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二(商集) (17)
卷之二(商集) (17)
1. 升麻
升麻,味苦、甘,氣平、微寒,浮而升,陽也,無毒。入足陽明、太陰之經。能升脾胃之氣。得白芷、蔥白同用,又入手陽明、太陰二經,其餘他經,皆不能入。能闢疫氣,散肌膚之邪熱,止頭、齒、咽喉諸痛,並治中惡,化斑點瘡疹,實建奇功。療肺癰有效,但必須同氣血藥共用。
可佐使,而亦不可以為君臣。世人慮其散氣,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宜多用之時。本草如《綱目》、《經疏》,尚未及言,況他書乎。夫升麻之可多用者,發斑之症也。凡熱不太甚,必不發斑,惟其內熱之甚,故發出於外,而皮毛堅固,不能遽出,故見斑而不能驟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藥,欲退斑,必須解其內熱。
解熱之藥,要不能外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之類。然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藉升麻,以引諸藥出於皮毛,而斑乃盡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出外,勢必熱走於內,而盡趨於大、小腸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於散,任其下行者難於解。
此所以必須多用,而火熱之毒,隨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之類而行,盡消化也。([批]闡義甚精。)大約元參、麥冬用至一、二兩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錢,少則四錢、三錢,斷不可只用數分與一錢已也。
或問升麻能止衄血,先生置而不講,豈仲景張夫子非歟?曰:以升麻為止血之藥,此不知仲景夫子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於胃,衄血出於肺。止血必須地黃,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過用其引地黃,入於肺與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數分,便能相濟以成功,切不可多至於一錢之外也。
又問升麻升而不降,何以大便閉結反用升提,必取於升麻,豈柴胡不可代耶?曰:升麻與柴胡,同是升提之藥,然一提氣而一提血。大便燥急,大腸經之火也。大腸有火,又由於腎水之涸也。欲潤大腸,舍補血之藥無由,而補血又責之補腎,使腎之氣通於大腸,而結閉之症可解。
然則通腎之氣,以生血可也,而必加升麻於補腎、補血之中者,蓋陰之性凝滯而不善流動,取升麻而升提其陰氣,則肺金清肅之令行。況大腸與肺又為表裡,肺氣通,而大腸之氣亦通,肺氣通,而腎之氣更通,所以閉者不閉,而結者不結也。若用柴胡,雖亦入肝,能提升血分之氣,終不能入於大腸,通於肺、腎之氣,此柴胡之所以不可代升麻也。([批]講得細微入神。
)
或問升麻與犀角迥殊,何以古人有無犀角,用升麻代之之語,以升麻、犀角同屬陽明也,然否?夫升麻雖與犀角同屬陽明,而仲景夫子用升麻以代犀角,非特為其同屬陽明也。犀角地黃湯所以治肺經之火也,犀角引地黃以至於肺,而升麻亦能引地黃以至於肺也。肺與大腸為表裡,清肺而大腸陽明之火自降,瘀血必從大便而出,是升麻清肺,正所以清陽明也。
白話文:
升麻,味道苦中帶甘,藥性平和,稍微偏涼,有向上發散的特性,屬於陽性藥物,沒有毒性。它主要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能夠提升脾胃的氣機。如果與白芷、蔥白一起使用,還能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其他經脈則難以進入。升麻能驅散疫病之氣,散發體表肌膚的邪熱,止頭痛、牙痛、咽喉腫痛,也能治療中邪昏迷的病症,化解斑疹和瘡瘍,功效顯著。治療肺膿瘍有效果,但必須與補氣血的藥物一同使用。
升麻可以作為輔助藥使用,但不能作為主要藥物。人們擔心它會耗散氣機,所以不敢多用,這是對的,但是,也有應該多用的時候。《本草綱目》、《本草經疏》等醫書都沒有詳細說明,更不用說其他的醫書了。升麻可以多用的情況,主要是治療發斑的病症。凡是熱邪不嚴重的,不會發斑,只有體內熱邪非常嚴重,才會發到體表,由於皮膚毛孔閉塞,熱邪不能很快發出,所以出現斑疹卻不能馬上消散。升麻本身並不是退斑的藥物,要退斑,必須先解除體內的熱邪。
解除熱邪的藥物,主要包括元參、麥冬,以及黃芩、黃連、梔子之類。然而元參、麥冬和黃芩、黃連、梔子,它們的藥性是往下走的,不能向外發散,必須藉助升麻,引導這些藥物向體表發散,斑疹才能徹底消退。如果升麻用量太少,不能引導熱邪向外發散,熱邪必定會往體內走,全部趨向大腸和小腸。火的性質是向上燃燒的,引導它向上發散容易,任由它向下則難以解除。
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多用升麻的原因,這樣火熱的毒邪,就可以隨著元參、麥冬和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的作用而消解。(這段解釋非常精闢。)大約元參、麥冬用到一兩到二兩的劑量時,升麻就可以多用到五錢,至少也要四錢或三錢,絕對不能只用幾分或一錢的量。
有人問,升麻能止鼻出血,先生卻不提及,難道張仲景的用法錯了嗎?回答說:把升麻當作止血藥,這是沒有理解張仲景使用升麻的用意。吐血是胃出血,鼻出血是肺出血。止血必須使用地黃,不是升麻可以止的。使用升麻,只是用它來引導地黃藥力,進入肺和胃而已,這類病症,升麻反而忌諱多用,少量幾分,就能互相輔助而成功,千萬不能用到一錢以上。
又有人問,升麻是向上升提的藥,為什麼大便秘結反而要用升提的藥來治療,而且一定要用升麻,難道柴胡不能代替嗎?回答說:升麻與柴胡,都是升提的藥,但一個升提的是氣,一個升提的是血。大便乾燥急迫,是屬於大腸經的火熱。大腸有火,又由於腎水不足造成的。要潤大腸,非用補血藥不可,而補血又需要補腎,使腎氣能夠通達到大腸,便秘的症狀就能解除。
既然要通腎氣,用來產生血液就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在補腎補血的藥方中加入升麻呢?因為陰的特性是凝滯而不易流動,用升麻來升提陰氣,就能使肺的肅降功能正常運行。況且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肺氣通暢,大腸的氣機也跟著通暢,肺氣通暢,腎氣也會更加通暢,所以阻塞的就能通暢,閉結的就能解開。如果用柴胡,雖然也能進入肝經,可以提升血分之氣,但終究不能進入大腸,通達肺、腎之氣,這就是柴胡不能代替升麻的原因。(這段解說非常細微且深入。)
有人問,升麻和犀角的藥性截然不同,為什麼古人有在沒有犀角時,用升麻代替的說法,是因為升麻和犀角都屬於陽明經嗎?回答說:升麻雖然與犀角都屬於陽明經,但張仲景用升麻代替犀角,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屬於陽明經。犀角地黃湯是治療肺經火熱的,犀角可以引導地黃的藥力到達肺部,而升麻也能引導地黃的藥力到達肺部。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清瀉肺火,大腸陽明的火自然會下降,瘀血自然會從大便排出,所以升麻清肺,正是清瀉陽明經火熱的方法。
有人問,升麻用在補中益氣湯中,難道是擔心柴胡升舉的力量不足,所以用升麻來輔助嗎?回答說:柴胡和升麻一同用在補中益氣湯中,各自升提它們的氣機,互不影響,但又互相增益。柴胡從左邊升提氣機,升麻從右邊提昇氣機,古人已經說過了。然而柴胡從左邊升提氣機,右邊也未嘗不同時升提,升麻從右邊提昇氣機,左邊也未嘗不同時升提,它們既互相照應,又互相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