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3)
卷之三(角集) (3)
1. 防己
防己,味辛、苦,氣寒,陰也,無毒。能入腎以逐濕,腰以下至足濕熱、足痛腳氣皆除,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積熱,消癰散腫,除中風攣急,風寒濕瘧熱邪。似乎防己乃祛濕熱行經之聖藥也,然其性只能下行,不能上達。凡濕熱在上焦者,斷不可用,用之則真氣大耗,必至危亡。
說者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可行於血分,而不可行於氣分也。不知即是下焦濕熱之病,只可一用,而亦不可再用。防己之氣味尤悍,一服而濕熱之在腎經者,立時解散。腎有補而無瀉,多服則瀉腎矣,如之何可再用乎。
或問《本草》俱言通十二經,而吾子只言入腎,子不能無疑也。防己果通十二經,則上焦頭目之病、胸膈咽喉之間,宜無不治之矣,何以只見其治腰以下之病而能愈耶?夫腰至於足,正腎之所屬,而謂非入腎者明驗乎。然則言入十二經者,乃前人流傳之誤。而余說入腎者,實有據之談也。
或問防己治腎中之濕,與豨薟治腎內之風,二者合之,不識可治腎乎?此其言似善,而其禍實大也。夫腎有補而無瀉,用一緩瀉,尚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施,腎將立憊矣。原因吾子之問,以誡天下之人也。
或問防己利濕,不止在腎,而吾子獨謂入腎,以為只能治腰足之濕也。然而,腰足之下,不盡屬之腎,與腰相對者臍也;與足相附者,筋也。臍屬脾而筋屬肝,安在盡屬於腎,而必謂防己之治腎,而不治肝脾,人誰信之。故腎病,而臍與筋無不病矣。防己治腎中之濕,而臍與筋中之濕盡消,非入腎而又入脾肝之謂也。防己入腎,不入肝脾,何必固疑乎。
白話文:
防己,味道辛辣帶苦,性質寒涼,屬陰性,沒有毒性。它能進入腎臟以驅除濕氣,腰部以下到腳的濕熱、腳痛腳氣都能消除,還能利尿通便,退散膀胱的積熱,消除癰腫,化解中風引起的筋脈攣縮,以及風寒濕引起的瘧疾發熱。看來防己是祛濕熱、疏通經絡的良藥,但它的藥性只能往下走,不能向上行。凡是濕熱在上半身的人,絕對不能使用,用了會嚴重損耗身體的元氣,導致危險。
有人說防己是作用於下半身血分的藥物,可以在血分發揮作用,但不能在氣分起作用。其實就算只是下半身濕熱的病症,也只能用一次,不能再用。防己的藥性非常強烈,服用一次就能立刻解除腎經的濕熱。腎臟是需要滋補的,不宜瀉,如果多次服用就會損耗腎氣,怎麼可以再用呢?
有人問,《本草》都說防己能通十二經絡,而你只說它進入腎臟,你難道沒有疑惑嗎?如果防己真的能通十二經絡,那麼上半身頭部、胸膈、咽喉之間的疾病應該都能治療了,為什麼只看到它能治療腰部以下的疾病而且有效呢?從腰到腳,正是腎臟所主,說它不是進入腎臟的,不是很明顯嗎?所以說它能通十二經絡,是前人以訛傳訛的錯誤。而我說它進入腎臟,是有根據的。
有人問,防己治療腎中的濕氣,和豨薟治療腎內的風邪,兩者合用,是否能治療腎臟疾病呢?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很好,但實際上禍患很大。腎臟是需要滋補的,不宜瀉,用點緩瀉的藥,已經是不得已的方法了。如果兩種藥同時使用,腎臟就會立刻衰敗。我回答你的問題,是要告誡天下人。
有人問,防己利濕,不只在腎臟,而你卻獨獨強調它進入腎臟,認為只能治療腰腳的濕氣。然而,腰腳以下,不完全屬於腎臟,與腰相對應的是肚臍,與腳相連的是筋。肚臍屬於脾,筋屬於肝,怎能都屬於腎臟呢?你為什麼一定要說防己是治療腎臟的,而不是治療肝脾的呢?誰會相信呢?其實腎臟有病,肚臍和筋也一定會受到影響。防己治療腎中的濕氣,肚臍和筋中的濕氣也會跟著消散,這說明它既能入腎,也能入脾肝。防己是入腎的,不入肝脾,又何必固執地懷疑呢?
