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7)

1. 黃柏

黃柏,味苦、微辛,氣寒,陰中之陰,降也。無毒。乃足少陰妙藥,又入足太陽。專能退火解熱,消渴最效,去腸風,止血痢,逐膀胱結熱,治赤帶,瀉腎中相火,亦能平肝明目,其餘《本草》所載功效,俱不可盡信也。蓋黃柏乃至陰之物,其性寒冷,只可暫用以降火,而不可長用以退熱。

試思陰寒之地,不生草木,豈陰寒之藥,反生精髓。黃柏有瀉而無補,此可必信者也。如遇陰虛火動之人,用黃柏以瀉火,不若用元參以降火也。萬不得已而用黃柏,亦宜與肉桂同用,一寒一熱,水火有相濟之妙,庶不致為陰寒之氣所逼,至於損胃而傷脾也。

或疑丹溪朱公,專以陰虛火動立論,其補陰,丹溪以黃柏、肉桂同用,未嘗教人盡用黃柏、知母也。而吾子譏其太過,毋乃已甚乎?嗟乎。人生於火,原宜培火,不宜損火也。火之有餘,實水之不足。因水之不足,乃現火之有餘。火盛者,補水而火自息,不必去瀉火也。自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說,其立論為千古之不磨,而其立方不能無弊,用黃柏、知母於肉桂之中,不用熟地、山茱為君,烏可為訓乎。

或疑黃柏苦寒瀉火,是瀉火有餘,而補水不足,入於大補陰之內,少用之,以退陰虛之火,不識亦可乎?曰:不可也。黃柏瀉火而不補水也。惟是陰虛火大動,用黃柏於大補真陰之藥,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類,可暫用以退火。倘陰虛而火微動者,亦斷不可用。蓋陰火之大盛者,退火而火少息;陰火之微動者,退火而火愈起。

總之,虛火旺宜瀉,而虛火衰宜補也。

或問知母、黃柏,同是苦寒之藥,用一味以瀉虛火,未必無功,必要加用二味,與仲景張公並駕齊驅,反致誤事,使後人譏之,是則丹溪之失也。嗟乎!虛火之沸騰,乃真水之虧損,用六味以生水制火,尚恐水不能以遽生,而火不可遽制。況用苦寒之黃柏、知母,使水之不生,又何以制火哉。

在丹溪欲制火以生水,誰知制火而水愈不生耶。用知母、黃柏之一味,似乎輕於二味並用,然而,水一遇寒涼即不生,正不必二味之兼用也。

白話文:

黃柏,味道苦、帶點辛辣,藥性寒涼,是陰性中的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沒有毒性。是足少陰經的妙藥,也能進入足太陽經。特別擅長退火解熱,對消渴症(糖尿病)最有效,能去除腸風(腸道疾病),止血痢,驅除膀胱的結熱,治療赤帶(女性白帶異常),瀉腎中的相火(虛火),也能平肝明目。其他醫書記載的功效,都不能完全相信。因為黃柏是屬於極陰的藥物,藥性寒冷,只能暫時用來降火,不能長期使用來退熱。

想想看陰寒的地方,不會生長草木,難道陰寒的藥物,反而能產生精髓嗎?黃柏只有瀉的作用而沒有補的作用,這一點是絕對可以相信的。如果遇到陰虛火旺的人,用黃柏來瀉火,不如用元參來降火。萬不得已要用黃柏,也應該和肉桂一起使用,一個寒性一個熱性,有水火相濟的妙處,才不會被陰寒之氣逼迫,而傷到胃和脾。

或許有人會懷疑朱丹溪先生,專門以陰虛火旺來立論,他補陰,在黃柏和肉桂同時使用的時候,並沒有教人全部使用黃柏和知母。而你批評他太過分,難道不是太過了嗎?唉!人生下來就有火,本來就應該培養火,不應該損傷火。火過多,其實是水不足。因為水不足,才顯現出火過多。火旺盛的人,補充水份火自然就會熄滅,不一定需要瀉火。自從丹溪創立陰虛火旺的說法,他的立論是千古不滅的,但是他的處方卻不能沒有弊端,在肉桂之中使用黃柏、知母,不用熟地、山茱萸做主藥,怎麼能作為榜樣呢?

