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二(商集) (31)
卷之二(商集) (31)
1. 黃連
以黃連治心之君火,則熱變為寒。以黃連治心之相火,則寒變為熱。蓋君火宜正治,而相火宜從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熱,況相火在腎水之內,又烏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黃柏、知母,入於六味丸中,未必不鑑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以益腎也。誰知火不可以水滅,腎不可與心並論哉。
或疑世人用黃連,不比用黃柏、知母,先生闢黃柏、知母,何必於論黃連之後,而大張其文瀾哉?嗟乎!是有說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於火,不聞生於寒也。以瀉火為生,必變生為死矣。從來脾胃喜溫,而不喜寒,用寒涼降火,雖降腎火也,然胃為腎之關門,腎寒則胃寒,胃寒則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穀哉。
下不能消,則上必至於不能受,上下交困,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氣,必夜歸於腎之中,腎火沸騰,則肺氣不能歸矣。然補其腎水,而益其肺金,則腎足,而肺氣可復歸於腎。倘腎寒則腎火不歸,勢必上騰於肺,而又因腎之寒,不敢歸於下,則肺且變熱,而咳嗽之症生。肺熱而腎寒,不死又何待乎。
慨自虛火實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錯也。夫黃連,瀉實火也,補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將黃連之義,罄加闡揚,則虛火、邪火、相火之道,終不明於天下。吾所以於黃連門中,痛攻黃柏、知母,使天下後世知治火之藥,不可亂用寒涼,實救其源也。
白話文:
黃連
用黃連治療心臟的君火(心臟的陽氣),則能將熱證轉為寒證。用黃連治療心臟的相火(腎臟的陽氣),則能將寒證轉為熱證。這是因為君火需要正治(直接治療),而相火則需要從治(間接治療)。相火存在於心火之中,尚且不宜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更何況相火存在於腎水之中,又怎麼可以用寒涼之法治療寒證呢?過去丹溪先生在六味地黃丸中使用黃柏、知母,未必不是考慮到寒涼之性會損傷心臟,也可能利用寒涼之性來滋補腎臟。然而,火並不能用水來撲滅,腎臟和心臟的功能也不可混為一談。
有些人或許疑惑,世人使用黃連,與使用黃柏、知母不同,既然您批判黃柏、知母,為何要在論述黃連之後,還要大篇幅地闡述呢?唉!這其中有道理,不得不辨析清楚。人體的生成源於陽氣,而非陰寒。如果以瀉火的方式來養生,必然會導致由生轉死。自古以來,脾胃喜溫而惡寒,使用寒涼之物來降火,雖然能降腎火,但胃是腎的關門,腎寒則胃寒,胃寒則脾也寒。脾胃既寒,又怎麼能消化吸收水穀呢?
下焦不能消化,則上焦必然不能吸收,上下交困,不死又等待什麼呢?而且,肺金之氣,晚上會歸於腎臟之中,如果腎火旺盛,則肺氣就不能歸於腎臟了。然而,如果補益腎水,滋養肺金,則腎氣充足,肺氣就能恢復歸於腎臟。如果腎寒,則腎火不能歸於腎臟,勢必上衝於肺,又因為腎寒,不敢下歸,則肺反而會變熱,而產生咳嗽的症狀。肺熱而腎寒,不死又等待什麼呢?
總而言之,是因為人們對虛火、實火、君火、相火的辨別不清,所以才會在治療火證時犯錯。黃連,可以瀉去實火,又能補益正火,又能安撫君火。如果不先將黃連的功效充分闡明,則虛火、邪火、相火之道,終究不能為天下人所明瞭。我之所以在論述黃連的章節中,大力批判黃柏、知母,就是為了讓天下後世知道,治療火證的藥物,不可濫用寒涼,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