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角集) (4)

1. 防風

防風,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系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古人曾分上、中、下以療病,其實,治風則一。蓋隨所用而聽令,從各引經之藥,無所不達,治一身之痛,療半身之風,散上下之濕,祛陰陽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補,可暫時少用以成功,而不可經年頻用以助虛耳。

或問通聖散,專恃防風以散風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暫服尚不可,烏可常哉。蓋防風散人真氣,即以之散風邪,亦未可專恃也。

或問防風得黃耆,則不散邪而輔正,是防風亦可補之物,先生何謂攻而不補乎?夫黃耆得防風,而其功更大,未聞防風得黃耆,而其功更神,然則防風仍是攻而不補,非攻而亦補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風為散風神藥,毋論外感與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兩,以致散盡真氣,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風宜於無風之時,同黃耆用之,可以杜邪風之不入於皮毛,非風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顧名而可悟矣。

白話文:

防風,味道甘甜、辛辣,性質溫和,藥性向上升發,屬於陽性,沒有毒性。它是太陽經的本經藥物,也能通行脾經、胃經。古人曾將它分為上、中、下三種用途來治療疾病,但實際上,治療風邪的功效是一樣的。防風的藥效會隨著與其他藥物的配伍而發揮不同的作用,藉由不同的引經藥物,可以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治療全身的疼痛、半身不遂的風邪、散除上下的濕氣、消除陰陽之火,都能夠見效。但是防風的藥性偏於疏散而不收斂,偏於攻邪而不補益,可以短時間少量使用以達到治療效果,但不可以長期頻繁使用,以免耗損正氣。

有人問,通聖散這帖藥方,主要依靠防風來疏散風邪,可以常常服用嗎?回答說:這個藥方短時間服用尚且不可以,又怎麼能常常服用呢?因為防風會耗散人體的真氣,即使是用它來疏散風邪,也不可以過於依賴。

有人問,防風如果和黃耆一起使用,就不會疏散正氣反而能扶助正氣,這是不是說明防風也有補益的功效呢?先生您為什麼說它是攻邪而不補益的藥物呢?回答說: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功效會更加強大,但沒有聽說過防風和黃耆一起使用,功效就變得更神奇。所以防風仍然是攻邪而不補益的藥物,並不是既能攻邪又能補益的藥物。現在的人都把防風當成疏散風邪的神藥,不論是外感還是非外感都使用它,結果服用後反而沒有效果。

有人懷疑是不是因為使用的劑量太少了,所以就加重劑量,結果導致真氣散盡,不是很可笑嗎?其實,並不知道防風適合在沒有風邪的時候,和黃耆一起使用,可以防止邪風侵入皮膚毛孔,而不是風邪已經入侵後才使用的藥物。古人給藥物命名,必定有其深刻的含義,仔細體會藥名就可以領悟其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