或許有人會懷疑黃柏苦寒瀉火,是瀉火有餘,而補水不足,加入大補陰的藥方中,少量使用,用來退陰虛的火,不知道這樣可以嗎?回答說:不可以。黃柏瀉火但不補水。只有在陰虛火大動的時候,可以用黃柏在大補真陰的藥方中,例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類,可以暫時用來退火。如果陰虛但火只是輕微的動,也絕對不能用。因為陰火大盛的,退火後火就會稍微平息;陰火輕微動的,退火後火反而會更旺盛。

總之,虛火旺盛應該瀉,而虛火衰弱則應該補。

有人問:知母、黃柏,同樣是苦寒的藥物,用一味來瀉虛火,未必沒有功效,一定要加上兩味,和張仲景先生並駕齊驅,反而會耽誤事,讓後人譏笑,這是丹溪先生的錯誤啊。唉!虛火沸騰,是真水虧損的緣故,用六味地黃丸來生水制火,還擔心水不能立即產生,而火不能馬上被抑制。何況用苦寒的黃柏、知母,讓水不能產生,又怎麼能制火呢?

丹溪先生想要制火以生水,誰知道制火反而讓水更不能產生。用知母、黃柏一味,似乎比兩味一起用要輕微,然而,水一遇到寒涼就無法產生,根本不需要兩味一起用。

2. 楮實子

楮實子,味甘,氣微寒,無毒。入腎、肝二經。陰痿能強,水腫可退,充肌膚,助腰膝,益氣力,補虛勞,悅顏色,輕身壯筋骨,明目,久服滑腸。此物補陰妙品,益髓神藥。世人棄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腸之語也。凡藥俱有偏勝,要在制之得宜。楮實滑腸者,因其潤澤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先用茯苓、薏苡仁、山藥同施,何懼其滑乎。

或問楮實子入於打老之丸,自是延年之物,何獨不言其益算耶?曰:延年益壽,亦在人之服藥何如耳。吞添精填髓之神丹,而肆然縱欲,欲其周花甲之年而不得,況楮實子庸庸者乎。苟節房幃而慎起居,損飲食而戒氣惱,即不用楮實,亦可長年。余所以略而不談也。

白話文:

楮實子,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腎經和肝經。能夠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使之強壯,可以消除水腫,使肌肉豐滿,有助於腰部和膝蓋,增強體力,補養虛弱勞損,使容貌美麗,使身體輕盈,強健筋骨,使眼睛明亮,長期服用會使腸道滑利。這東西是滋補陰精的妙品,是補益精髓的神藥。世人拋棄不用,是因為它有長期服用會使腸道滑利的說法。所有藥物都有其偏性,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來控制它。楮實子使腸道滑利,是因為它滋潤的緣故,並非是嫌它作用太快導致腹瀉。只要預防它的滑利作用,先使用茯苓、薏苡仁、山藥一同使用,又何必害怕它會滑腸呢?

有人問,楮實子被用於「打老丸」中,自然是延年益壽的藥物,為什麼單獨不說它能增長壽命呢?我說:能不能延年益壽,也要看人怎麼服用藥物。即使吞服了能增補精髓的神丹妙藥,卻仍然放縱性慾,想要活到六十歲都難,更何況是楮實子這種普通藥物呢?如果能節制房事,注意起居生活,減少飲食,戒除情緒波動,即使不用楮實子,也能長壽。所以我才沒有提及它的延年益壽之效。

3. 淡竹葉(竹茹、竹瀝)

淡竹葉,味甘、淡,氣平寒,陰中微陽,無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氣咳喘,散陽明之邪熱,亦退虛熱煩燥不眠,專涼心經,尤祛風痙。

竹茹,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尤止心煩。竹瀝,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口。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喉即蘇。止驚怪卻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卻。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瀝系火燒出瀝,佐之薑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

以上三味,總皆清痰瀉火之藥,因其氣味寒,不傷元氣,可多用,以佐參、苓、耆、術健脾開胃也。

或疑竹葉、竹茹、竹瀝,同一物也,何必強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葉輕於竹茹,雖涼心而清肺;竹茹輕於竹瀝,雖清心而清胃;若竹瀝則重於竹葉、竹茹,雖清心而兼補陰也。

或問古人以竹瀝治中風,似於中風皆痰也,痰生於風乎?曰:中風未有不成於痰者也,非痰成之於風也。使果成於風,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復用此甘寒滑利之竹瀝,以化消其痰哉。

