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6)
卷之四(徵集) (6)
1. 桂枝
桂枝,味甘、辛,氣大熱,浮也,陽中之陽,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條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頭目,兼行於臂,調榮血,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入足太陽之腑,乃治傷寒之要藥,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殺人矣。夫桂枝乃太陽經之藥,邪入太陽,則頭痛發熱矣。
凡遇頭痛身熱之症,桂枝當速用以發汗,汗出則肌表和矣。夫人身有榮衛之分,風入人身,必先中於衛,由衛而入營,由營衛而入腑,由腑而入臟,原有次第,而不可紊也。太陽病,頭痛而身熱,此邪入於衛,而未入於營,桂枝雖是太陽經之藥,但能祛入衛之邪,不能祛入營之邪也。凡身熱而無頭疼之症,即非太陽之症,不可妄用桂枝。
即初起身熱頭疼,久則頭不疼,而身尚熱,此又已離太陽,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發汗之藥也,有汗宜止,無汗宜發,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時,仍可發汗;無汗之時,不可發汗者,又不可不辨。傷寒汗過多者,乃用他藥以發汗,以至汗出過多,而太陽頭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惡桂枝能閉汗也。
傷寒無汗,正宜發汗,乃發汗而竟至無汗,此外邪盡解,不止太陽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輕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無舛錯,又何至動輒殺人耶。
或謂桂枝發汗,亦能亡陽,何故仲景張公全然不顧。凡有表症未散者,須用桂枝湯,吾甚懼之,而不敢多用也。嗟乎!桂枝解表之藥,非亡陽之藥也,用桂枝湯而亡陽者,乃不宜解表,而妄用桂枝以表散,遂至變症蜂起,於桂枝何咎哉。
或謂桂枝湯,治寒傷衛之聖藥,凡身熱而有頭痛項強之症,用桂枝湯仍然不除,反加沉重者,又何說也?此必多用桂枝以致此也。夫太陽經者,陽經也。桂枝,熱藥也。寒氣初入於太陽,寒猶未甚,少用桂枝以祛邪,則太陽之火自安,而寒邪畏熱而易解;若多用桂枝,則味過於熱,轉動太陽之火,熱以生熱,反助胃火之炎,而寒邪乘機亦入於胃,寒亦變為熱,而不一解,而太陽之本症仍在也。故用桂枝者,斷不可用多以生變,惟宜少用以祛邪也。
或疑桂枝湯之治傷寒,以熱散寒也。以熱散寒,祛寒出外,非祛汗出外也,何以有亡陽之慮?想非傷寒而誤用桂枝也,夫用桂枝湯,必須冬日之患傷寒,而又兼頭痛項強者,才是寒傷衛之症。傷寒若不是冬天發熱,即發熱而不頭痛項強,皆非傷寒入衛之症,安得不變為亡陽之禍,非桂枝之過也。
或疑桂枝湯宜用而不用,以致傳入於各經,而頭痛項強如故,不識桂枝湯仍可用否?夫寒傷衛,而不速用桂枝以散表,致邪入於裡,自應急攻其里矣。但頭痛項強如故,此邪猶留於衛也,雖其病症似乎變遷之不定,然正喜其邪留於太陽之經,在衛而不盡入於裡,仍用桂枝湯,而少輕其分兩,多加其邪犯何經之藥,則隨手奏功也。不可因日數之多,拘拘而專攻其入里之一經耳。
或疑桂枝性熱,麻黃性寒,性同冰炭,何以解太陽之邪,而仲景張公且有合用之出奇乎?曰:識得陰陽之顛倒,寒熱之異同,始可用藥立方,以名神醫也。夫人身榮、衛之不同也,邪入衛則寒,邪入榮則熱,正不可謂榮、衛俱屬太陽,混看而不分別也。桂枝祛衛中之寒,麻黃祛營中之熱。
