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2)
卷之四(徵集) (2)
1. 甘遂
甘遂,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腸五經。破症堅積聚如神,退面目浮腫,祛胸中水結,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濕而功緩,牽牛逐水濕而功速,二味相配,則緩者不緩,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輕用也。甘遂只能利真濕之病,不能利假濕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濕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濕之假者也。真濕可用甘遂,以開其水道:假濕不可用甘遂,以決其上泄。
真濕為水邪之實,假濕乃元氣之虛。虛症而用實治之法,不犯虛虛之戒乎。故一決而旋亡也,可不慎哉!
白話文:
甘遂,味道苦、甘,性質非常寒涼,有毒性,會剋制甘草。它歸入胃、脾、膀胱、大腸、小腸五條經絡。
甘遂對於治療頑固的積聚癥狀非常有效,可以消除面部水腫,祛除胸中的水結,尤其擅長利水。但是甘遂的利水作用較緩慢,牽牛的利水作用較快,兩味藥配伍使用,就能夠使得緩慢的藥效變得不緩慢,而快速的藥效變得不快速。
然而,甘遂也不能輕易使用。甘遂只能利治真正的濕病,而不能利治假性濕病。水從下往上侵犯上焦的,是真正的濕;水從上往下侵犯下焦的,是假性的濕。真正的濕可以使用甘遂,以疏通水路;假性的濕則不能使用甘遂,以免加重上焦的泄瀉。
或問牽牛、甘遂,仲景張公合而成方,以治水腫鼓脹者,神效無比。但牽牛利水,其功甚捷,何必又用甘遂,以牽其時耶?嗟乎。此正張夫子用藥之神,非淺學者所能窺也。子不見治河之法乎。洪水滔天,九州皆水也,治水從何處治起,必從上流而先治之,上流疏浚而清其源,則下流無難治也。
白話文:
有人會問牽牛子和甘遂,是仲景和張仲景共同組成的方劑,用來治療水腫和脹滿,效果非常顯著。但是牽牛子利尿,它的效果很迅速,為什麼還要用甘遂來延長它的作用時間呢?唉!這正是張夫子用藥的妙處,不是淺學之輩所能理解的。你沒見過治水的辦法嗎?洪水泛濫,九州都淹沒於水中,治水從哪裡開始治起,必定從上游開始治理。上游疏通清除了水源,那麼下游就很容易治理了。
倘只開決其下流,水未嘗不竟精大泄,然而只能泄其下流之水,而上流之水,壅塞存貯於州湖者正多,尾閭氣泄,而上游澎湃,民能寧居乎。故治水者必統上下而兼治,人身何獨不然。仲景夫子因甘遂於牽牛之中者,正得此意,而通之以利濕也。牽牛性迅,正恐太猛,瀉水太急,肢體皮毛之內、頭面手足之間,未必腸胃脾內之易於祛逐。
白話文:
如果只打通水向下流的管道,水勢再大也難免會有精華流失,但這樣只能宣泄掉下游的水,而上游的水在湖泊中停滯不前,數量很多。尾閭之氣散發出去,而上游仍然水勢洶湧,百姓怎麼能安居樂業呢?所以治水的人一定要兼顧上下游,人體也一樣。仲景先生在牽牛湯中加入甘遂,正是這個道理,能通利濕氣。牽牛性子急促,恐怕太猛烈,瀉水太快,肢體皮毛、頭面手足之間,未必像腸胃脾胃一樣容易清理。
