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14)
卷之三(角集) (14)
1. 兩頭尖
兩頭尖,味甘,氣溫,無毒。入脾、胃、大腸之經。尤善降氣化食,尤善化痞結癥瘕。近人錯認鼠糞為兩頭尖,誰知是草木之藥,生在隴右。土人以之治小兒食積。神效。妙在攻堅又不耗氣也。
兩頭尖,治痞最神。余在通渭,親見此草。其根絕似麥冬,但色帶丹,氣亦香,考之《縣誌》,俱載之。可見兩頭尖非鼠糞也。
白話文:
兩頭尖這種藥材,味道甘甜,性質溫和,沒有毒性。它主要作用於脾、胃、大腸等經絡。特別擅長於降氣、幫助消化食物,也特別擅長於化解腹部痞塊、結塊和腫塊。近來有人誤把老鼠糞便當成兩頭尖,卻不知道它是草木類的藥材,生長在隴右一帶。當地人常用它來治療小兒的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它的奧妙之處在於能夠攻破堅硬的積塊,卻又不耗損人體的元氣。
兩頭尖,治療腹部痞塊的效果最神奇。我曾在通渭親眼見過這種草藥。它的根部很像麥冬,但顏色帶有紅色,氣味也芳香。查閱當地的縣誌,也都記載了它。由此可見,兩頭尖絕非老鼠糞便。
2. 柘木枝
柘木,即柞木也。柞木,苦平。最消酒毒,一缸佳釀,只消一枝柘木入之,即變為水。尤能開產門交骨,同人參、當歸、川芎服下,少刻即骨響,而兒門大開,兒隨之而下矣。此物必須兒頭在產門邊始可用,否則,先開交骨,又變生不測矣。
柘木枝,開產門交骨尤神,下喉不須一時立開,余親試而奏效者也。但服後斷須安眠,則骨開自易。三吳臨產之時,每教產婦繞室而走,走則骨堅,轉難開矣,非柘木之不效也。
或柘木枝,既是開產門交骨神藥,則交骨一開,兒即易生,又何必諄諄致戒於兒首之到門哉?不知難產之病,非交骨之不開也,兒未轉身,則兒頭斷不至門也。蓋生產必兒轉身而始產,兒不轉身,斷不即產。兒不欲產,而先開產門,則風易入也。風入,不特母病於須臾,而亦必變生於意外,非生下有臍口之驚,必產後有牽搐之苦。
故必問兒首到門,而後用柘木以開關,既慶生余,又無後患也。
白話文:
柘木,也就是柞木。柞木,味苦性平。最能解酒毒,一缸好酒,只要放一枝柘木進去,立刻就會變成水。它尤其能打開產婦的骨盆,搭配人參、當歸、川芎一起服用,不一會兒就會聽到骨頭鬆開的聲音,產道口大開,胎兒就會順勢生下來。但是這種藥必須在胎兒的頭已經到了產道口邊時才能用,否則,如果先打開骨盆,反而會發生意外。
柘木枝,打開產婦骨盆的效果尤其神奇,服用後不需立刻就能打開,我親自試過,確實有效。但服用後一定要安靜休息,骨頭才能容易打開。江南一帶的產婦,臨產時常常被教導在房間裡走來走去,這樣走動會使骨盆更堅硬,反而更難打開,這不是柘木沒有效,而是走動的緣故。
有人會問,柘木枝既然是打開骨盆的神藥,骨盆一打開,胎兒就容易生出來,又何必一再強調必須等胎兒的頭到了產道口才能用呢?要知道難產的原因,並非骨盆打不開,而是胎兒還沒轉過身,頭就到不了產道口。生產一定是胎兒轉過身後才會開始,如果胎兒沒轉過身,就不會立刻生產。在胎兒還不想出來的時候,就先打開產道,容易使風邪入侵。風邪入侵,不僅會讓產婦立刻生病,而且會發生意外,不是新生兒有臍帶感染的驚嚇,就是產後有抽搐的痛苦。
所以必須先確認胎兒的頭到了產道口,才能用柘木打開關節,這樣既能順利生產,又沒有後顧之憂。
3. 蜀漆
蜀漆,常山之苗也。常山不可用,而苗則可取。味苦,純陰。散火邪錯逆,破癰瘕症堅,除痞結積凝,闢蠱毒鬼疰,久瘧兼治,咳逆且調。
