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18)

1. 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氣溫,無毒。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闢鬼祟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話文:

白芥子,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沒有毒性。它可以進入肝臟、脾臟、肺臟、胃部、心臟和相應的經絡。白芥子可以祛除體內的寒氣,安撫五臟六腑,驅逐膈膜上的痰液,讓鬼祟之氣遠離,消除腹悶、腹痛,治療瘧疾,平息咳嗽、喘鳴,疏通竅道,讓眼睛明亮,去除淤血,止痛,這些功效都非常顯著。白芥子既可以消散,也可以降落,既可以補益,也可以升舉,可以幫助其他補藥發揮作用,尤其是收功固本的效果很好。近來,人們不知道可以用白芥子來化痰,反而經常使用半夏、南星這些藥物,損耗人體的元氣,這讓人感到費解。

芥子善化痰涎,皮裡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於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於氣分而實宜,即用於血分而亦當者也。

白話文:

白芥子可以有效化解痰液,不管是表面的痰還是深層的痰都能消除,它的效果比半夏和南星還好。半夏性燥,容易傷陰;南星味道濃重,容易傷胃。只有白芥子能化解痰液,而且不耗損肺、胃、肝、心的氣,用於氣分時很合適,用於血分時也很有效。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須貝母,消胃之痰必須半夏也。而誰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統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處無不盡消,況且肺、胃淺近之間,豈有反不能消之理。試看瘧疾,正痰藏於膜膈之中也。

白話文:

有些人懷疑白芥子只能消散隔膜上的痰,而不能消除胃肺中的痰,好像消除肺部痰液必須使用貝母,消除胃部痰液必須使用半夏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隔膜上的痰,統指胃和肺中的痰液。胃肺中的隔膜,特別容易藏匿痰液。白芥子消除隔膜上的痰,表示所有有痰的地方都能徹底消除。更何況肺部和胃部相鄰甚近,豈有不消除的道理。就拿瘧疾來說,痰液正是藏匿在隔膜之中。

用白芥子一兩,炒為末,米飲為丸,一日服盡,而久瘧頓止,非消痰之明驗乎,瘧止之後,神氣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氣之明驗乎。故白芥子消痰,實勝於貝母、半夏,誰謂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白話文:

使用一兩白芥子,炒成粉末,用米湯製丸,一天全部服用完,長期瘧疾可立即停止,這難道不是化痰的明證嗎?瘧疾停止後,精神體力不疲倦,這難道不是化痰而不耗氣的明證嗎?所以白芥子化痰,其實勝過貝母、半夏,誰說肺胃之痰無法化掉呢?

或謂白芥子雖消膜膈之痰,未必氣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藥而不耗氣者乎?曰:白芥子實不耗氣,能安五臟。耗氣則五臟不安矣,豈有五臟安而耗氣者乎。其餘消痰之藥,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總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臟也。此所以實勝於各消痰之藥耳。

白話文:

有人說,白芥子雖然可以消解橫膈的痰,卻不能保證不會耗損氣。天下哪有消痰的藥不會耗損氣的呢?

我回答:白芥子其實並不會耗氣,反而能夠安撫五臟。如果耗氣,五臟就會不安,怎麼可能五臟安寧而耗氣呢?

其他消痰的藥,有的能安撫肺部卻不能安撫胃,有的能安撫胃卻不能安撫肺。總的來說,都不如白芥子能夠安撫五臟。因此,白芥子其實比其他各類消痰藥更勝一籌。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氣,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腎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補其腎,腎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白話文:

有人質疑白芥子化痰卻不耗氣,但使用後痰仍未消失,認為白芥子只能化解胸膈的痰,不能完全信任。

回答:白芥子只能化解胸膈的痰,而腎臟的痰卻化解不了。服用白芥子後仍有痰的人,應當補腎,腎氣充足痰液自然化解。為何懷疑白芥子不能化解胸膈的痰呢?

或疑白芥子消陰分之痰,不消陽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陰分、陽分之痰,無不盡消,不必分陰陽也。但腎經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則盡消而無疑矣。

白話文:

有人質疑白芥子只能化解陰寒體質的痰,不能化解陽熱體質的痰,是這樣嗎?不是。白芥子無論是陰寒體質還是陽熱體質的痰,都能徹底化解,不需要區分陰陽。但腎經因水氣泛濫、火氣沸騰所產生的痰,是白芥子無法化解的,除了這個之外,白芥子都能化解。

或問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覺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誰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白話文:

有人問,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種子。人們吃了芥菜,感覺消化力很好。那麼白芥子應該有很強的消食作用吧,似乎不適合多吃。誰知道,芥菜消食,而芥子化痰,兩者並不同。不能因為芥菜消食,就懷疑它的種子,而避免食用。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氣,發明幾無遺議,但不知膜膈之痰在於何處?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雖痰分五臟六腑,要皆存於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於胃脘中消之,豈各入五臟六腑而後消之乎。

白話文:

有些人懷疑白芥子可以消散膜膈(胃周圍)的痰,卻不會耗損元氣。這個論點基本上沒有爭議,但不知膜膈的痰位於何處?

