白蘞:一兩。

  4. 生甘草、銼甘草:各半兩。

  5. 白芷:三分。

  6. 豬脂:半斤,煎鍊至油狀。

上六味,除脂外,搗羅為末,入脂內熬成膏,候冷,日三四上塗之。

治一切瘡生肌,及金瘡不合。生肌膏

白芍藥,乳香(研),胡粉,乾薑(炮各一兩),油(四兩),蠟(二兩)

上六味,除油蠟外,搗羅為末,熔油蠟相和,煎如膏,候冷貼瘡上,日二換之。

治諸瘡,生肌肉。桃紅散

鉛丹(炒半兩),白蘞(為末一兩),胡粉(二兩)

上三味,同研為細散,每用少許,瘡上乾摻後貼膏藥。

治瘡止痛生肌肉。乳香餅子

乳香,麒麟竭,沒藥(並細研各半分)

上三味,再同研令細勻,以狗膽和成膏,捏作餅子,如榆莢大,每用時,看瘡大小,以餅按瘡上,外用膏藥貼定。

白話文:

把上面的三種藥物混合研磨成細粉,加入狗膽調和成膏狀,捏成像榆樹莢果那麼大的小餅,每次使用時,看一下瘡口的大小,用小餅按壓在瘡口上,在外邊敷上膏藥。

治諸惡瘡瘡口生肌肉頗遲者。生肌散方

牆上多年白蜆殼(火煅通赤去火候冷研),草無名異(為末),密佗僧(火煅過各一錢)

白話文:

  1. 牆上多年白蜆殼(火上燒烤成通紅色,取出冷卻研成細末)

  2. 草無名異(研成細末)

  3. 密佗僧(火上燒烤過,各一錢)

上三味,更入麝香少許,同研令勻細,每用少許,摻瘡口上。

生肌止痛。金花散

密佗僧,花乳石(火煅過),龍骨(各一兩),乳香(一錢),膩粉(三錢匕)

上五味,研為細散,每用摻貼瘡上。

治瘡口不合生肌方

雞內金(陰乾),檳榔(銼),木香,黃連(去須等分)

上四味,為末,貼之,取瘥為度,及治金瘡。

止痛生肌。石榴散

上用酸石榴一枚,扎作竅子,納白礬一兩,慢火內深焙,燒半日,存性為散貼之,取瘥為度。

白話文:

先將酸石榴一個,製成一個器皿,放進一兩白礬,用慢火在裡面烘烤至半日,保留其藥性製成粉末,敷貼患處以治癒為度。

治諸瘡生肌斂瘡口。檳榔散

檳榔(生為末),寒水石(炭火燒紅去灰細研各半兩),龍骨(研),白蘞(末),白芨(末各一分)

白話文:

  • 檳榔:生檳榔磨成粉末。

  • 寒水石:用炭火燒紅後,去除灰燼,細研磨成粉末,取半兩。

  • 龍骨:研磨成粉末。

  • 白蘞:研磨成粉末。

  • 白芨:研磨成粉末,各取一份。

上五味,再研勻,每用薄摻瘡口內,次以諸膏藥貼。

治瘡生肌。烏賊魚骨膏方

烏賊魚骨(末),舊船縫石灰(各研一兩),鉛丹(二兩半),麝香(研一錢),油(八兩)

白話文:

烏賊魚骨粉以及舊船的縫隙中的石灰(各研磨成一兩)、鉛丹(研磨成二兩半)、麝香(研磨成一錢)、油(八兩)。

上五味,先熬油令沸,次下船灰烏賊骨末鉛丹,以柳篦攪候變黑色,即入麝香,更攪令勻,稀稠得所,以瓷合盛,薄紙上貼,日兩次。

白話文:

先將五味藥材熬製成油,待油沸騰後,加入船灰、烏賊骨末和鉛丹。用柳條編成的小篦子攪拌,直到藥油變成黑色為止。然後加入麝香,繼續攪拌,使藥油均勻。最後根據需要調整藥油的濃稠度,並將藥油盛放在瓷碗中,用薄紙封口,每天使用兩次。