桂枝、麻黃合用,祛榮、衛寒熱之半,又何疑乎。惟邪將入於營,未離於衛,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之間,倘分解之未精,治療之不當,恐不能速於解邪,轉生他變耳。然在仲景夫子,桂枝、麻黃合用,立方固未嘗不奇而且神也。
或疑桂枝散寒邪,散衛中之邪也,一用桂枝,宜衛中之寒邪盡散矣,何以又使其入於營中也。似乎桂枝不能盡散衛中之邪也,不知可別有他藥佐桂枝之不足乎?曰:桂枝散衛中之寒,吾慮其有餘,而君慮其不足乎。用桂枝湯,而邪入於營者,非桂枝之不足以散衛中之邪,乃遲用桂枝,而邪已先入於榮中,桂枝將奈何哉。此傷寒之病,所以貴療之早也。
或疑桂枝湯,傷寒症祛邪之先鋒也,用之當,則邪易退,用之不當,則邪難解。首先用桂枝湯,何以使之無不當耶。夫治傷寒而不知症,用藥未有不誤者也。故古人有看症不看脈之論,然而脈亦未可不講也。仲景夫子論症,未嘗不論脈,而無如世人之昧昧也。讀仲景夫子傷寒之書,亦何至首先用桂枝湯而有誤者乎。
南昌喻嘉言尚論仲景夫子傷寒之書,卓識明眼,超越前人,近今未有其亞。但其中少有異同,鐸不揣再為辨論,庶可免舛錯之譏,則自今以後,讀傷寒之書,亦何至於昏昧哉。
白話文:
桂枝,味道甘甜且辛辣,藥性非常熱,有向上發散的特性,屬於陽性藥中的陽性藥,帶有輕微毒性。它是肉桂樹的嫩枝,枝條像柳樹枝一樣,所以又叫柳桂。它能治療上焦(指頭部、眼睛等部位)的疾病,也能作用於手臂,調節體內的營血(營養物質),調和肌膚表面,能止住煩躁、出汗,疏散體內的邪氣和風邪。它主要進入足太陽經的部位,是治療傷寒的重要藥物,但使用時有適合和不適合的情況,如果辨別不清,可能會導致死亡。
桂枝是太陽經的藥物,當邪氣侵入太陽經時,會引起頭痛發熱。凡是遇到頭痛身熱的症狀,應該迅速使用桂枝來發汗,出汗後肌膚表面的不適感就會消失。人體有營(營養物質)和衛(防禦功能)之分,風邪進入人體,必定先侵襲衛,然後由衛進入營,再由營衛進入腑(指六腑等部位),最後由腑進入臟(指五臟等部位),這個過程是有順序的,不能混亂。太陽病的症狀是頭痛身熱,這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衛,還沒有進入營。桂枝雖然是太陽經的藥,但它只能驅除進入衛的邪氣,不能驅除進入營的邪氣。凡是身熱但沒有頭痛的症狀,就不是太陽病的症狀,不能隨便使用桂枝。
即使開始時是身熱頭痛,但久了之後頭不痛了,只是身上還熱,這表示病邪已經離開了太陽經,也不能隨便使用桂枝。而且桂枝是發汗的藥物,有汗的時候應該止汗,沒汗的時候才應該發汗,這是必然的道理。然而,有時候有汗的時候仍然可以發汗;沒汗的時候不可以發汗,這是必須要辨別清楚的。如果傷寒病人出汗過多,需要用其他藥物來止汗,但如果出汗過多,而太陽經的頭痛還沒解除,就必須使用桂枝來調和,並不是因為桂枝能止汗。
傷寒沒有出汗,應該發汗,如果發汗後還是沒有汗,表示體內的邪氣已經完全解除,不僅是太陽經的邪氣,也包括其他經絡的邪氣。所以不要輕易使用桂枝來再次疏通皮膚腠理,並不是因為桂枝會引起出汗。了解什麼時候應該發汗,什麼時候不應該發汗,分辨什麼時候可以發汗,什麼時候不可以發汗,使用桂枝來驅除邪氣,自然不會出錯,又怎麼會導致死亡呢?
有人說桂枝發汗也會導致陽氣耗散,為什麼張仲景(醫聖)卻不顧及這一點呢?凡是有表證(指體表症狀)還沒解除的,都需要使用桂枝湯,我雖然很害怕這種情況,但還是不敢不用。唉!桂枝是解除體表病症的藥物,不是耗散陽氣的藥物。使用桂枝湯後導致陽氣耗散的,是因為病人不適合解除表證,卻隨意使用桂枝來疏散,導致病情複雜變化,這又怎麼能怪桂枝呢?
