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角集) (4)

1. 麻黃

麻黃,味甘、辛,氣寒,輕清而浮,升也,陽也,無毒。入手足太陽經,手太陰本經、陽明經。榮衛之藥,而又入足太陽經、手少陰經也。發汗解表,祛風散邪,理春間溫病,消黑斑赤痛,祛榮寒,除心熱頭痛,治夏秋寒疫。雖可為君,然未可多用。蓋麻黃易於發汗,多用恐致亡陽也。

白話文:

麻黃

味道:甘、辛 屬性:偏寒 性質:輕盈浮動,具有升發和陽性的作用 無毒

歸經:手足太陽經、手太陰本經、陽明經 作用:

  • 治療榮衛系統疾病,也可入足太陽經和手少陰經
  • 發汗解表,祛除風邪
  • 治療春季溫熱病
  • 消除黑斑和赤痛
  • 祛除榮寒
  • 治療心熱、頭痛
  • 治療夏秋季寒疫

雖然可以作為主藥,但不可過量使用。因為麻黃容易發汗,用量過多可能會導致陽氣耗損。

或問麻黃既是太陽經散榮表肌聖藥,凡太陽經有榮邪未散,而表症未解者,似宜多用之矣,而子何戒人多用也?夫君藥原不論多寡也。太陽榮邪,能用麻黃,即為君主,用之則邪自外泄,而不必多用之者,蓋麻黃少用,邪轉易散;多用則不散邪,而反散正矣。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既然是太陽經散發榮邪、發散肌肉的聖藥,凡是太陽經有榮邪未散,而表證未解決的,似乎應該多用啊,為什麼你告誡人們不要多用呢?

我所說的不論多寡,太陽榮邪,能用麻黃,就是君主藥,用它就能讓邪氣從外自發,不需要多用。因為麻黃少用,邪氣就容易散開;多用則不能散邪,反而會散正氣。

或問麻黃易於發汗,用何藥制之,使但散邪,又不發汗耶?曰:麻黃之所尤畏者,人參也。用麻黃而少用人參,則邪既外泄,而正又不傷,何致有過汗之虞。倘疑邪盛之時不宜用參,則惑矣。夫邪輕者,反忌人參。而邪重者,尤宜人參也。用人參於麻黃中,防其過汗亡陽,此必重大之邪也,又何足顧忌哉。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容易發汗,用什麼藥來制衡它,使其只能祛邪,而不發汗呢?

答:麻黃最害怕的人參。在使用麻黃時,稍加人參,則既能將邪氣排出體外,又不損傷正氣,哪還會過度發汗呢?

如果懷疑正邪交戰激烈時不宜用人參,那就錯了。邪氣較輕的,反而忌用人參。而邪氣較重的,人參反而更加適合。在麻黃中加入人參,就是為了防止它過度發汗,使人陽氣耗損。這一定是邪氣十分嚴重的情況,又有什麼好顧忌的呢?

或問麻黃誤汗,以致亡陽,用何藥以救之乎?曰:舍人參無他藥也。夫人參止汗之藥,何以能救麻黃之過汗。蓋汗生於血,而血生於氣也,汗出於外,而血消於內,非用人參以急固其氣,則內無津液之以養心,少則煩燥,重則發狂矣。此時而欲用補血之藥,則血不易生;此時而欲用止汗之藥,則汗又難止。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藥誤服,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虧損,該用什麼藥物來挽救?回答:除了人參,沒有其他藥物。

人參是止汗的藥物,為什麼能挽救麻黃藥過度出汗的症狀?因為汗液是由血液生成的,而血液是由氣氣生成的。汗液外排,會導致體內血液減少。如果不使用人參來急救固氣,那麼身體內部就會缺乏津液來滋養心臟,輕則會煩躁,重則會發狂。

此時,如果想要使用補血的藥物,血不容易生成;此時,如果想要使用止汗的藥物,汗液又難以止住。

惟有人參補氣,生氣於無何有之鄉,庶幾氣生血,而血生汗,可以救性命於垂絕,否則,汗出不已,陽亡而陰亦亡矣。

白話文:

只有人參可以補氣,在虛無縹緲的地方生發元氣,這樣纔有機會把元氣轉化成血液,再將血液生化成津液,挽救垂危的生命。否則,汗液流失不止,陽氣和陰氣都會耗盡。

或問麻黃善用之則散邪,不善用之則散正,何不示人以一定之法,無使誤用也。夫用麻黃,實有一定之法,而世人未知也。麻黃散營中之邪也。見營中之邪,即用麻黃,又何誤哉。惟其不能明辨營中之邪,所以動手即錯。而營中之邪,又尤易辨也。凡傷寒頭疼除,而身熱未退,即邪入營矣,便用麻黃,邪隨解散,又寧有發汗亡陽之慮哉。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用得好可以驅邪,用不好就會散失正氣,為什麼不告訴大家一個確切的方法,避免誤用?