或問淡竹葉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葉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葉。蓋二葉之味多苦,不堪入藥,其餘諸竹之葉,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葉也。若草本之葉,非是竹葉,乃俗名暢腳者也,其性雖寒,能止咳嗽,然而終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白話文:

淡竹葉,味道甘淡,藥性平和偏寒,屬性為陰中帶有微陽,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心、脾、肺、胃等臟腑。它可以消除上氣引起的咳嗽喘息,散發陽明經的邪熱,也能退除虛熱引起的煩躁失眠,特別能清涼心經的熱,尤其能祛除風痙。

竹茹,主要治療胃熱引起的打嗝,能治療食道阻塞、嘔吐等症狀,特別能止住心煩。竹瀝,能退除陰虛引起的發熱,調理中風造成的口噤不語。對於小兒驚風抽搐,只要服用竹瀝就能平定。婦女生產時的悶暈,喝下竹瀝就能甦醒。竹瀝能止驚嚇、祛除痰液。痰液如果停留在手足四肢,沒有竹瀝就無法到達;痰液若在皮膚與肌肉之間,沒有竹瀝就無法祛除。世俗之人認為竹瀝藥性大寒,其實竹瀝是火燒竹子而出的汁液,如果搭配薑汁服用,可以使水火相調和,又怎麼會是寒性的呢?

以上這三種藥材,總體來說都是清熱化痰的藥物,由於它們的藥性偏寒,不會損傷元氣,因此可以多用,並可搭配人參、茯苓、黃耆、白朮等藥材,來健脾開胃。

有人懷疑竹葉、竹茹、竹瀝是同一種東西,為何一定要區分它們的功效呢?其實有不可不區分之處。竹葉比竹茹輕,雖然能清涼心經,但偏重於清肺熱;竹茹比竹瀝輕,雖然能清涼心經,但偏重於清胃熱;至於竹瀝則比竹葉、竹茹重,雖然能清涼心經,但同時也能滋養陰液。

有人問,古人使用竹瀝治療中風,似乎認為所有中風都是痰引起的,那麼痰是因風而生的嗎?答案是:中風沒有不是由痰引起的,但並不是痰因風而生。如果中風真的是外來風邪侵入引起的,那麼古人為何還要使用這種甘寒滑利的竹瀝來化痰呢?

有人問,世人懷疑淡竹葉是草本植物,是這樣嗎?答案是:淡竹葉就是竹子的葉子,但不能使用幼竹或紫竹的葉子。因為這兩種竹葉味道多苦,不適合入藥,其餘各種竹子的葉子,味道都是淡的,因此才稱為淡竹葉,並不是草本植物的葉子。至於草本的葉子,並不是竹葉,而是俗稱「暢腳」的植物,雖然藥性寒涼,能止咳,但終究無法進入心經來化痰。

4. 茯苓(茯神)

茯苓,味甘、淡,氣平,降也,陽中陰也,無毒。有赤、白二種,白者佳,亦可用入心、脾、肺、肝、腎五臟,兼入膀胱、大小腸、膻中、胃經。助陽,利竅通便,不走精氣,利血僅在腰臍,除濕行水,養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練魄,開胃厚腸,卻驚癇,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

茯神,即茯苓之一種。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猶有顧本之義,故善補心氣,止恍惚驚悸,尤治善忘,其餘功用,與茯苓相同,此二種,利中有補,久暫俱可用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惟輕重之宜分,無損益之可論。或謂汗多而陰虛者宜忌,少用之何損哉。或言小便素利者勿服,恐助燥損陰,微用之何妨。

初病與久病相殊,而健脾正宜於久病,何必盡去夫茯苓也。丹溪曰:茯苓有行水之能,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諸藥,歸就腎經,去胞中積陳,而以為搬運之功也。夫八味丸有桂、附、熟地、山萸之直入於腎,何藉茯苓之引經耶。仲景張夫子用茯苓於八味丸中,大有深意。

以熟地純陰,而性過於膩滯,雖澤瀉利水,熟地之滋潤已足相制,然而澤瀉過於利水,未必健脾以去濕。故亦用茯苓以佐之,利腰臍而又不走氣,使澤瀉亦不過於滲泄,則瀉中有補,助熟地、山藥、山茱速於生陰,實非徒為接引而用之也。

或問茯苓健脾,而張仲景公用之益腎,意者脾腎同治耶?夫茯苓雖亦入脾,而張夫子用之全非取其健脾,止取其益腎耳,夫腎惡燥,而亦惡濕,過燥則水乾,而火易熾,過濕則邪住,而精難生。用茯苓於六味丸中,瀉腎中之邪水,以補腎中之真水也,故與健脾之意全不相干,勿認作脾腎同治也。