有人說桂枝湯是治療寒邪侵襲衛的聖藥,凡是身熱、頭痛、頸部僵硬的症狀,用桂枝湯卻不能解除,反而加重,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一定是桂枝用量過多導致的。太陽經是陽經,桂枝是熱性藥物。寒氣剛進入太陽經時,寒邪還不嚴重,少用桂枝來驅除邪氣,太陽經的陽氣就能恢復正常,寒邪因為害怕熱性也會容易解除。如果過量使用桂枝,藥性過於熱,反而會擾動太陽經的陽氣,導致熱上加熱,反而助長胃火,寒邪也會趁機進入胃部,寒邪也會轉為熱邪,導致病情沒有解除,而太陽經的症狀還存在。所以使用桂枝,絕對不能過量使用,以免病情發生變化,應該少量使用來驅除邪氣。
有人懷疑桂枝湯治療傷寒,是用熱性藥物來驅散寒邪的。用熱散寒,是把寒邪驅趕到體外,而不是把汗水逼出來,為什麼會擔心陽氣耗散呢?應該是誤用了桂枝湯,並不是得了傷寒。凡是使用桂枝湯,必須是在冬天患上傷寒,而且伴有頭痛、頸部僵硬的,才是寒邪侵襲衛的症狀。如果傷寒不是在冬天發病,或者發熱但不伴隨頭痛、頸部僵硬,就不是傷寒侵襲衛的症狀,這樣使用桂枝湯,怎麼不會導致陽氣耗散的禍患,這並不是桂枝的過錯。
有人懷疑,應該用桂枝湯卻沒有用,導致病邪進入其他經絡,而頭痛、頸部僵硬的症狀依然存在,不知道這時是否還能用桂枝湯?寒邪侵襲衛,如果沒有及時使用桂枝來疏散表邪,導致病邪進入體內,當然應該立即攻治體內病邪。但如果頭痛、頸部僵硬的症狀還存在,表示病邪仍然停留在衛,雖然病情似乎變化不定,但正因為病邪還停留在太陽經,還在衛而沒有完全進入體內,仍然可以用桂枝湯,但要稍微減少藥量,多加一些針對病邪所在經絡的藥物,就能夠很快見效。不能因為發病時間長,就固執地只攻治進入體內的一個經絡。
有人懷疑桂枝藥性熱,麻黃藥性寒,藥性截然相反,就像冰炭一樣,為什麼能一起解除太陽經的病邪呢?而且張仲景(醫聖)還會將它們合用,真是奇特。要說,懂得陰陽的顛倒,寒熱的不同,才能夠運用藥物來組方,才能稱得上是神醫。人體的營衛是不同的,邪氣侵入衛,會導致寒證,邪氣侵入營,會導致熱證,不能把營衛都看作是太陽經,混淆而不加以區分。桂枝祛除衛中的寒邪,麻黃祛除營中的熱邪。
桂枝和麻黃合用,能同時祛除營衛的寒熱,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只是病邪將要進入營,還沒有離開衛,或者寒邪偏多而熱邪偏少,或者熱邪偏多而寒邪偏少,如果不能精確分析,治療不當,恐怕不能迅速解除病邪,反而會產生其他變化。然而在張仲景先生那裡,桂枝、麻黃合用,組方確實是非常奇特而且神奇的。
有人懷疑桂枝可以散寒邪,疏散衛中的邪氣,一旦使用桂枝,衛中的寒邪應該全部散去,為什麼又會讓邪氣進入營中呢?似乎是桂枝不能完全散去衛中的邪氣。不知道是否需要其他藥物來輔助桂枝的不足呢?說,桂枝散去衛中的寒邪,我擔心它過於強勁,而你卻擔心它不足夠嗎?使用桂枝湯後,病邪進入營中,不是因為桂枝不足以散去衛中的邪氣,而是因為用藥太遲,病邪已經先進入營中,桂枝又怎麼辦呢?這就是傷寒這個疾病,為什麼要及早治療的原因。
有人懷疑桂枝湯是治療傷寒病症的先鋒,用得恰當,邪氣容易消退,用得不當,邪氣難以解除。那麼首先使用桂枝湯,要怎麼才能避免不當呢?治療傷寒,如果不知道病症,用藥沒有不犯錯的。所以古人有看病不看脈的說法,但是脈象也不能不講。張仲景先生論述病症時,沒有不論述脈象的,只可惜世人不明瞭。閱讀張仲景先生的《傷寒論》,又怎麼會首先使用桂枝湯就出錯呢?