或問蜀漆,即常山之苗,子刪常山而取其苗,何謂也?蓋常山性烈而功峻,雖取效甚速,而敗壞元氣亦最深。世人往往用常山治瘧,一劑即愈,而身體狼狽,將息半載,尚未還元。設再不慎,疾一朝重犯,得免於死亡幸也。其不可輕用,亦明矣。蜀漆雖是常山之苗,不比根之猛烈。
蓋苗發於春,其性輕揚,且得春氣之發生,散邪既速,而破氣亦輕,可借之以攻堅,不必慮其損內。此所以舍常山而登蜀漆也。
白話文:
蜀漆,是常山的幼苗。常山本身不能使用,但它的幼苗卻可以採來入藥。味道苦,屬性純陰。能夠疏散因火邪引起的氣機紊亂,消除癰腫、腫塊和堅硬的症結,去除腹部痞塊、積聚凝結,驅除蠱毒和鬼疰,對於久治不癒的瘧疾也有兼治的效果,還能調順咳嗽和氣逆。
有人問說,蜀漆既然是常山的幼苗,你捨棄常山不用,反而取用它的幼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常山藥性猛烈,藥效峻急,雖然見效很快,但傷害元氣也很深。世人常常用常山治療瘧疾,一劑就見效,但身體卻因此變得虛弱狼狽,需要休養半年才能恢復元氣。如果再不小心,疾病一旦復發,能免於一死就算幸運了。所以常山不可以輕易使用,道理很明顯。蜀漆雖然是常山的幼苗,但藥性不像根部那麼猛烈。
幼苗在春天生長,藥性輕清上揚,而且吸取了春天的生發之氣,所以散邪速度快,而且破氣的程度也比較輕微,可以藉由它來攻破堅硬的病邪,不需要擔心會損傷體內元氣。這就是捨棄常山而選擇蜀漆的原因。
4. 白頭翁
白頭翁,味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者,非。主溫瘧、陽狂、寒熱,治癥瘕積聚,逐血,愈金瘡,祛風暖腰,療血衄疝腫,並療百節骨疼痛。赤毒之痢,所必用也。
或問白頭翁,人多錯認是鳥名,誰知是《本草》之藥耶。《本草》言其功效頗多,皆不足深信。惟傷寒中之下利,乃熱毒也,芩、連、梔子不足以解其毒,必用白頭翁,以化大腸之熱,而又不損脾氣之陰,逐瘀積而留津液,實有奇功也。若胃虛寒,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不由於濕毒者,俱宜忌之也。
白話文:
白頭翁,味道苦澀,性溫和,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沒有毒性。有人說它味道甘苦,且有小毒,這是不正確的。主要治療溫瘧、陽狂、寒熱等病症,也能治療癥瘕積聚,排除瘀血,癒合金瘡,祛除風邪並溫暖腰部,治療血衄、疝氣腫脹,以及全身關節疼痛。對於因赤毒引起的痢疾,更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有人問,白頭翁常常被誤認為是鳥的名字,誰知道它其實是《本草》中的藥材呢?《本草》記載它的功效很多,但大多不足以深信。只有在傷寒中出現的下痢,屬於熱毒引起的,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不足以解除其毒性,必須使用白頭翁,才能化解大腸中的熱毒,而且不會損傷脾胃之氣陰,還能排除瘀血並保留津液,確實有神奇的功效。如果屬於胃虛寒、食慾不振,以及下痢出現未消化食物、且不是因為濕毒引起的,這些情況都應該避免使用白頭翁。
5. 牡丹皮
牡丹皮,味辛、苦,氣微寒,陰中微陽,無毒。種分赤、白,性味卻同。入腎、肝二經,兼入心包絡。涼骨蒸之熱,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兼消瘀血,除症堅,定神志,更善調經,止驚搐,療癰腫,排膿住痛。亦臣、佐、使之藥,而不可為君也。仲景張夫子入之八味丸中,所以治漢武帝消渴之症也。
