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角集) (12)

1. 天南星

天南星,味苦、辛,氣平,可升可降,陰中陽也,有毒。入脾、肺、心三經。善能化痰,利膈下氣,散瘀血,墜胎,破堅積,消癰腫,治中風不語,極能開關,兼治破傷風。又斬關奪門之將,可一用,而不可再用也。三生飲用之,佐附子以出奇,祛痰而化滯,非借其清肺而安心,故只可暫用耳。

雖然三生飲中,若無人參為君,則附子、南星皆無用矣。即一三生飲,可以悟用藥之妙也。

或問天南星消頑痰以開關,破積堅搗陣,其勇往之氣,實又藉附子以鼓勇,無附子,恐不能如是之猛矣。或三生飲不可常用,在他方或可以常用乎?蓋消痰之藥,未有如南星峻猛者也。中風閉關,不得不用之斬關直入。若其他痰病,原未有關之堅閉,又何必用南星哉。

白話文:

天南星,味道苦、辛辣,藥性平和,既能向上也能向下,屬於陰性中的陽性藥物,有毒。主要作用於脾、肺、心三條經脈。它很擅長化解痰液,疏通胸膈以下的氣機,散開瘀血,有墮胎的效果,可以破除堅硬的積塊,消除癰腫,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極能打開閉塞的關竅,同時也能治療破傷風。它就像一位勇猛的將軍,能夠衝破關卡,奪取城門,可以使用一次,但不能多次使用。用天南星配合生薑、生附子製成的「三生飲」,能夠發揮奇效,去除痰液和化解停滯,並不是藉由它來清肺和安神,因此只能暫時使用。

雖然在「三生飲」中,如果沒有人參作為主藥,那麼附子和天南星就都起不了作用了。單單一個「三生飲」,就可以讓人領悟到用藥的奧妙。

有人問,天南星能消除頑固的痰液,打開閉塞的關竅,破除堅硬的積塊,它的勇猛氣勢,實際上也是藉助附子來鼓舞,如果沒有附子,恐怕就不能如此強勁了。既然「三生飲」不能經常使用,那麼在其他藥方中可以經常使用天南星嗎?要知道,化痰的藥物,沒有像天南星這樣峻猛的。中風導致關竅閉塞的時候,不得不使用它來衝破關卡,直達病處。如果其他痰病,原本就沒有關竅的堅閉,又何必使用天南星呢?

2. 半夏

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膽、脾、胃三經。研末,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薑汁一合,捏餅,楮葉包裹,陰乾,又名半夏曲也。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統治痰涎甚驗。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陰火之痰。孕婦勿用,恐墜胎元。

然有不可不用之時,暫用亦無礙。吐血家亦不可用,恐性愈動火也。片半夏為末,吹鼻中,可救五絕,併產後血暈甚效。

人身原無痰也,飲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亦腎之真水虛,則水泛為痰矣。火沸為痰與水泛為痰,雖原於腎,而痰乃留於脾也。半夏既治痰,豈難消化,況痰已入脾中,安在不能化之。然而終不能消者,以其能消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斷其將入脾中之痰也。

蓋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於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也。況半夏瀉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瀉,半夏欲入於腎,而腎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

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於腎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腎氣丸治痰,是擇其本也。水不上泛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腎氣丸而痰已絕。用半夏以治標,恐及動其祛痰也。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勢所必至,不特無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標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子治濕痰也,不識用何藥以制其燥,並可以治熱痰乎?夫燥濕之性各殊,雖制之得宜,只可去其大過,而不能移其性也。然而未制其燥,與已制其燥,自然少異。鐸有製法,並傳於此。用半夏一斤、生薑片四兩,先煮數沸,取起曬乾。用桑葉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二碗,將半夏泡透,又曬乾。

復用鹽一兩、滾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則燥性去其六,濕之性得其四。寒熱之痰,與水火泛沸之痰,俱可少用,以為權宜之計矣。然又只可暫用,而不可據之為久治也。

或疑製半夏,以治燥熱之痰妙矣,恐反不宜於寒濕之痰,奈何?此則無容慮也。半夏性燥,治寒濕之痰正宜,制過燥,而無傷氣之憂與損肺之失,可用之而無恐也。或疑半夏治濕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熱痰,俱聞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觀其人則甚健,謂是火而口不渴,謂是虛而腎不虧,又可以半夏治之乎?此乃邪結於腎之中,非痰塞於肺之竅也。