或問茯苓不健脾而益腎,而茯苓實健脾之物也,意者腎健而脾亦健乎?夫腎健而脾亦健,此六味湯之功用也。茯苓只能益腎以通胃耳,胃為腎之關門,腎氣足而關門旺,不可單歸功於茯苓也。然而,茯苓之氣實先通於胃。夫茯苓下利之物,如何能上行於胃。不知茯苓尤通上下之竅,而胃亦是水穀之海,利水而水不入海,將何注乎。

故下通膀胱,而上通於胃,胃氣得腎氣之升騰,而胃氣有不更開,飲食有不更進乎。似乎脾健而能容,實亦胃健而能受焉也。

或疑茯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而或言過於利水,或言未能健脾,皆是與人相反,謂先生不好奇得乎?曰:非好奇也。二味實各有功用,不得不分言之耳。澤瀉,瀉之中有補,表其補之功,則其瀉正可用也;茯苓,補中有瀉,論其瀉之益,則其補亦可用也。凡藥有功有過,明辨功過於胸中,自然臨症無差也。

或問六味丸中闡發已盡,不識茯苓於前說之外,尚有異論乎?前說不足以盡茯苓之義也。仲景夫子用茯苓於六味丸中也,豈特瀉腎中之邪水,以補腎中之真水哉。茯苓更能入腎,以通腎中之火氣。腎中火氣,上通胃而下通膀胱二經。苟無腎火之氣以相通,則上水不能入,而下水不能出矣。

上水不能入者,非不能飲也,飲水而水之氣不消;下水不能出者,非不能容,而水之氣不泄不消,而水勢必奔迫於中焦,而不能化矣,惟有火氣以相通,而上下之水始周流而無滯。六味補腎中之水,而不補腎中之火,則火不能自通於胃與膀胱矣。得茯苓代為宣化,而上下之水得行,何致有不消不泄之慮哉。

茯苓用之於六味丸中者,尚有如此妙義也。

又問茯苓用之於六味丸中,奇義如此,而用之於八味丸中,亦別有意義乎?曰:有。茯苓瀉水,亦能瀉火。瀉水者瀉腎中之邪水,則瀉火者獨不瀉腎中之邪火乎。八味丸用桂、附以補火者,補腎中之真火也。然補腎中之真火,而腎中之邪火不去,則真火不生,反助邪火而上升矣。

仲景夫子用茯苓於八味丸中,正取其瀉邪火以補真火也。桂、附得茯苓之助,無邪火之相干,自然真火之速長。於是火生而脾土得其益,受水穀而能容,胃土得其益,進飲食而無礙,肺氣調,而心氣降、肝氣平矣。

又問茯苓用之四君子湯與六君子湯,似非盡利水也,何獨不言其奇乎?夫茯苓用之於陰藥之內,可以出奇。茯苓用之於陽藥之間,無以顯異,不過佐人參、白朮,分消其水濕,以固其脾土而開胃氣也。

又問茯苓用之於都氣丸中,亦未見出奇,必得肉桂,而後瀉水,安在入腎氣丸中即能出奇乎?曰:腎氣丸之妙,全在茯苓。茯苓利水,人人知之。利水之中,得群陰之助,更能於補水中,以行其利水之權;得二陽之助,更能於補火之中,以全其化水之神。止利其邪水,而不使波濤泛溢,又不損其真水,而轉使熱氣薰蒸,通上下三焦,消內外二濕,皆茯苓為君之功也。

倘以茯苓為臣,而君以熟地,勢必中焦阻滯,水積於皮膚而不得直入於膀胱矣,又何以瀉之哉。

或問夏子益集奇異治病之方,有人十指節斷壞,惟有筋連無節肉,蟲出如燈心,長數寸,遍身綠毛,以茯苓、胡黃連,煎飲而愈,豈亦有義乎?曰:是濕熱出蟲耳。茯苓以去濕,黃連以解熱,濕熱散而蟲自死矣。惟是蟲身長綠毛,實有秘義。此人必手弄青蛙,戲於池塘之中,綠毛之龜在池內,欲吞之而不可得,故氣衝而手,久之而手爛,得至陰之毒而不散,故皮爛而肉腐,生長蟲綠毛也。惜吾發異議,無人證之耳。