消渴,本是熱症,方中加入桂、附,以火治火,奇矣。蓋此火乃相火,而非火。相火者,虛火也。實火可瀉,虛火必須滋補。陽火可以水折,陰火必須火引。地黃湯中既用熟地、山藥以滋陰,不用桂、附以引火,則火不歸源,而渴終不可止。但既用桂、附以引火,而火歸於下焦,而上焦餘熱,何能頓清。
吾恐命門之火已歸於腎宮,心包之火仍炎於心位,熱必余焰尚存,而渴仍不止也。故方中又加入牡丹皮,調和於心、肝、腎之際,滋腎而清其肝中之木,使木不助心包之火。而牡丹皮又自能直入於膻中,以涼其熱,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靜,火宅之中,不成為清涼之境乎。此仲景夫子制方之神,而亦牡丹皮之功,實有如是者也。
不特此也,牡丹皮在六味地黃丸中,更有奇議。腎有補無瀉,用熟地、山藥以補腎,又何必用牡丹皮以滋其骨中之髓耶。若云瀉火,則已有澤瀉矣;若云健脾,則已用茯苓矣。若云澀精,則已用山萸矣。然則何所取,而又用牡丹皮哉?不知牡丹皮,所以佐五味之不足也。補陰之藥過於寒,則陰不能生,而過於熱,則陰亦不能生。
六味丸中不寒不熱,全賴牡丹皮之力,調和於心、肝、脾、腎之中,使骨中之髓溫和,而後精閉於腎內,火瀉於膀胱,水濕化於小便,肺氣清肅,脾氣健旺,而陰愈生矣。
或問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此前人之成說,吾子何略而不談?豈牡丹皮非治無汗之骨蒸耶,鐸所亟欲辨者也。夫地骨皮未嘗不治無汗之骨蒸,牡丹皮未嘗不治有汗之骨蒸也。元素將二藥分有汗、無汗,為骨蒸之法,余不知其何所見而分。據其論,牡丹皮牡而不牝,其色丹,象離陽中之火,能瀉,似乎牡丹皮乃陽中之陰,亦宜治有汗之骨蒸,而不宜治無汗之骨蒸矣。總之,牡丹皮乃治骨蒸之聖藥,原不必分有汗、無汗也。
或問仲景張公制八味丸,經吾子之闡發奇矣,不知更有異聞乎?曰:醫道何盡,請於前論而再窮其義。夫火有上、下之分。下火非補不能歸,其在上之火,非涼不能息。補其在下之火,則火安而上不炎;涼其在上之火,則火靜而下亦戢。雖然牡丹皮補腎水,而不補腎火,似乎下火之炎上,不能使其歸於下也。
然而,牡丹皮雖不能補腎中之火,實能補腎中之水,補水之不足,即能制火之有餘。火有所制,自然不敢沸騰,然後用附子、肉桂,引其下伏,則火藏於至陰之腎矣。牡丹皮亦補腎以益心,而不能補腎以克心者也,似乎上火趨下,不能使其靜於上也。然牡丹皮雖不能補腎水克心,實能補腎水以益心氣之不足。
即能制心氣之有餘,必有所養,自然常能寧定。然後用附子、肉桂導其上通,則暗交於至陰之心矣。此前論所未及者,而闡發其奇又如此矣。
或又問仲景張公八味丸,已發異論,不識六味丸亦有異論乎?曰:六味丸中,別有微義也。牡丹皮用之於六味丸中,豈獨涼骨中之髓,以生陰水哉。夫獨陰不生,獨陽不長。六味丸中,乃純陰之藥也,苟不用陰中微陽之藥,入於群陰之內,雖以水濟火,似亦為陰虛者之所喜,然而孤陰無陽,僅能制火之有餘,不能生水之不足。
丹皮雖亦是陰藥,入於腎經,但性帶微陽,入於六味丸,使陽氣通於陰之中,而性亦微寒,但助陰以生水,而不助陽以動火。此仲景夫子立方之本意,鐸實有以窺其微而盡發之也。
或問牡丹皮陰中微陽,又入於群陰之內,恐陽氣更微,雖各藥亦有兼於陽者,畢竟陰重而陽微也。不知他藥如茯苓、澤瀉、山藥之類,入於群陰之中,全忘乎其為陽矣。惟牡丹皮雖在陰藥之中,而陽之氣不絕,子試將六味丸嗅之,牡丹皮之氣未嘗全消,不可以悟其微陽之獨存,不為群陰所奪之明驗乎。