使用麻黃確實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世間的人卻不瞭解。麻黃可以散去身體表面的邪氣。只要發現身體表面的邪氣,就可以使用麻黃,哪裡會有誤用之說呢?

之所以有人會誤用,是因為他們無法分辨身體表面的邪氣。因此只要一動手就會出錯。但身體表面的邪氣是很容易辨別的。凡是傷寒但頭痛已除,而身體發熱未退,就是邪氣已經進入身體表層了,這時使用麻黃,邪氣隨之散去,怎麼會有發汗過度導致陽氣受損的疑慮呢?

夫亡陽之症,乃邪未入於營,而先用麻黃以開營之門,而方中又不入桂枝,以解衛中之邪,復不入石膏以杜胃中之火,此所以邪兩無所忌,汗肆然而大出也。倘合用桂枝、石膏、麻黃三味同入,必不至有陽亡之禍矣。

白話文:

當陽氣不足時,邪氣尚未進入人體的營衛系統,卻先使用麻黃來打開營衛之門,同時方劑中不包含桂枝來解表除邪,也不加入石膏來控制胃中的火氣,因此邪氣不受任何剋制,汗液就會大量流出。如果同時使用桂枝、石膏、麻黃三味藥物,就不會導致陽氣耗盡的危險。

或疑麻黃一味亂用,已致出汗亡陽,何以合桂枝、石膏同用,反無死亡之禍,此僕所未明也。不知藥單用則功專,同用則功薄。麻黃單用,則無所顧忌,專於發汗矣。苟有桂枝同用,則麻黃寒,而桂枝熱,兩相牽掣,而有以奪其權。苟有石膏同用,則石膏重,而麻黃輕,兩相別而得以爭其效,雖汗出而不致亡陽,又何有暴亡之慘哉。

白話文:

有人懷疑麻黃單獨使用容易出汗導致陽氣耗盡,為什麼與桂枝和石膏一起使用時,反而避免了死亡的風險?這讓我不解。要知道,藥物單獨使用時功效顯著,同時使用時功效會減弱。麻黃單用時,不用顧慮其他因素,專注於發汗。如果同時使用了桂枝,那麼麻黃的寒性會與桂枝的熱性相抵制,減弱了麻黃的作用。如果同時使用了石膏,那麼石膏質重,麻黃質輕,兩者分開使用,各自發揮效用,即使出汗也不會損害陽氣,又怎麼會有暴斃的悲劇呢?

或疑慎用麻黃,宜少而不宜多,乃何以亦有少用而亡陽者乎?此蓋用之不當,雖少,陽亦亡也。故醫貴辨症分明,不在用藥謹飭也。

白話文:

也許有人懷疑慎用麻黃,認為應該少用而不能多用,但為什麼有人少用也會亡陽(陽氣消散)呢?這是因為使用不當,即使很少用,陽氣也會消散。因此,醫生的首要任務是辨別症狀,而不是謹慎用藥。

或疑麻黃有初病傷寒而即用,亦有久病傷寒而仍用者,又是何故?蓋在營之風邪未散也。而在營之風邪未散,何從而辨?身熱而畏寒者是也。凡見傷寒之症,雖時日甚久,而身熱未退,又畏風寒,非前邪未退,即後邪之重入,宜仍用麻黃散之,但戒勿多用耳。蓋初感之邪其勢盛,再感之邪其勢衰。邪盛者,少用而邪難出;邪衰者,多用而邪易變也。

白話文:

有人疑惑,麻黃湯似乎可用於傷寒初期,也能在傷寒較久時應用,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營分內的風邪尚未散盡。如何判斷營分風邪是否未散?可以觀察是否有發熱畏寒的症狀。

對於傷寒患者,即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仍然發熱未退,且仍然畏懼風寒,說明前一次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退,或者後續又受到了邪氣入侵,此時仍然可以繼續使用麻黃湯,但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