(作者回答:)膜膈的痰介於胃脘的上方和下方之間,而不是在胃脘上或下方之外。雖然痰分佈在五臟六腑,但都存在於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於消散膜膈的痰,也是在胃脘中消散的,難道它們會分別進入各個臟腑之後再消散嗎?

2. 萊菔子(即蘿蔔子)

蘿蔔子,味辛、辣,氣溫,無毒。入胃、脾二經。卻喘咳下氣甚神,解麵食至效。治風痰,消惡瘡,善止久痢,除脹滿亦奇,但宜少少用之。補氣之藥得之,而無大過之憂。利濕之劑入之,而有善全之妙。多服則損氣,久服則傷陰也。

白話文:

蘿蔔籽,味道辛辣,性溫,無毒。歸入胃經和脾經。具有強效止喘、咳、降氣的作用,對解除麵食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尤為有效。可治療風痰,消散惡瘡,善於止久痢,也能有效消除脹滿。但要注意少量使用。與補氣藥物搭配時,無需過度擔心。與祛濕藥物搭配時,有保護身體的作用。大量服用會損傷陽氣,長期服用會損傷陰液。

或疑蘿蔔子能治喘脹,然古人用之於人參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參原是除喘消脹之藥,萊菔子最解人參,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參之除喘消脹,乃治虛喘虛脹也。虛症反現假實之象,人參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脹之所未能驟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服者有之。雖所增之喘脹,乃一時之假象,少頃自然平復,然終非治之之善。

白話文:

有人認為蘿蔔子能治療氣喘和脹氣,但是古人卻將它用在人參中,結果反而效果奇佳。人參原本就有消除氣喘和脹氣的效果,蘿蔔子也能化解人參的藥性,為什麼兩者一起使用卻能奏效呢?

人參消除氣喘和脹氣的功能,是針對虛證的氣喘和脹氣。虛證卻表現出假實的症狀,如果貿然使用人參治療,效果可能無法立竿見影,往往服用後反而氣喘和脹氣更加嚴重。雖然這種加重的氣喘和脹氣只是暫時的假象,不久後自然就會恢復,但終究不是良好的治療方法。

少加蘿蔔子以制人參,則喘脹不敢增,而反得消喘消脹之益,此所謂相制而相成也。

或問蘿蔔子專解人參,用人參而一用蘿蔔子,則人參無益矣。此不知蘿蔔子,而並不知人參者也。人參得蘿蔔子,其功更補。蓋人參補氣,驟服氣必難受,非止喘脹之症也,然得蘿蔔子,以行其補中之利氣,則氣平而易受。是蘿蔔子平氣之有餘,非損氣之不足,實制人參以平其氣,非制人參以傷其氣也。世人動謂蘿蔔子解人參,誤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蘿蔔子專門分解人參的藥效,如果使用人參時同時服用蘿蔔子,那麼人參就不會有益處了。這種說法是既不瞭解蘿蔔子,也不瞭解人參的。人參配合蘿蔔子使用,效果反而更佳。

因為人參具有補氣的作用,但是如果突然服用人參,可能會引起氣滯不舒,這不僅僅是喘息和腹脹的症狀,而且會導致氣血不暢。但是如果加入蘿蔔子,可以幫助人參補益中氣的同時疏通氣滯,讓氣血順暢,更容易吸收。

因此,蘿蔔子不是減少人參補氣的作用,而是平衡人參的補氣作用,讓氣血運行更加順暢,並不會損傷人參的藥效。世人傳言蘿蔔子會分解人參,這是一種誤解。

3. 瓜蒂

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凡邪在上焦,致頭目、四肢、面上浮腫,與胸中積滯,並下部有脈、上部無脈者,皆宜用瓜蒂以吐之也。

白話文:

瓜蒂,味道苦,性質寒涼,略有毒性。凡是邪氣停留在上焦(頭頸部),導致頭部和四肢、面部浮腫,以及胸中有積滯,同時下部有脈搏,而上部沒有脈搏的,都適合用瓜蒂催吐來治療。

