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二十八 (1)

1. 癰疽統論

論曰:周官瘍醫與疾醫,分職而異治,凡有瘍者,受其藥焉,蓋非專門之學,不足以深究博識故也。人之氣血與天地同流,經絡常數,與晝夜同度,一或壅而不通,沮而不行,則血老不作汗,肉陳不脫垢,蒸氣不達癰疽,內熱甚於焚溺之患,治之不可緩,是以喜怒憂樂之不時,飲食居處之不節,芳草石藥之發動,內使陰陽不平而蘊結,外使營衛凝澀而腐化,輕者起於六腑,浮達而為癰,外潰膚肉,經所謂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血澀不行,衛氣壅遏不通,熱盛則肉腐為膿,然不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損,其皮薄以澤是也。

白話文:

論語中提到,在周朝,瘍醫和疾醫分工不同,各司其職。凡是患有瘍病(皮膚潰瘍)的人,由瘍醫負責治療。因為這不是單一的學科,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和廣博的知識,不足以治癒各種皮膚潰瘍。人體的氣血與天地同流,經絡有一定的規律,與晝夜的變化相呼應。一旦氣血運行不暢,淤滯不通,血液無法生成汗液,肌肉不能排解污垢,蒸汽無法到達瘡癤,體內熱量積聚,比火焚水溺還要痛苦,必須儘快治療。因此,喜怒憂樂不節制,飲食起居不規律,芳草石藥引發的疾病,都會導致內在的陰陽不平衡而鬱結,外在的營衛凝滯而腐爛。輕微的皮膚潰瘍起於六腑,浮出表面形成癰瘡,潰爛於皮膚肌肉。經書中所說的,營衛滯留在經脈中,血液凝澀不通,衛氣壅塞不通,熱盛則肉腐化為膿。但這種皮膚潰瘍不會侵蝕肌膚至骨髓,骨髓不會燒焦乾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皮膚薄而有光澤就是這種情況。

重者發於五臟,蘊蓄而為疽,內消骨髓,經所謂熱毒熾盛,下陷肌膚,骨髓焦枯,五臟涸竭,當其病下,良肉無餘,其皮夭以堅,如牛領然是也。夫癤腫之患,莫大於癰疽,明乎二者,則凡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故證有淺深,治有輕重,若瘡發之初,湯液疏其內,針石疏其外,內外之治不同也。五臟內虛則平補,內實則快利,補瀉之法不同也。

白話文:

嚴重的癰疽發於五臟,蘊藏累積而形成毒瘡,向內侵蝕骨髓,經絡虛空,熱毒熾盛,下陷侵犯肌膚,骨髓焦枯,五臟乾涸枯竭,當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良性肌肉組織所剩無幾,皮膚壞死變堅硬,就像牛脖子一樣。癤腫的患處,沒有什麼比癰疽更嚴重的了。明白了癰疽的病理,那麼,凡是腫毒丹疹,都可以類推了。所以,病情有輕重之別,治療也要有輕重之分。如果在瘡發初期,用湯藥疏通內部,用針灸藥石疏通外部,內外治療方法要有所不同。五臟內虛則平補,五臟內實則快利,補瀉的方法也不同。

瘡發於虛處則難瘥,發於實處則易愈,則生有虛實之辨,富貴體逸,危殆者多,貧賤形苦,困篤者少,則其形有苦樂之辨,淺瘡欲在厚處,攻之易平,深瘡欲在薄處,達之易及,則肌肉皮膚有厚薄之辨。

白話文:

瘡瘍長在虛弱之處,則難以痊癒;長在強壯部位,則容易治癒,這就有虛實之分。富貴人家體態安逸,危重者多;貧賤人家身體勞苦,困篤者少,這就有苦樂之分。淺瘡適宜長在厚實之處,攻治容易平復;深瘡適宜長在薄弱之處,容易治療及時,這就有肌肉、皮膚有厚薄之分。

脈見洪滑粗散,其病難治,脈見微澀遲緩,其病易治,則脈之與病有應否之辨,凡癰之類,其氣浮達,宜灸焫而不宜針烙,凡疽之類,其氣深沉,宜針烙而不宜灸焫,此灸焫針烙之異也。淋射熁貼,以消腫毒。膏潤溫養,以生肌肉,此先後終始之序也。昔人論癰疽病者,惑於人神所在,不可妄行針刺見血,不知神之與形,同為休慼,體既不平,神烏能定,內經謂癰疽不得頃時回,恐內爛筋骨,穿通臟腑,豈有人神之忌耶。