加入甘遂之迂緩,則寬猛相濟,緩急得宜,在上之水既易於分消,而在下之水又無難於迅決。於是肢體皮毛、頭面、手足之水不能少留,盡從膀胱而出,即脾、胃、大小腸內之水,亦無不從大小便而罄下矣。倘只用牽牛,不用甘遂,則過於急迫,未免下焦乾涸而上焦喘滿,反成不可救援之病。
白話文:
在使用牽牛子治療時,加入甘遂具有緩和的作用。這樣一來,藥物既能發揮快速的效用,也能緩和緩慢的效用,達到平衡。身體上方的水氣容易消散,身體下方的水氣也能迅速排出。這樣一來,肢體、皮毛、頭面、手足的水氣都不能停留,全部從膀胱排出。脾、胃、大小腸內的水氣,也能通過大小便排出。如果只使用牽牛子,不使用甘遂,則藥性過於急迫,很容易造成下焦(膀胱、大腸等)乾燥,而上焦(肺、心等)喘息氣滿,反而會導致不可挽回的疾病。
倘只用甘遂,不用牽牛,則過迂徐,未免上焦寬快而下焦阻塞,又成不可收拾之疴。仲景夫子合而成方,所以取效甚神,既收其功,又無其害也。
白話文:
如果只使用甘遂,不使用牽牛,治療會過於緩慢,導致上焦通暢,但下焦阻塞,產生難以控制的疾病。仲景先生將它們結合在一起製成方劑,效果非常好,既能發揮藥效,又不會產生副作用。
或問牽牛性急,甘遂性緩,故合而成功。吾子只言其上、下二焦之利益,尚未言及中焦也,得毋二味合用,可不利於中焦乎?夫牽牛、甘遂合而用之,使上、下二焦之利益者,正所以顧中焦也。下焦阻塞,水必返於中焦而成壅閉矣。上焦喘滿,水必流於中焦而成痞脹矣。今用牽牛,並用甘遂,則上、下二焦均利,而中焦有不安然者乎。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牽牛通便急瀉,甘遂緩和通暢,為什麼合用能成功?你只談及它們對上、下兩焦的好處,卻沒有提到對中焦的影響,難道兩者合用不會傷害中焦嗎?牽牛、甘遂合用,使上、下兩焦受益,正是為了保護中焦。下焦不通暢,水液就會返流到中焦而造成壅塞。上焦氣喘胸悶,水液就會流到中焦而形成痞脹。現在同時使用牽牛和甘遂,讓上、下兩焦都能通暢,那麼中焦還能不平安嗎?
或疑甘遂雖性緩,然祛逐水濕,未嘗不峻烈也,或用牽牛,又用甘遂,不更助其虐乎?夫甘逐真正之水濕,何患其虐。若非水濕之症,單用甘遂,尚且不可,況益之以牽牛乎。惟其真是水濕,故並用而不相悖也。
白話文:
有人懷疑甘遂雖然藥性溫和,但它能驅除水濕,難道不會太過猛烈嗎?或者有人使用牽牛子,又使用甘遂,豈不是更助長其猛烈性?
其實,甘遂只會真正驅除水濕問題,因此不用擔心它的猛烈性。如果沒有水濕證狀,單獨使用甘遂尚且不可,何況再加用牽牛子呢?正是因為是真的水濕證狀,所以同時使用甘遂和牽牛子也不會產生衝突。
或問筆峰雜興載治轉脬,用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立通,可以為訓乎?不可為訓乎?夫轉脬多由於火,而甘遂大寒,泄之似乎相宜。不知轉脬之火,乃腎中之火不通於膀胱,虛火遏抑而不得通,非脬之真轉也。人之脬轉立死矣,安能久活哉。
白話文:
有人詢問《筆峯雜興》記載的治療轉脬(膀胱結石)的方法,使用一錢甘遂末,以豬苓湯送服後會立刻通暢。這是可以依循的嗎?還是不該依循?
轉脬多半是因虛火所致,甘遂屬大寒之藥,瀉下似乎很合適。然而,轉脬的虛火,實際上是腎中之火無法通達膀胱,這股虛火被遏制而無法宣通,並非膀胱真正轉動。人的膀胱一旦轉動,就會立即死亡,難道還能存活很久嗎?