或問今人用茯苓,多用人乳浸泡,久制則白色變紅,其有益於人乎?夫補藥而用茯苓者,恐純補之臟滯,故用之通達,使於瀉之中,以助其補之力也,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全失,一味呆補,反不能佐補藥以成功。此近人不知用藥之功,而妄為制變,不可以為法也。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淡,性質平和,屬性偏陰,沒有毒性。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白色品質較好。可以作用於心、脾、肺、肝、腎五臟,也能進入膀胱、大小腸、膻中、胃經。它能幫助陽氣,疏通孔竅,使排便順暢,但不消耗精氣。它在腰部和肚臍一帶促進血液循環,能去除濕氣,促進水分代謝,滋養精神,增進智慧,產生津液,溫暖脾胃,去除痰火,有益於肺部,調和魂魄,開胃健脾,治療驚癇,安定胎兒。長期服用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茯神,是茯苓的一種,是生長在松樹根部的茯苓。因為它附著在根部生長,有「不忘根本」的含義,所以特別擅長補益心氣,能鎮定心慌、驚悸,尤其擅長治療健忘。它其他的功效和茯苓相同。這兩種藥材都具有利水和補益的功效,可以長期或短期服用,既可以作為主要藥物,也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使用時要注意用量輕重,它們本身沒有損益之分。有人說,容易出汗且陰虛的人不宜服用,但少量使用又有什么損害呢?也有人說,小便本來就很多的人不應服用,因為會助長乾燥之氣,損傷陰液,但少量使用又有什么妨礙呢?

初病和久病的情況不同,而健脾恰好適合久病之人,為何要完全摒棄茯苓呢?朱丹溪說:茯苓有利水的作用,長期服用會損害人體。八味丸中使用茯苓,也不過是引導其他藥物,歸入腎經,去除體內積滯的舊物,起到搬運作用。八味丸中有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等可以直接作用於腎的藥物,為何還要借用茯苓來引導呢?張仲景先生在八味丸中使用茯苓,有其深意。

因為熟地性質純陰,過於滋膩黏滯,雖然有澤瀉可以利水,熟地的滋潤作用也足以制約澤瀉,但澤瀉利水過於猛烈,未必能健脾祛濕。所以也使用茯苓來輔助,它可以作用在腰部和肚臍一帶,又不耗散氣,使澤瀉不至於過度滲泄,這樣就達到瀉中有補的效果,可以幫助熟地、山藥、山茱萸更快地產生陰液,並非只是單純的引導作用。

有人問,茯苓可以健脾,但張仲景先生卻用它來益腎,難道是脾腎同治嗎?茯苓雖然也能作用於脾,但張先生使用它,並非是為了健脾,而是為了益腎。腎臟不喜歡乾燥,也不喜歡潮濕,過於乾燥則水分枯竭,容易生火,過於潮濕則邪氣滯留,精氣難以產生。在六味丸中使用茯苓,是為了排出腎中的邪水,以補益腎中的真水。因此,這和健脾的用意完全不同,不要誤認為是同時治療脾腎。

有人問,茯苓不健脾反而益腎,但茯苓明明是健脾的藥物,難道是腎健康了,脾也會跟著健康嗎?腎臟健康了脾臟也會跟著健康,這是六味湯的作用。茯苓只能益腎,使胃氣通暢。胃是腎的門戶,腎氣充足,門戶就會興旺,這不能單歸功於茯苓。然而,茯苓的氣機確實先作用於胃。茯苓是向下通利的藥物,如何能向上作用於胃呢?這就不知道茯苓能疏通上下孔竅,而胃又是水谷之海,利水如果不進入胃,又如何能注流呢?

所以,茯苓向下通利膀胱,向上通達胃。胃氣得到腎氣的升騰,自然會更加通暢,食欲也會更好。看起來好像是脾健壯了才能容納食物,實際上是胃健壯了才能接受食物。

有人疑惑,茯苓和澤瀉都是利水的藥物,有人說利水過於猛烈,有人說不能健脾,這與大家的看法相反,難道先生是故意標新立異嗎?我並不是標新立異。這兩種藥物各有各的功效,不得不分開說明。澤瀉,利水之中帶有補益,說明它的補益作用,它的利水作用也才能發揮;茯苓,補益之中帶有瀉,說明它的瀉益作用,它的補益作用也才能發揮。所有藥物都有其功效和過失,只有在心中明確辨別它們的功過,才能在臨證時不出差錯。

