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6)

1. 灸刺統論

論曰: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焫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血氣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已,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實下虛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凡用灸焫,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白話文:

古籍中說:內經中說形態快樂而志趣苦悶,疾病起源於血脈,它的治療方法宜於用刺灸,只是採用了針灸的大略,但是九針療法本來是南方流傳過來的,灸療起源於北方,所說的南北,是指盛寒和盛暑的地方。人的血氣遇到寒冷,脈絡就會凝結鬱積,遇到炎熱,血液就會變得渾濁而稀薄,這都是血脈的疾病,所以用灸刺來治療是適宜的,刺針的方法,在前面已經說得很詳細了,用灸療的道理,總的都是為了溫める,如果疾病是由於寒冷引起的,或陰證多寒、或是風寒濕引起的痹病腳氣,或是上實下虛引起的氣逆的疾病,還有勞累損傷、癰疽、以及婦人的血氣、小兒的疳疾等疾病,都可用灸法治療,但是也有不能用灸療的情況,靠近骨髓的穴位、陽證的疾病,都不能用灸療。凡是用灸療,都有補瀉的作用,用火來補的方法,不能吹火,讓它自然熄滅,用火來瀉的方法,要急著吹火,讓它熄滅,這就是灸療的補瀉,用灸療的人,要酌情掌握。

2. 治五臟中風並一切風疾灸刺法

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及唇青面黃者,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壯。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壯。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腎俞百壯,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

猝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

白話文:

突然因中風而感到心煩悶熱,毒氣鬱積到了想要死的程度,這時應該緊急灸足大趾甲下橫紋處。如果是年紀大,筋骨僵硬不能行走的情況,則灸內踝上四十壯;如果是外踝筋骨僵硬,則灸外踝上三十壯。

若眼戴睛上視,灸目兩眥後二七壯。

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

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紋,十四壯。

諸風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

白話文:

各種風邪發作時,自己沒有感覺,或者胸口和腹部脹滿,或者身體一 側麻痺,或者嘴巴閉著不說話,口水自己流出來,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 或者全身又冷又直,或者煩躁迷惑,喜怒無常,或者嘴脣青色,嘴角發白, 太陽穴向外鼓起,這時才開始知道風邪發作了,立刻在神庭穴灸七壯,這 個穴位在鼻子的正上方,髮際處。

次灸曲差二處,各一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中。

次灸下關二處,各七壯,穴在耳前下廉動脈陷中。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曲頰陷中。

次灸囟會一處七壯,穴在神庭上二寸。

次灸百會一處七壯,穴在當頂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處,各七壯,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處,各七壯,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處七壯,穴在大椎節下間。

次灸風門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腎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肘外曲頭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髃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間陷中。

次灸支溝二處,各七壯,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

次灸合谷二處,各七壯,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處,各七壯,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次灸陽陵泉二處,各七壯,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中。

次灸陽輔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中。

次灸崑崙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次灸上星二百壯。

次灸前頂二百四十壯。

次灸腦戶三百壯。

次灸風府三百壯。

風耳鳴,並百種風疾,從耳後量八分半里許有孔,灸,又兩耳門前後,各灸百壯,

猝病惡風,欲死不能語,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百五十壯。

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嬴露,不欲食飲,鼻衄目眴,䀮䀮不明。肩頭脅下痛,小腹急,灸心俞二百壯,穴在第五節,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寸間。

白話文:

心火旺盛,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化,吐酸水並伴有吐血的現象,四肢瘦弱、肌肉萎縮,不想吃不想喝,鼻子出血、眼睛昏澀,耳鳴聽不清聲音。肩部和脅部疼痛,小腹也很痛,用艾灸治療心俞穴二百壯,這個穴位在第五節椎骨上,另一種說法是第七節椎骨上,與背部連接的那塊骨頭相應的,橫向三寸的位置。

風腹中雷鳴,腸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㽲痛,腰脊疼強,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大腸俞百壯,穴在第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三日一報,一切風,灸腋門,穴在腋下攢毛中一寸,一名腋間,灸五十壯。

白話文:

如果腹部有雷鳴聲,腸子抽痛腹瀉,消化不良,下腹部隱隱作痛,腰脊痠痛,可能大小便困難,不能飲食,可以用艾灸治療,灸大腸俞穴100壯,該穴位在第16節椎骨,左右兩側相距1.5寸,每3天治療一次,可以治療所有風邪。如果出現脇痛,可以用艾灸治療,灸腋門穴50壯,該穴位在腋下皺紋中1寸處,又稱腋間穴。

風身重心煩,足脛疼,灸絕骨百壯,穴在外踝上三寸。

肝風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各隨年壯,次灸肝俞五十壯,眼暗,灸之得明。

脾風聲不出,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白話文:

如果脾虛風邪不外溢,就灸治手上的十個手指,接著灸人中,接著灸大椎,接著灸耳朵兩側的脈搏,從耳朵的上下走一寸左右,接著灸兩隻大拇指的關節上下,各灸七次。

偏風宜針下項七處,灸亦得。

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

風腰腳不遂,不能跪起,針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穴。

偏風不得挽弓,針肩髃一穴。

風猥退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灸百會,隨年壯,猝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千金翼名頰車)。

中風失音不能言,緩縱不遂,灸天窗五十壯,風入臟,使人喑啞,猝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喎僻者,灸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報之,至三日不瘥,更報之。

白話文:

中風導致失音而無法說話,半身不遂,可以用針灸天窗穴五十次來治療。中風之風氣進入臟腑,會導致病人喑啞,嘴巴和眼睛不協調的抽動,牙齒咬合異常,舌頭僵硬而無法轉動,歪斜痙攣。這時可以針灸嘴脣周圍的橫紋處,位於發紅與發白的交界處。針灸的次數要根據病人的年齡而定,如果三天後病情沒有好轉,需要再進行針灸。

猝中風口喎者,取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塞之,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

白話文:

突然中風,口歪斜的患者,取五寸長的蘆葦管,將一端插在耳孔中,用麵粉把四週封住,不要讓空氣漏掉。另一端放一顆大豆,用艾灸點燃大豆,灸七壯即痊癒。如果患右邊中風,灸左邊耳,患左邊中風,灸右邊耳,耳病也可以用這個方法灸治。

風眩心中恍惚不定,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寸數,便以其繩一頭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之,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數處回發,則灸其近當鼻者,或回發近額,亦宜灸。

白話文:

如果頭暈目眩心裡慌慌張張、心神不寧,用繩子橫過嘴巴到兩邊,得到嘴巴的長度,再用繩子的一端經過鼻子,到兩邊兩個鼻孔之間,得到鼻子的長度,對摺繩子,取其一半與嘴巴的全長吻合,再對摺一次,先找到頭頂上頭髮轉彎的地方,在這個轉彎的地方灸一灸,用繩子量度四邊、左右、前後,繩子端點所指的位置灸一灸,前面以面部為正,並按照年紀大小,一年灸三次,每次灸治一定要等傷口癒合後,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灸壯數,如果好幾個地方頭髮轉彎,那麼灸離鼻子最近的地方,或者頭髮轉彎的地方離額頭近,也應該灸一灸。

中風眼上戴,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第五椎上,各二七壯,若猝中風,灸兩足大趾下橫紋中五壯。

熱風灸兩乳頭,各一七壯,兼灸足外踝後一寸,各三壯,未損灸頂中旋毛,一七壯。

頭風灸後頂穴,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

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風癮疹,舉體癢如蟲行,搔之成瘡,宜灸曲池二穴,隨年壯。

風猥退腳不遂,灸巨靈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各灸三壯,甲乙經云: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

風口喎,灸列缺二穴,甲乙經云:手太陰絡,去腕上一寸五分,別走陽明者,灸三壯,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風惡疾,灸兩足虎口中,各三壯,又法,灸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五壯,主周身痹大風。

白話文:

大風疾,可以用艾灸治療,在雙腳虎口穴各灸三壯。另外,也可以灸膈俞穴,它位於第七椎骨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五壯,可以治療全身痹大風。

風失音不語,灸合谷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甲乙經云:手陽明之所過也,各灸三壯。

風十指筋攣,不得屈伸,灸兩手踝骨上,各一七壯。

風癲灸兩乳頭,各三壯,次灸足大趾甲後聚毛中,各七壯。

中風狂走,欲斫刺入,或欲自殺,罵詈不息者,灸兩口吻頭赤肉際,各一壯,又灸兩肘屈中五壯,又灸背胛中間三壯,三日報,各三壯,又云:灸陰囊下縫,三十壯。

中風口喎僻,灸口吻口橫紋間,覺火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太過,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節上一炷。

白話文:

中風導致嘴巴歪斜或歪斜,用艾灸灸嘴巴和嘴巴橫紋之間的地方,感覺到火熱,立即取下艾條就會痊癒。不要把艾灸的量用盡,否則會過度。如果嘴巴左側歪斜,灸右邊嘴巴,右側歪斜灸左側嘴巴。另外,再灸中指指節上一炷香的時間。

中風眼上睛垂,灸目兩眥後,三壯。

中風不識人,灸季脅頭,各七壯。

中風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紋,十四壯。

猝中急風,悶亂欲死,灸兩足大趾下橫紋中,隨年壯。

風急不得行,內筋急者,灸內踝,外筋急者,灸外踝,各二十壯。

風毒腳弱,痹滿上氣,先灸大椎,穴在項上大節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若上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穴在頭頂凹中。

白話文:

風毒導致腳部虛弱,痹症充滿全身,以至於滿頭沉重;這種情況,首先灸大椎穴。穴位在後頸部,一個高高突起的大節上,灸其上方的一個穴位。如果伴有頭痛,先在百會穴灸50壯。穴位在頭頂的凹陷處。

次灸肩井,各一百壯,穴在兩肩上近頭凹處,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

次灸膻中五十壯,穴在胸前兩邊,對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覺氣吸吸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次灸巨闕,在心厭尖凹下一寸,灸以上五穴,亦足以順其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腕,及五臟俞,益佳。

白話文:

接下來灸膻中穴五十壯。膻中穴的位置在胸前兩側,在乳頭和胸厭骨之間的凹陷處,用手指按壓會覺得氣息吸入吸出。另外一種說法是,膻中穴就在胸正中線上的一個穴位。接著灸巨闕穴,位置在心窩尖端凹陷處下一寸的位置。灸以上五個穴位,也能順其氣。如果能再灸百會穴、風府穴、胃腕穴及五臟俞穴,效果會更好。

次灸風市百壯,在兩髀外,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捏之是穴。

次灸三里二百壯,以病人手橫掩,下並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是穴。

次灸上林一百壯,穴在三里下一夫。

次灸下林一百壯,穴在上林下一夫。

次灸絕骨二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頭小凹下是。

白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未瘥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