白話文:

  1. 脈搏洪大、滑順、粗糙、分散,這種病難以治癒。脈搏微弱、遲緩,這種病容易治癒。所以脈搏和疾病的難易有相應的關係。

  2. 一切癰疽之類的疾病,其病氣浮在皮膚表面,宜用艾灸焫熱的方法治療,不宜用針刺烙治的方法治療。

  3. 一切疽之類的疾病,其病氣深沉在裡面,宜用針刺烙治的方法治療,不宜用艾灸焫熱的方法治療。這就是艾灸焫熱與針刺烙治不同的道理。

  4. 使用淋洗、敷貼的方法,以消除腫毒。使用膏藥潤澤溫養,以生出肌肉。這就是治療癰疽的先後始終的順序。

  5. 以前的人討論癰疽病,迷惑於人體神靈所在,而不敢輕易進行針刺放血,不知道神靈和形體,共同休慼與共,身體既然不能平衡,神靈怎麼能安定呢?《內經》說癰疽不能暫時緩解,恐怕會內部腐爛筋骨,穿透臟腑,難道還有神靈的忌諱嗎?

療疾所向吉凶方

三月七月十一月,不得向西方治病。

四月八月十二月,不向南方治病。

正月五月九月,不向東方治病。

二月六月十月,不向北方治病。

凡治病,將患人行年本命,算與生氣天德福德合者,往之必瘥,仍須與生氣人看待患者吉,占病色,候面上法,凡患人目中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脈下者,療之必瘥,又曰,患人面忽有赤色之多,貫上下如脂,有赤色從額上下至鼻,又黑色出額上,大如指,及連鼻上至肩,又有赤色垂者,併為死候,不可療。

白話文:

在診治疾病時,要將患人的出生年月日與生氣、天德、福德進行對照,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治癒疾病。另外,還要與生氣之人對待患​​者吉凶,占卜病情,觀察面相。凡是患人眼睛中出現赤脈,從上下貫穿瞳孔的,一年內死亡;兩條赤脈,二年內死亡;如果赤脈在下方,治療後必定痊癒。還有,如果患人的臉上突然出現很多赤色,貫穿上下,像脂膏一樣;又從額頭上下至鼻子出現赤色;再從額頭上出現黑色,像手指一樣大,並連接鼻子至肩部;另外還有赤色下垂的,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無法治癒。

論癰疽所生忌穴。

背面九處不可患瘡。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

第二項頸節。

第三為崇骨。

第四大椎,為五臟。

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

第六夾脊骨兩邊,脾俞及肝俞穴。

第七脊骨兩邊,腎俞穴。

第八後心鳩穴。

第九鳩尾骨穴。

正面五處不可患瘡

第一喉骨,為垂膺。

第二當胸前,為神舍。

第三為心鳩尾。

第四當兩乳穴。

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之間。

側面三處不可患瘡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髆下,一穴為肩骨。

承山上三寸,一穴,為腨腸。

辨癰疽證候美惡法

夫癰疽外發,其理易明,至於內癰內疽,隱而不見,目既不接,治之至難,然五臟六腑有俞募,雖結固於中,而自形於外,外察其部,內審其源,定藥投方,若拔芒刺然,則癰疽之發,有五善七惡之證,不可不察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

白話文:

癰疽病若是長在外表,病理更容易明白;但若是長在內臟,看不到也摸不著,用眼睛無法知道它在哪裡,治療就非常困難了。然而,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相應的俞穴和募穴,即使是長在身體裡面的腫瘡,也會在身體表面表現出來。只要從外在觀察腫瘡的部位,再往裡面探求病因,就能夠確定用藥開方,就像拔掉刺一樣容易。因此,對於癰疽病的治療,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不好的徵兆,這些都是必須要注意的。

第一種不好的徵兆是:心裡煩躁、經常咳嗽、肚子痛、非常口渴、大便或腹瀉沒有節制、小便像淋病一樣。

膿血大泄,腫焮尤盛,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睡,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動息自寧,食飲知味,一善也。