治發背癰疽一切瘡腫,排膿血,生肌肉。薤白膏

薤白(細切四兩),當歸(切焙),附子(炮去皮臍),白芷,芎藭,續斷(各一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黃耆(銼一兩半),豬脂(三斤)

白話文:

薤白(細切,四兩)、當歸(切片並炒製)、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及肚臍)、白芷、芎藭、續斷(各一兩)、細辛(去除莖葉,半兩)、黃耆(切碎,一兩半)、豬脂(三斤)

上九味,除豬脂外,銼碎,以酒半升,拌一宿,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以綿濾過,瓷合盛,每日三兩次,取塗瘡上。

白話文:

將上述的九味藥材,除了豬油以外,全部切碎,用半升酒浸泡一夜,將豬油熬至沸騰,放入所有藥材,煎煮至白芷呈現赤黑色的時候,用棉花過濾,裝入瓷器容器中保存,每天三次,將藥膏塗抹在患處。

治諸癰疽,去膿血後虛困。生肌膏方

黃耆,當歸(各三分),生地黃(一兩半),防風(去叉),大黃,芍藥,黃芩(去黑心),芎藭,續斷,附子(生去皮臍),白芷,甘草,細辛(去苗葉各半兩),豬脂(二斤)

白話文:

黃耆、當歸(各三分),生地黃(一兩半),防風(去除叉子),大黃、芍藥、黃芩(去除黑心),芎藭、續斷、附子(生去皮臍),白芷、甘草、細辛(去除嫩芽和葉子各半兩),豬脂(二斤)

上一十四味,除豬脂外,並銼碎,先以醋半升拌一宿,入脂,以瓷器盛,於甑上蒸半日,以綿絞去滓,瓷合盛,取塗敷瘡上,日三兩次用。

白話文:

除了豬脂以外,將上面十四種藥物全部研磨成碎末,先用半升醋浸泡一晚,然後加入豬脂,用瓷器盛裝,放在蒸籠上蒸半天,用棉花過濾掉渣滓,用瓷瓶盛裝,取適量塗抹在瘡口上,每天使用兩到三次。

治發背癰疽,已潰不生肉,暖肌干瘡。蓯蓉膏

肉蓯蓉(一兩),當歸,蜀椒(去目閉口者炒出汗之),細辛(去苗葉),烏喙(各半兩),薤白(七莖),生乾地黃(一兩),蛇銜草,白芷(各半兩),半夏(一兩),甘草(半兩),豬脂(二斤),桂(去粗皮半兩)

白話文:

肉蓯蓉(一兩)、當歸、蜀椒(去掉眼睛和嘴巴,炒到出汗)、細辛(去掉莖葉)、烏喙(各半兩)、薤白(七莖)、生乾地黃(一兩)、蛇銜草、白芷(各半兩)、半夏(一兩)、甘草(半兩)、豬脂(二斤)、桂(去掉粗皮,半兩)

上一十三味,除脂外,銼碎,以醋半升,拌藥一宿,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以綿濾過,瓷合盛,取塗瘡上,日三五度,以瘥為度。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物,除去脂油以外,搗碎成末,用半升醋浸泡藥物一個晚上,先將脂油熬沸,然後加入藥物,煎煮至白芷顏色變成赤黑色,用棉花過濾,放入瓷器中盛裝,取適量塗於患處,每日三到五次,以治癒為目標。

治瘡腫,生肌肉,定疼痛。綿紅散

寒水石(火煅如粉二錢),定粉,龍骨(搗研),乳香(各一錢),干胭脂(看多少入粉令紅色)

上五味,搗羅為細散,敷入瘡口中用紙貼。

治惡瘡久不合。柏皮散

黃柏末(三分),細瓷末(一分),甘草末(一錢)

上三味和勻,干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