2. 白芨
白芨,味苦、辛,氣平、微寒,陽中之陰也。入肺經。功專收斂,亦能止血。敗症潰瘍、死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塗疥癬,殺蟲。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內治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將白芨研末,調入於人參、歸、芎、黃耆之內,一同吞服,其止血實神。
白話文:
白芨,味道苦、辛,性質平穩、微寒,是陽中偏陰的藥物。它歸入肺經。它的主要功效是收斂,也能止血。潰爛的傷口、腐爛的肌肉,它都能去除。敷在鼻樑上,能止鼻血。塗在疥癬上,能殺蟲。近來人們都用它來外治,卻不知道它的內治效果更神奇。用它來止血,並不是外治。將白芨磨成粉末,調入人參、當歸、川芎、黃耆中,一起吞服,止血效果非常好。
夫吐血未有不傷胃者也,胃傷則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無血也,血在胃之外,傷胃則胃不能障血,而血入於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芨善能收斂,同參、耆、歸、芎直入胃中,將胃中之竅斂塞,竅閉則血從何來,此血之所以能止也。況白芨又不止治胃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補塞。
烏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內治乎。
白話文:
凡是吐血的人,沒有不損傷胃部的。胃部受傷,無法儲藏血液,就會向上嘔吐出來。然而胃部原本沒有血液,血液在胃的外面。胃部受傷時,無法阻擋血液進入胃中,胃部無法儲存血液,於是血液就向上嘔吐出來。白芨具有良好的收斂作用,與人參、黃耆、當歸、川芎一起直接進入胃中,將胃中的空隙收縮閉塞。空隙閉塞了,血液從何而來?這就是白芨能夠止血的原因。此外,白芨不僅能夠治療胃中的出血,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能夠補塞。
或問白芨能填補肺中之損,聞昔年有賊犯受傷,曾服白芨得愈,後賊被殺,開其胸膛,見白芨填塞於所傷之處,果有之乎?此前人已驗之方也,何必再疑。白芨實能走肺,填塞於所傷之外。但所言只用一味服之,此則失傳之誤也。予見野史載此,則又不如此,史言受刑時,自云:我服白芨散五年,得以再生,不意又死於此。
白話文:
有人問白芨是否能填補肺部的損傷,聽說以前有劫匪受傷,吃了白芨後痊癒了。後來劫匪被殺,打開他的胸腔,發現白芨填塞在他受傷的地方。這件事是真的嗎?
這可是以前的人驗證過的藥方,不必再懷疑。白芨確實能直達肺部,填補受傷的地方。不過,如果只服用白芨一種藥物,那就是誤傳了。
我見野史記載這件事,卻不是這樣。野史說,受刑時,劫匪自己說:「我服用白芨散五年,才得以重生,沒想到又死在這裡。」
人問其方,賊曰:我遇雲遊道士,自稱越人,傳我一方:白芨一斤、人參一兩、麥冬半斤,教我研末,每日飢服三錢,吐血症全愈。然曾誡我云:我救汝命,汝宜改過,否則,必死於刑,不意今死於此,悔不聽道士之言也。我傳方於世,庶不沒道士之恩也。野史所載如此。方用麥冬為佐以養肺,用人參為使以益氣,則白芨填補肺中之傷,自易奏功,立方甚妙。
惜道士失載其姓名。所謂越人,意者即扁鵲公之化身也。
白話文:
有人詢問賊人的處方,賊人回答:我曾經遇到一位雲遊道士,自稱是越國人,傳授我一個方子:白芨一斤、人參一兩、麥冬半斤。他教我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天空腹服用三錢,治好了我的吐血癥。不過他也警告我:我救了你的命,你應該改過自新。否則,你一定會死於刑法。沒想到我今天死在這裡,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道士的勸告。我把這個方子傳授出來,希望能報答道士的恩惠。野史記載的故事就是這樣。這個方子使用麥冬來滋養肺部,使用人參作為使者來增強氣血,而白芨則用於填補肺部受傷的部位,所以效果顯著。這個方劑的設計非常巧妙。
3. 白附子
白附子,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諸氣之藥,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於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於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濕之痹症;用於當歸、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脈;用於大黃中,可以去滯而逐瘀。近人未知,只用之外治以減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
再其性甚燥,凡氣血枯槁,雖有風,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繫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白話文:
白附子,味道甘辛,性質溫熱,屬純陽,無毒。有人說它有小毒,這是錯誤的。白附子是能調動氣血的良藥,可以用來當作舟船。它在人參中使用,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在茯苓和薏苡仁中使用,可以去除寒濕引起的痺症;在當歸和川芎中使用,可以打通枯竭的血脈;在大黃中使用,可以去除積滯和瘀血。近年來,人們不瞭解它的特性,只在外部用於減少疤痕,在腹部用於收縮囊濕,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