2. 荊芥
荊芥,味辛、苦,氣溫,浮而升,陽也,無毒。能引血歸經,清頭目之火,通血脈,逐邪氣,化瘀血,除濕痹,破結聚,散瘡痍。治產後血暈有神,中風強直,亦能見效。但入之血分之藥中,使血各歸經,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於氣分藥中,反致散氣之失。
荊芥性升,與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補氣之中,能提氣以升陽,而荊芥獨不能者,以荊芥雖升而性浮動,補陽之藥,尤惡動也,血過凝滯,荊芥之浮動則易流,所以可引之以歸經。氣易散亂,荊芥之不更助其動乎。氣過動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於補氣之藥耳。
或問荊芥引經,走血分甚速,走氣分甚遲,前人言之,而子尚未闡揚,願暢談之。曰:荊芥本陽藥,而非陰藥。陽入陰則行速,陽入陽則行遲。夫陽屬氣,而陰屬血。血行遲,而氣行速。荊芥入血而速者,乃血行遲,而若見荊芥之行速也;荊芥入氣而遲者,乃氣行速,若見荊芥則行遲也。非荊芥走血分甚速,氣分獨遲也。
或問荊芥引血歸經,亦有引之而不歸經者乎?夫荊芥炒黑,則引血歸經,生用則引氣歸經。引血歸經者,有益於血者;引氣歸經者,有益於氣。有益於血者,血無亂動之虞;益於氣者,氣有過動之失。氣過動,而血不能靜矣,故用荊芥必須黑炒也,炒黑以治,無不歸經也。或問荊芥亦能入腎乎?荊芥何能入腎也。
雖然用之補腎藥中,未嘗不可入腎,但必須炒至純黑,則腎屬黑,正可同色以相入。夫荊芥之藥,本不必引入腎經。蓋腎有補而無瀉也,雖腎亦有感邪之日,祛腎中之風邪,風藥原無幾味,與其藥用豨薟、防己之類以伐腎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荊芥,雖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為得也。
白話文:
荊芥,味道辛辣帶苦,藥性溫和,氣味輕浮向上,屬陽性,沒有毒性。它能引導血液回到正確的經絡,清除頭部的火氣,疏通血脈,驅除邪氣,化解瘀血,去除濕痹,破除結塊腫聚,消散瘡瘍。對於產後血暈有很好的療效,中風引起的肢體僵直也能見效。但是,如果加入活血的藥方中,能使血液各歸其經,而不會有亂走的危險;如果加入行氣的藥方中,反而會導致氣散失的弊端。
荊芥的藥性是向上升的,和柴胡、升麻相同。柴胡、升麻加入補氣藥中,能夠提升氣機以振奮陽氣,而荊芥卻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是因為荊芥雖然向上升,但藥性輕浮容易動盪,補陽的藥最怕動盪。如果血液過於凝滯,荊芥的浮動反而容易使血液流動,所以可以用來引導血液歸經。而氣容易散亂,荊芥的浮動不是更容易助長其散亂嗎?氣過於動盪必定會散失,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把荊芥加入補氣藥的原因。
有人問,荊芥引導藥性走血分很快,走氣分很慢,前人這樣說過,但是你還沒有詳細解釋,希望能詳細談談。我說:荊芥本來就是陽性的藥,不是陰性的藥。陽入陰則運行快,陽入陽則運行慢。陽屬氣,陰屬血。血的運行慢,而氣的運行快。荊芥入血之所以快,是因為血的運行慢,才感覺荊芥走得快;荊芥入氣之所以慢,是因為氣的運行快,才感覺荊芥走得慢。並不是荊芥走血分特別快,走氣分就特別慢。
有人問,荊芥引導血液歸經,也有引導了卻不能歸經的情況嗎?我說:荊芥炒黑後,就能引導血液歸經;生用的話,則引導氣歸經。引導血液歸經,對血液有益處;引導氣歸經,對氣有益處。對血液有益處,血液就沒有亂走的危險;對氣有益處,氣就有過於動盪的弊端。氣過於動盪,血液就不能安靜了,所以用荊芥必須炒黑,炒黑後用藥,沒有不歸經的。又有人問荊芥也能入腎嗎?荊芥怎麼能入腎呢?