白話文:

  1. 膿血大量流出,腫脹和灼熱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惡臭,疼痛難以靠近,這是第二個徵兆。

  2. 呼吸急促短促,恍惚嗜睡,這是第三個徵兆。

  3. 目光不正,黑眼珠緊小,白眼青赤,瞳孔向上看,這是第四個徵兆。

  4. 肩膀和頸部不適,四肢沉重,這是第五個徵兆。

  5. 不能吃東西,服藥後嘔吐,食物沒有味道,這是第六個徵兆。

  6. 聲音嘶啞,面色晦暗,嘴脣和鼻子青紫,面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個徵兆。

  7. 活動和呼吸自然,飲食有味,這是第一個好兆頭。

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然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皮緩虛如惡者,非淺識之所知,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也。若七惡並至,則惡為劇矣,今載證候並諸俞募,以申明之,凡五臟六腑募,中腑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

白話文:

病勢容易調理好,是第二個好的徵兆。膿液潰散,腫脹消退,顏色鮮紅沒有異味,是第三個好的徵兆。精神煥發,語氣清亮,是第四個好的徵兆。身體氣血平和,是第五個好的徵兆。然而,疾病有七種惡性的徵兆,皮膚緊繃,像好的徵兆一樣,但疾病有五種良性徵兆,皮膚鬆弛虛浮,像惡性的徵兆一樣,這不是淺薄的知識所能知道的,如果五個好的徵兆都出現,那麼好的徵兆就無以復加了。如果七個惡性的徵兆都出現了,那麼病情就非常嚴重了,現在把徵兆和俞募一起記載下來,以闡明它們。凡是五臟六腑的募穴,隱隱作痛的,是肺疽。肌肉微突起的,是肺癰。

(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是),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癰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是),期門隱隱而痛者,而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期門一穴在第二肋旁一寸半直上兩乳間),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

白話文:

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在乳房和肋骨之間,動脈通過的地方,按壓時會感覺到凹陷。如果巨闕穴隱隱作痛,是心疽。心臟上方的肉微微隆起,是心癰。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如果期門穴隱隱作痛,是肝疽。肝臟上方的肉微微隆起,是肝癰。

期門穴位於第二根肋骨旁,一寸半,直上兩乳之間。如果章門穴隱隱作痛,是脾疽。脾臟上方的肉微微隆起,是脾癰。

(章門二穴在季肋端一名長平一名脅𢨺),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京門二穴在期門下五分是),中管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癰也。(中管一穴一名太倉在上管下一寸),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

白話文:

章門穴在肋骨最下端,又叫長平穴或脅𢨺穴。京門穴隱隱作痛,是腎疽。皮肉微微隆起,是腎癰。京門穴在期門穴下五分。

中管穴隱隱作痛,是胃疽。皮肉微微隆起,是胃癰。中管穴又叫太倉穴,在上管穴下一寸。

天樞穴隱隱作痛,是大腸疽。皮肉微微隆起,是大腸癰。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

丹田穴隱隱作痛,是三焦疽。

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丹田一名石門一名精室一名命門一穴在臍下二寸),關元隱隱而痛者,小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腸癰也。(關元一名液門在臍下三寸),上驗其人所募,依據此,審定癰疽淺深,病從何臟腑發,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

白話文:

如果上腹部稍有隆起,就是三焦癰(丹田,又名石門、精室、命門,位於肚臍下二寸)。關元隱隱作痛,就是小腸疽(關元,又名液門,位於肚臍下三寸)。根據患者的徵狀,判斷癰疽的深淺、病竈所在的臟腑、先前服用的藥物,並觀察患者的氣虛實,綜合分析後進行治療。

癰疽攻療諸法

凡癰疽癤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許大,微似有痛癢,或觸破之,即焮展,初覺有之,即須速服犀角湯丸,及諸冷等藥,取通利,疏暢臟腑,兼以湯水淋射,滌其壅滯,瘡頭用石藥,四畔貼熁藥,折其毒勢,如此將理,覺不退,是熱毒稍堅,即停用湯水淋射,精意辨之,定是癰癤,便當上灸之,若是疽則審按,候其淺深,燒針烙之,於紝上塗止痛引膿膏紝之,兼以膏塗帛貼之,常令開潤,勿令燥也。

