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18)
卷之一(宮集) (18)
1. 生地
生地,味苦甘,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亦君藥也。其功專於涼血止血,又善療金瘡,安胎氣,通經,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夫生地既善涼血,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君,而加入荊芥以歸其經,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熱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
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今人不知其故,驚生地止血之神,視為靈丹妙藥,日日煎服,久則脾胃太涼,必至泄瀉,元氣困頓,而血又重來。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進,且有增其分兩,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或問生地與熟地同是一物,而寒溫各別,入湯煎服,非生地變為熟地耶?曰:生地不先製為熟,則味苦,苦則涼。生地已製為熟,則味甘,甘則溫,何可同日而語。譬如一人,先未陶淑,其性剛,後加涵養,其性柔,生熟地何獨不然。
或問生地涼血以止血,是生地實救死妙藥也。吾見世人服生地以止血,不敢再用,改用他藥,而仍然吐血,一服生地而血又即止,安在生地之不宜久服乎?曰:服生地止血之後,改用他藥,而仍吐血者,非不用生地之故,乃改用他藥。不得其宜之故耳。夫止血之後,不可不補血,然而補血實難。
補血之藥,未有不溫者,而吐血之後,又最忌溫,恐溫熱之性引沸其血也。補血之藥,又未有不動者,而吐血之後,又最忌動,恐浮動之氣又催迫其血也。然則用生地止血,當用何藥以善其後乎?六味地黃湯加五味、麥冬,則平而不熱,靜而不動,服之則水升火降,永無再犯之憂,又安在生地之必宜服哉。
或疑生地雖涼,要亦不甚,以治虛熱之病,似應相宜,何禁用甚嚴也?不知生地之涼,不特沁入於胃,且沁入於脾,不特沁入於脾,又沁入於腎。故久服則脾腎俱傷,往往致大瘕之瀉,不可不慎用也。
或疑生地止血甚神,而瀉中有補,似亦與元參之類可齊驅而並駕也。然而元參尚可重用,而生地斷宜輕用也。蓋生地沉陰之性,涼血是其所長,退火是其所短,不比元參既退浮游之火,而又滋枯涸之水也。生地涼血,則血雖止而不行。生地不能退火,則火欲炎而難靜,久則火上騰而血亦隨沸矣。
或疑生地寒涼,可以止血,以血得寒而止乎。抑血得補而止乎?夫生地涼中有補,血得涼而止,亦得補而止也。蓋血非涼則無以遏其上炎之勢,非補亦無以投其既濟之歡,故生地止血建功實神者,正以涼中有補也。
或疑生地清肺肝之熱,肺肝俱屬陰,補陰即不能奏功之速,自宜久服之為得,安在生地只可暫用而不可常服耶?曰:生地清肺肝之熱,亦只清一時之熱耳。肺肝之火,初起多實,久病多虛。生地清初起之熱,則熱變為寒;清久病之熱,則熱愈增熱。蓋實火得寒而勢解,虛火得寒而焰起也。故生地只可一時暫用,而斷斷不可長用耳。
白話文:
生地,味道苦中帶甘,藥性寒涼,藥性向下沉降,屬陰性。它歸入手少陰腎經和手太陰肺經。可以清涼頭面部的火氣,清除肺和肝的熱邪,也是一味重要的藥物。它特別擅長涼血止血,也很善於治療外傷出血,能安胎氣、疏通經絡、止血崩漏,都有神奇的功效。但因為藥性寒涼,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多用。
生地既然擅長涼血,對於血熱妄行,導致吐血、流鼻血或便血的情況,應該用它作為主要藥物。可以加入荊芥來引導藥力歸經,加入三七粉來止血,這樣還有什麼熱邪不能清除、血不能止住的呢?然而,生地這味藥可以短時間多用,但不能經常使用;可以暫時使用,但不能長期使用。
當出血的時候,情況非常緊急,不得已要大量使用生地來涼血止血。一旦血止住了,就應該改用溫補的藥物,不應該繼續使用生地。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驚嘆生地止血的神奇功效,把它當成靈丹妙藥,每天都煎服,久而久之,脾胃就會過於寒涼,必然會導致腹瀉,元氣衰弱,而血又會再次出現。他們不明白生地用多了反而會出問題,反而懷疑生地用少了,仍然繼續增加用量,甚至直到死亡都不明白,真是可悲啊!