此症本起於久曠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御外色以泄精,於是邪入於腎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宜用於降火之藥,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於荊芥之類,以散其火於血分之中。否則,必有失血之患,溫瘧之苦矣。數劑之後,身必畏寒,然後用於加味逍遙散,大用於半夏,以清於其表裡之邪,則寒熱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漸愈矣也。此等之病症,嘗實親試之,而往往有效驗也,故敢論之於書也。

白話文:

半夏,味道辛辣、略帶苦味,藥性平和,生的時候偏寒,煮熟後偏溫,藥性沉降向下,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材。它主要作用於膽、脾、胃三條經脈。將半夏研磨成粉,每份一兩,加入枯礬二錢、生薑汁一合,捏成餅狀,用楮樹葉包裹,陰乾後就成了半夏曲。切成片的半夏藥力較強,製成曲的則藥力較溫和,兩者對於治療痰液都有很好的效果。不論是火痰、寒痰、濕痰、老痰,還是痰飲、痰核、痰涎、痰結、痰迷,都可以使用半夏,但是它不適合治療由陰火引起的痰。孕婦應該避免使用半夏,以免導致流產。

然而,有時候又不得不使用半夏,短暫使用並無大礙。有吐血病史的人也不適合使用半夏,因為它可能助長火氣。將片狀半夏磨成粉,吹入鼻中,可以用來急救昏厥,對於產後血暈也有很好的效果。

人體原本不會產生痰液,飲食進入胃中,應該轉化為精華而不是痰液。只有當腎中的真火虛弱時,才會導致火氣上浮變成痰;同樣,腎中的真水虛弱時,也會導致水液上泛變成痰。雖然火氣上浮成痰和水液上泛成痰都源於腎,但痰液最終會停留在脾臟。既然半夏能治療痰,為什麼難以消化呢?況且痰已經進入脾臟,為什麼不能被化解呢?其實,半夏能化解已經進入脾臟的痰,卻無法阻止新的痰產生。

因為腎中的痰,必須使用腎氣丸才能祛除,這並非半夏所能達成的。半夏只是治療痰的表面症狀,不能根治病因。半夏藥性沉降向下,似乎能深入到陰氣最深的地方,然而它的陽性多於陰性,只能淺層地進入脾陰,而不能深入到腎陰。而且半夏是瀉陰而不是補陰的藥物,腎臟又適合補養而不適合瀉耗。半夏想要進入腎臟,腎臟也不會接受它。既然半夏不能進入腎臟內部,又怎麼能化解腎中的痰呢?

可見,痰停留在脾臟是表象,痰的根源在腎臟,因為脾臟的痰是從腎臟產生的。治療脾臟的痰,不能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根本。

腎氣丸治療痰,是選擇了從根源入手。水液不再上泛成痰,又何必再去化解痰液呢?火氣不再上浮成痰,又何必再去清除痰液呢?使用了腎氣丸,痰液自然會消失。如果用半夏來治療表象,恐怕會牽動到祛除痰液的根本。半夏屬於藥性燥烈的藥物,再耗損腎中的氣,氣一旦耗損,就會導致火氣上浮,水液乾燥,無法產生精華反而生成痰液,這是一定的趨勢,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此,既然已經治療了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治療表象了。

或許有人疑惑,半夏藥性燥烈,所以才適合治療濕痰,但是應該用什麼藥來抑制它的燥性,而且可以用來治療熱痰嗎?燥與濕的藥性截然不同,即使調製得當,也只能減輕它過於強烈的藥性,而無法改變它的本性。然而,沒有經過炮製的燥性,與經過炮製的燥性,自然會有些不同。我這裡有炮製半夏的方法,也一併傳授給你們。用半夏一斤、生薑片四兩,先煮沸幾次,撈起曬乾。再用桑葉一百片,加水十碗煎成二碗藥汁,將半夏浸泡透徹後,再次曬乾。

接著用鹽一兩,滾水一碗,將半夏再次浸泡透徹,然後切成片使用,這樣可以去除半夏六成的燥性,增加四成的濕性。寒熱之痰,以及水火上泛引起的痰,都可以少量使用,作為權宜之計。然而,這也只能暫時使用,而不能長期依賴它來治療。