或問瓜蒂可療黃疸,吾子略而不言,何也?夫黃疸之症,多從下受,用瓜蒂吐之,是從上療之也,似乎相宜。然而,黃疸乃濕熱壅於上、中、下三焦,下病而止治上,將置中焦於不問乎,此瓜蒂不可治黃疸亦明矣。余所以作缺疑之論矣也。

白話文:

有人問到西瓜蒂可以治療黃疸,您卻輕輕帶過,為什麼呢?黃疸這個病症,多是由下方受到影響所致,用西瓜蒂催吐治療,是從上方著手,乍看之下似乎很合理。然而,黃疸是因為濕熱淤積在上、中、下三焦,只治療下焦而放著中焦不管,豈不是本末倒置嗎?因此,西瓜蒂不能治療黃疸是顯而易見的。我之所以有所懷疑,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或問瓜蒂能去鼻中息肉,子亦不論,是何說乎?曰:鼻中生息肉者,因肺中之熱也。用瓜蒂以吐去痰涎,則肺熱除,而鼻火亦泄,似乎相宜。然而,肺熱雖移熱於鼻,上吐以泄鼻中之火,勢必中傷肺中之氣。肺氣既傷,胃氣自逆,肺心反動其火,火動鼻中,更添熱氣,前之息肉未消,而後之息肉又長矣,予所以削而不道也。至於瓜蒂性易上湧,不宜輕用,不獨鼻中生息肉也。

白話文:

有人問,瓜蒂可以去除鼻中的息肉,您怎麼看待這個說法?

我說:鼻中長息肉,是因為肺中有熱造成的。使用瓜蒂催吐出痰液,可以消除肺熱,同時鼻中的熱氣也會被排出,看似很合理。

然而,肺熱雖然轉移到了鼻腔,但通過催吐來排出鼻中的火氣,難免會損傷肺中的氣體。肺氣受傷,胃氣自然逆亂,肺心反作用於火,火再次作用於鼻中,會增加熱氣,原本的息肉還沒消失,新的息肉又長出來了,所以我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此外,瓜蒂容易引起嘔吐,不應該輕易使用,不僅僅是鼻息肉的問題。

若胸中無寒,胃家無食,皮中無水,心中無邪,以致諸虛各症,均宜慎用。誤用則禍不旋踵矣也。

4.

蔥,味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入足陽明胃經,及手太陰肺脈。疏通關節,祛逐風邪,理霍亂轉筋,治傷寒頭痛,殺魚肉之毒,通大小腸,散面目腫浮,止心腹急痛,去喉痹,愈金瘡折傷血出疼,搗爛炒熱,傅之血止。安娠妊,塞衄血,除腳氣奔豚之邪,療蛇傷蚯蚓之毒,功專發散,食多神昏。

白話文:

性味:辛溫,升發,屬陽,無毒。

歸經:胃經(足陽明)和肺經(手太陰)。

功效:

  • 通暢關節
  • 祛除風寒
  • 治療霍亂、痙攣
  • 治癒傷寒頭痛
  • 解除魚肉毒性
  • 通利大小腸
  • 消除面部腫脹
  • 緩解心腹疼痛
  • 治療喉嚨腫痛
  • 癒合金瘡折傷,止血止痛。取蔥搗爛炒熱,敷於傷處,可止血。

其他用途:

  • 保安胎
  • 止鼻血
  • 治療腳氣病和奔跑後氣喘
  • 解除蛇傷和蚯蚓毒性

注意:

蔥有發散作用,過量食用可導致神志昏迷。

病屬氣虛,尤勿沾口。可為佐使,而亦可為君臣。大約為佐使者內治也,為君臣者外治也。外治宜多,內治宜少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是因氣虛引起的,特別不要食用。靈芝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也可以作為主藥。通常,作為輔助藥物時用於內服;作為主藥時用於外用。外用靈芝的劑量宜大,內服靈芝的劑量宜小。

蔥有益而亦有損。益者,通氣而散邪。損者,昏目而神奪也。北人喜食蔥,往往壞目,習俗使然,不能禁耳。

蔥善通脈,仲景夫子所以制通脈湯也。蓋蔥空中而善通氣,通氣即通脈也。溫其里之寒,解其表之熱,故脈之不通者即通。世人疑用蔥以散邪,則失用蔥之意矣。

白話文:

蔥能疏通經絡,所以東漢名醫張仲景用它來製作通脈湯。蔥氣味清香,能宣通氣機,宣通氣機即宣通經絡。它能溫暖體內陽氣、驅散表面的熱氣,因此經絡阻塞的病症就會消除。一般人誤以為蔥是用來驅散邪氣的,那就錯解了蔥藥性的真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