白話文:

所有腫塊和膿瘡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有粟米或黍粒那麼大,隱約有一點疼痛或瘙癢,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在剛發現的時候,就必須立即服用犀角湯丸和各種涼藥,以達到通利、疏暢臟腑的目的。同時,用湯水淋洗,以清除壅滯。瘡口處使用石藥,四周貼上熁藥,以抑制毒勢。按照這樣的治療方法,如果腫塊或膿瘡沒有消退,說明熱毒已經開始凝結,這時就要停止使用湯水淋洗。仔細辨別,確定是腫塊還是膿瘡,如果是腫塊,就必須灸;如果是膿瘡,就要仔細診斷,根據膿瘡的深淺,用燒針烙,然後用止痛引膿膏塗在敷料上,貼在膿瘡上。同時,用膏藥塗在布上,貼在膿瘡上,保持滋潤,不要讓瘡口乾燥。

四畔貼熁藥,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過理迫之即滯,難瘥,若已成大膿者,兼瘡中有惡肉,即須用豬蹄湯洗之,敷䕡茹散等,蝕其惡肉,候爛肉欲盡,即貼生肌膏藥,及飲食慎忌,寢臥居處,觸事抑情剋意將理。

白話文:

在傷口周圍貼上溫暖的藥膏。血液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如果讓冷氣過度刺激就會凝滯,難以癒合。如果已經形成大膿包,並且傷口中有壞死組織,就必須用豬蹄湯清洗傷口,敷上馬齒莧散等藥物,腐蝕壞死組織。等到腐爛的肉快掉光時,就貼上生肌膏藥。飲食上要小心忌口,臥室居住環境要乾淨舒適,遇到事情要控制情緒,剋制慾望,保持心情舒暢。

辨癰疽宜灸不宜灸法

凡癰疽發背初生,如黍粟粒許,或癢或痛,覺似有,即用湯水淋射,兼貼藥熁之,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如綠豆許大,凡灸後卻似焮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也。

白話文:

凡是癰疽發背,初期生成時,像黍米或粟米粒子大小,有的發癢或疼痛,覺得好像是有的,立刻用熱水淋洗,同時敷上拔膿的藥物來治療,經過一兩天不消退的話,必須當機立斷進行艾灸,灸一二百壯,像綠豆般大小。通常艾灸後,會像是火灼傷後的疼痛,經過一個晚上後平復,表示火已深入,將腫脹處的熱氣,隨著火的引導,隨著火氣排出。

若能於瘡頭四邊,相去各一寸以來,更花灸尤妙,其瘡若只癢,即宜隔豉餅灸之,其豉餅須以椒姜鹽蔥相和爛搗,捏作餅,厚薄如三錢以來,當瘡頭豉餅上灸之,若覺大熱,即微取起,少頃再安,只灸七壯而已,豉餅若干,更換新者尤佳,瘡若痛即須仍苦灸,壯數唯多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夫疽初生,形如㾦癗,頭白焦枯,氣本深沉,治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或癰癤成膿之後,亦令灸之,皆能害人,初灸三壯,不覺痛者為上,肉已夭,其下膿深,及至數壯以後,焮痛必倍,為熱氣益盛膿伏內攻之火,灼其外轉增毒甚,不可不知也。灸所忌穴,具載於後。

白話文:

如果能在瘡口周圍,距離一寸左右的地方,再用花灸,效果更好。如果瘡口只有癢的感覺,就應該隔著豉餅灸。豉餅必須用花椒、生薑、鹽、蔥混合搗碎,捏成餅,厚度在三錢左右。把豉餅放在瘡口上灸,如果感到很熱,就稍微取下,過一會兒再放上去,只灸七壯就可以了。豉餅最好經常更換。如果瘡口疼痛,就必須繼續用苦灸,壯數越多越好。如果是疽,就不應該灸。因為疽初生時,形狀像疔瘡,頭部呈白色焦枯狀,病氣深沉。治療的人如果沒有精心辨別,也用灸法,或者癰瘡成膿後,也用灸法,都會危害人的身體。初次灸三壯,不感到疼痛的,效果最好;如果肉已經壞死,下麵的膿很深,灸到幾壯以後,疼痛必然加倍,這是由於熱氣越來越盛,膿液伏在裡面,攻火的熱力灼傷了外麵,毒性大大增加,這一點一定要知道。灸所忌諱的穴位,具體記載如下。