初次感染時,邪氣勢頭較盛,再次感染時,邪氣勢頭通常較弱。對於勢頭強大的邪氣,用量少時難以驅除;對於勢頭較弱的邪氣,用量多時容易導致邪氣性質轉變。

或疑麻黃善變,何法以安變乎?不知麻黃未嘗變也,人使之變耳。如宜汗不汗,不用麻黃□□□□□□□□□汗之,又用麻黃始汗大出,甚則出而不已,邪亦□□□□不死者幸也。可見,防變之道,不在麻黃之不汗,而在麻黃之過汗也。宜麻黃之發汗,汗之而變不生;不宜麻黃之發汗,汗之而變必甚。然則防過汗可也,何必防麻黃,而求安變之法哉。

白話文:

有些人懷疑麻黃善於誘發變證,如何才能預防變證呢?其實麻黃本身並不會讓病情變證,是人為把它用得太厲害而引起的。比如說,本應發汗的時候不發汗,就不該用麻黃;而本不該發汗的,用了麻黃反而發了大量的汗,甚至出汗不止,邪氣也因此不受控制地散發,僥倖不死也是命大。由此可見,預防變證的方法,不在於限制麻黃的使用以防止不出汗,而在於防止麻黃用得過多而導致出汗過多。如果麻黃的使用恰到好處,發汗後也不會產生變證;而不宜使用麻黃發汗的,發汗後變證一定會很嚴重。既然如此,為什麼要防範麻黃,而卻不去研究安然應對變證的方法呢?

或問麻黃性寒,而善治風邪,殊不可解矣。傷寒初入於衛,原是寒邪。因入於衛,得衛氣之熱,而寒變為熱矣。邪既變為熱,倘仍用桂枝,欲以熱散熱,安得而不變為更熱乎。故仲景夫子不用桂枝之熱,改用麻黃之寒,祛邪從營中出也,從來治風之藥,未嘗不寒者,以寒藥散寒邪,似乎可疑,今以寒散熱,又何疑乎。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屬性寒涼,但能治療風寒,這似乎很難理解。傷寒剛入侵人體時影響衛氣,這時風邪本屬寒邪。但風邪入侵衛氣後,被衛氣的熱氣所影響,寒邪便會轉變成熱邪。熱邪已經形成,如果仍然使用桂枝這種溫熱藥物,想要用熱去驅散熱邪,怎麼可能不會導致熱邪加劇呢?所以,張仲景沒有使用桂枝這種溫熱藥物,而是改用屬性寒涼的麻黃,讓邪氣從營氣中排出。歷來治療風寒的藥物都是屬性寒涼的,用寒藥去驅散寒邪,似乎令人疑惑,但現在用寒藥去驅散熱邪,又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或問麻黃氣溫,而吾子曰氣寒,繆仲醇又曰味大辛,氣大熱,何者為是乎?曰:麻黃氣寒,而曰微溫猶可,曰熱則非也。蓋麻黃輕揚發散,雖是陽藥,其實氣寒。若是大熱,與桂枝之性相同,用桂枝散太陽寒邪,不必又用麻黃散太陽熱邪矣。惟其與桂枝寒熱之不同,雖同入太陽之中,而善散熱邪,與桂枝善散寒邪迥別。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的藥性是溫熱的,而你卻說它是寒性的,繆仲醇又說它的味道很辛,藥性很熱,哪個說法纔是正確的呢?

麻黃的藥性是寒涼的,說它是微溫還可以,但說它是熱性的就不對了。因為麻黃可以輕揚發散,雖然是陽性藥物,但它的藥性實際上是寒涼的。如果它有大熱的藥性,那就和桂枝的藥性相同了,既然用桂枝可以散去陽明的寒邪,那就用不著再去用麻黃散去陽明的熱邪了。

正是因為麻黃和桂枝的寒熱之性不同,所以它們雖然同屬陽明藥,但麻黃善於散熱邪,而桂枝善於散寒邪,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故桂枝祛衛中之寒,而麻黃解營中之熱。不可因桂枝之熱,以散太陽之邪,而亦信麻黃為大熱也。

或疑麻黃性溫,而吾子辨是性寒,得毋與仲景公傷寒之書異乎?夫仲景夫子何曾言麻黃是溫也。觀其用麻黃湯,俱是治太陽邪氣入營之病。邪在衛為寒邪,入營中為熱,此仲景夫子訓也,鐸敢背乎。此所以深信麻黃是寒,而斷非熱也。

白話文:

可能有人質疑麻黃的性質是溫和,而您卻認為它的性質是寒,難道與仲景的《傷寒論》不同嗎?仲景大師何曾說過麻黃是溫和的?觀察他使用麻黃湯,都是治療太陽邪氣侵入營氣的疾病。邪氣在衛氣中為寒邪,進入營氣中則為熱,這是仲景大師的教導,我怎敢違背呢?因此我深信麻黃是寒性的,絕非熱性的。

或問麻黃髮汗,而麻黃根節止汗,何也?此一種而分兩治者,亦猶地骨皮瀉腎中之火,而枸杞子補精而助陽也,原無足異。惟是麻黃性善行肌表,引諸藥至衛分,入腠理,則彼此同之,故一用麻黃之梗,發汗甚速,一用麻黃之根節,而止汗亦神也。

白話文:

有人問:麻黃發汗,而麻黃根卻能止汗,這是為什麼呢?