惟牡丹皮於群陰之中,獨全其微,且能使茯苓、澤瀉、山茱萸、熟地、山藥之陽氣不散,以助其生陰之速。故牡丹皮用之於地黃丸中,尤非無意也。
或問牡丹皮能退骨蒸之虛熱,是亦地骨皮之流亞也,乃先生譽地骨皮之解骨蒸,而不及牡丹皮,豈別有意歟?夫牡丹皮之解骨蒸,雖同於地骨皮而微有異者,非解有汗與無汗也。牡丹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髓熱也;地骨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血熱也。骨中不止髓,髓之外必有血以裹之。
骨中之髓熱,必耗其骨中之血矣;骨外之血熱,必爍其骨中之髓矣。故治骨蒸者,二味必須兼用,不可以有汗用地骨皮、無汗用牡丹皮也。此等論,實前人所未談,言之必驚世人,然予實聞之吾師,非鑿空而論也。髓中有血,斯亦何奇。余嘗見人骨折者,骨中流血,與髓俱出,非明驗乎。
獨是地骨皮涼骨中之血,牡丹皮涼骨中之髓,無人證吾言耳。
白話文:
牡丹皮,味道辛、苦,性質微寒,屬於陰性中帶有微弱陽性的藥材,沒有毒性。牡丹皮的品種分為紅色和白色,但藥性與味道相同。它主要進入腎經和肝經,同時也進入心包絡。牡丹皮可以清涼骨蒸發熱,止吐血、鼻血、嘔血、咯血等出血症狀,也能消除瘀血,消除腫塊,安定心神,更能調理月經,止驚厥抽搐,治療癰腫,排出膿液並止痛。它可以作為輔助藥,但不能作為主要藥物。張仲景先生將牡丹皮加入八味丸中,用來治療漢武帝的消渴症。
消渴症本質是熱病,方子中加入桂枝和附子,用熱性藥物治療熱病,看起來很奇怪。但這個「熱」是相火,不是一般的火。相火屬於虛火,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虛火必須用滋補方法。陽火可以用水來剋制,陰火則需要用火來引導。地黃湯中已經使用熟地和山藥滋養陰液,若不用桂枝和附子來引導虛火下行,火就無法歸位,消渴症永遠無法治癒。但如果用了桂枝和附子來引火歸下,那上焦的餘熱又如何能立刻清除呢?
我擔心命門之火已經歸於腎臟,但心包的火仍然在心臟部位燃燒,熱的餘焰還在,消渴症依然不會停止。所以方子中又加入了牡丹皮,用來調和心、肝、腎之間的關係,滋養腎陰並清除肝木之火,防止肝木助長心包的火。而且,牡丹皮能直接進入胸中的膻中穴,降低那裡的熱,下部的火既然安穩了,上部的火也會平靜下來,整個身體就如同一個清涼的境地。這是張仲景先生開方用藥的神妙之處,也是牡丹皮的功勞,確實如此。
不僅如此,牡丹皮在六味地黃丸中,更有其獨到的意義。腎的特性是宜補不宜瀉,已經用了熟地和山藥來補腎,那為什麼還要用牡丹皮來滋養骨髓呢?如果說要瀉火,已經有澤瀉了;如果說要健脾,已經用了茯苓了;如果說要澀精,已經用了山茱萸了。那麼為何還要使用牡丹皮呢?其實,牡丹皮是用來輔助其他五味藥材的不足。補陰的藥如果太寒,陰液就無法生成;如果太熱,陰液也無法生成。
六味丸的藥性不寒不熱,完全依賴牡丹皮的力量,調和心、肝、脾、腎的功能,使骨髓溫和,然後精氣才能封閉在腎內,火被導向膀胱,水濕化為小便,肺氣清肅,脾氣健旺,陰液才能順利生成。
有人問,地骨皮治療有汗的骨蒸,牡丹皮治療無汗的骨蒸,這是前人的說法,你為什麼不提呢?難道牡丹皮不能治療無汗的骨蒸嗎?這是我最想辯解的地方。地骨皮並不是不能治療無汗的骨蒸,牡丹皮也不是不能治療有汗的骨蒸。元素先生將這兩味藥分成治療有汗和無汗的骨蒸,我不知道他的依據是什麼。根據他的說法,牡丹皮屬陽性,其顏色為紅色,像離卦代表陽中的火,具有瀉火的功能,似乎牡丹皮是陽中之陰,應該適合治療有汗的骨蒸,不適合治療無汗的骨蒸。總而言之,牡丹皮是治療骨蒸的聖藥,原本就不需要區分有汗無汗。