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承光(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是),神庭(在髮際直鼻上),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是),絲竹空(在眉後陷中),膺窗(在胸下一寸六分兩乳中),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風府(在腦後髮際一寸大筋旁宛宛中),喑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三陽絡(在臂上大脈溝上一寸),下關(在耳前動脈是也),耳中耳門(禁不灸),人迎(在頸大脈應手挾結喉旁通五臟),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禁不灸),伏兔二穴(在臍上六寸),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去俠谿傍一寸五分)上件穴,據針經並禁不可灸,或於上出瘡癤,亦不得便灸,且以諸方法,及湯水注射,並用諸藥熁之,若已成膿,即須針烙出之,為其內已有膿,縱針烙出之,即並無妨,其經久瘻,即用硫黃灸之。

白話文:

頭維穴(在額角髮際本神穴旁一寸),承光穴(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的地方),神庭穴(在髮際正對著鼻子的地方),承泣穴(在眼下方七分,直視瞳孔陷中是),絲竹空穴(在眉後陷中),膺窗穴(在胸下一寸六分,兩乳中間),腦戶穴(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風府穴(在腦後髮際一寸,大筋旁宛宛中),喑門穴(在項後髮際宛宛中),脊中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三陽絡穴(在臂上大脈溝上一寸),下關穴(在耳前動脈是也),耳中耳門穴(禁不灸),人迎穴(在頸大脈應手挾結喉旁,通五臟),石門穴(在臍下二寸,女子禁不灸),伏兔二穴(在臍上六寸),地五會穴(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去俠谿傍一寸五分)。

以上穴位,根據針經都不能灸,或者在穴位上出現瘡癤,也不可以隨便灸,應該先用其他方法,如湯水注射,並使用藥物敷之,如果已經形成膿瘡,就需要用針刺或烙出膿液,因為裡面已經有膿,即使用針刺或烙出,也不會造成傷害。如果是長期存在的瘻管,可以用硫黃灸之。

灸法上用硫黃一塊,隨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之,以銀釵腳挑之,取焰點硫黃上令著,三兩遍,取膿水以瘡干瘥為度。

白話文:

在灸的治療方法上,使用一塊硫磺,按照瘡口的大小放置。另外取少許硫磺,在火上燒熱,用銀釵的腳挑起,把火焰點在硫磺上,讓它燃燒著。反覆三、兩遍,讓膿水排出,等到瘡口乾涸癒合為止。

辨癰疽宜針烙不宜針烙法

夫癰疽者,頭少腫處多,出膿不快者,宜針烙,膿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諸藥貼熁救療,以安病者之心,膿成即當棄藥,從針烙也,既至膿成,即當決意,不可疑懼痛,頃刻之間,以至內潰,古今同斃斯疾,十有八九,深,識之士,當斷去就,夫患癰疽以成結腫,須有出處,療之無不針,針無不瘥,未有不針不刺而瘥者,未有針刺及時而不瘥者,夫痛之極也。

白話文:

癰疽這種病,往往腫在頭部比較少見的部位,膿液排出不順暢時,應該要針灸和烙,膿還沒有盛大時,不可以不貼敷藥物和施行灸法來救治,以安定病人的心神,膿液生成後就要停止用藥,改以針灸和烙來治療。等到膿液已成形,就要決心切開引流,不要猶豫畏懼疼痛,一下子猶豫不決,以致膿液向內潰爛。古往今來,死於這種疾病的有八九成,深明此理的人,應該果斷地選擇治療方法。患了癰疽後,一定會出現腫塊,治療方法不外乎針灸,針灸無不痊癒,沒有不針灸就不治癒的,也沒有針灸及時而不痊癒的,針灸是治療疼痛的極致方法。

眾熱聚攻,膏膜為之腐爛,肌肉為之敗潰,內通貫臟腑,若不針烙決潰,熱毒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或過時不針,即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則針烙取瘥,實為良法,疑而不決,為必死之患,或隱諱此疾,或懼痛不針,此神奪其識,死期將至,癰則皮薄宜針,疽則皮厚宜烙,古法無烙,唯有針刺,烙即火也。亦謂之燔針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