南昌的喻嘉言先生研究張仲景先生的《傷寒論》,見解獨到,超越前人,近代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但其中少許有不同見解,我不揣淺陋,再次加以辨論,希望可以避免謬誤的批評,這樣一來,今後讀《傷寒論》也就不至於昏昧不明了。
2. 柏實(柏葉)
柏子仁,甘、辛,氣平,無毒。入心、肝、腎、膀胱四經。聰耳目,卻風痹,止疼,益氣血,去恍惚虛損,斂汗。治腎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潤燥,腰腎身體顏面燥澀者,皆治之。興陽道,殺百蟲,止驚怪,安五臟,頭風眩痛。亦可煎調,久服不飢,增壽耐老,此藥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
但必須去油用之,否則過潤,反動大便。尤宜與補心、腎之藥同用,則功用尤神。
柏葉苦澀,只能斂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鬚髮。但非補陽要藥,不可與柏子仁同類而並稱也。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腎,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則性燥,心喜燥而腎惡燥,非明驗耶?噫!以此論藥,失之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過滑以動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盡,腎得之,未嘗燥也。凡藥皆宜制其中和,何獨於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補心之藥,何以補腎火之藥反用之耶?夫心腎相通,心虛而命門之火不能久閉,所以躍躍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動,而相火奉令惟謹,何敢輕泄乎。此補心之妙,勝於補腎也。世人但知補腎以興陽,誰知補心以興陽之更神哉。
白話文:
柏子仁,味甘、辛,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它能進入心、肝、腎、膀胱四條經脈。可以使耳朵和眼睛靈敏,祛除風濕麻痹,止痛,補益氣血,消除精神恍惚和虛弱的症狀,並有收斂汗液的作用。能治療腎臟發冷、腰部發冷、膀胱發冷等問題。它尤其擅長滋潤乾燥,凡是腰腎、身體或臉部感到乾燥澀的人,都可以用它來治療。還能增強性功能,殺滅體內寄生蟲,平息驚嚇不安,安定五臟,並能治療頭風眩暈。也可以煎煮服用,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並能增進壽命、延緩衰老,這種藥特別好,是養生延年的妙品。
但是必須去掉油脂使用,否則過於滋潤,反而會導致腹瀉。尤其適合與補心、補腎的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加顯著。
柏葉,味苦澀,只能收斂肺氣,制止吐血、流鼻血,也能幫助生長鬍鬚和頭髮。但它不是補陽的主要藥物,不能和柏子仁相提並論。有人認為柏子仁補心而不補腎,是因為它必須去除油脂才能使用。去除油脂後藥性會偏燥,心喜歡燥而腎討厭燥,這不是明顯的驗證嗎?唉!用這種方式來論藥,就太過武斷了。柏子仁油脂非常多,去除油脂是為了避免過於滑潤而導致腹瀉,並不是為了讓它變燥而入心。而且柏子仁去除油脂後,也不可能完全去除,腎臟得到它,也不會感到乾燥。所有藥物都應該調製使其藥性平和,為何唯獨對柏子仁產生這樣的疑惑呢?
有人懷疑柏子仁是補心之藥,為何治療腎火的藥物反而會使用它呢?因為心腎是相通的,心虛的話,命門的火就不能持久潛藏,所以會躁動不安。使用柏子仁來安定心神,心神安定,相火就會謹守本分,不敢輕易外泄。這種補心的效果,勝過直接補腎。世人只知道補腎來增強性功能,卻不知道補心來增強性功能的效果更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