有人問,生地和熟地明明是同一種藥材,藥性卻有寒涼和溫熱之別,入湯煎服,難道不是生地變成了熟地嗎?我回答說:生地如果沒有經過炮製,味道是苦的,苦味藥性寒涼。生地經過炮製變成熟地,味道就變成甘甜的,甘甜味藥性溫和,怎麼能相提並論呢?這就像一個人,最初沒有經過教化,性情剛烈,後來加以培養,性情就變得柔和了,生熟地的變化不也是這樣嗎?
有人問,生地涼血止血,確實是救命良藥啊。我看到世人服用生地止血後,不敢再用,改用其他藥物,結果還是吐血,一服用生地血馬上就止住了,怎麼能說生地不適合長期服用呢?我回答說:服用生地止血之後,改用其他藥物,但仍然吐血,並不是不用生地的緣故,而是改用的其他藥物不適合的緣故。止血之後,不可不補血,然而補血實在很難。
補血的藥物,沒有不溫熱的,而吐血之後,又最忌諱溫熱,恐怕溫熱的藥性會使血更加沸騰。補血的藥物,又沒有不具有動性的,而吐血之後,又最忌諱動,恐怕浮動的藥氣又會催迫血液。那麼用生地止血之後,應該用什麼藥來調理善後呢?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入五味子、麥冬,這樣藥性平和而不燥熱,安靜而不躁動,服用之後就能讓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永遠沒有再次發病的憂慮,又怎麼能說生地一定要長期服用呢?
有人懷疑生地雖然寒涼,但也不算太過,用來治療虛熱的病症,似乎應該很適合,為什麼要嚴格限制使用呢?他們不知道生地的寒涼,不僅滲入胃部,還滲入脾部,不僅滲入脾部,還會滲入腎部。所以長期服用就會損傷脾腎,常常會導致嚴重的腹瀉,不得不謹慎使用。
有人懷疑生地止血效果很好,而且瀉中有補,似乎可以和玄參這類藥物相提並論。然而玄參尚可大量使用,而生地絕對要少量使用。因為生地藥性沉降而屬陰,涼血是它的長處,但退火卻是它的短處,不能像玄參那樣既能退虛浮之火,又能滋養枯竭的水液。生地涼血,雖然能止住血,但卻不能使血液正常運行。生地不能退火,火就會繼續向上升騰,難以平靜,久而久之,火氣上炎,血液也會隨之沸騰。
有人懷疑生地寒涼,可以用來止血,是因為血遇到寒涼就止住了嗎?還是因為血得到了滋補才止住的呢?生地涼性中帶有補性,血既能因寒涼而停止,也能因滋補而停止。因為血如果不涼,就無法遏制向上升騰的趨勢;如果不補,也無法讓它得到安穩。所以生地止血效果神奇,正是因為它具有涼中帶補的特性。
有人懷疑生地可以清除肺和肝的熱邪,肺和肝都屬於陰,滋補陰液也不能迅速見效,自然應該長期服用才能達到效果,為什麼說生地只能暫時使用而不能長期服用呢?我回答說:生地清除肺和肝的熱邪,也只能清除一時的熱。肺和肝的火,剛開始多為實火,久病多為虛火。生地清除剛開始的實火,熱邪就會轉為寒邪;清除久病的虛火,熱邪反而會更加嚴重。因為實火遇到寒涼就會消散,虛火遇到寒涼就會更加旺盛。所以生地只能暫時使用,絕對不能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