又有人問,張仲景先生的八味丸,經過你的闡發非常精妙,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不同的見解?答:醫學道理是無止境的,請讓我繼續探討它的奧義。火有上、下之分。下部的火如果不補就無法歸位,上部的火如果不清涼就無法平息。補下部的火,火就會安穩,不會上炎;清涼上部的火,火就會平靜,下部也會安定。雖然牡丹皮是補腎水的,但不補腎火,似乎下部的火向上燃燒,無法使其歸於下部。
然而,牡丹皮雖然不能直接補腎火,但能補腎水,補足了腎水的不足,就能制約火的過剩。火受到制約,自然就不敢沸騰,然後再用附子和肉桂引導火下行,火就能藏在最陰的腎臟中。牡丹皮也通過補腎來增益心氣,但它不能通過補腎來克制心火,似乎上部的火向上蔓延,無法使其平靜下來。然而,牡丹皮雖然不能補腎水來克制心火,但能通過補腎水來增益心氣的不足。
心氣得到滋養,自然能夠保持寧靜。然後再用附子和肉桂引導心火下行,心與腎就能相互交通。這些都是前面沒有提到的,我進一步闡發它的精妙之處就是這樣。
又有人問,張仲景先生的八味丸,你已經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不知道六味丸也有不同的見解嗎?答:六味丸中,另有其微妙之義。牡丹皮用在六味丸中,難道只是為了清涼骨髓,產生陰液嗎?陽和陰要相互依存才能生長。六味丸的藥性偏於純陰,如果不加入陰中帶有微弱陽性的藥物,即使用水來制約火,似乎能讓陰虛的人感到舒服,但孤陰無陽,只能抑制火的過剩,而無法產生不足的陰液。
牡丹皮雖然也是陰藥,進入腎經,但性質帶有微弱的陽性,加入六味丸中,能使陽氣通達於陰之中,而且性質又微寒,能幫助陰液生成,而不是助長陽火。這就是張仲景先生開方的本意,我確實窺探到了其中的奧妙並完全地闡述出來。
有人問,牡丹皮陰中帶有微弱的陽性,又加入到眾多陰藥之中,恐怕陽氣更加微弱,雖然其他藥材也有兼顧陽性的,但畢竟陰藥偏重而陽藥微弱。不知道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山藥等,加入眾多陰藥之中,是不是完全忘記了它們本來也具有陽性?只有牡丹皮在陰藥之中,其陽氣不絕,你試著聞一下六味丸,牡丹皮的氣味並沒有完全消失,這不就是它獨自保留微陽,不被其他陰藥所奪取的明顯證據嗎?
只有牡丹皮在眾多陰藥之中,獨自保留其微弱的陽氣,而且能使茯苓、澤瀉、山茱萸、熟地、山藥等藥的陽氣不散失,加速陰液的生成。所以牡丹皮用在地黃丸中,也是有深意的。
有人問,牡丹皮能退骨蒸的虛熱,也屬於地骨皮同類藥物,但先生讚揚地骨皮治療骨蒸,卻沒有提到牡丹皮,難道有其他意思嗎?答:牡丹皮治療骨蒸,雖然與地骨皮相似,但也有細微差別,並不是說治療有汗或無汗的骨蒸。牡丹皮治療骨蒸,是清涼骨髓中的熱;地骨皮治療骨蒸,是清涼骨骼中的血熱。骨骼中不僅有髓,髓的外面一定有血來包裹。
骨髓熱,一定會損耗骨骼中的血液;骨骼外的血熱,一定會灼傷骨髓。所以治療骨蒸,這兩味藥必須同時使用,不可以說有汗就用地骨皮,無汗就用牡丹皮。這些理論,是前人沒有談論過的,說出來一定會讓世人震驚,但這是我從我的老師那裡聽來的,不是憑空捏造的。髓中有血,這有什麼奇怪的呢?我曾經看過骨折的人,骨頭中流出的血,和骨髓一起出來,這不是一個明顯的證據嗎?
只是地骨皮清涼骨骼中的血液,牡丹皮清涼骨髓,沒有人能證明我的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