這都是運用同一種藥物,卻能治療兩種不同的情況。就像地骨皮可以瀉腎中的火,而枸杞子可以補精助陽一樣,這並不奇怪。

麻黃的特性善於走於肌表,將其他的藥引導至衛氣層,深入腠理之間。因此,同一種麻黃,使用它的莖能發汗很快,而使用它的根就能止汗也很靈驗。

或問麻黃世有用之數兩以示奇者,宜乎?不宜乎?此殺人之醫也。麻黃易於發汗,多用未有不亡陽者,安能去病而得生哉。然而世人敢於多用者,必鬱結之症,有可解之狀,多用麻黃,以泄其汗,則汗出而鬱亦解,猶可。倘見身熱無汗,絕非鬱症,而多用麻黃,未有不汗出如雨,氣喘而立亡者,可不慎哉!

白話文:

有人問,古時候中醫常用麻黃,而且用量很大,難道這是好的嗎?

我認為這是殺人醫術。麻黃容易讓人出汗,用量過多必定會損耗陽氣,怎麼可能治病救命呢?

然而,世人敢於大量使用麻黃,是因為遇到鬱結之症,這種病症有可以緩解的跡象。大量使用麻黃,讓患者出汗,出汗之後鬱結也會解除,這是可以的。

但如果看到患者發熱但不流汗,這肯定不是鬱結之症,而大量使用麻黃,必定會讓患者大汗淋漓,氣喘吁吁而死亡,不可不慎重啊!

或問人不善用麻黃,以致發汗亡陽,將何藥同麻黃共用。以救其失乎?夫麻黃,發汗之藥也,制之太過,則不能發汗矣。宜汗而制之使不汗,本欲制麻黃以救人,反制麻黃以殺人乎。無已則有一法,遇不可不汗之症,而又防其大汗,少用麻黃,多用人參,同時煎服,既得汗之益,而後無大汗之虞,則庶乎其可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使用麻黃不當,導致出汗過多,陽氣虛脫,應該搭配什麼藥材和麻黃一起使用,才能補救?

麻黃是一種發汗藥。如果控制過度,就會失去發汗的作用。原本想要用其他藥材控制麻黃的發汗作用來救人,結果卻反而控制了麻黃本身,害死了人。這樣的話就沒有其他方法了嗎?其實還有一種辦法。遇到必須發汗的病症,但又擔心會發汗過多,可以少用麻黃,多用人參,同時煎服。既能得到發汗的好處,又能避免發汗過多,這樣或許可以成功。

或問王好古論麻黃治營實,桂枝治衛虛,是以二物為營衛之藥也。又曰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以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即李時珍亦以麻黃為肺分之藥,而不以為太陽經之藥。其論可為訓乎?曰:不可也。蓋桂枝入衛,而麻黃入營,雖邪從皮毛而入,必從皮毛而出,但邪由皮毛既入於衛,必由衛而非於營矣。是邪在太陽,而不在肺也。

白話文:

有人問王好古認為麻黃能治療營分實熱,桂枝能治療衛分虛寒,所以這兩種藥是針對營衛兩分的藥物。另外,也有人說心主營血,肺主衛氣,因此麻黃是肺經的藥,桂枝是心經的藥,李時珍也認為麻黃是肺經的藥,而不是太陽經的藥。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回答:不正確。因為桂枝入衛分,麻黃入營分,即使病邪從皮毛進入身體,也一定要從皮毛排出,但病邪從皮毛進入衛分後,必定從衛分排出,而不是從營分排出。所以病邪在太陽經,而不是在肺經。

傳經傷寒,無由營衛而入心者。若入於心,且立死矣,桂枝亦何能救乎,若二人之論,皆似是而實非,子不得不辨之以告世也。

白話文:

如果按照傳經理論感染風寒,是由營衛之氣傳入心臟的。如果直接進入心臟,患者就會立刻死亡,桂枝藥材怎麼可能救得了人?所以,兩位醫師的論點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錯了。我不得不為世人釐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