有人問,關於六味丸的分析已經很詳盡了,不知道茯苓除了之前所說的,還有其他不同的見解嗎?之前的分析還不足以完全解釋茯苓的作用。張仲景先生在六味丸中使用茯苓,難道只是單純的為了排出腎中的邪水,以補益腎中的真水嗎?茯苓更能進入腎臟,疏通腎中的火氣。腎中的火氣,向上通達胃,向下通達膀胱兩條經脈。如果沒有腎火之氣的流通,上面的水就不能進入,下面的水就不能排出。

上面的水不能進入,並非不能飲水,而是喝下去的水氣無法消散;下面的水不能排出,並非不能容納,而是水氣無法排泄消散,這樣水勢必會聚集在中焦,無法化開。只有通過火氣的流通,上下的水才能周流無阻。六味丸補益腎中的水,卻不補益腎中的火,這樣火就不能自行通達胃和膀胱了。茯苓可以代替疏通,使上下的水都能順暢運行,又怎么會有不消不泄的擔憂呢?

茯苓在六味丸中的作用,還有如此精妙的意義啊。

又有人問,茯苓在六味丸中的作用如此奇妙,那么在八味丸中也有特別的意義嗎?回答是,有。茯苓利水,也能瀉火。利水是排出腎中的邪水,那么瀉火難道就不能排出腎中的邪火嗎?八味丸使用肉桂和附子來補火,是補益腎中的真火。但如果只補益腎中的真火,而腎中的邪火不去,那么真火就不能產生,反而會助長邪火上升。

張仲景先生在八味丸中使用茯苓,正是為了去除邪火,以補益真火。肉桂和附子得到茯苓的輔助,沒有邪火的干擾,自然可以使真火迅速產生。於是,火氣產生,脾土得到它的好處,接受水谷而能容納;胃土得到它的好處,進食沒有阻礙;肺氣調和,心氣下降,肝氣平和。

又有人問,茯苓用在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中,似乎並非只是利水,為何沒有特別的說明呢?茯苓用在陰性藥物中,可以發揮奇效;茯苓用在陽性藥物之間,就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輔助人參和白朮,分化水濕,鞏固脾土,開通胃氣而已。

又有人問,茯苓用在都氣丸中,也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處,必須配合肉桂,才能利水,那么它為何在腎氣丸中就能發揮奇效呢?腎氣丸的精妙之處,全在茯苓。茯苓利水,人人都知道。在利水的同時,得到眾多陰性藥物的幫助,就能在補水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利水的作用;得到兩味陽性藥物的輔助,就能在補火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化水的作用。只利出邪水,又不使波濤泛濫,又不損害真水,反而使熱氣蒸騰,疏通上下三焦,消除體內體外的濕氣,這都是茯苓作為主要藥物的功勞。

如果把茯苓作為輔助藥,而把熟地作為主要藥物,勢必會導致中焦阻滯,水分積聚在皮膚,無法直接進入膀胱,又怎么能排除呢?

有人問,夏子益收集了許多奇異的治病方法,其中有一例,某人十個手指的關節斷裂壞死,只有筋連著,沒有關節和肉,長出像燈芯一樣的蟲子,長達數寸,遍身綠毛,用茯苓和胡黃連煎服後痊癒,這也有什么道理嗎?回答說:這是濕熱導致長蟲。茯苓用來去除濕氣,黃連用來清熱,濕熱消散了,蟲子自然就會死。只是這蟲子身上長綠毛,確實有隱藏的意義。這個人一定是經常玩青蛙,在池塘裡玩耍,池塘裡有綠毛龜,想吞它又吞不到,所以氣機衝到手上,久而久之手就爛了,因為受到了極陰的毒氣無法散去,所以皮膚腐爛,長出綠毛的蟲子。可惜我提出這個不同的見解,沒有人可以驗證。

有人問,現在的人用茯苓,大多用人乳浸泡,久製後白色變為紅色,這樣對人有益嗎?凡是使用茯苓來補益的,都是因為擔心單純的補益會導致臟器滯塞,所以用它來通達,在瀉的同時,幫助補的作用。如果過度使用人乳炮製,就會使茯苓通利的性質全部消失,變成單純的呆補,反而不能輔助補藥成功。這是現在的人不知道用藥的道理,而胡亂炮製改變藥性,不能作為效法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