白話文:

眾多的熱毒聚集攻擊,使脂肪層和肌肉腐爛潰敗,並深入到五臟六腑,如果不針刺或火烙的方法將膿包刺破,熱毒和膿液就不能宣洩出去。如果超過了適當的時期沒有針刺,那麼膿液就會向內迴流,內部組織腐敗。想要病人活下來,怎麼可能呢?因此,針刺或火烙的治療方法,是最好的辦法。猶豫不決,就是確定會死的災難;或者隱瞞病情,或者害怕疼痛而不肯針刺,這是神智不清,死亡的日子就要到了。膿瘡皮膚薄,宜用針刺;毒瘡皮厚,宜用火烙。古時候沒有火烙這種方法,只有針刺。火烙就是用燒熱了的針刺入膿瘡。也叫燔針劫刺,因為它有劫制疾病的作用。

今用烙法多瘥,殊隱妙於鈹針,法本用鈹針,烙法當用火針,如似火箸,磨頭今尖,如棗核團滑,用燈焰燒,須臾火作炬數,蘸油燒令赤,皆須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稍廣,即須散烙數處,並令透,則氣疏達,膿水易出,不假按抑,實者拈發為紝,虛者出紙為紝,塗引膿膏藥紝之,兼以膏藥貼之,常令開潤,勿令急躁,若其人羸瘠,勿頓出膿,徐徐令出,癰疽廣大膿潰肌者,懼一時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針烙,唯開三兩處而已,欲望早愈,不亦難乎,常見有開腫者,不審淺深,所烙或當時無膿,經宿方潰,或下針不出,別處生頭,或抑擦焮動,益加損疼,真氣轉傷。經云,病淺針深,則氣血伏沉,若病深針淺,則毒氣不泄,反為大癰也。

白話文:

現在用烙法治療膿瘡的多數人,更加隱蔽精密於鈹針。鈹針是烙法,烙法應用火針。火針好似一把火箸,把火針的針頭磨尖,就像棗核那樣圓潤光滑。一旦要用時用燈焰燒火針,很快就會燒得通紅,然後蘸油燃燒,或者讓火針通紅。烙法時都要靠近膿瘡的表面,烙之。一開始烙不能太透,就慢慢烙讓它透。如果膿瘡的面積比較大,要剖開幾個地方一起烙,讓膿口透出。這樣氣就能流通,膿水就能輕易排出,不用人為的按壓。對於實質性腫毒的,就要拿起一根頭髮絲為一劑,對於膿口空虛要抽出紙片為一劑,塗抹上膿瘡膏藥加一條小劑量。此外,還需要用膏藥貼敷,時刻讓創口保持濕潤,不要讓它變乾躁。如果病人體質虛弱,不要一下子把膿都排乾淨,慢慢讓它排出。對於面積較大膿瘡破潰以後傷及肌肉的,要考慮到病人一時的疼痛,不能在周圍多紮針烙之。只是開啟一二個地方,以為這樣就能早點好,但這是不容易的。常見有些人治療腫毒,不瞭解膿瘡的深淺,所烙之處當時不流出膿,第二天以後才潰,或者紮針以後不出膿,反而在別處形成了膿頭,或者將膿瘡的膿汁或毒液塗抹擦拭激動,以致更加疼痛,真氣也因此受到損傷。經雲,病淺針深,那麼氣血就會鬱伏不暢。如果病深針淺,那麼毒氣不能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瘡。

如務求速瘥,腫內余膿及膿根未盡,便令瘡合,後必再發,諸發腫都軟而不痛者,即並宜針烙,若發於背者,即須用水角,乃得痊愈。

白話文:

如果為了快速痊癒,而腫瘤內還有膿液和膿瘡根源沒有清除乾淨,就讓瘡口癒合,那麼以後一定會復發。所有腫脹都軟軟的,而且不痛的,都應該用針灸和烙治。如果長在背上的腫脹,那麼一定要用水療法,才能完全治癒。