雖然把它加入補腎藥中,也不是不可以入腎,但必須炒到純黑色,因為腎屬黑色,正好同色可以相互進入。荊芥這種藥,本來不必引到腎經。因為腎是補而沒有瀉的,雖然腎也有感受邪氣的時候,要祛除腎中的風邪,風藥本來就沒幾味,與其用豨薟、防己之類的藥來攻伐腎中的邪氣,不如用炒黑的荊芥,雖然能散邪,但不會過分耗損正氣,這樣比較好。
3. 白芷
白芷,味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入手足陽明二經,又入手太陰之經。治頭痛,解寒熱中風,止崩漏、赤白帶,血閉能通,散目中癢,止痢消瘕,治風通用,定心腹血痛,尤可外治各瘡癰痔漏,消毒生肌,殺蛇蟲,此藥可為臣使,未可恃之為君,只外治可以為君耳。蓋白芷辛散,多服恐耗散元陽也。
或問白芷散氣,外治獨不懼其壞事乎?子之何慮之深也。此藥修合之時,便可驗其有無之效。我有一法辨之尤佳。凡買白芷治病,其色皆白,持回家中修合,忽變為黑色者,不必修合之也;變為微黃色者,半效;變為老黃色者,效少;變為黃黯色者,無效也。辨其色之白者,多用之即愈。
否則,遞減用藥,又何至外治散人真氣哉。此藥尤靈,故善變色。老醫自有知之者,非創說也。
白話文:
白芷,味道辛辣,性質溫熱,藥性向上升散,屬陽性,沒有毒性。它主要進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也能進入手太陰肺經。可以治療頭痛,解除寒熱引起的類似中風的症狀,止住婦女崩漏、赤白帶下,能疏通閉塞的經血,散除眼睛裡的搔癢,止痢疾,消除腹中腫塊,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也可以止心腹部位的血痛。特別是,外用可以治療各種瘡瘍、癰腫、痔瘡和漏管,有消毒、促進肌肉生長、殺滅蛇蟲的作用。白芷可以用作輔助藥,但不能作為主藥,只有外用的時候可以作為主藥。因為白芷辛散,多服恐怕會耗散體內的陽氣。
有人問,白芷散氣,外用難道就不怕它產生副作用嗎?你真是想太多了。這種藥在炮製的時候,就可以檢驗出它的藥效如何。我有一個方法辨別特別好。凡是買白芷來治病,藥材顏色都是白色的,拿回家炮製後,如果忽然變成黑色,就不用再炮製了;如果變成微黃色,就只有一半的療效;如果變成老黃色,療效就很少;如果變成黃黯色,就沒有療效了。辨別顏色純白的白芷,多用一些就能痊癒。
不然,逐漸減少用藥,又怎麼會因為外用就散掉人體的真氣呢?這種藥特別靈驗,所以善於變色。老醫生自然有知道這個道理的,這並不是我新創的說法。
4. 細辛
細辛,味大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入手足少陰。止頭痛如神,治諸風濕痹,尤益肝、膽之經。腎得之而溫。利竅清痰,止迎風淚眼,療婦人血閉,祛在裡之寒邪。口臭齒腫,含漱亦良。但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用則氣耗而病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可不慎歟。
或問細辛既能溫腎,自是補劑,何故又散氣耶?夫細辛,陽藥也,升而不沉,雖下而溫腎中之火,而非溫腎中之水也。火之性炎上,細辛溫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問細辛散人真氣,何以頭痛能取效?蓋頭為太陽之首,清氣升而濁氣降,則頭目清爽。惟濁氣升而清氣降,則頭目沉沉欲痛矣,細辛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須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而不散也。
白話文:
細辛,味道非常辛辣,藥性溫熱,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屬於陽性藥物,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手少陰腎經和足少陰腎經。它能像神一樣地止住頭痛,治療各種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尤其對肝經和膽經有益。腎臟得到它的溫養。它能通利孔竅、清除痰液,停止迎風流淚,治療婦女閉經,驅除體內深層的寒邪。對於口臭和牙齦腫痛,含在口中漱口也有不錯的效果。但是,細辛只能少量使用,不能大量使用,也只能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不能單獨使用。如果大量使用,會耗損人體的氣而使病情加重;如果單獨使用,會耗盡人體的氣而喪命。這點難道不應該謹慎嗎?
有人問,細辛既然能溫養腎臟,自然是屬於補藥,為什麼又會耗散氣呢?細辛是陽性藥物,藥性向上升發而不沉降,它雖然向下溫養腎中的火,卻不是溫養腎中的水。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細辛溫養火,就會引火向上升發,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大量使用的原因。又有人問,細辛會耗散人體的真氣,為什麼治療頭痛卻能有效果呢?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頭部才會清爽。只有當濁氣上升而清氣下降時,頭部才會感到沉重而疼痛。細辛的氣清澈而不混濁,所以擅長使濁氣下降而清氣上升,因此能像神一樣地治療頭痛。但因為它味道辛辣而藥性發散,必須搭配補血的藥物,才能讓氣得到血液的滋養而不至於散失。