或許有人疑惑,經過炮製的半夏,用來治療燥熱的痰很好,恐怕不適合治療寒濕的痰,該怎麼辦?這一點無需擔心。半夏藥性燥烈,用來治療寒濕的痰正合適,通過炮製減輕了它的燥性,就不用擔心損傷氣和肺,可以放心使用。或許有人疑惑,半夏適合治療濕痰,而不適合治療燥痰;適合治療寒痰,而不適合治療熱痰,這些我都聽說了。但是痰中還有吐黑痰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我觀察這些病人,身體都很健康,說他們是火氣旺盛,但他們又不口渴,說他們是虛弱,但他們的腎臟又不虧虛,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半夏來治療嗎?這實際上是邪氣鬱結在腎臟之中,並不是痰堵塞在肺的孔竅。

這種症狀往往發生在長期缺乏性生活的男子身上,他們渴望得到女色卻不可得,又不敢與其他女子洩精,於是邪氣侵入腎臟,精液化為痰,吐出的痰如同墨汁一般黑。應該使用降火的藥物,輔以白芥子來化痰,同時使用荊芥之類的藥物,將火氣散發到血液之中。否則,必定會有失血的危險,或有溫瘧的痛苦。服用幾劑藥後,身體會感到寒冷,然後再使用加味逍遙散,適量使用半夏,來清除身體表裡之間的邪氣,這樣寒熱症狀就會消除,而黑痰也會逐漸痊癒。這類病症,我曾經親自試驗過,而且往往有效,所以才敢把它寫在書中。

3. 莪朮

莪朮,味苦、辛,氣溫,無毒。入肝、脾二經,血分中藥也。專破氣中之血,痃癖可去,止心疼,通月經,消瘀血,治霍亂,瀉積聚,理中氣。乃攻堅之藥,可為佐使,而不可久用。專入於氣分之中以破血,雖破血,然不傷氣也。莪朮與京三稜,同是攻堅之藥,余舍三稜而取蓬莪者,以莪朮破血,三稜破氣也。

夫血乃有形之物,破血而氣猶不傷;氣乃無形之物,破氣而血必難復。氣不傷,易於生血。氣不復,艱於生氣耳。

或問莪朮入於氣分之中以破血,吾疑血破而氣亦破矣。夫入氣以破血,又賢於入血以破氣乎。莪朮入氣以破血,三稜入血以破氣。雖氣血俱不可傷,而血鬱於氣之中,不得不消血也。然而,消藥必傷氣血,與其消氣,不若消血,況原病於血之瘀也。莪朮專消氣中之血,但破血而不破氣。血有可破而破之,氣無壅滯,無可破也,又寧破氣哉。

白話文:

莪朮,味道苦澀辛辣,藥性溫和,沒有毒性。它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脾經,是屬於作用於血分的藥物。它特別擅長於破除氣滯引起的血瘀,能夠消除腫塊硬結,止心痛,疏通月經,化解瘀血,治療霍亂,排除體內積聚的病邪,調理中焦的氣機。是一種攻破堅硬病邪的藥物,可以用來輔助其他藥物,但不宜長期服用。它主要作用於氣分,從而達到破除血瘀的目的。雖然可以破血,但不會損傷氣。莪朮和京三稜都是攻破堅硬病邪的藥物,我選擇使用莪朮而捨棄三稜,是因為莪朮主要是破血,而三稜主要是破氣。

血是有形的物質,破血時不會損傷氣;氣是無形的物質,破氣後血液很難恢復。氣不損傷,就容易產生新的血液。氣無法恢復,則很難產生新的氣。

有人問,莪朮作用於氣分卻能破血,我懷疑血被破除的同時氣也會被破除。在氣分中破血,難道比在血分中破氣更好嗎?莪朮是通過作用於氣分來破血,三稜是通過作用於血分來破氣。雖然氣血都不應該損傷,但是當血液鬱積在氣分之中時,不得不消除血瘀。然而,所有消散藥物都會損傷氣血,與其消除氣,不如消除血,何況病根本來就在於血瘀。莪朮專門消除氣滯引起的血瘀,只破血而不破氣。血有瘀滯所以可以破除它,氣沒有壅塞,所以無法破除它,又怎麼會去破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