辨癰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凡療癰疽發背,腫高堅硬,膿稠焮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變,軟慢稀者,不用水角,角法,於寬靜室中,不當風處,平實地掘一小坑,口稍闊於瘡,重深一尺以下,去此坑二尺外,又為一坑子,口闊三四寸,旁穿兩坑令相通灌水,並令去坑面二寸,於地上腰背下,先鋪油單三兩重,闢地氣,即以席薦東西鋪坑口兩畔,令患者以瘡合坑上,無令偏側,腰間布氈褥,務令安隱,則得久角,角口兩畔,以繒帛遮擁,兼蓋復,水坑口勿令通泄,熱被水引,下滲地中,臥一炊久為度,瘀滯膿血,並泄角中,熱盛者,日夜三四遍,腫氣不侵,每日或兩度亦得,候其毒解熱退,水角方止,中間以藥熁之,熱毒及癰,託命在醫,宜用意惻怛,心機百變,如愛己身,始可濟人,凡看疾之人,尤須安靜,或有言中旁觸,遂使患者驚疑,至於庸醫昧於深理,就施針艾,尤不能精,用水角則太早,以火攻則稍遲,何者疽之萌生,而用水角,則內熱毒畏冷,逼之卻入腠理,皮肉堅厚,毒氣內堅,肉變為膿,以致內潰,深可哀也。

白話文:

  1. 凡是治療癰疽發背,腫脹堅硬,膿液粘稠濃烈,顏色發紅的,適合使用水角法。

  2. 如果腫脹凹陷,肉色不變,腫脹柔軟,膿液稀薄的,不適合使用水角法。

  3. 水角法的操作方法:在安靜的房間裡,選擇一個避風的地方,挖一個小坑,坑口比瘡口略寬,深度超過一尺。

  4. 在這個坑外兩尺的地方,再挖一個小坑,坑口寬度三四寸,在旁邊打通兩個坑,使它們相通,並灌入水,水位距離坑面二寸左右。

  5. 在患者腰背部下墊三兩層油布,以隔絕地氣。

  6. 在坑口兩側鋪上席子或氈子,讓患者將瘡口對準坑口,不要偏斜。

  7. 在患者腰間墊上布或褥子,使患者感到舒適,以便長時間角法治療。

  8. 在坑口兩側用布帛遮蓋,並蓋上被子。

  9. 水坑口不要讓水漏出來,熱量通過水引導,向下滲透到地中。

  10. 患者臥躺的時間以一頓飯的工夫為宜,瘀滯的膿血會隨著角法治療排出。

  11. 腫熱嚴重的患者,可以每天進行三四次角法治療,腫脹緩解後,可以每天進行一到兩次治療。

  12. 等到患者的毒性消除,熱度退去,就可以停止水角法治療。

  13. 在治療期間,可以使用藥物進行燻蒸,以幫助毒熱和癰疽的消除。

  14. 醫生在治療時應用心體貼,精益求精,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患者,纔能夠治癒疾病。

  15. 看病時,醫生尤須保持安靜,以免患者驚疑。庸醫不精通醫理,妄用針灸,或過早使用水角法,或過遲使用火攻法,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16. 癰疽在萌生階段就使用水角法,會導致內熱毒畏冷,被逼入腠理,皮肉堅厚,毒氣內聚,肉質變為膿液,最終導致內部潰爛,非常可惜。

疽之已成,而乃火攻,則火毒相擊,令人煩悶,加其虛憊,可不慎乎,或富貴之人,遭遇此疾,多貯水銀,以為水角尤妙,用水銀角法,上揀穩實地,穿一坑,口稍闊於瘡腫處,深可四五寸,先於坑中,布紙五六重,襯水銀,諸餘鋪設,一依前方,其水銀多至一升以來,如無只三五合亦得。

白話文:

當癰疽已經形成,再使用火攻的治療方法,火毒互相攻伐,使人煩躁,加上身體虛弱,能不小心嗎?或那些富貴人,一旦得了這種疾病,多會儲藏水銀,認為水銀角(一種治療癰疽的方法)最好。使用水銀角的方法,應選定堅實的地方,挖一個坑,坑口應比瘡腫處稍寬,深度約四五寸。先在坑中鋪上五、六層紙,並將水銀放入其中。其他擺設,都依循前面的方法。水銀的用量,以一升為宜,即使沒有那麼多,三五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